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摘 要】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本文梳理了文化自信的提出經過,指出了文化自信的本質,認為民族自信根基是文化自信,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興則民族興。在當今社會,不同國家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體現(xiàn)在文化的競爭上,我們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關鍵詞】 新時代;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
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總是不斷地提起“自信”一詞。2014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會議”,在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文化自信上升到國家政治目標的地位。2014年12月20日,澳門大學舉行了一次學生會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也參加了這次座談會,他在講話中說道:“一定要樹立和培養(yǎng)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增強對于民族自豪感,對于文化的自信”。只有我們對文化有信心了,我們才會對我們的制度,對我黨正在走的道路和提出的理論有信心,理論自信才是一個國家最基本和持久的力量,只有一個不斷堅持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才能發(fā)展起來,提升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起到了帶頭作用,只要總書記的報告中提到傳統(tǒng)文化,總書記的字里行間總是充滿了濃烈的自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領頭人以身作則引領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6年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進行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fā)表了一段重要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我們要堅持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政治位置進一步提升,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它三個自信站在同一位置,四個自信逐漸走進人民的心里,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思想內容。
自從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黨對于文化的重要性看的越來越高,文化的地位在不斷地提升。我黨對于文化的認識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個階段是2016年6月前,文化自信成為一個獨立的概念,被單獨的提出來;第二個階段是在2016年6月之后,文化自信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其他自信并列的高度,成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內涵。
二、文化自信的本質
一個國家,一個黨派,一個民族只有對于自身文化價值有著堅定信仰,才能在黨制定的道路上走下去,文化自信的本質就是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不只是局限在狹義的文化信心上,更多的是對于自身道路的充分肯定,是我們對正在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只有堅定不移地相信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和模式才是文化自信價值的體現(xiàn)。
現(xiàn)代化的道路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本身就是不斷演變和完善的過程,而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我們黨和人民在其中付出了無數(shù)辛勤的汗水之后才實踐出來的,這是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
在社會主義沒有產生的時候,資本主義道路是世界上唯一的現(xiàn)代化道路。但科學社會主義道路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一局面,讓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道路的途徑從單數(shù)變成了復數(shù)。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極度的推崇資本主義,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他們一向都以上層階級自居。資本主義的崛起歷史本身就是血與火、侵略和野蠻的歷史,無論是自身的經濟危機還是對外的侵略擴張,都充分暴露了他們的野蠻性。資本主義的工業(yè)和商業(yè)很發(fā)達,但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他們的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得不到進步的空間。
三、民族自信根基是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作為綿延五千年的偉大民族,是什么使我們在漫漫時間的長河中保持著民族的繁衍?我們靠什么在時間的沖擊下一路走到現(xiàn)在?就是文化,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
在歷史上,我們的民族經歷無數(shù)的戰(zhàn)亂和苦難,我們都沒有倒下。我們一直保持著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自信,是因為我們有著屬于民族的自信和底蘊。在近代以前,中華民族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我們的財富、科技、文化都一直是被人所羨慕的對象,在各個科技領域,我們都取得過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三項發(fā)明曾經一度改變了世界事物的狀態(tài)和面貌,這些都是中國人自信的底蘊。
然而我們的自信更多的是來自于軟實力而不是硬實力,是來自于我們文化的。習近平書記說過:“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這說明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不是靠武力贏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而是用國家民族的文化感染力去教化他人,使他們認可并接受我們的文化。
在我們漫長的民族歷史上,我們被“外族”打敗過,但我們的文化一直沒有戰(zhàn)敗過,一直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高高仰起頭顱,這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底蘊的民族的自信。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在外強的武力和文化侵略下,大多數(shù)人民變得漸漸麻木、懦弱,但我們仍然堅守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正是在這種自信下,有許多人為了民族振興不斷站出來。最終,我們勝利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我們的自信心再一次樹立起來并且得到了提升。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我們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不僅僅站了起來,我們還富了起來,并且完成了到強起來的質的飛越。我們走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我們的理論、制度和文化在正確的道路帶領下不斷進步和升華。今天,我們比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更有著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決心去完成這個夢想。
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和復興是一個文明的復興和崛起,這不僅僅只是經濟等硬實力的崛起,還是文化等軟實力的崛起,這是一個全新的道路。
四、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興則民族興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他的靈魂是什么?是文化!這才是一個民族能夠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文化的進步才能帶來民族整體的進步乃至升華。偉大的民族復興需要物資和精神的雙重力量才能夠實現(xiàn),缺一不可,缺了物資,文明就變成了孤魂野鬼,缺了文化,文明就成了行尸走肉。
黨在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并不是空口白話,而是有著科學根據(jù)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也體現(xiàn)了新時代的來臨。習近平書記曾經說過:“物質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飯是最主要的,所以說‘民以食為天。但是,這并不是說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無的,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要求也更高了”。
現(xiàn)在,因為經濟的提升,人民可以追求更加完美的物質生活,人民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努力的建設更好的經濟社會,讓社會的物質財富得到保障。與此同時,物質層面的發(fā)展使得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提升。然而現(xiàn)今我們的文化發(fā)展已經陷入了一個瓶頸,文化產品離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還有一段距離。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普遍存在著抄襲現(xiàn)象,文學創(chuàng)作變得流水線式的生產,“快餐文化”風行。②社會科學領域,缺乏高質量的頂尖人才,同時高質量人才又有很多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③文化建設體制不全面,公共文化服務欠缺和效能不高等問題普遍存在。④文化水平相對較低,2016年的文化產業(yè)只占全國生產總值的4%,遠遠低于國外一些國家10%~20%的占比。
在如今的中國大地上,各處高樓大廈林立而起,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大廈也應該在每個人的心中樹立起來。文化自信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前提,在當今社會,不同國家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體現(xiàn)在文化的競爭上,這離不開來自于文化自信磅礴力量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劉波.習近平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時代意涵與價值意蘊[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01)97-104.
[2] 年士萍.文化自信與新時代文化發(fā)展[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7(12)5-6.
【作者簡介】
趙 霞(1968—)女,山東德州人,本科,英語專業(yè),中共德州市委黨校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學、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