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華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此坪唵蔚娜粘=虒W行為中,也滲透著這些素養(yǎng)的提升,不容小覷。為培養(yǎng)初中生的概括能力,可運用情節(jié)梳理、關系推理、路徑提示、板書重組等課堂教學策略。這既是對閱讀能力的一種訓練,也力求在長期的培養(yǎng)中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引導學生發(fā)展高階思維,形成正確的審美能力,傳承文化。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概括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6-0001-03
語文學習基于對語言的理解、運用等,學習語文,不僅要關注文本的外在語言形式,更要關注文本的內在語言層次、深層文化價值等。我們經常提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它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切都離不開語言,所以筆者認為學習語文,要重視語言學習,依據(jù)文本來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語用能力等。這其中對于初中生而言,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培養(yǎng)概括能力。
筆者今天要談論的主要是對文本的整體性概括。概括整體文本,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要求學生用自己簡短的一兩句話表達出文本的主要內容,以及背后體現(xiàn)的中心思想,這并非易事。需要學生反復閱讀、推敲語言,更需要語文教師在平日教學中了解學生的思維特征,運用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來為他們搭建支架,逐步達到目標。
近幾年來,為了提高教師的課堂效能,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大家對于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此起彼伏,比如我們經常運用的追問轉問、矛盾沖突、學生質疑等教學策略。筆者以在初中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從培養(yǎng)初中生概括能力方面,淺談自己的教學策略研究體會。
一、情節(jié)疏理,提升個性化語言建構
上海語文中考題型中(敘事類)常常會出現(xiàn)對文本的整體內容疏理,形式多樣——表格式、鏈條式、六要素等,但都脫離不了對概括能力的考查??此坪唵蔚母爬?,其實體現(xiàn)了一種語用綜合能力,既要關注文本的整體性內容,也要結合自我語言體系。學生可以把自己習得的語言信息整合成為有結構的系統(tǒng),可以將具體的語言內容放在特定的文本語言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可以在梳理、整合后把自己獲得的言語經驗轉化為個性化的語言。
【策略解讀】
教學內容的情感因素和教學語言的情感因素相結合,使語文教學有一定的人文價值。教材中大多數(shù)文本都流露著作者的情感。實際教學中,筆者除了請學生關注敘事的六要素之外,還抓住文本的情感著力點,為學生提供一些有別于文本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概括文本時能夠建構自我個性化的語言表述。當然,學生在運用個性化語言概括的同時,依然與作者進行了一次情感共鳴,心靈交流。
二、關系推理,發(fā)展高層次思維能力
語言與思維的發(fā)展相依存,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部分。掌握較強的思維能力能夠透過表象,獲取語言經驗,豐富自己對文字形象的感受理解,概括出基本的語言現(xiàn)象或文學現(xiàn)象,提升自我的認知水平,從而更好地提高語言敏捷性、思維批判性。
(一)利用比較的教學策略,在分辨中求真
具體操作:其一是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并結合尋找資料、信息等,對信息進行比較;其二是運用縱向橫向類比、辨析等方法,對細微差異進行判斷和解釋說明。
例如在教學《孫權勸學》時,學生起初的概括是以呂蒙接受勸告、努力學習為內容。筆者將三人的言行表現(xiàn)羅列出來,學生悟出文本主要寫的是孫權如何勸呂蒙以及勸后的效果。
【策略解讀】
在具體感性的比較中,學生逐漸沉浸于文本中,依據(jù)不同人物來分析不同言行,明確作者敘述過程中主要突顯的人物,由此明確了“乃”的含義“于是,就”,而非“才”;了解了課題的意圖,把握了文本的核心價值。
(二)依據(jù)文本的內容和條件,通過合理想象、推斷猜測,選取恰當?shù)挠杏玫臈l件進行判斷、求證
上海市研訓員曹剛老師曾經將《永遠執(zhí)著的美麗》這篇文章,用“關聯(lián)詞+關鍵語句”提煉出了文本核心內容。大意為:(雖然)袁隆平71歲,也精干、不乏睿智幽默,(但)沒必要把他和美麗聯(lián)系起來。(又因為)他以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奇跡,(所以)作者突然發(fā)現(xiàn),他(竟然)和美麗有那么直接的關系。(這是因為)在落后的農村,袁隆平沒有退縮,將“所有人不再挨餓奉為終生的追求”。(雖然)遇到很多磨難,(但)他百折不撓、堅忍不拔。(即使)獲得多項大獎,他(也)沒有任何改變,(只)惦記他的試驗。(所以說)他是美麗的,因為他那種淳美的境界依依相隨。
除了敘事類文本可以運用這種教學策略,筆者也在論述類文本中嘗試使用了這種用關聯(lián)詞語填寫來概括的方法,學生有了一定的輔助手段,學習這種需要挖掘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文本收效良好。
1.完成表格,明確議論性文章怎樣學習。
2.通過課堂學習,請結合自己的理解,在橫線上填上符合文意的關聯(lián)詞。
①我們 _______ 不提倡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 _______ 也不能盲目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
②人們 _______ 只是抓住了陶淵明話的前一半, _______ 對他的讀書態(tài)度很不滿意。
③ _______ 不讀書, _______ 不能了解書中道理(會意)。
④ _______ 陶淵明知道讀書的要訣在于會意, _______ 他 _______ 會意 _______ 廢寢忘食。 _______ 真正的會意又不容易, _______ 他只好說不求甚解。
【策略解讀】
課堂中文本教學重點之一是議論文思路結構分析、概括。第一題簡表就對文本學習內容進行了梳理、整合和進一步理解,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作者的寫作想法,更好地明確文本主旨。第二題是填寫關聯(lián)詞,是教師對學生梳理行文思路這一課堂學習情況的進一步反饋,旨在幫助學生厘清結構,明確文本主旨。這樣的做法長期實踐,學生的思維品質必有提高。
