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民 張馨方
[摘要]旅游本真性作為旅游社會學中一個重要的領域,是解釋旅游與現(xiàn)代關系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受到中外學者關注。文章以“Web of Science”數(shù)據庫中1973—2016年的414篇關于旅游本真性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借助可視化軟件CiteSpaceⅢ,通過文獻共被引分析、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及突現(xiàn)詞分析,以可視化圖譜及統(tǒng)計表格的形式,揭示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研究主題、演化路徑和研究前沿。研究發(fā)現(xiàn):(1)“建構主義本真性的發(fā)展”知識群組內部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知識網絡,而“存在主義的本真性”知識群組內還缺乏更多的經典文獻;(2)旅游本真性研究主要有3條重要的演化路徑;(3)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呈現(xiàn)出從宏觀、籠統(tǒng)的研究走向微觀、具體發(fā)展的趨勢。
[關鍵詞]旅游本真性;信息可視化;CiteSpaceⅢ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8)01-0095-1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1.014
引言
旅游作為一種“社會事實”已成為研究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重要領域,而本真性問題也成為20世紀70年代至今,西方旅游學術界廣泛關注的話題。本真性(authenticity)一詞源于希臘語的“authentes”,意為“權威者”或“某人親手制作”。本真性概念最初是用來描述博物館里展示的藝術品,隨后被應用到哲學領域。隨著現(xiàn)代旅游的出現(xiàn),西方旅游學者開始探索旅游與本真性之間的關系,1973年,美國社會學家MacCannell首次將本真性一詞應用到旅游學研究領域,認為尋找本真性是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引起了學術界熱烈的討論。
大眾旅游時代,旅游者的消費需求也隨之改變,對旅游產品本真性的欲望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高漲。本真性不僅在旅游動機、旅游體驗、旅游符號學、懷舊與遺產旅游、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等研究領域中廣泛應用,對旅游資源的開發(fā)、旅游目的地形象構建、旅游市場營銷等研究領域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諸多本真性流派的不斷討論、研究熱點的相互交織與變化。而目前國內對西方本真性理論的研究更多的是對旅游本真性研究觀點的梳理,缺乏對西方旅游本真性領域的發(fā)展脈絡以及前沿分支的研究。因此,辨析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的理論基礎及重要文獻,探究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的起源及發(fā)展進程,總結與展望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及未來發(fā)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為今后學者剖析旅游本真性的研究現(xiàn)狀及開拓新的前沿熱點提供理論依據與借鑒。
目前國內使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的文獻主要分布在圖書與檔案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教育學等領域,旅游學界應用較少,且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對不同旅游模式的發(fā)展現(xiàn)狀、趨勢及特點的研究,以及旅游管理研究的整體發(fā)展歷程、研究熱點及主要研究機構情況等。旅游學中的各個研究領域還存在廣大的研究空間通過信息可視化的角度去探索。因此,本研究借助科學知識圖譜繪制工具——CiteSpace軟件系統(tǒng),以一種全新的方法和視角探索旅游社會學領域中旅游本真性的知識基礎、研究主題演化路徑和研究前沿。目的是從主觀判斷轉向客觀計量方法的科學判斷,為西方旅游本真性的研究領域提供科學的數(shù)據支撐。
1 CiteSpace工具介紹及數(shù)據采集
CReSpace軟件系統(tǒng)最早開發(fā)于2004年,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博士開發(fā)的一款主要用于計量和分析科學文獻數(shù)據的信息可視化軟件。它可以通過對特定領域范疇的文獻進行科學的運算,最終以可視化圖譜的形式來展示研究領域科學演化的內在機制與研究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與其他可視化分析軟件相比,CiteSpace軟件融合了文獻共被引分析、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作者合作分析及文獻耦合分析等,側重于分析研究領域內研究前沿的演變趨勢、內部聯(lián)系及其知識基礎之間的關系,并且科學有效、簡單易用。2007年年初,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被引入國內,CNKI中收錄的最早一篇使用CReSpace可視化軟件的應用研究文章是侯劍華發(fā)表的《戰(zhàn)略管理學前沿演進可視化研究》一文。從2008年開始,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在國內的應用得到了迅速的推廣。
