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萬章
【關鍵詞】 初中化學;實驗;趣味;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114—01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主要對物質的結構、性質、組成、用途等進行研究,并探索物質變化規(guī)律?;瘜W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而化學實驗可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成分,因此,教師應對化學實驗教學給予重視。趣味化學實驗是指將化學實驗設計得富有趣味性,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熱情。將趣味化學實驗教學法引入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逐漸加深對化學知識的認知,將化學知識與實驗操作相結合,不斷探索,形成嚴謹?shù)膶W習思維,從而深入化學知識學習。本文旨在對趣味化學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探討。
一、轉變教學觀念,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
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中,教師占主體地位,化學實驗大多由教師操作演示,學生在旁觀看,學生對實踐操作的理解和把握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不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也會隨之降低。因此,在趣味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舊的教學觀念,將“教師為主,學生為輔”轉變?yōu)椤皩W生為主,教師為輔”,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充當學生的指路人,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以“水的沸騰”實驗教學為例,由于該實驗操作步驟較為簡單,實驗過程中所需要的器材和儀器較少,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本知識點和操作示意圖進行操作?!八姆序v”實驗過程和材料均較簡單,教師指導學生自行操作,并讓學生觀察不同的溫度下氣泡的變化情況,觀察水沸騰時的氣泡,并記錄此時的水溫。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教師給予適當指導,學生會對實驗現(xiàn)象感興趣,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該實驗的相關知識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從而提高實驗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豐富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初中趣味性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密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單一,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高,課堂質量不高。為了改變這一不良現(xiàn)象,教師可以豐富教學的形式,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利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將多媒體應用到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趣味性化學實驗教學的有序進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在“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實驗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催化劑的作用,并通過實驗令學生加深對氧氣性質的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實驗視頻,視頻中配有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原理的解說,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對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產生濃厚的興趣,會想自己動手制取氧氣。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實驗操作,通過實驗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氯酸鉀加熱融化后放出氧氣,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二氧化錳可使氯酸鉀在較低的溫度下釋放氧氣,木條燃燒,二氧化錳起到催化作用。實驗結束后教師可進行提問,讓學生展開討論,加深對實驗知識的了解。
三、將趣味化學實驗和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趣味化學實驗不應僅局限于課本和課堂中,教師可以適當將化學實驗延伸到課外?;瘜W與生活密切相關,將化學實驗與日常生活結合,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的重要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除了重視課本實驗的教學外,還應從初中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出發(fā),選擇合適的實驗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興趣。在生活中,化學現(xiàn)象隨處可見,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周圍的事物,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化學的影子,主動進行化學實驗,將在課堂中學到的化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在學習完“滅火的原理”實驗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滅火的常見方法和原理,隨后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常見的著火類型,并共同探討合理的滅火方法。在學生理解燃燒必須有可燃物、有充分的氧氣、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的基礎上,讓學生探討油鍋起火、燃氣罐起火、電氣起火、森林起火等的滅火方式。學生會有意識地主動地對起火的類型進行分析,并對可燃物的特點進行分析,從而選擇出合理的滅火方式。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綜上,若想初中趣味化學實驗的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教師應改變教學觀念,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化學實驗與生活常識相結合,拓寬學生學習的范圍,將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給學生布置富有趣味性的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在家中進行實驗操作,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