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
[摘要]對葉芝戲劇《大鐘樓上的國王》和《三月的滿月》中浪游者及豬倌“斷頭歌唱”這一情節(jié),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看法。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角度來看,浪游者和豬倌都是斯芬克斯式的人物,其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緊密結合在一起。斷頭之前,兩個人物的獸性因子占上風,其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言行觸怒了國王和女王。而斷頭之后,頭顱中只剩下了他們的人性因子,其中蘊含的是理性意志等道德因素,因此,他們的歌唱能夠讓冷漠和殘忍的王后及女王深受感動。從這一情節(jié)可以看出,葉芝修正了他的貴族理念和優(yōu)生學思想,體現(xiàn)了他對人類本質(zhì)特征的深刻理解,其中包含深厚的倫理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W.B.葉芝;《大鐘樓上的國王》;《三月的滿月》;斷頭歌唱
[中圖分類號]J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8)04-0096-05
《大鐘樓上的國王》和《三月的滿月》分別發(fā)表于1934年和1935年,是葉芝晚年創(chuàng)作的兩部重要戲劇,其中都安排了“斷頭歌唱”這一中心情節(jié)?!洞箸姌巧系膰酢穼懤擞握呗犝f國王娶了一個非常美麗的王后,于是將其寫進詩歌當中,在農(nóng)夫和漁民中廣泛傳唱。浪游者長途跋涉來到王宮,不僅要親眼目睹仰慕已久的主后,還希望王后能專門為他跳舞。作為回報他將唱一支歌,贊頌王后無與倫比的外表和氣質(zhì),而王后將因為感激之情而允許浪游者親吻她的嘴唇。浪游者肆無忌憚的言語激怒了國王,國王命人砍下了他的頭顱。王后圍繞著浪游者的頭顱跳舞,這頭顱開始歌唱,王后最后親吻了頭顱的嘴唇?!洞箸姌巧系膰酢愤@部戲劇是獻給舞蹈家奈那特·德·瓦洛伊絲的。由于她是一個舞蹈家,主要通過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戲劇中的臺詞全部由國王完成。后來葉芝對這部作品進行改寫,將散文變成韻文,刪除了國王這一角色,但仍保留了戲劇中的舞蹈。這就創(chuàng)作出《三月的滿月》這部戲劇。其中的女王宣布誰能唱出一首充滿著激情并感動她的歌,誰就能得到她作為妻子,并以整個王國的土地和國王的權勢作為陪嫁。一個地位低下、穿著破衣爛衫、身體骯臟的豬倌來到王宮,不顧女王多次善意的提醒和勸導,用污言穢語侮辱女王,被女王下令砍下了頭顱。但是,豬倌的勇敢無畏讓女王大為感動,為表達自己的崇敬之情,女王圍繞著頭顱跳舞。這頭顱唱起歌來,女王最后親吻了他的嘴唇。主要人物從三個減為兩個,情節(jié)更為簡單,矛盾沖突更為集中,象征色彩也更為濃郁了。
由于人物關系非常簡單且各種戲劇因素極其抽象,葉芝后期的這兩部戲劇充滿著闡釋的張力。首先,這兩部戲劇為比較文學淵源學提供了極佳的分析范例。因為葉芝追溯了這兩個戲劇的故事來源,理出了《圣經(jīng)·施洗約翰的死》、海涅所關注的宗教儀式、王爾德的戲劇《莎樂美》、凱爾特民間傳說、自己的作品這樣一些發(fā)展線索[1](pp.254-255)。其次,從神話原型批評的角度來看,這兩部作品表現(xiàn)的是“大母神和被屠殺的神”[2](p.284),是死而復生的神話原型的位移。伯納德·科瑞蒙從政治的角度來解讀《大鐘樓上的國王》,“將鐘樓與大本鐘和英國政府聯(lián)系起來,而浪游者被殺與1916年復活節(jié)起義后的屠殺有關”[3](p.347)。這樣《三月的滿月》中的浪游者和豬倌被看成是愛爾蘭及其人民的象征,而國王、王后、女王則是英國統(tǒng)治者的代表,其中體現(xiàn)了英國政府對愛爾蘭的壓榨和宰制。理查德·泰勒從西方源遠流長的二元對立的文化傳統(tǒng)出發(fā),認為浪游者和豬倌是客觀和肉體的象征,王后和女王則是主觀和精神的象征。他們的相遇體現(xiàn)了二者的相互需要和最終結合[4](p.139)。納善、威特克、威爾森和摩爾的觀點基本上仍然是在探討人物和其對立面之間的辯證關系[1](pp.246-247)。從創(chuàng)作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出發(fā),哈洛德·布魯姆認同海倫·亨利?!氐吕諏@兩部戲劇主題的看法,“這些戲劇涉及詩人和繆斯的關系,特別是葉芝和他自己的繆斯的關系,因為他面臨著與雪萊同樣的問題,讓他確信自己所看到的繆斯就是茅德·岡”[5](p.338)。瑞簡簡短的評論認為:“這兩部作品是兩性、美學、玄學等的寓言,其中犧牲是愛情的本質(zhì)要素?!盵1](p.247)
