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內容摘要】參與式教學最早起源于英國。該理論引入教育教學領域后,形成了自成體系的參與式教學法。他的主要目的是使每個參與者都能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過程,形成新的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課堂 參與式 教學 運用
一、小學課堂教學中“參與式教學”的現狀
1.“傳統(tǒng)的講授法”,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記
傳統(tǒng)的講授法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未被淘汰,說明了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老師一個人可以同時教幾十個學生,可以解決窮困地區(qū)教師缺少的現象,尤其是我們貧窮的鄉(xiāng)村,更是如此,因為財政困難,很難請到老師,加之地理條件的限制,有許多有才能的人也不愿留在這里教書,這就決定了教師缺少的現象,這樣,傳統(tǒng)的講授法也迎合了這個地區(qū)。另一方面,是來自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現如今,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多數是被動的,分析其原因有三點:第一,學生不敢自主參與學習,由于少數教師為了在學生中樹立尊嚴和威信,不允許學生有和自己不同的見解,就算學生的見解是正確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他們也不允許學生提出,導致學生不敢創(chuàng)新。第二,學生不能自主參與學習,有許多老師認為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他們不能進行創(chuàng)新,也沒有能力進行創(chuàng)造,這樣讓許多學生失去了主動參與的機會。從教學中可以看出,只有很少的學生進行積極的參與,其余的學生都沒有主動參與,這一方面是因為教學體制不健全,大班教學教師不能進行個別指導。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沒有積極創(chuàng)造能力,長期壓抑了學生積極參與的心理狀態(tài),導致這種結果。第三,學生不會自己參與學習探究,如果讓學生參與自主探究,首先要他們具備最基礎的知識,而小學生一來不會看,二來老師又沒有講明白,所以他們很難自主參與。
2.“緊張氛圍下的教學”
現代社會出現了這樣一種狀況,老師由于學校或學區(qū)的壓力,畢業(yè)的壓力,學生升學率的壓力,以教學生考分論老師的一切,這種情況下,教師只能讓學生背,寫。使學生產生一種無形壓力,緊張的課堂氛圍圍繞教學的整個過程,這樣的教學,使學生不但不能輕松的學習,反而增加了他們學習的壓力,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的發(fā)展。
3.“孤立的教學”
這種方法指教師一方教,學生未學或只有學生一方學而教師未教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未開發(fā)教師教書的興趣,是一種失敗的教學方式,教師把學生看成是一個“裝不滿的篩子”,永遠只是往里灌,導致學生產生厭學,逃學,甚至輟學。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可是現代的教育卻忽略了這一點,只是滿堂灌。分析以上,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教師的思想觀念落后,未能開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其二,學生沒有主動的參與學習,使得學習效果不高。其三,教師和學生沒有達成一片,雙方沒有形成互動。
二、小學課堂教學中“參與式教學”的幾點思考
我們注重學生的理論教學,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先讓學生來課堂中聽老師講解知識,然后是做練習,再做練習。而在一些發(fā)達地方則強調學生利用課堂分組討論。自己解決問題,動手創(chuàng)作,用實踐來探究理論。我認為這確實是兩個極端。只有我們結合兩種極端的優(yōu)點,取長補短,才能更好的為我區(qū)新課堂創(chuàng)造有利的教學方法。
1.從傳統(tǒng)的大班講授法向現代注重發(fā)展學生個性化的小組討論法轉向。現代社會不僅需要有理論才能的人,更需要注重實際操作技能的人,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不被社會淘汰。
(1)注重教學目標,分清課堂中的重點難點給予指導。也就是提供自主努力的目標,增強自主參與意識。目標使人知道干什么,為什么要干,干了之后又會發(fā)生什么,同樣課堂目標,也使學生明白了他們在課堂中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讓他們真的懂得要自主參與教學。自己動手、動口、動腦,把腦力和體力有機的結合起來,獨立思考,擯棄錯誤,發(fā)現真理,實現最終的目標。同時老師應該給予指導,比如在課堂中講一些難懂但重要的東西,讓同學們識記,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教學是一個雙邊的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要看教師的教,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學,只有雙方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目標。但在這其中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那就是校長在其中起到一個調節(jié)作用。如何讓一所學校中的教師很好的教學生,怎樣很好的教,這在很大方面決定于校長,看校長是否能夠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一方面,校長具有較強的理論水平。另一方面,校長具有一定的權威,威懾作用,同時也會給教師起一個模范作用,這樣才能啟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
2.從注重個性化向講授法轉向。這一點提出了學生如果完全按照其個性則不能使其向積極的一面發(fā)展。也就是要把注重個性的教學和利用一定的理論結合起來使其讓理論來指導個性的發(fā)展。
3.個性化和教師適當講授的結合。我們要尊重學生對學習方式的選擇,從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角度來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同時要適當的講授學生在發(fā)展個性時表現的不足,使他們真正在課堂上學習一些有用的東西。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 解讀中國教育[M]. 教育科學出版社.
[2] 伊藤正夫 著, 鐘啟泉譯.教學的理論[M]. 人們教育出版社.
[3] 蘇霍姆林斯基 著. 給教師的建議[M].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