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年版課標”)提出,“文化意識”的目標是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1]6。文化意識的形成是在英語學習中不斷實踐、不斷體驗、不斷反思、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文化與語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2017年版課標倡導將英語學習活動的“六要素”(六要素分別為: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中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在同一個主題下,融合在學習活動中,借助學習策略,通過語言技能,實現(xiàn)語言與文化的同步學習。[2]93-97因此,文化意識培養(yǎng)就是要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具備一定的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教師就要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即在課堂內外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情境,通過情境化思維化的活動,讓學生獲得用英語做事的能力,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能力。
學習活動分為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課內活動指基于教學內容,開展情境化、思維化、創(chuàng)新化的活動。高中英語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均提供了大量創(chuàng)設實踐英語學習活動的情境課外活動的廣泛性、豐富性和趣味性為學生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說、用英語提供了可能,國家文化、地方文化、學校文化和家庭文化都可以體現(xiàn)和融合中國元素,比如:學校傳統(tǒng)活動競賽活動、節(jié)日活動、英語角活動、英語日活動、英語大課間(雨天)、英語聽力、校園英語廣播、英語街、英語義賣、英語藝術節(jié)、英語電影英語夏令營、出國游學等,讓學生參與其中,彰顯素養(yǎng)。
新高考背景下,英語教學設計要滲透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念?!拔幕庾R”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價值取向的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營造的文化情境中,掌握充分的中外多元文化知識,認同優(yōu)秀文化,有助于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2]31-32課內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都要以教學資源為依托,即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既要提供反映外國文化的材料,又要提供反映中國文化的材料,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3]
國家課程中體現(xiàn)的文化知識涵蓋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等三大主題語境,包括飲食、服飾、建筑、醫(yī)學、交通、歷史、文學、藝術、社會規(guī)約和風俗習慣等。這些主題語境都是實踐英語學習活動的載體。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都提供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學習素材,比如:單口相聲、京劇、中國草藥、針灸、中國地理風貌、漢語言文字、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中國飲食等。教師可以在挖掘課本知識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設計相關情境活動,進行鞏固性、交際性的操練。一方面幫助學生獲取文化知識,另一方面促進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提升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有效發(fā)展,進而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講述好“中國故事”。
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社會熱點、新聞時事聯(lián)系緊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熱點和時事感興趣,以這些為切入點,開展課內應景英語活動,這樣將教學變成了生活,生活變成了教學的場景,“生活即教育”,最大限度地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
基于學情、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在學校的統(tǒng)一部署下,教師團隊可以研發(fā)可供學生選擇的文化專題課程,以促進學生個體發(fā)展和優(yōu)勢發(fā)展。與文化知識相結合的文化“主題課程”和“活動課程”有助于學生理清課程主題的價值取向和其承載的文化內涵。
(1)中國節(jié)日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獨特的歷史和慶祝方式,節(jié)日慶祝是實踐學習活動的有機載體。教師可以按照節(jié)日在教材中出現(xiàn)的順序、節(jié)日的時間順序,形成中國節(jié)日系列校本課程。比如:中秋時節(jié),教師可以設計要學生用英語說中秋節(jié)的來歷,用英語吟誦蘇東坡的詞“明月幾時有”。還可以設計中外文化對比教學,比如:介紹七夕節(jié)的時候,還可以和西方的情人節(jié)做對比介紹。這樣比較,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七夕節(jié)更加浪漫,更加富有詩意,從而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獲得滿滿的自豪感。
(2)中國節(jié)氣介紹。節(jié)氣是中國所獨有的,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首先,節(jié)氣教學可以與英語高考專題教學相結合。近五年的高考英語全國卷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因此,在高考專題復習中,教師要善于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材,創(chuàng)設真實的文化情境。例如:在高三求助信書面表達專題指導時,正逢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春分??梢酝ㄟ^一個有趣的春分習俗——“立蛋游戲”,激活學生對春分日的感知,進而引出課堂的主題——幫助李華寫一封主題為“春分”的求助信。以文化為載體,將文化運用于真實生活情境中,讓學生用英語去感受、去說、去寫中國故事,充分領略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魅力。其次,節(jié)氣主題活動可以進行跨學科融合。英語和地理、語文、歷史和生物等學科整合,充分發(fā)揮各學科特殊的育人作用,同時加強各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fā)揮綜合育人的功能。[4]學科融通有助于真正發(fā)揮實踐英語學習活動的綜合性與創(chuàng)新性。
(3)地方文化介紹。本土文化是“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有效的課堂學習活動載體。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若是從本土入手、從身邊入手、從細微入手,那么參與其中便更為得心應手。地方文化的學習既能讓學生積累英語知識,又能讓他們深入理解了地方文化的精神內涵,有利于將優(yōu)秀文化進一步內化為個人的意識和品行,文化自信倍增。以株洲為例,地方文化介紹的實踐英語學習活動主題可以是炎帝文化、醴陵瓷器、攸縣美食、茶陵清茶、南車高鐵等。在地方文化的主題背景和地域優(yōu)勢下,活動不僅僅局限于教室內,更可以走出校園,親臨其境,在真實情境中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