以上這些觀點加深了我們對兩部戲劇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認識,但是,文學倫理學批評又為解讀它們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角度來看,“斷頭歌唱”這一情節(jié)其實是斯芬克斯因子的圖式化闡釋,體現(xiàn)了人類從獸性到人性再到神性的發(fā)展過程,其中包含深厚的倫理文化內(nèi)蘊。
一、斷頭之前人物的自然意志與自由意志
人們從遠古時代開始就一直在探尋人類的本質(zhì),而文學倫理學批評對之做出較為清晰的解釋。在古代希臘,德爾斐神廟的門廊上就刻有“認識你自己”的箴語;而在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孔子、孟子、荀子、告子等人已開始思考人是善還是惡的間題。根據(jù)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觀點,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斯芬克斯因子,由人頭和獅身兩個部分組成。獅身部分代表的是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等沒有多少道德色彩的獸性因子,而頭顱則體現(xiàn)的是人類的倫理意志和道德意志等超越于動物之上的人性因子。每一個個體意義和價值的大小是由其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所占比例的高低決定的。
在閱讀或者觀看這兩部戲劇時,令人驚異的是王后、女王對于浪游者、豬倌斷頭前后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在斷頭之前,王后對浪游者的言語和行動無動于衷,女王對豬倌則是非常厭惡。在斷頭之前,浪游者和豬倌展示在王后和女王面前的主要是他們的獸性因子。獸性因子是“人的動物性本能的一部分”,是“人在進化過程中的動物本能的殘留”?!矮F性因子由人的原欲驅(qū)動,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為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6](p 39)。
《大鐘樓上的國王》和《三月的滿月》都寫到人物的自然意志。“自然意志主要是人的原欲即力比多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是“最原始的接近獸性部分的意志”“主要產(chǎn)生于人的動物性本能,如性欲、食欲等人的基本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tài)”[6](p.42)。浪游者久聞王后的美麗和性感,于是將其寫進他的詩歌中。他對國王說:“一年前我聽一個愛惹是生非的人說/你娶了一個女人,據(jù)稱是/最性感和最美麗的?!保?95)從這里可以看出,最初吸引浪游者的主要是王后美麗的外表和性感的身段。他來到王宮,想實現(xiàn)其一睹王后芳容的愿望。目睹了王后的真容之后,他的評價是“不是很紅,也不很白,胸脯也沒有太過豐滿/一切都如我所想。”(495)浪游者在此主要強調(diào)的是王后外表和肉體的美。然而,浪游者的想法遠不止是看到她的容貌,還得寸進尺地希望王后能為他跳舞,而且還可以親吻王后的嘴唇。這里的胸脯、舞蹈和親吻等都與性的欲望有關,實際上體現(xiàn)的是浪游者的自然意志。在《三月的滿月》中,豬倌穿著破衣爛衫,戴在頭上的帽子比衣衫還要破爛,整個軀體因為抓撓變得更加丑陋,但其血統(tǒng)和出身則又比她的衣衫和肉體還要低下和骯臟。兩個人見面之初,當女王詢問豬倌在想什么時,他的語言也是骯臟無比的,他說:“我的心思都放在思考我們婚禮的晚上/想象著從觸摸到接吻等等一切?!保?04)這說明豬倌一直在思考著觸摸和接吻等肉欲行為,驅(qū)使他來給女王唱歌的主要動力仍然是其自然意志。
