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李詠蘭
(內蒙古師范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呼和浩特 010022)
鄂爾多斯部落在其民族強盛時期占據(jù)或涉獵鄂爾多斯地區(qū)[1]。鄂爾多斯蒙古族作為這一地區(qū)最后的游牧民族,自明中葉以來一直是蒙古族中一個重要的部落。人體頭面部的測量及觀察項目可以反映出頭面部的形態(tài)特征,而這些特征也是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的重要指標[2-5]。頭面部測量指標的5項派生指數(shù)能夠反映測量指標之間存在的關系。頭長寬指數(shù)(length-breadth index of head)反映頭長短的情況,值越大頭越短圓;頭寬高指數(shù)(breadth-height index of head)反映頭的闊狹情況,值越大頭越狹;頭長高指數(shù)(length-height index of head)反映頭的高低情況,值越大頭越高;形態(tài)面指數(shù)(morphological facial index)反映面的闊狹情況,值越大面越狹;鼻指數(shù)(height-breadth index of nose)反映鼻的狹闊情況,值越大鼻越闊。近年來中國蒙古族部分族群體質特征陸續(xù)有報道[6-10],目前尚未見關于鄂爾多斯蒙古族頭面部指數(shù)的報道,鑒于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及地位的特殊性,故對鄂爾多斯蒙古族頭面部的5項派生指數(shù)進行了研究,以了解我國蒙古族頭面部特征。
課題組于2014年9月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開展了測量工作,共測量鄂爾多斯蒙古族336例(男142例,194例) 20項頭面部指標。被測量者年齡范圍男性為20~80歲,女性為20~75歲,平均年齡男性為(47.32±14.79)歲,女性為(43.42±13.83)歲。在廣場或街道采取隨機抽樣方法,詢問其家系民族身份,世系鄂爾多斯蒙古族方可納入被測量對象,并排除身體有殘疾者。本研究在被測量者知情同意的原則下進行。項目開展前,調查人員進行了專業(yè)化培訓,統(tǒng)一測量標準。測量方法嚴格按照《人體測量方法》和《人體測量手冊》[3-4]中相關規(guī)定進行。在Excel 2007中建立數(shù)據(jù)表,錄入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算頭面部5項指數(shù)值并進行分型判斷。使用SPSS11.5軟件對鄂爾多斯蒙古族等11個族群的頭面部指標均數(shù)進行聚類分析。
鄂爾多斯蒙古族頭面部指數(shù)計算結果及分型見表1、2。
表1 鄂爾多斯蒙古族頭面部各項指數(shù)±s, mm)
*P<0.05,**P<0.01vsmale
表2 鄂爾多斯蒙古族頭面部指數(shù)分型(n, %)
按表1中的指數(shù)均數(shù)進行分型,鄂爾多斯蒙古族男女均為圓頭型(頭長寬指數(shù))、中頭型(頭寬高指數(shù))、高頭型(頭長高指數(shù))、超狹面型(形態(tài)面指數(shù))、中鼻型(鼻指數(shù))。性別間u檢驗顯示,形態(tài)面指數(shù)、鼻指數(shù)性別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P<0.05)。形態(tài)面指數(shù)均值女性大于男性,鼻指數(shù)均值男性大于女性。頭長寬指數(shù)、頭寬高指數(shù)、頭長高指數(shù)性別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果(表2)顯示,鄂爾多斯蒙古族頭長寬指數(shù)男性、女性均以圓頭型、中頭型、特圓頭型率高,這三種類型出現(xiàn)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頭寬高指數(shù)男性以闊頭型、中頭型率高,這兩者出現(xiàn)率接近(P>0.05),闊頭型率高于狹頭型率(P<0.05)。女性與男性一致。頭長高指數(shù)男女以高頭型率最高,高于正頭型、低頭型(P<0.01)。形態(tài)面指數(shù)男性闊面型、超闊面型率高,兩者出現(xiàn)率接近(P>0.05),均高于中面型(P<0.05)。女性以闊面型、狹面型、中面型率高,三者出現(xiàn)率接近(P>0.05),均高于超闊面型和超狹面型(P<0.05或P<0.01)。鼻指數(shù)男女均以中鼻型率最高,與其他4種類型出現(xiàn)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鄂爾多斯蒙古族與我國10個蒙古族族群5項頭面部指數(shù)的比較見表3、4。
