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穎
【摘要】本文論述合理運用MS-EEPO有效教育的要素組合、平臺互動課型開展練習課教學,應先明確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聽、看、講、想、做、動、靜七要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練習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要素組合 平臺互動 練習課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7A-0134-02
小學數(shù)學練習課是新授課傳授新知教學的升華,是發(fā)展學生思維,鞏固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的主要途徑,是整個小學階段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課型,而“要素組合”及“平臺互動”則是MS-EEPO方式中最基本的課型方式。MS-EEPO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給小學數(shù)學練習課教學提供了更大的創(chuàng)造空間。那么,怎樣合理運用MS-EEPO有效教育的要素組合及平臺互動課型,提高練習課的教學效率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確定明晰的教學目標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效果好不好與教師的教學行為息息相關,而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首先取決于課堂上要有清晰的教學目標;其次取決于怎樣去實現(xiàn)這些目標。“MS-EEPO有效教育”把教學目標看成課堂教學的靈魂,在課堂教學中要素組合把聽、看、講、想、做以及動、靜等七個基本元素組合排列起來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運用“要素組合”方式教學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的練習課時,筆者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小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并熟悉計算法則,能正確而熟練地計算小數(shù)加、減法;2.過程與方法目標。采用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數(shù)學知識、方法的探究過程;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學習數(shù)學的活動中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了解數(shù)學跟生活關系密切。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懂得,“三維目標”密切相聯(lián),但又各有不同的“使命”,“知識與技能”是目標、是“載體”,“過程與方法”也是目標更是“媒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又有相對獨立的意義,三者有機整合,對增強學生的數(shù)學意識及激發(fā)學生親近數(shù)學具有重要的作用。最終,本課因為能將教學目標這條線收放自如,從學生的反饋情況適時調整預先創(chuàng)設的教學流程,學生積極參與、興致昂然,所以整節(jié)課生動活潑,教室里充滿和諧快樂的氣氛。
二、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聽、看、講、想、做、動、靜”七個要素輪換使用,組合并用,并有機進行動靜轉換,這樣的要素組合方式課型教學效果才是更好的。在練習課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依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講故事、玩游戲、猜謎語等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
一是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調動學生的聽、看、講、想、做。如在教學人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互化》中,筆者先是把一組分數(shù)呈現(xiàn)在屏幕上:[14]、[89]、[320]、[213]、[415]、[319]、[1330]、[760]、[517],然后提問: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的有哪些?能化成純循環(huán)小數(shù)是哪些分數(shù)?能化成混循環(huán)小數(shù)的有哪些?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開展游戲活動,讓學生任意出示分數(shù)考老師,或者學生出題讓老師判斷,這樣每名學生都躍躍欲試,急切地想知道老師的解題技巧。
二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動靜轉換提高課堂效率。如在教學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小數(shù)加減法》練習課時,上課伊始,筆者告訴學生班級將開展“好讀書”的活動,課件出示了安全教育讀本、科技書、故事書、英語、字典的單價,然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們能根據(jù)所給出的信息提兩個數(shù)學問題并解決嗎?學生認真思考并作答,后來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并在解決問題中學會了知識。
三是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促使學生在想中學,做中想,提高課堂實效。如在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練習課時,筆者提出問題:什么樣的圖形算是三角形?如果用小棒當作一條條線段,給你任意的三根小棒,你能圍成三角形嗎?很多學生都回答說肯定能。筆者先不做評判,而是分給每名學生三根小棒,讓他們圍一圍。學生信心十足地紛紛動手圍起來。不久,有的學生順利圍出了三角形,有的學生則搖搖頭,百思不得其解??吹竭@情景,筆者微笑著對學生說:“看來并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的,這個秘密是什么呢?我們同心協(xié)力找出這個秘密好嗎?”接下來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操作圍三角形并討論能或不能圍城三角形的原因。最后筆者積極引導學生探討總結,得出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整個教與學是在活動中進行的,讓學生親歷收獲知識的過程。七個要素輪換使用,進一步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充分發(fā)掘和用好人力資源,提高練習課的實效
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學生獲取信息的有效度來自于內容的占15%,來自于聲音的占30%,來自眼神、動作和表情的占55%。這表明一節(jié)課上如果學生少了交流,其思維是很難獲得發(fā)展的?!耙亟M合方式”課型,就是通過利用教師資源、人力資源、要素資源,對知識關鍵點不斷強化訓練,這種訓練還要體現(xiàn)梯度、多向度,這也符合平臺互動方式的特點——體現(xiàn)教學內容的多向度、高難度、結構性、主體性、知識性和高效率等,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促進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并掌握知識,形成學習能力。這種平臺互動方式的課堂,教師只是服務者、引導者、激勵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在小組合作中互動交流,在講中學、做中學、玩中學;在想中學、聽中學,進而在要素組合、平臺互動的合理運用中提高課堂效率。
如在教學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練習課時,教師可以利用要素組合、平臺互動課型把知識點清晰地梳理出來:1.看一看課本有關的內容,回想所學過的所有運算定律。(4分鐘)2.預設向度:①加法交換律;②乘法交換律;③加法結合律;④乘法結合律;⑤乘法分配律。然后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整理知識點。在小組中每名學生整理一個運算定律(分別把每個定律從概念、用字母表達式、舉例子并把易錯點寫出來),自主學習后小組內互相交流、匯總。3.各小組展示本小組整理的結果,全班各組互相點評、鑒賞。本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巡堂指導,各小組內交流修改本組所舉的例子后,再在全班上比較、鑒賞、點評各組的學習成果,最終讓學生理解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是最簡便的整理方法,進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各小組展示匯報后,教師再把所有運算定律的知識網(wǎng)絡圖以課件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就會對這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通過想、講、看、做和動靜轉換及用平臺梳理知識,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了練習課的實效。
又如,在教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我長高了》一課時,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勝、好奇”的心理特點,筆者構建了以下平臺展開教學。
平臺一:猜一猜,逐步感知,結合要素組合的講、想、做,提高課堂效率
在平臺一中,筆者先和學生談話,提出“猜一猜我們的課桌和我們教室窗戶的長度”這個問題,讓學生逐步感知厘米和米的長度。一些學生能脫口說出一些比較接近的長度,而一些學生則會根據(jù)自己原有的經(jīng)驗一邊比劃一邊說出自己所比劃出來的長度。這樣經(jīng)過自由猜想,學生對米和厘米的認識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樣設置平臺,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上學習的主人,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平臺二:動手測量,掌握方法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重、難點所在。既要讓學生理解重點,又要突破難點,因此,筆者給每名學生發(fā)一把卷尺,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測量課桌和教室窗戶的寬度和長度,分6人小組合作開展測量活動,并要求學生每人都填好一份測量記錄表。然后小組交互,互相提問、討論測量的結果,讓學生驗證各自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后筆者把學生的測量結果收集整理在一起,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為什么會測量出不一樣的結果呢?學生仔細思考后知道了那是因為一些同學在測量時用的方法不正確,所以出現(xiàn)了誤差。筆者順勢就這個現(xiàn)象引導學生思考,怎樣進行測量才是正確的呢?在學生講述后,筆者再親自展示測量的方法,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要求學生把這個方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總之,平臺的設計及要素組合的合理運用,能更好地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理念,真正體現(xiàn)了課堂的自主性、探究性和開放性,更突顯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學生也在這個環(huán)境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進而在參與活動中學會自主學習,互相合作和共同探究。由被動變?yōu)橹鲃?,讓課堂變得活躍的同時,也讓知識點的強化次數(shù)獲得快速地攀升,更好地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