作品中也表現(xiàn)了浪游者和豬倌兩個人的自由意志?!白杂梢庵臼侵溉说牟皇芗s束的意志”“其主要特點是人的活動不受某種固定的邏輯規(guī)則的約束”[6](p.282)。在《大眾樓上的國王》的浪游者的想象中,女王的形象一天天豐滿起來,成為他欲望的對象?!拔沂且粋€詩人。/從我把她寫人我詩歌的那一天起,/她也一天天變得更加貌若天仙?!保?95)為了滿足自己對女王的不可遏制的欲望,他毫不顧忌兩個人之間存在尊卑、貴賤等巨大障礙,仍然極力去達成自己的愿望。對此國王這樣評價浪游者:“他真是最肆無忌憚最厚顏無恥的男人,/不顧忌自己說了什么,也不管在對誰說話/似乎忘了他是站在什么地方?!保?95)為了能夠看到女王跳舞、能夠親吻王后的嘴唇,浪游者還杜撰了見到青春、美麗、詩歌和愛情之神安格斯并得到愛神許諾的情景?!度碌臐M月》中的豬倌根本不考慮自己衣衫檻褸、滿身瘡癤、出身低下、身體衰朽,不考慮一路上將要面臨的危險、孤獨、迷惘,甚至沒有把女王的殘忍、冷酷、血腥等放在心上,仍然堅持要來給女王唱歌。浪游者和豬倌的大膽妄為,實際上是在激情支配下的直覺和沖動,體現(xiàn)的主要是人物的自由意志。
浪游者和豬倌展現(xiàn)在王后和女王面前的主要是人類的獸性因子,很少涉及倫理、道德等更高的精神層面。浪游者和豬倌上場時戴著“狂野且有些兇殘的面具”(493),這樣的面具設計給他們的倫理身份和道德狀況定下了基調(diào)?!洞箸姌巧系膰酢分欣擞握叩钠拮泳拖褚恢幻族壤展?jié)的土鵝,跟她交往的也主要是公鵝一般的呆瓜?!度碌臐M月》里豬倌滿身都是污穢的豬糞,整天與所飼養(yǎng)的肥豬打交道。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這兩種動物都用來指代那些品格和智力低下的人類。如鵝是“呆頭呆腦、行走笨重、叫聲呱噪的負面形象,常常被用作愚蠢和無用的代名詞”[7](p.109);豬是“骯臟、貪婪、邪惡的貶義符號。多指貪吃、貪婪、頑固不化、粗俗難耐、臟亂、無知、愚笨等”。戲劇中浪游者和豬倌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他們身上還有著非常濃的動物特性,跟所熟悉的水禽和牲畜等動物更接近一些。此時的他們還處于倫理混沌中,除了體形與動物不同,其精神和思想未能從本質(zhì)上跟它們區(qū)別開來。
二、棄置身體后人物的人性因子和理性意志
在浪游者和豬倌的身上,還保留著性欲和食欲等很多自然意志驅(qū)動的獸性因子。他們在王后和女王面前展示的主要是自己獸性的一面,其言行必然觸怒王后和女王,但其自由意志中也積蓄了向更高層次發(fā)展的動力,從而推動其去彌合與王后和女王之間的巨大鴻溝。從身份定位來看,浪游者既是一個傻瓜,同時又是一個詩人。如果說傻瓜還停留在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等獸性因子的層面上的話,那么詩人的生活中則包含對真、善、美等人生理想的追求。豬倌的地位極其低下,而且風聞女王的殘忍和暴戾,仍然戰(zhàn)勝很多困難來到王宮,要滿懷激情為女王唱一支歌。兩個人的激情和沖動當中已經(jīng)具有一些理性的萌芽。
在這兩部戲劇中,“斷頭”表面上是一種被動的悲慘遭遇,實際上也帶著強烈的倫理欲求。浪游者不僅要親眼看到王后,讓王后專門為他跳舞,還要親吻王后的嘴唇。這樣的行為是以下犯上,同時也是以疏間親,破壞了當時的政治倫理和家庭倫理。豬倌也是這樣,衣衫檻褸、身體骯臟、地位低下、言語莽撞,與女王完全不般配,卻想要得到女王的眷顧,這是與主流的婚姻倫理完全不符的。因此,國王和女王下令把他們殺死,這是對他們觸犯倫理秩序的一種懲罰,但從兩部戲劇來看,“斷頭”實際上也是一種主動的倫理選擇。國王的權威、戒備的森嚴,女王的暴戾、處女的殘忍,其實他們都早已心知肚明。但是,他們還是來到國王和女王的面前,迎接自己即將到來的悲慘命運。面對砍頭這樣的殘酷刑罰,他們鎮(zhèn)靜自如,沒有悲傷和恐懼,沒有絕望和崩潰。他們意識到自己身上諸多的瑕疵和不足,甘愿走向死亡,這是其理性意志控制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的結果。雖然“斷頭”意味著身體和頭顱的分裂,意味著肉體的死亡,但去除了身體之后,也拋棄了動物性的本能和欲望,意味著精神的再生。在做人還是做獸的兩個選項中,通過去除身體這樣一種儀式性的倫理選擇,浪游者和豬倌實現(xiàn)了自己從獸到人的轉(zhuǎn)化。