本文所分析的文獻來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shù)據庫(包含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五大引文數(shù)據庫,時間范圍是1900年至今),基本能夠涵蓋旅游學類研究論文的國際學術期刊。檢索主題為“tourism authenticity、tourism of authentic”,時間跨度選擇所有年份,文獻類型選擇為“article、proceeding paper、review”進行搜索,共有文獻916篇,文獻年份跨度為1973—2016年。為了保證文獻有較高的權威性和解釋性,筆者對916篇文獻進行了“出版物來源”以及“研究方向”的篩選,將最終符合條件的文獻添加到標記結果列表。同時,為了防止數(shù)據的遺漏,將檢索主題定位為“authenticity”,時間跨度選擇所有年份,進行第二次檢索,在得到的所有文獻中,按照“研究方向”與“出版物來源”選擇有關旅游學領域的文獻添加到標記結果列表,綜合兩次檢索結果,最終選擇出具有代表性的1973—2016年的414篇文獻,得到了初步的文獻年度分布統(tǒng)計結果(圖略),形成了對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的初步認識:西方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在1973—1987年處于起步階段,從1988年開始,有了緩慢的增長趨勢,但是在整個研究歷史來看,1988—1993年之間的文獻數(shù)量較少,發(fā)展仍處于緩慢增長的階段。在1994年以后開始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說明旅游本真性在1994—2016年間的研究熱度和受重視程度在不斷上升,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因此,本文順應旅游社會學領域的研究潮流與熱點,對旅游本真性研究文獻進行數(shù)據挖掘和計量分析,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文獻的計量分析
2.1知識群組識別
研究領域可以被概念化為從研究前沿到知識基礎的時間映射,知識基礎中的聚類和演變研究是探索研究前沿的基礎。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前文確定的數(shù)據樣本,繪制文獻共被引網絡圖譜,辨析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知識群組。圖1中的每個節(jié)點代表每個分析的文獻,節(jié)點大小與文獻被引頻次成正比,節(jié)點連線代表共被引強度,連線越粗,文獻相互間聯(lián)系越緊密。旅游本真性共被引網絡的主要聚類共有5個,根據聚類中引文數(shù)據的總被引頻次以及關鍵節(jié)點信息表(表1),將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劃分為旅游本真性問題的起源、建構主義本真性的發(fā)展、存在主義本真性和本真性共存問題4大知識群組。
#C1知識群組主要是旅游本真性問題的起源,是出現(xiàn)最早的一個群組,包括兩個聚類。群組中文獻首次被引時間為1976年,中心性較高的文獻不多,與其他聚類節(jié)點聯(lián)系較弱,沒有明顯分支。此知識群組中形成最早的聚類源于對“本真性是什么”的爭論。Boorstin與MacCannell關于旅游本真性問題的爭論使得旅游本真性成為現(xiàn)代西方旅游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范疇。無論是Boorstin,還是MacCannell,都將本真性的評判標準基于“博物館”的情境中,這種將本真性認為成原作品的觀點招致了諸多質疑與批判,由此引發(fā)了學術界對本真性的討論。由圖1可以看出,發(fā)展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Cohen為代表的學者,對客觀主義本真性進行了批判性的再思考,聚類內中心性較高的文獻為Cohen發(fā)表在Annab of Tourism Research上的“Traditions in the qualitative sociology of tourism”一文,并且圍繞此節(jié)點產生了一些節(jié)點文獻。
