馬琛琛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正確的信仰、科學的方法論、良好的素質培育及形成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與方法是否能真正掌握和自覺踐行,深刻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旗幟方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然而,當前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作用認識有偏差,存在逃課、應付現象,應重塑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敬畏意識,探索學校、教師、學生體系化的敬畏意識培養(yǎng)實踐,幫助大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涞膹秃闲退刭|人才。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敬畏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9-0023-02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在2010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上指出,“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視為建設一座大廈——敬畏則是如水泥的黏接劑;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視為培育參天大樹——敬畏則如賴以生長的土壤;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視為駛向中華崛起彼岸的大船——敬畏猶如載舟的水?!雹倬次肥墙逃恼辰觿?,是土壤,更是水,樹立教育的敬畏感對個人、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都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這不僅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教師注重教育、理解教育、尊重教育,更是要求新時代的大學生敬畏教育。
何為敬畏?它體現為嚴肅、認真、謹慎、不懈怠的一種內心感受、一種內心體驗、一種外顯行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課,是每位大學生的必修課,它所倡導的理想信念教育,關乎青年學生精神上的“鈣”;它所引領的價值觀念,關乎青年學生人生成長的第一??圩?;它所傳授的科學思維,關乎青年學生認識改造世界的鑰匙。對此,培養(yǎng)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敬畏意識,更是大學生敬畏教育的必修課之一,解決思想觀念問題進而解決社會實踐問題。然而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現狀而言,大學生敬畏意識不足,敬畏意識培養(yǎng)缺乏。為此,本文主要對高校思想政治課實施敬畏意識培養(yǎng)進行初步的探索,以期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一、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敬畏意識缺失的表現
第一,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興趣。思政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大學生良好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形成的基礎。大學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是循序漸進的系統(tǒng)教育的結果。且青少年在不同成長階段,對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不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內容與方式方法不同。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根據大學生成長特點、思想特點,以及國家教育發(fā)展要求而制定的必修課程。但是大部分大學生沒有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成必修課,而是修滿學分的一個程序,對所學的知識不認可、不理解。有的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一聽到要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就嗤之以鼻,認為小學要上品德課,中學高中要上思想政治課,班主任、父母親時常教育難道還不夠嗎?為什么到大學還要修這樣一門課,而且閉卷考試算學分,還不如學習一門實用性比較強的課。先入為主的觀念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興趣缺失。甚至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種“灌輸”教育。同時,當代大學生生于網絡時代,網絡信息的開放性,文化觀念、價值取向跨區(qū)域、跨時空交叉融會,多種價值觀念的沖擊,使大學生迷茫、困惑、不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完全失去興趣。對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無法有效地作用于大學生良好思想政治道德觀念的形成,腐朽、錯誤的觀念反而占據大學生的頭腦。
第二,學習不積極,道德滑坡,出現違法違紀行為。青年時期正是價值觀念形成轉化的最佳時期,青年學生應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提升自身素養(yǎng),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但是,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少學生認為屬于“灌輸”教育,不能滿足自身的現實需要,與個人未來發(fā)展關系不大,沒有必要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中也存在僅僅重視自己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而輕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道德知識的學習,只求應付、通過考試——“60分萬歲”的現象。甚至還出現平時不學習,考試作弊的現象。此外,還有一些大學生在學習上不求進取,卻使“墻壁文學”“課桌文學”“廁所文化”在校園內發(fā)揚光大。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損壞公物、亂扔垃圾、破壞自然環(huán)境;公眾場合大聲喧嘩、不尊老愛幼、不注意禮義廉恥;網上行為不文明,隨意散布謠言;甚至是參與非法傳銷、搶劫詐騙等違法亂紀行為方式。
第三,無故曠課、遲到或早退,課堂行為千奇百怪。根據隨機訪問和抽樣調查,在高校所有課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率最高,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逃課率達到50%以上。一方面,不上課的理由花樣百出。認為任課老師教學水平不足,課堂枯燥無味;以病假或家里紅白喜事為由請假;以考研或其他專業(yè)課程學習、社團活動、兼職時間沖突請求任課教師讓位;或是上課報到,點名后溜之大吉;甚至是睡覺過頭干脆不上課。另一方面,上課的行為千奇百怪。調查顯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認真聽課的同學僅占總人數的10%,大部分同學做一些與課堂教學不相符的行為。有些同學完成專業(yè)課作業(yè),有些備考英語等級考試、資格證書考試,有些玩手機、打游戲、看小說、聽音樂,有些睡覺。顯然,在這些學生心目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已經不再是學習價值觀點的場所,而儼然變成了一種休閑娛樂的場所,毫無敬畏可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敬畏意識培養(yǎng)的阻礙因素
第一,大學生自身存在問題。
當代大學生生于中國經濟騰飛時代,伴隨著科技化、信息化的成長而成長,享受著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福利,有著信息化時代所賦予的性格特點。具體體現在:在中西方文化交叉融會中,價值取向多元化,不固守成規(guī),不偏信一方;在現實主義、功利主義的影響下,理想現實化、行為特點商業(yè)化;在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熏陶下,生活觀念多樣化。這樣的性格特點形成了大學生復雜矛盾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如既覺得自身知識素養(yǎng)與社會發(fā)展要求相距甚大,渴望知識,又貪玩厭學,惰性難改;既覺得大學生是成年人,因獨立自主,又希望被照顧,依賴性強;既推崇個性、自我意識強烈,又渴望集體。大學生的思想性格特點決定了其在面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時覺得多學無益,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沒有顯而易見的現實收益,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不求甚解,對社會主義道德不屑一顧。同時,在社會主義逐步發(fā)展完善的過程中,青年大學生需要承受學業(yè)壓力、生活壓力、求職壓力,社會環(huán)境迫使他們面向現實,追求功利,從而忽視精神上的學習與體會。