頭顱被砍下來之后,王后和女王圍繞著他們跳舞,而且還親吻了這頭顱的嘴唇。為什么王后和女王突然對頭顱產(chǎn)生異乎尋常的情感呢?是因為代表獸性因子的身體部分被去除之后,實際上浪游者和豬倌都只剩下了代表人性因子的頭顱?!叭诵砸蜃蛹磦惱硪庾R,主要由人頭體現(xiàn),其表現(xiàn)形式為理性意志”[6](p.38)?!袄硇砸庵臼墙咏赖乱庵镜牟糠?,如判斷和選擇的善惡標準及道德規(guī)范”[6](p.42)??诚骂^顱預示著人類個體走向死亡,同時也去除了人類身上的獸性,讓人生變得高尚和純粹,這又開始了人類的新生。當然這樣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選擇,必將付出巨大的甚至生命的代價,所以,王后和女王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既恐懼又著迷的神情。
理性意志能夠控制和支配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能夠引導人類棄惡從善。在這兩部戲劇中,盡管頭顱和身體、精神與肉體已經(jīng)分離,但其理性意志和自然意志、自由意志的聯(lián)系并沒有中斷。舊的軀殼的消亡在王后和女王身上孕育了新的生命。《大鐘樓上的國王》中的浪游者被砍頭之時,王后感覺到一陣顫栗,她說:“是什么東西/進入了我的子宮?!保?97)《三月的滿月》中一個女人面對“一個割下的頭顱!她用她的雙手捧起它;/她佇立著全身浴滿了鮮血;這鮮血竟然生出了孩子?!保?05)女王表面上在敘述別人的故事,實際上也是她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去除了身體的頭顱與王后和女王親吻,純粹的理性意志使她們深受感動,其身上的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等獸性因子也得到了抑制。
為了強化這種死亡與再生的含義,兩部戲劇都選擇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時間節(jié)點。葉芝認為,在滿月的十五相,人類的生命得到了統(tǒng)一,是生死交替的重要時刻。耶穌、凱撒、蘇格拉底的死亡都是在三月的滿月之時。正如杰弗斯和諾蘭德所認為的那樣:“滿月在葉芝的系統(tǒng)當中讓人聯(lián)想起了十五月相,這是完美的象征,在此存在獲得了統(tǒng)一。在三月滿月的時候,一個循環(huán)走向結束或消亡,而新的循環(huán)得以開始或創(chuàng)造?!盵1](p.248)在《大鐘樓上的國王》中,愛神安格斯對浪游者說:“當舊的一年逝去,子夜的鐘聲緩緩敲響,/那王后將親吻你的嘴唇。”(496)這里新年和舊歲交替的鐘聲,仍然預示了除舊布新的含義。
三、時空延展與人物行為的哲理化
浪游者和豬倌從獸到人這樣一種倫理選擇,使得他們成為王后和女王心目中的道德榜樣,對她們的人生產(chǎn)生極大的倫理影響。從舞臺說明來看,王后“戴一副美麗但卻無動于衷的面具”。(493)這里主要是為了突出她對社會、他人和大自然已經(jīng)毫無興趣。她盡管坐在王后的寶座上,卻從未對國王和他手下的朝臣吐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姓名等情況,說明他們之間并沒有建立起情感和倫理關系。所以,國王責備王后:“你為什么坐在那里/像木頭或金屬制成的雕像一樣一言不發(fā),/仿佛我們之間隔著生與死的屏障?”(494)然而,面對浪游者肆無忌憚的要求、浪游者對她的贊頌、浪游者為了追求美和最高境界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激情,王后也深受感染。捧起浪游者的頭顱,王后不僅開口說話,還跳了舞,最后又親吻了浪游者的嘴唇。