#C2知識群組主要是探討建構主義本真性,從圖1中可以看出建構主義本真性既是整個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最大的也是產生分支最多的一個知識群組。這說明,在旅游本真性發(fā)展過程中,建構主義本真性是被學者們研究最多的流派,在旅游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圖1中產生的研究分支可以得出,“建構主義本真性”知識群組主要分為以下3個研究方向:第一,旅游體驗本真性中的旅游主體要素,旅游主體是本真性構建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真實與否取決于旅游主體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偏好及主觀反映。不同旅游模式中的旅游主體有著不同的本真性評判標準,旅游本真性的感受是旅游主體自身的經歷、背景及旅游動機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第二,旅游體驗本真性中的過程要素,游前、游中及游后沒有絕對意義的真實性與非真實性,在旅游本真性的構建過程中,要采取辯證的思維看待旅游本真性,此分支是對建構主義本真性有力的補充。第三,旅游體驗真實性中的旅游客體要素,旅游客體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資源、設施及其中的所有居民,他們作為旅游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旅游體驗的真實性具有重要影響,游客所經歷的主客互動關系對真實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客體要素”研究分支已經開始關注存在主義本真性中的主客關系,是連接建構主義本真性與存在主義本真性之間重要的橋梁。
#C3知識群組主要是研究存在主義的本真性,存在主義流派的聚類網絡有兩處明顯的分支,分別與#C2知識群組和#C4知識群組相連。群組中較明顯的節(jié)點為1999年王寧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發(fā)表的“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一文,王寧首先對旅游客觀本真性、建構主義本真性、后現(xiàn)代主義本真性進行了概括總結,然后在其基礎之上提出了“存在的本真性”。由圖1可知,此節(jié)點具有較強的中心性,但圍繞此節(jié)點并沒有形成明顯的聚類,說明存在主義本真性的研究還缺乏后續(xù)的經典文獻,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通過對關鍵節(jié)點分析,可以了解到存在主義本真性從最初的萌芽階段到最終形成經歷了3個階段:主觀導向性,體驗與互動性,存在性。
#C4知識群組主要內容為本真性共存問題的討論。此聚類出現(xiàn)時間較晚,與“建構主義本真性”知識群組間有著共同連接的節(jié)點。Chhabra等探討了本真性對游客旅游消費行為的影響,認為旅游目的地應該根據游客需求進行本真性的構建,并由此延伸出對多種本真性共存問題的討論。其中,一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放棄客觀主義本真性的概念,對客觀主義本真性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從旅游者行為偏好差異性的角度來看,客觀主義本真性仍存在應用的價值,目前一些旅游產品的開發(fā)確實也有賴于客觀主義本真性的評判標準;還有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客體本真性與主體本真性并非不能共存、毫無關系,在一定情況下,二者可以轉化。從旅游本真性共存問題的討論中,可以了解到,旅游本真性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概念,沒有一以貫之的評判標準。在不同利益主體的理解下,本真性有著不同的內涵與展現(xiàn)形式。不同的旅游實踐應用中,每一種流派的本真性都可能發(fā)揮其自身的作用。因此,本真性不同觀點之間具有共存的意義。
2.2研究主題的演化路徑
研究主題的變化能夠反映出不同時期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研究角度及分析方法的變化。而關鍵詞作為研究文獻主題的精煉表達,能夠反映出研究領域的內在聯(lián)系,因此本文通過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來研究旅游本真性的研究主題及其隨時間的演化路徑。具體操作為:在CiteSpaceⅢ分析軟件界面中,保持時間跨度不變,將Node Types選擇“Keywords”進行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得到圖2,修剪后的圖譜包括節(jié)點117個,連線303條。
2.2.1研究主題辨識
按照年份對高頻關鍵詞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到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關鍵詞高頻熱點詞列表(表2,頻次為10次以上),通常情況下,頻次越多的關鍵詞認為其影響力越大,而中心性超過0.1的關鍵詞,認為其影響力較大,說明通過該關鍵詞展開的研究更多,更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本文檢索詞含有“tourism authenticity”,因此在高頻詞中除去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兩個詞“authenticity”和“tourism”。
(1)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在1973—1 987年處于起步階段,高頻詞數(shù)量較少且中心性不高,說明在旅游本真性研究初期,理論基礎較為薄弱,主要集中于對“本真性的界定”這一問題的爭論,缺乏研究分支。Boorstin的“偽事件”與MacCannell“舞臺的真實性”的爭論使得本真性概念成為此時期西方旅游社會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symbolic”“simulation”等高頻詞代表著建構主義本真性與后現(xiàn)代主義本真性的主要觀點。