這些內容之間的推測,都是依據(jù)文本、符合邏輯的,要關注句與句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要分析段與段之間的前后聯(lián)系,更要將分散開的關鍵性語句圍繞中心來推斷內在的邏輯性。實際教學中,與傳統(tǒng)的直接概括相比,學生還是對這種略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更有興趣。
三、路徑提示,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
課程目標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教材中的文本多為敘事類文章,內在的審美性必不可少。語文教學要帶領學生陶冶情操,品析語言,領悟生命等。學生在這些教學行為中感知、理解、鑒賞文本,通過個體閱讀行為對文本產生良好的審美情感,從而滋養(yǎng)性情,升華精神,增強自我意識。
平日課堂中教師解釋知識、提問中心的方法運用較多,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學行為更多關注的是“點”而忽略了“面”,有著零散、枯燥的特點。筆者思考,如何能建立教學中的大局觀,牽一“點”而動全文,重知識的同時訓練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尤其是概括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提供符合文本特征的問題鏈,指引學生走學習路徑,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筆者在教學《散步》的過程中,基于教學目標“1.發(fā)展學生概括能力,品讀文本蘊含的生命之美;2.體會中年人身上沉甸甸的責任”,設計了以下問題鏈:
1.同學們平時散步時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記憶深刻?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3.“我們”為什么要去散步?這些內容怎么朗讀?
4.散步時發(fā)生的分歧是怎么解決的?為什么詳寫這部分?
5.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想表達什么?與前面對生命的感嘆有何關聯(lián)?
6.你從本課學習中,學會了如何學習這一類文章?
【策略解讀】
在多形式朗讀中,學生自主地與文本交流情感,沉浸其中,自我體味。通過文本前后關聯(lián),理解文字背后作者內心矛盾點的根源,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敬重、對親情的愛護,也鼓勵學生對傳統(tǒng)教學中尊老愛幼主旨的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以結尾句為抓手,通過分析、比較等教學策略,挖掘文本的核心價值,從文本研讀中理解生命、親情、責任三者的關聯(lián),試圖在深度閱讀中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課堂中允許學生對主旨有多元解讀,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引發(fā)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加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在此基礎上,再去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回答就會得心應手,也會更加準確、全面。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不單單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習得的內容會逐漸內化為自我思考方式,學生對文本也會形成自我的審美情趣。
四、板書重組,優(yōu)化整體性閱讀結構
板書是教學語言的另一種表達。它抽取了教學內容中本質的、精要的部分,用鮮明的結構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給予學生感性、內化、重組的認知。同時,它體現(xiàn)了設計者的思維邏輯、策略質量,給出了整體性閱讀的結構,多樣的形式可以簡化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增加師生互動。有的是提綱式的,有的是表格式的,有的是填空題式的,等等,當然要依據(jù)文本自身特式來定。
筆者以六年級第二單元《花臉》為例,談談圖表式板書。《花臉》一文圍繞作者喜愛花臉的情感,回憶了自己買花臉、戴花臉不舍得摘的事情,這一過程中表達了作者不同時段對花臉的喜愛程度、內在情感的不同。如若只是在文中圈劃語句朗讀,品析一下體現(xiàn)情感的語句,學生在頭腦中也是浮光掠影。筆者利用板書將人物情感變化顯現(xiàn)出來,尤其是不同時段喜愛花臉的不同情感程度及理由(如下圖1)。學生了解人物情感變化,從而更完整地了解內容,概括起來更全面。
【策略解讀】
在學習《口哨》時,筆者沿用這種方法(如圖2),不僅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也在不同學生的展示、比較、討論中,基于學情順利地解決了教學難點(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長縹緲的歌……),學生對結尾的理解更貼合作者,更準確地把握了文本主旨。有的學生還會運用這種策略于寫作中,利用圖表設計作文提綱,有思考地落筆。
總之,一種課堂教學策略不可能達成所有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但也不會只針對一種核心素養(yǎng)。葉圣陶老先生認為:“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導一番,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終結。”在運用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時,必定也會有意識無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思辨力、整體觀、審美情趣等。在多種教學策略的實施下,一堂課的教學行為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重疊、交集的教學策略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當然,語文教學中,針對不同文體,培養(yǎng)概括能力的教學策略應有所不同,是要繼續(xù)研究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張大文.中學語文教學體系新探:在積累中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2] 鐘啟泉,區(qū)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16-165.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