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要】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宋人朱熹也說過:“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爾?!彼?,在學習文言文時,應該是在反復的誦讀之中潛心涵詠,認知文字,疏通文脈,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領略作品的韻味意境。但實際上,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聽到的多是教師們激昂慷慨的講解,少了學生瑯瑯的讀書聲。語文老師或是認為課堂中沒有時間朗讀,或是覺得朗讀是一種費時而低效的方法,所以文言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重分析輕朗讀、重翻譯輕感悟的本末倒置現象。那么,怎樣對學生進行誦讀訓練呢?結合本人的任教經驗,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加強誦讀教學。
【關鍵詞】 高中 文言文教學 誦讀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7-169-01
0
一、正音聽讀,讀得準確
把字音讀準確,是誦讀的起碼要求。正如朱熹先生說的: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文言課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職名、古器物名稱)等,如不首先解決這些字詞的語音問題,那就根本談不上誦讀。
另外,文言文中有許多一詞多義現象,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相同。我們可以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數”,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句中讀“shù”,意為“命運”,在“范增數目項王”句中讀“shuò”,意思是“多次、屢次”,在“蒙沖斗艦乃以千數”中讀“shǔ”,“計算”的意思,而“數罟不入洿池”中讀“cù”意為“密”。對于這樣的字詞,誦讀時對學生進行認真的訓練,及時糾正,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同時很自然就掌握其含義,把文章讀得文通字順。
二、模仿練讀,讀出韻味
讀準字音,只是誦讀的第一步。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和沉郁頓挫、奔騰激越的情感。這些情感孕于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朗讀將其外化。教學中,要讓學生注意聽錄音,小聲跟讀,再模仿誦讀,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注意重音。重音處理得好,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高音響亮,表示興奮、激昂的感情;低音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讀《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重音落在“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語上,為什么?因為這幾個詞突出了秦孝公的野心之大,秦國的國勢之強。
注意語調。語調指由于思想感情或為某種表達效果,在聲音上表現出來的升降、高低的變化。誦讀時,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陳情表》第一段,作者是在書寫他這一生的悲慘經歷,祖母劉氏對他的養(yǎng)育之恩。教學時,教師要用沉重而悲痛的語調朗讀示范,讓學生進入角色,體會作者的悲涼凄苦之情。然后再讓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讓其深受課文內容及老師情感的感染,從而讀出情感。
注意節(jié)奏。誦讀中的節(jié)奏須著眼于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jié)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jié)奏。如誦讀《琵琶行》時,讓學生讀描寫琵琶聲的部分,指導學生讀得響亮,節(jié)奏不斷加快,讀出聲音層層揚起,以至登峰造極的意境,接著放慢速度讀寫琵琶女和自己身世的部分,最后重讀慢讀水到渠成的觀點句,進而感受末句發(fā)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三、圖文賞讀,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變靜為動,根據文意、詩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圖像、音樂中朗讀文章,更深刻地領悟文意。
如教《歸去來兮辭》一文時,我采用了情境誦讀教學的方法。先指導學生把課文內容整理為幾幕場境,然后配上輕松柔和的音樂,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想象陶淵明歸家途中、家庭生活、外出游玩這幾個場景的畫面。經過反復誦讀之后,學生已對課文的整體意境氛圍有了一個感受,這個時候,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鑒賞這些曲詞的美妙,體會其蘊藉,以達到涵詠在心、感受意境的教學目標。
四、想象品讀,漸入意境
反復誦讀可以誘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同樣,豐富的想象又可以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在誦讀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記憶表象,激發(fā)其想象,運用想象去填補課文留下的空白,發(fā)揮課文的暗示和啟發(fā)作用,擴展課文的廣闊天地。
例如《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可謂千古絕唱,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滕王閣的景物:在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中,紅霞在天上飄動,鶩在紅霞中翱翔,無生命的紅霞與有生命的飛鶩構成了一幅明麗鮮活的畫面。讀“漁舟唱晚”想象生活之樂,讀“雁陣驚寒”想象侯鳥之歌,從而深化意境,增添無限詩意。
五、分類賽讀,激發(fā)興趣
單一呆板的活動往往使人產生厭惡甚至抵制的情緒,指導誦讀如采用多種誦讀方式,可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使學生在愉快誦讀中,加深對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誦的速度。誦讀方式有錄音范讀、教師范讀、學生領讀、齊讀、分組讀、自由朗讀、配樂朗讀等。
一般來說,學生都有極強的好勝心,利用競賽形式進行朗讀比賽,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我在教完《陳情表》后,讓學生分組進行配樂朗讀比賽,比誰讀得有感情,再比誰背得準又快。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極為活躍,不但加深了印象,鞏固了所學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背古文的興趣。
“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在這樣以誦讀為載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熟讀精思,出之于口,明于己心,背其語句,品其意味,揣其要術,得其精華,久而久之,智力就會不斷地得到開發(fā),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也必然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從而取得“點石成金”的功效,達到教與學的最佳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