(2)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在1988—1993年處于緩慢發(fā)展階段,此時期出現(xiàn)的高頻詞主要有“culture”和“commodification”,并且呈現(xiàn)較強的中心性,是整個研究領域的核心節(jié)點。這一時期的研究主題拓展到“本真性與文化商品化”的問題,通過文獻分析可知,主要集中在討論文化商品化對當?shù)匚幕挠绊懸约氨菊嫘耘c文化商品化的關系兩方面。
(3)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在1994—1998年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進入了快速發(fā)展階段。共現(xiàn)網絡分支發(fā)散、研究主題多元化發(fā)展。由表2可知,該時期出現(xiàn)了較多的高頻詞,且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中心性。主要包括旅游本真性在民族旅游中的研究,旅游本真性的“自我向導與認同”以及旅游本真性在遺產旅游中的應用。
(4)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在1999—2004年出現(xiàn)了新的突破,迎來發(fā)展的轉折階段。該時期的高頻關鍵詞有“existential authenticity”“cultural tourism”“behavior”“tourist experience”“attitude”。結果表明,存在主義本真性是該時期的研究熱點。存在主義本真性通過旅游主體的感受來判定本真性的有無,包括旅游者行為、旅游體驗性、旅游者態(tài)度等。存在主義本真性的提出,促進了旅游本真性研究多元化發(fā)展的進程。
(5)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在2005—2016年產生了較多的高頻詞,但高頻詞中心性普遍較小,這表明旅游本真性研究主題進入了分支拓展的階段。該時期研究主題有“旅游目的地形象”“訂制化的本真性”“鄉(xiāng)村旅游中的本真性”“旅游紀念品”“旅游品牌”等。把旅游本真性的理論應用到具體的案例中,拓展了本真性理論在旅游實踐中的應用。
2.2.2研究主題的脈絡演化
通過對1973—2016年旅游本真性研究文獻中高頻關鍵詞和高中心性詞的分析,可以梳理出旅游本真性研究的3條重要演化路徑:“旅游本真性基礎理論”研究路徑,“民族旅游-遺產旅游-鄉(xiāng)村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旅游”研究路徑,“舞臺真實性-文化商品化-體驗性-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品牌”研究路徑。
“旅游本真性基礎理論”研究路徑,貫穿于旅游本真性研究的各個發(fā)展階段,研究主題對本真性概念及基礎理論不斷進行深化與拓展。結合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圖譜,可以得出,旅游本真性基礎理論研究路徑從最初本真性的起源,逐漸發(fā)展為多流派的本真性理論。其中,客觀主義本真性主要研究旅游“偽事件”、舞臺的本真性、后臺的舞臺真實以及客觀主義本真性的弱點;建構主義本真性主要研究:符號的本真,文化創(chuàng)造中的本真,旅游商品化的本真性再造;存在主義本真性主要研究:存在狀態(tài)的本真、存在的本真與東道社會;交往互動中的本真性主要研究主人與客人的關系、“偽好客”的討論。
“民族旅游-遺產旅游-鄉(xiāng)村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旅游”研究路徑。該路徑是旅游本真性研究的特色分支,代表了旅游本真性理論在旅游實踐中的應用,將本真性應用到不同的旅游模式中去,有利于深化、豐富旅游本真性的內涵。早期對民族旅游中本真性的研究局限于對民俗文化的研究與保護,隨著對民俗文化的了解以及對本真性內涵的豐富,越來越多的專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本真性,將真實性定格于過去,認為本真性是當代人對文化過去的認識,本真性逐漸被應用到遺產旅游中去。近些年,隨著本真性理論的日趨完善,國家、政府及專家越來越重視鄉(xiāng)村旅游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旅游,因此如何將本真性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本真性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怎樣的關系,是近期研究的熱點。
“舞臺真實性-文化商品化-體驗性-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品牌”研究路徑。該路徑是對旅游本真性內涵不斷豐富的研究演化:從最初的“舞臺真實性”理論到后來本真性與文化商品化之間關系的研究,再到后來逐漸關注旅游者自身的態(tài)度、體驗性,最后拓展到對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包括旅游地形象塑造、旅游地品牌等。由此可見,學術界對旅游本真性內涵的思考經歷了一個由客觀到主觀、由單一到系統(tǒng)、由單向到雙向的發(fā)展過程。
2.3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前沿分析
2.3.1各期研究前沿概述