《三月的滿月》中的女王也深受豬倌斷頭歌唱的影響。一開始女王“已經(jīng)打呵欠和伸懶腰三次了”(502)。她是一個非常殘忍,將生命視為草芥的處女。那些來給女王唱歌的人,由于無法讓她滿意,要么被弄成殘廢,要么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豬倌卻深信愛情可以戰(zhàn)勝一切,能夠突破“金色的王冠”和“骯臟的豬糞”(502)之間的界限。豬倌的頭顱所唱的歌讓她深受感動,女王不僅摘下了面紗,還懷著崇敬之情把頭顱放置在王座上,而自己則走下王座跳起舞來,以作為豬倌不顧一切的愛情的回報。
在《大鐘樓上的國王》和《三月的滿月》兩部戲劇中,通過侍從們合唱歌式的詩節(jié),兩個人及其故事的價值和意義得到深入的闡發(fā)?!洞箸姌巧系膰酢分械膬蓚€侍從代表的是眾人的形象。他們目睹了浪游者從進門,到被砍下頭顱的整個過程,他們看到了王后從無動于衷,到激情滿懷的不斷變化,他們也理解了嫉妒的國王本想拔劍攻擊最后卻屈膝將其放在王后腳下的原因。戴維德·A.羅斯認為,鐘樓“代表著機械、條理和秩序”[3](p.347),這一象征物與國王的性格相符。但筆者認為,作品中的大鐘既代表時間的存在,也表現(xiàn)了時間的流逝。在悠悠的鐘聲中,一切都進入無限的歷史長河。嫉妒的國王身上長出了天使般的羽毛,所有的孤獨者都進入愛爾蘭那永葆青春的天堂。
《三月的滿月》中則從空間上,來強調(diào)了人物神圣化的過程。在豬倌頭顱所唱的歌曲中,涉及杰克和吉爾。杰克殺死了吉爾,感覺到自己罪孽深重,內(nèi)心空虛,但吉爾的心靈卻被懸掛在了高天當中,像閃爍的星星一樣給人們指引方向。與此相類,被女王殺死的豬倌遭受了耶穌般的苦難,卻在女王和她的臣民心中地位不斷上升,成為拜占庭教堂中古老的鑲嵌畫中的人物,成為人們世世代代瞻仰的圣像。這樣,必死之人的言行成為超越時空的傳諸后世的永恒的事跡。
從以上這些可以看出,我們跳出過去著重分析人物關系的思路,將浪游者和豬倌作為中心人物加以審度。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角度來看,這兩部戲劇其實都是圖解式的,其中包含這樣的哲理:每個人都是善惡并存的,要追求最高的善,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只有經(jīng)歷極致的苦難,這個人才能得到人們的敬佩和信仰。所以,這里又涉及人類從獸性、人性再到神性的轉(zhuǎn)化過程。葉芝的創(chuàng)作強調(diào)存在的統(tǒng)一(Unity of Being),其中包含作家對人類本質(zhì)的深刻認識,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獸性、人性和神性是可以共存并不斷轉(zhuǎn)化的。理查德·泰勒認為,在《大鐘樓上的國王》《三月的滿月》《蒼鷺蛋》等作品中,浪游者、豬倌、康格爾“這些典型形象的行動和語言表明他們的身份就是當代的反英雄形象”[4](p.182)。埃德蒙德·杜拉克說兩部作品“愛情和血腥的主題讓我很不舒服”(913),龐德則認為,這兩部作品“糟糕透了”(910)。其實,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對浪游者和豬倌的誤讀,因為他們都有著濃重的倫理道德色彩,其中蘊含深刻的勸誡和教誨價值。
四、結語
在葉芝的思想觀念中,最受人垢病的無疑是其貴族思想和優(yōu)生學思想。在凸顯愛爾蘭文化獨特性的過程中,葉芝認為,愛爾蘭文化能夠一直延續(xù)下來,與貴族階級在其中所起的示范和榜樣作用是分不開的。貴族不僅是物質(zhì)財富的擁有和傳承者,還是理想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交往禮儀等的主要實踐者。葉芝所接觸到的貴族生活給他秩序、寧靜、優(yōu)雅和尊嚴,對他的價值標準和思想觀念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葉芝將建立理想國度的政治理想寄托在貴族階級的身上,終身都對蠅營狗茍的中產(chǎn)階級深惡痛絕,對民主和平等的政治進程也不大感冒。這種思想進一步發(fā)展,葉芝提出他的優(yōu)生學思想。約翰·麥克布萊德少校心胸狹隘、卑鄙無恥,葉芝認為,這是由他的家庭出身和平民血統(tǒng)決定的。在《窗玻璃上的字》《煉獄》《在鍋爐上》等作品中,他希望通過提倡優(yōu)生學,改善愛爾蘭的文化道德狀況,改變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落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狀況。葉芝的優(yōu)生學提倡“增加貴族和富裕家庭孩子的數(shù)量,而限制工人階級和貧窮家庭孩子的出生”[8](p.81)。殊不知優(yōu)生學只關乎身體的健康與否,與社會階層和文化道德狀況等是沒有太大關系的。
