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球君
如果評選中國孩子的童年噩夢,以下這件事應該會高票當選:父母特別愛要求孩子要“會叫人”。
反正我是如此,到了叛逆期甚至老遠來個熟人都會故意躲開。因為每次打完招呼,我們之間的基本對話就是一種重復:吃了嗎?上幾年級?考多少分……小孩不傻,知道這是浪費生命??上е钡匠赡旰?,我和我的同齡人們從未幸免,一次次在長輩的客套話攻勢中淪陷——在哪工作?有沒有男朋友?結婚了嗎?源源不斷。
問出這些問題的人必然非常關心你,可是他們很笨拙,不懂得怎樣做才是真正關心。面對面卻不能說點有趣或者真實的話,這是人際關系中的一大悲哀。更加悲哀的是,我也險些在這種氛圍下變成了令人討厭的自己。某天面對一位很久不見的已婚女同學,想表示友好,差點脫口而出:什么時候生二胎?
相親也是客套話高發(fā)地,兩個陌生人需要硬找理由坐在一起,談談婚姻戀愛這種宇宙第一級別的尷尬問題,如果上來就詩詞歌賦、人生哲學,必然顯得像個精神病,或者沒訓練好的PUA(英文pick-upartist的縮寫,即搭訕達人)。最穩(wěn)妥的辦法是從最簡單的問起——你是做啥的?你爸媽做啥?真有不太有眼色的還會問出:你家?guī)滋追??一個不小心就上了社會新聞,被貼上標簽:奇葩男、拜金女。
即便如此尷尬,客套話并非生來就有什么不好,相反,在職場上很多需要溝通的地方,它還會起到作用。有人因此發(fā)明了話術這個詞,即說話的藝術、技術,成就了網絡上許多以話術為生的大V。不過他們雖然被人崇拜,也常因為某些傳銷般的極端言論,轉頭就被人忌恨。相比之下,主持人蔡康永就顯得聰明許多,他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常年占據暢銷排行榜首位多年——術與道,一字之差,謬之千里,話術管得了一時,卻講不清道理。
客套話有它的存在基礎,但不能太多。我們生活在一個人際關系高度粘稠的世界,一切自由都被人際關系裹挾,必須把見人主動說話當成禮貌,卻從不控制說話的質量。話語越來越多,卻越來越廉價,它們從溝通的使者變?yōu)閷嵱玫墓ぞ?。人們天真地以為,通過語言的表象就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久而久之卻與生命的真實性漸行漸遠,讓原本的通途變成一座又一座的巴別塔。
而那些堅持要少用客套話的極端頑固分子真的太少,也無法改變潮水的方向,只得到沉默的自由。他們可能像個數十年不變的“職場小白”,左右為難地混跡于精英遍地的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