研究前沿的主題識別與趨勢分析可以為所研究領域提供最新演化動態(tài),預測該研究領域的發(fā)展方向與需要解決和關注的問題。相對于傳統(tǒng)的高頻主題詞分析,突現(xiàn)主題詞更適合探索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趨勢與突現(xiàn)變化。因此,通過突現(xiàn)詞檢測算法,整理得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的突現(xiàn)詞信息表(表3)。
由表3可知,西方旅游本真性領域研究前沿主要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3—1987年,沒有產生突現(xiàn)詞,旅游本真性處于研究初期,主要研究內容是對旅游本真性的界定。第二階段1988—1993年,突現(xiàn)詞為“culture”和“commodifition”,“文化商品化”成為旅游本真性概念發(fā)展初期的研究前沿,可見旅游本真性領域隨著研究的不斷發(fā)展,進行著自身特色的概念界定與理念拓展。第三階段是從1994—1998年,“ethnic tourism”“identity”和“performance”是這一時期研究網絡的中心,但對比表3結果可知,其中的“identity”沒有呈現(xiàn)出較高的突現(xiàn)度,可見以“identity”為關鍵詞研究“旅游本真性對旅游主體自我認同”只是作為旅游本真性研究初期的研究分支,而“ethnic tourism”“art”和“performance”呈現(xiàn)出了較高的突現(xiàn)度,說明該時期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中旅游本真性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本真性的舞臺化表演方面,是對旅游本真性內涵的深入探討,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呈現(xiàn)出從理論界定向實踐應用的發(fā)展趨勢。第四階段是1999—2004年,突現(xiàn)詞數(shù)量下降,表明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產生了不同的研究分支,研究網絡逐步拓展,是整個發(fā)展階段的轉折時期。該時期的突現(xiàn)詞為“existential authenticity”和“attitude”,并形成了相對較高的中心性,存在主義本真性成為該時期的研究熱點,存在主義本真性的出現(xiàn)促進了旅游本真性研究從理論研究向實踐性應用的進一步發(fā)展。第五階段2005—2016年,此時期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新的研究前沿,說明旅游本真性在經歷了迅速發(fā)展后,進入了全面的研究分支拓展階段。
2.3.2近期研究前沿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究2005—2016年近期旅游本真性研究的具體發(fā)展方向,將2005—2016年的研究文獻進行深入分析可梳理出近期旅游本真性的研究主題及發(fā)展趨勢,結果如下:
近期旅游本真性研究首先是對存在主義本真性理論的深入探討,從多維度思考存在主義本真性,包括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來解釋其內涵,并對其在旅游規(guī)劃、市場營銷等具體應用中進行探討,以及存在主義本真性中主客關系的研究。另外在遺產旅游的問題上,一方面加深了對文化動機的討論,另外一方面拓展了本真性在遺產旅游中的應用,如遺產旅游中符號學的體現(xiàn)、遺產旅游中的文化連續(xù)性、遺產旅游中礦產資源的本真性問題、遺產旅游中延伸出的城市旅游本真性問題以及黑色旅游中的本真性問題等。除此之外,近年來旅游本真性的研究更多的拓展到其他旅游模式中去:一是由存在主義延伸出社區(qū)旅游和社區(qū)體育旅游的研究分支。二是從民族旅游中的本真性問題延伸出文化復興、本土旅游以及民族旅游中節(jié)慶旅游本真性研究分支,如中國學者們對麗江納西民族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國外啤酒節(jié)及圣誕節(jié)中的本真性問題等。三是對鄉(xiāng)村旅游、鄉(xiāng)土文化中本真性的研究,進而發(fā)展出農業(yè)旅游、農場旅游中的本真性構建問題。四是鄉(xiāng)村旅游以及民族旅游中本真性的發(fā)展,讓更多學者開始關注旅游地中的美食,從而開始關注美食旅游中的本真性及食物本真性的問題。
通過對近期旅游本真性研究主題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從基礎理論上劃分有如下特點:關于民族旅游、遺產旅游、鄉(xiāng)村旅游等一系列以文化、歷史傳承發(fā)展為核心的文獻,所依據的旅游本真性理論為客觀主義的本真性或建構主義的本真性;而探討旅游體驗性、旅游社會關系、旅游者動機等研究所依據的理論為存在主義的本真性。這種研究趨勢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否有利于旅游本真性理論的發(fā)展是值得探討的,在未來的研究當中是否會發(fā)生相互轉化也是有待驗證的。另外,通過對近期旅游本真性研究主題的梳理可以了解到其核心理念及研究前沿大多集中在“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方面。無論是旅游本真性在遺產旅游中的符號學、礦產資源、城市旅游以及黑色旅游問題的研究還是旅游本真性在不同旅游模式中的具體實踐,都是以實現(xiàn)旅游目的地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核心理念的研究,將旅游本真性應用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其核心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近期對于存在主義本真性理論及各種旅游模式下旅游本真性的研究還包括“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產品及紀念品的塑造、旅游市場營銷”等研究主題,說明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核心前沿已經深入旅游目的地管理層面。
