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的教學中,英語是一門重要的語言學科。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目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如閱讀量不足、課外閱讀和課堂學習缺乏關聯(lián)性等。針對不同的問題,開展分級閱讀教學,結合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采取有效的分級閱讀方式。根據(jù)年級的不同,選擇相應的分級閱讀材料,打破傳統(tǒng)的閱讀模式,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本文結合小學英語教學,對其分級閱讀教學開展相應的分析和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英語;分級閱讀;實踐與思考
【作者簡介】吳悅,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三井實驗小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受到更多的關注。小學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閱讀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基礎,需要開展相應的閱讀教學?,F(xiàn)階段,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英語學習效果較差,學生負擔較重。因此,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分級閱讀教學的開展,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優(yōu)化課堂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保證分級閱讀有效開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選擇適當?shù)姆旨夐喿x資料,滿足學生閱讀需求
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中,閱讀材料是重要的媒介,也是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基礎。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缺少適合的閱讀材料,多數(shù)材料是針對語言知識點內容,難以滿足閱讀教學的需求,分級閱讀教學難以有效的開展。因此,在閱讀材料選擇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分級閱讀教學標準,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選擇相應的閱讀材料,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針對低年級學生,選擇針對性的繪本閱讀材料。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身心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因此,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根據(jù)其身心特點,選擇圖象和文字結合的繪本閱讀材料,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開展閱讀活動,掌握文本內容,學習英語詞匯和語言,靈活使用英語。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一年級上冊Unit 5“Fruit”的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常見的水果單詞,并且對其外形和味道進行簡單的描述,靈活的使用句型,表達自己喜歡的水果。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選擇相應的閱讀材料,開展分級閱讀教學。如英文繪本“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通過文本閱讀,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英語詞匯,學習英語句型,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掌握了相關的英語知識,學習相關的英語詞匯,能夠準確的使用英語表達水果。
針對中年級學生,選擇具有趣味性的故事閱讀材料。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能力,并且能夠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jù)教師的指令和用語,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學習興趣,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開展分級閱讀,應當選擇一些具有童真童趣的故事類型閱讀材料,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1“I like dogs”的教學中,課文中講述一些小故事,通過閱讀學習學生能夠掌握相應的詞匯,并且描述寵物的外貌等。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選擇“Corduroy(小熊可可)”的文本,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閱讀。“A teddy rear in a department store wants a number of things,but ,when a little girl finally buys him ,he finds what he has always wanted most of all.”
針對高年級學生,選擇具有深遠意義的閱讀文本。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其英語基礎較好,并且具有相應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在分級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寓意的、思維深度較深的閱讀文本,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分析和探究,引導學生開展質疑和討論,加深知識內容的學習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3“Our animal friend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具有寓意的閱讀文本。如《猴子與鱷魚》這是安徒生童話中的一篇童話,講述了鱷魚和猴子之間斗智斗勇的故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英語詞匯,并且根據(jù)文本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二、打破傳統(tǒng)閱讀方式,豐富學生閱讀體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給予學生更好的閱讀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借助圖畫增強閱讀趣味性,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愛上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英語閱讀的過程中,每一篇閱讀文本中,有著豐富的畫面和封面設計,展示著作者的精心構思,闡述著文本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二年級上冊Unit6“A picnic”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文本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歷,開展課堂學習和閱讀,學習相應的詞匯,掌握英語句型。通過學生圖片觀察,開展課堂閱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構建高效課堂。
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開展閱讀教學。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當讓學生進入文本角色,體會人物的情感,深入的理解文本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分角色朗讀活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在學生分角色朗讀時,應當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學生能夠熟練朗讀,才能夠體會其中的情感,閱讀的表情和語氣才能夠恰當?shù)轿弧@?,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6“ At the snack bar”教學中,針對“story time”部分的閱讀中,學生通過閱讀之后,需要了解其不同角色的特點,了解點餐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哪些用語。學生分別扮演服務員、爸爸、兒子和女兒,根據(jù)文章的內容,進行相應的對話活動。通過對話練習之后,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相法,創(chuàng)設相應的對話情境,如同學一起點餐,設計相應的對話情節(jié),通過學生的對話,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掌握閱讀策略和技巧,開展高效課堂閱讀。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和技巧,解決閱讀中的困難和問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如注意文本標題的觀察,通過標題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使得閱讀更加輕松,文本理解更加透徹。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4“Wheres the bird?”的教學中,根據(jù)題目的內容,引導學生猜測文本中講述怎樣的故事?在閱讀的過程中,故事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猜測,接下來的情節(jié)是怎樣的?通過這樣的方式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深入理解閱讀內容。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針對難以理解的單詞,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根據(jù)上下文關系,結合畫圖內容進行猜測,或者借助英語詞典等方式,克服單詞的學習困難問題,使得閱讀更加的順利。
運用開放式閱讀,加深英語知識學習。閱讀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閱讀獲取相應的信息,加以分析獲取知識內容。在英語分級閱讀的過程中,加強學生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同時獲取相應的科學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開放性閱讀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閱讀相應領域的文本。如自然學科、生物學科、社會學科、歷史學科等。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8“Chinese New Year”的教學中,在“story”的閱讀中,其內容講述了關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的相關習俗,通過文本的閱讀,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了解過年中的一些傳統(tǒng)習俗和文化。結合這些內容,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開放性的閱讀,讓學生查找一些相關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如七夕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以及中秋節(jié)等,也可以讓學生閱讀有關國外節(jié)日的相關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通過和國外節(jié)日的對比,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通過閱讀加深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在閱讀完成之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根據(jù)傳統(tǒng)節(jié)日內容,編寫相應的故事,描述自己家長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氣氛,以及相關的活動。通過學生的寫作練習,實現(xiàn)閱讀和寫作的結合,更加有利于學生閱讀的開展。
三、結語
小學英語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教學中應當結合學生特點,開展分級閱讀教學,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在分級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閱讀材料和閱讀教學方式兩個大的方面。在閱讀材料選擇中,應當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小學的低、中、高年級的特點,選擇針對性的閱讀材料。在分級閱讀教學方式中,應當根據(jù)教學內容,利用閱讀文本圖片、開展分角色朗讀、掌握閱讀技巧以及開展開放式閱讀等。教師應當不斷的總結和探索,提出更多分級閱讀教學策略,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崔靜梅.巧用分級閱讀 培養(yǎng)思維品質[J].教育實踐與研究(A), 2018(06):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