表3 11個蒙古族族群男性頭面部指數(shù)的比較±s, mm)
**P<0.01vsOrdos Mongolia
表4 11個蒙古族族群女性頭面部指數(shù)的比較±s, mm)
**P<0.01vsOrdos Mongolia
2.2.1 男性 鄂爾多斯蒙古族頭長寬指數(shù)大于云南蒙古族[12],小于布里亞特蒙古族[6]、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測資料)、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測資料)、阜新蒙古族(自測資料)。頭長高指數(shù)大于云南蒙古族、巴爾虎蒙古族,小于布里亞特蒙古族、郭爾羅斯蒙古族、杜爾伯特蒙古族等7個族群。頭寬高指數(shù)大于巴爾虎蒙古族,小于土尓扈特蒙古族[10]、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測資料)、郭爾羅斯蒙古族等6個族群。形態(tài)面指數(shù)小于巴爾虎蒙古族、布里亞特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等8個族群。鼻指數(shù)大于布里亞特蒙古族、巴爾虎蒙古族、土尓扈特蒙古族等9個族群。
2.2.2 女性 鄂爾多斯蒙古族頭長寬指數(shù)大于云南蒙古族,小于布里亞特蒙古族、郭爾羅斯蒙古族、杜爾伯特蒙古族等5個族群。頭長高指數(shù)大于巴爾虎蒙古族[11]、云南蒙古族[12]、青海蒙古族(自測資料),小于布里亞特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阜新蒙古族等7個族群。頭寬高指數(shù)大于巴爾虎蒙古族、云南蒙古族、青海蒙古族,小于土尓扈特蒙古族、杜爾伯特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等6個族群。形態(tài)面指數(shù)大于青海蒙古族,小于布里亞特蒙古族、郭爾羅斯蒙古族、杜爾伯特蒙古族等7個族群。鼻指數(shù)大于布里亞特蒙古族、土尓扈特蒙古族、郭爾羅斯蒙古族等7個族群。
綜合男性女性結果,鄂爾多斯蒙古族男性、女性頭較長、較低,面較寬,鼻較闊。
本研究選擇了包括鄂爾多斯蒙古族在內的11個族群頭長寬指數(shù)、頭寬高指數(shù)、頭長高指數(shù)、形態(tài)面指數(shù)、鼻指數(shù)共5項頭面部指數(shù)均值進行聚類分析。這11個族群為鄂爾多斯蒙古族、青海蒙古族、阜新蒙古族、郭爾羅斯蒙古族、杜爾伯特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巴爾虎蒙古族、布里亞特蒙古族、土尓扈特蒙古族、云南蒙古族、錫林郭勒蒙古族[13]。
圖1 11個族群男性聚類圖
圖2 11個族群女性聚類圖
結果(圖1)顯示,11個男性族群分為3個大組。鄂爾多斯蒙古族、青海蒙古族、巴爾虎蒙古族聚為第1組;阜新蒙古族、郭爾羅斯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布里亞特蒙古族、杜爾伯特蒙古族、土尓扈特蒙古族聚為第2組;云南蒙古族、錫林郭勒蒙古族聚為第3組。女性聚類結果(圖2)與男性大致相似??傮w來看,鄂爾多斯蒙古族5項頭面部指數(shù)接近于青海蒙古族、巴爾虎蒙古族。
云南蒙古族與其他10個蒙古族族群頭面部特征差異較大,反映了其遠離北方草原在中國西南地區(qū)長期生活中,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過一定的基因交流。東北地區(qū)蒙古族(阜新蒙古族、郭爾羅斯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杜爾伯特蒙古族)聚在一起,表明這些族群的頭面部遺傳特征的接近。
鄂爾多斯蒙古族、巴爾虎人蒙古族、青海蒙古族聚在一起,反映了最初這3個族群的族源、遺傳因素對蒙古族頭面部特征所起的長期穩(wěn)定作用[7]。