3結論與討論
本文借助CiteSpace Ⅲ信息可視化分析軟件,對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文獻數(shù)據進行分析,通過文獻共被引網絡圖譜劃分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的4大知識群組,并細化出各知識群組中的研究方向。然后通過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分析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各時期的研究主題及演化路徑。最后通過分析突現(xiàn)詞列表,得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領域近期的研究前沿及發(fā)展趨勢。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呈現(xiàn)如下特點:
(1)從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分析結果來看,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知識群組劃分為:旅游本真性問題的起源、建構主義本真性的發(fā)展、存在主義本真性和本真性共存問題4大知識群組。相對于其他知識群組,“建構主義本真性的發(fā)展”知識群組內部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知識網絡,為后續(xù)本真性研究的知識拓展及實踐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存在主義本真性”知識群組內,除去王寧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發(fā)表的“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一文,還缺乏更多重要的節(jié)點文獻。后續(xù)的研究需要加強對其理論的深化,使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形成廣泛的研究脈絡與完整的研究體系。另外,對于本真性概念的探討,難以達成共識,因此,伴隨著不同利益主體對本真性動態(tài)的理解,不同的本真性概念在今后旅游實踐中具有共存的意義。
(2)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3條重要的演化路徑:“旅游本真性基礎理論”研究路徑,“民族旅游-遺產旅游-鄉(xiāng)村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旅游”研究路徑,“舞臺真實性-文化商品化-體驗性-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品牌”研究路徑。在旅游本真性發(fā)展過程中,“旅游本真性基礎理論”演化路徑是作為其發(fā)展的主要軸線,研究主題逐漸對本真性基礎理論及概念進行拓展、深化,使得學術界對旅游本真性內涵的思考經歷了一個由客觀到主觀、由單一到系統(tǒng)、由單向到雙向的發(fā)展過程。
(3)西方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已經從對旅游本真性理論的爭論,逐漸轉向對旅游本真性理論的實際應用。旅游本真性研究呈現(xiàn)出從宏觀、籠統(tǒng)的研究走向微觀、具體發(fā)展的趨勢。近期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核心理念及研究前沿大多集中在“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方面。
未來關于旅游本真性政治化問題、如何使旅游本真性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旅游本真性的中西方差異以及促進旅游本真性的全球化發(fā)展都將是值得學者繼續(xù)去探討的問題??v觀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總體歷程,歷年來旅游本真性的研究還局限在定性的分析中,缺乏定量的科學判斷,后續(xù)的研究可針對旅游本真性構建因素、旅游細分市場的本真性等方面展開定量分析。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CiteSpaceⅢ對不同時點的文獻具有相同的被引率門限,這會使得所分析的文獻有可能忽略近期發(fā)表的文獻,另外,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數(shù)據庫文獻為分析對象,有可能會疏漏一些不包含在此數(shù)據庫中的重要文獻,這些原因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文的分析結果。
[責任編輯:吳巧紅;責任校對:宋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