第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問題。
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tài)度、學生是構成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學生作為教學的雙主體,教師的思想素質業(yè)務水平是大學生敬畏意識形成的關鍵。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理想信念偏差,教政治而不講政治,教馬列而不信仰馬列,不認同馬克思主義,甚至在課堂中詆毀馬列,為學生做了不良示范,教書育人適得其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yè)不對口、業(yè)務素質較差,不能領會課程內容,難以將課程內容與社會熱點、生活實際相結合。在教學內容上,教育部統(tǒng)編教材是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體系成熟、理論性強,但部分知識晦澀難懂,部分老師不能結合社會實際情況,運用實例為學生答疑解惑,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依舊照本宣科。在教學方法上,“填鴨式”的理論灌法廣泛而普遍地運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認真分析學生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開展層次性教學。沒有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差異、專業(yè)背景,使用的案例千篇一律,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脫節(jié),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局限于課堂教學,沒有建立相應的實踐基地,實踐課時由學生自主完成,不計入總學時和考核要求,效果不佳。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僅限于每周一次的課堂教學。
第三,學校主管學生工作的學生處、團委和主管教學工作的教務處對學生公共課課堂的表現約束過少。
高校中的學生處、團委工作重心是組織學生的課外活動、監(jiān)督和管理學生的課外行為,而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監(jiān)管不夠,特別是如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樣的公共課,學生的評優(yōu)評先也往往只考察學生的課外表現和課堂成績,只看重學生的課堂結果,而沒有考察學生上課的過程。高校中的教務處更多的是監(jiān)督老師的課堂行為,比如,教師的教學內容、課堂組織形式等,而很少去管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梢?,大學里的學生處、團委和教務處都把課堂上對學生的管理交給了教師,鑒于教育方式和教育對象的不同,大學教師很難像小學教師那樣耳提面命地去組織課堂秩序。而且大學階段給予學生獎勵和懲罰的往往又是學生處、團委和教務處。所以,學生往往對學生處、團委和教務處產生了強烈的敬畏意識,而對課堂缺失了這種敬畏意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敬畏意識培養(yǎng)的對策
第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
改進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識分析大學生價值取向多樣化、理想現實化、行為特點商業(yè)化的性格特征,結合大學生的專業(yè)背景、知識素養(yǎng),個性化地安排課程,把教學內容的結合點落實到學生的興趣點上,把教學方法的采用落實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上。二是堅持與時俱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建立中要堅持科學發(fā)展的思想,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實際,不斷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結合社會主義時代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特點,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善于把科學技術運用于教學中,把新媒體、微課、慕課應用于實踐中。三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通過組織演講比賽、模范報告會,進行案例討論、情景劇編導,到養(yǎng)老院、革命圣地參觀,組織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等,在實踐中傳播理論知識,變枯燥無味為生動有趣,讓學生身體力行地感受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成長的作用,發(fā)生由“不想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理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消化吸收和實踐應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也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敬畏意識的提升。
第二,提升任課教師的敬畏之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公共基礎課,在文科類院校尚有立足之地,在理科類院?;蚓C合性院校被邊緣化,敬畏意識的培養(yǎng)要從教師建立,使教師不單純以淵博的知識和高深的理論吸引學生,還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取勝。主要做到:一是敬畏生命。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接受學生認知程度的差異,包容學生的某些錯誤,耐心細致地為學生做思想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積極求知。二是敬畏知識和真理。學高為師,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至少有滿桶水,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知識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認真?zhèn)湔n,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嚴謹對待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不詆毀嘲諷任課課程,不散布謠言、不信口開河,真學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當好學生榜樣,言傳身教。三是敬畏講臺。三寸講臺,三千桃李,教師站到講臺上,就必須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和疏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中,認真講好每一堂課。
第三,提升教輔部門的協(xié)助力。
主管教學工作的教務處、主管學生工作的學工處、團委是教學質量的保障部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敬畏意識的培養(yǎng)需借力使力,通過教務處、學工處、團委支持課堂教學活動,監(jiān)管學生公共課堂行為。一方面,以制度條例的制定剛性約束大學生的行為。硬性監(jiān)管的效果往往大于思想教育,學工處、教務處通過制定大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不定期地組織檢查學生的課堂出勤情況和課堂表現,對經常缺課、遲到、早退,上課不認真聽課的學生給予懲罰,嚴格學生請假制度、成績評定制度、學分認定制度,加強學生學風建設。另一方面以第二課堂活動呼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主要由學工處和團委監(jiān)管,學工處和團委應根據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制定第二課堂活動主題,延伸拓展課堂內容,同時嚴格審核審批學生自發(fā)組織的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把課堂內容和課外活動相結合,在實踐中學習提升理論知識。
注釋:
①李培根論壇演講:全社會需重拾對教育的敬畏感[EB/OL].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010/t20101031_396480.html.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