公元十四世紀,守護成吉思汗陵寢的衛(wèi)士們,改自己“艾馬克”(部)的名稱,始稱鄂爾多斯部,是全蒙古六萬戶之一的鄂爾多斯萬戶。鄂爾多斯一詞意為汗的殿宇、陵寢之地。鄂爾多斯部的祖先來自諸多氏族: (1) 兀良哈人。兀良哈人13世紀在肯特山孛兒罕哈里敦一帶居住。15世紀,守護、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兀良合人,隨漠北的八白宮一同入駐寶日陶亥。(2) 成吉思汗親軍。成吉思汗去世后,總數(shù)為一萬人親軍守護成吉思汗墓地和祭祀宮帳,并世代相傳,成為鄂爾多斯部的祖先。(3) 成吉思汗同一氏族的黃金家族。15世紀鄂爾多斯部進入河套時就有包含一部分黃金家族人。1649年(順治六年),清朝實行盟旗制度以后,鄂爾多斯各旗札薩克均由黃金家族的后代世襲。這樣以來,在鄂爾多斯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后裔越來越多,在鄂爾多斯人中蒙古貴族占一定比例。(4) 成吉思汗身邊的一大批將領的子孫成為鄂爾多斯人的一部分。清天聰9年(一六三五年)鄂爾多斯部內附歸清,各授札薩克,共六旗(后在雍正9年增設一旗,計七旗),所部六旗自為一盟,稱伊克昭盟。
巴爾虎人是蒙古族的一個部落。巴爾虎舊稱巴爾忽部。作為一個著名的部落名稱,巴爾虎至今已經(jīng)有1300 多年的歷史。巴爾虎蒙古人與布里亞特人一樣,祖先也生活在貝加爾湖周邊。因其部族原在內貝加爾湖以東巴爾古津河一帶從事游牧和漁獵生產(chǎn)而得名。古代巴爾虎是丁零民族群體中的一員。唐朝的時候,巴爾虎成了薛延陀汗國的一員。公元745年,巴爾虎人被逐漸融合到統(tǒng)一的回紇汗國中。成吉思汗13年為成吉思汗長子術赤招降,其地成為術赤的分地,是蒙古“林中百姓”的一部分。元朝滅亡,巴爾虎人被分成兩部分,西部的巴爾虎,興盛時有數(shù)萬之眾,游牧于青海湖四周,最后除少數(shù)一部分融入留在青海的蒙古人中外,大多退回漠北,歸入喀爾喀蒙古,成為漠北喀爾喀的屬部。1732年,清政府為了加強呼倫貝爾地區(qū)的防守,將275名巴爾虎蒙古人遷駐在今陳巴爾虎旗境內。1734年,清政府又將在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2984人名巴爾虎蒙古人遷駐克魯倫河下游和呼倫湖兩岸即今新巴爾虎左右兩旗境內。巴爾虎定居呼倫貝爾已有270多年了,已成為呼倫貝爾的主要居民。中國的巴爾虎人的先民曾先后生活在西伯利亞、青海、喀爾喀蒙古、內蒙古諸地域,經(jīng)歷了由突厥部落向蒙古部落的轉變,與周邊的很多民族、種族發(fā)生過長期基因交流。1734年新巴爾虎大規(guī)模移入呼倫貝爾后,巴爾虎已成為呼倫貝爾的主要居民。巴爾虎定居呼倫貝爾的歷史,無疑是整個呼倫貝爾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的巴爾虎人聚居于呼倫貝爾草原。
青海德令哈地區(qū)蒙古族屬于蒙古族和碩特部。和碩特蒙古的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貝加爾湖西南、我國北方額爾古納河下游和海拉爾河下游呼倫貝爾草原及科爾沁草原等廣大的森林地區(qū)。最初和碩特部著名的科爾沁部的一部分。公元15世紀初,和碩特蒙古西遷進入新疆,加入厄魯特蒙古(清稱衛(wèi)拉特、衛(wèi)拉特蒙古)聯(lián)盟。1637年,和碩特部固始汗率軍進入青海,控制青海區(qū)域。1641年突襲西藏。在西藏,他確立了五世達賴和其師傅四世班禪等格魯派領導的統(tǒng)治地位。另外,固始汗將8個兒子留在青海,護衛(wèi)汗國,史稱八臺吉。經(jīng)歷了顧實汗、達延額齊爾汗、達賴汗、拉藏汗四代人的經(jīng)營。1717年,準噶爾汗國軍隊發(fā)動突然襲擊,南下翻越昆侖山脈,攻入拉薩,殺死了和碩特汗國最后一任君主拉藏汗,和碩特汗國滅亡。和碩特蒙古進入青海、統(tǒng)治青藏高原,它改變了原來青海一帶的蒙古各部紛爭的局面,統(tǒng)一了青海地區(qū)。
鄂爾多斯部中的兀良哈人是13世紀在肯特山孛兒罕哈里敦一帶居住古老人群。巴爾虎人部族原在內貝加爾湖以東巴爾古津河一帶起源,兩者都是起源于蒙古高原北部,這是鄂爾多斯部與巴爾虎人頭面部指數(shù)接近的原因。巴爾虎人曾游牧于青海湖四周,一部分融入青海蒙古人中,這是青海蒙古族與巴爾虎人頭面部指數(shù)接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