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完肖
葉圣陶先生指出:“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使學生養(yǎng)成讀書之良好習慣?!钡牵行├蠋熯€是喜歡逐句講解的教法,促成了學生怠讀不思的壞習慣;有些老師放不下的“話語霸權”,又滋長了學生盲目接受的壞習慣。因而,教師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學生切實轉變學習方式勢在必行。
那么,高中文言文學習須養(yǎng)成哪些好習慣呢?我們認為,帶著問題做好課前預習,帶著問題參與課堂閱讀、思考與討論,運用知識遷移到課外鞏固提高等,都是應當養(yǎng)成的好習慣。課堂教學是實施銜接教學的主渠道。課堂上,學生不單是“聽”,還應是“播”,這是在閱讀、思考基礎上適時的廣播站。我們鼓勵學生大膽、自信發(fā)言,讓同學們都能在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啟發(fā)和感染。我們倡導:對同學的發(fā)言,既不能一味地點贊,也不能隨意地潑冷水;對同學的發(fā)言,可以有合宜的補充、修正等??傊n堂上,學生學會與同學、老師有質量的“對話”,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在習慣養(yǎng)成方面,我們還大力倡導學生和文本的高效“對話”,即在閱讀過程中學會運用圈點批注法來提高閱讀效率。批注式閱讀是一種把讀、思、寫結合起來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提倡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觀。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可讓學生用符號把動詞“退”標注出來,抓住“退”這個關鍵字,思考為何“退”、如何“退”、“退”后如何,深入把握文章內(nèi)容。聯(lián)系初中教材,《曹劌論戰(zhàn)》一文,標題中的“論”字也是關鍵詞,用符號標注出來,抓住“論”字,深入探究戰(zhàn)前“論”政治準備、戰(zhàn)后“論”克敵原因,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從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來看,語法教學較為薄弱。而文言文字詞句式的教學,離不開基本的語法知識。詞類,短語,單句,復句,這些語法知識的系統(tǒng)梳理,不僅對學習文言文有用,對辨析病句、語句補寫、文章寫作等等也大有裨益?!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指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而語言建構與運用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那就是語法。因此,我們可以在學生初中零散的語法知識基礎上,自編銜接教學的校本教材,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引導他們積累和梳理現(xiàn)代漢語語法知識,把初高中相關知識貫通起來。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學生可以運用表格,做初步的梳理。
表一:
表二:
其他文言語法現(xiàn)象,如通假字、一詞多義等,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梳理、歸納。在自主學習的閱讀活動中,學生就能把初高中的語法知識貫通起來。另外,在進一步的學習實踐中,這些知識還能逐漸“立體”起來,語言的建構將不斷地豐富、完善,語言的運用也將更加準確、生動,比起單憑教師講解的效果好得多了。
眾所周知,聽、說、讀、寫,作為語文的四種基本能力,它們都是外顯的能力;而決定這四種能力的內(nèi)在的、核心的東西是學生的思維。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得到了普遍的關注與重視。就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兩國夾擊,兵臨城下,燭之武憑“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他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說理的藝術,說理的邏輯,這些都是思維能力的體現(xiàn)。初中階段,《魚我所欲也》一文運用的是比喻說理、對比說理,《公輸》《鄒忌諷齊王納諫》兩文運用的是類比說理,這些文言文都是學生促進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的優(yōu)秀文本,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見新思故”、綜合運用。思維品質也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內(nèi)容。例如2015年全國1卷作文題,題目要求“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就是要考查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分析說理的能力。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只要善于挖掘,也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素材。例如,高中生中存在一些“早戀”的現(xiàn)象,曾有兩名男生同時追求一名女生,并為此大打出手。教師因勢利導:假如你是他們的同學,你會如何勸導?日常教學中,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點時事評論文章,寫點時評論文,參加一些讀書報告會、中學生辯論賽等活動,把閱讀、思考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在更大廣闊的天地中發(fā)展思維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指出:“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鼻?、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國難當頭臨危受命,強秦帳內(nèi)妙語連珠,終于,談笑間,化干戈為玉帛,這就是燭之武,不計得失的胸襟度量,深明大義的愛國情操,獨闖秦營的英雄氣概……是中華文化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再如曹劌的主動請纓、智勇兼?zhèn)?,鄒忌的善于思考、勇于進諫,墨子的“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去說服公輸和楚王的愛國實干精神,等等,都是優(yōu)秀文言文給予我們的文化熏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在學習初高中文言文的過程中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生命,健全人格。
當然,《燭之武退秦師》“三抑三揚”的結構美,《曹劌論戰(zhàn)》人物語言精練傳神,《公輸》曲折生動的敘事藝術等,都是發(fā)展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資源。核心素養(yǎng)中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的。
總之,溫故知新、見新思舊、融匯貫通、遷移運用,我們應善于把初高中文言文教學密切聯(lián)系起來,重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提升,多方著手,統(tǒng)籌安排,在新高考改革的浪潮中走出一條新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