然而,在這兩部戲劇中,我們看到了葉芝對自己思想的修正。浪游者和豬倌都是地位非常卑微的人,但他們通過儀式化的倫理選擇,最終實現(xiàn)了精神的提升?!兑痪乓涣陱突罟?jié)》這首詩歌也可以作為這種修正的佐證。在日常生活中,麥克多納、康諾利、皮爾斯、麥克布萊德等只是一些無聊、敏感、粗鄙、虛榮的丑角,但是通過復活節(jié)起義,他們完成從獸到人再到神的轉(zhuǎn)化。因此葉芝驚呼:“一切變了,徹底變了:/一種可怕的美已經(jīng)誕生?!盵9](p.180)“文學的歷史和社會文明史表明,文學從來就是人生的教科書,其教誨功能是其基本的功能”[6](p.249)。浪游者、豬倌、復活節(jié)起義的烈士等過去都過著渾渾噩噩的動物式的生活,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付出,通過為國家和民族做貢獻,即使出身于下層社會,仍然可以得到社會的承認和人們的景仰。由此可見,《大鐘樓上的國王》《三月的滿月》兩部戲劇中“斷頭歌唱”這一情節(jié),實際上是葉芝對死亡這樣的一個人類的自然現(xiàn)象的倫理化,讓平凡普通的生活事件變成崇高慘烈的儀式行為。當然,這一情節(jié)留給我們的不應該只是血腥、震驚等膚淺的認識,還應包括更多的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參考文獻]
[1]A.Norman Jeffares and A.S.Knowland,A Commentary on theCollected Plays of W.B.Yeats[M].London:Macmillan,1975.
[2]Thomas R.Whitaker,Swan and Shadow:Yeatss Dialogue with-History[M].Washington,D.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Press,1964.
[3]David A.Ross,Critical Companion to William Butler Yeats:A Lit-erary Reference to His Lifeand Work [M].New York:Facts OnFile,2009.
[4]Richard Taylor,A Readers Guide to Plays of W.B.Yeat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1984.
[5]Harold Bloom,Yeats[M].London 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70.
[6]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7]李瑋,李延林.英漢語中“鵝”及其相關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與翻譯[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14(2).
[8]Brian Arkins,The Thought of W.B.feats[M].Oxford·Bern:Pe-ter Lang,2010.
[9]W.B.Yeats,The Collected Works of W.B.Yeats:The Poems,edi-ted by Richard J.Fiuneran[M].New York:Scribner,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