每學期舉辦一次主題為“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教學研討會?;诮滩闹械闹袊幕剡M行拓展,教學內容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方面主要包括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等,以及相關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精神方面主要包括哲學、科學、教育、歷史、文學、藝術,也包括價值觀念、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社會規(guī)約和風俗習慣等。[1]32教師在教學中挖掘、整理上述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中。以生為本,讓學生進行英語劇本創(chuàng)作,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劇本修改。劇本的創(chuàng)作是源于英語作文且高于英語作文的一種有效的練習形式。這種創(chuàng)作不僅豐富了英語使用的情境性,更能體現(xiàn)語言使用環(huán)境的真實性。在“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主題教學活動中,道具、服裝、燈光和舞美等設計也能鍛煉學生的英語能力(包括組織能力、協(xié)調能力)。
在教師的引導和活動驅動下,學生能感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強烈的文化自信。在真實自然的活動情境中,學生不是機械地背誦和簡單地記憶,而是浸染在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春風化雨、受到熏陶、得到滲透,文化素養(yǎng)內化于心、外顯于神。課堂布置的作業(yè)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題的延續(xù),讓學生形成文化知識的系統(tǒng)化和結構化。
在研討會的間歇,學生可以表演中國文化主題相關的節(jié)目,包括歌曲、戲?。ㄒ灿姓n本?。?、小品、相聲和脫口秀等。這些表演對學生既是一種休息、一種表演,也是潛移默化的學習,同時參與活動的教師也得到放松。教與學不再枯燥,不再空洞,而是一種快樂。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主題研討會,不僅能夠造成強大的聲勢,而且可以影響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尤其是參與活動的教師。他們能夠把這些理念和做法帶回去,在自己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均有Project板塊,可利用該板塊組織學生作品比賽,通過課內和課外的融合、教材與教學其他資源的整合、個人與小組合作的結合、英語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合來提升英語學習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學習的縱向橫向聯(lián)系、學科整合、思維碰撞和智慧交融。
主題競賽還可以是教材文本劇競賽。通過教材的拓展資源進行改編,呈現(xiàn)出一堂“精彩的大劇”,實踐英語學習活動。比如:第七模塊第三單元的“醫(yī)藥”部分的“青霉素的發(fā)明”,拓展資源為“屠呦呦發(fā)明青蒿素”的語篇,可以改編成一個劇本。該劇本從屠呦呦的童年一直講述到她獲諾貝爾獎的時候。屠呦呦領獎的時候朗誦的“登鸛雀樓”,可以翻譯成英語朗誦,以訓練學生聽、說、讀、看、寫等能力,還超越了2017年版課標,訓練了譯和演的能力。
要避免讓英語角成為外籍教師唱獨角戲的地方,讓它變成開放的、互動的、大家都可以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天地。外教聽了之后,必然要提問,通過情境化、思維化的對話活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會得到提高。由于要“講中國故事”,學生在活動前必然會去搜索求證故事的來龍去脈,這樣他們更加了解了中國文化;由于要用英語講,學生也必然要去查英語詞典,要去斟酌語法,要去考慮表達方式這樣促使了他們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說的時候,通常是團隊合作的形式,他們會有交流和群體互動。學生可以把中國故事用英語講給外籍教師、外籍同學、外國朋友聽,也可以演,還可以和他們共同演出。這樣的過程是互動學習英語的過程,是實實在在的英語活動,是真正意義上實踐了英語學習活動觀。
學校的校園英語廣播節(jié)目要讓學生聽中國故事。這不僅僅有利于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提高,也會讓學生受到文化的浸潤,學習到中國文化的地道英語表達方式。很多學校的廣播系統(tǒng)有這樣的內容播放,或早讀的時候、或課間、或黃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有所收獲。
經過歷次活動的沉淀和累積,學校每年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批英語劇,各學??梢赃x取適合自己學校特色和實際的內容,反復打磨,多次演練,形成學校的經典劇目,同時一直傳承下去,慢慢發(fā)展為學校的經典校本課程。如:湖南省株洲市外國語學校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記之高老莊》已經成為該學校的經典英語劇,這些經典英語劇立足中國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在精益求精的基礎上,由不同的學生來演繹,在不同的場合盡顯文化特色。
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學校層面上還可以步驟大一點、目光遠一點、影響深一點。比如:和國外學校締結姊妹校、實行交換生項目。在“生活即教育、學習”的語境中,生活就是一部“大戲”,在這個真實的大情境里,每天都發(fā)生著精彩的獨有的大戲。讓國外的學生講講親身體驗和感受,回去后,他們會成為中國故事優(yōu)秀的講述者、中華文化優(yōu)秀的傳播者。這樣的項目在株洲市南方中學、株洲市九方中學,已經常態(tài)化系統(tǒng)化,獲得了很好的國際聲譽。
學生作為交換生出國學習、參加出國游學等項目,除了能使學生更好地浸潤在英語母語環(huán)境中學習好英語,還能讓他們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每個學生本身就是一篇優(yōu)秀的中國故事,他們深入異國生活,與之融為一體,就如同向世人展開中國故事書精彩的一頁頁。如株洲市八中、十三中的游學項目,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更多的是收獲了在文化交流中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的驚喜。
學校內部和校際之間更要抓住這樣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平臺,可以開展“游學分享會”,可以和國外學校聯(lián)合開發(fā)包含中外文化的校本課程,并設計在線交流項目,使學生、家長和教師都能夠參與交流。[5]讓更多學生在中外文化交融中,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增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情感,成為有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1]32
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是多元的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模式,它處處滲透、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西兼容、以生為主,為用而教,就是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必備的關鍵詞。因此,教師的工作不是教語言,而是以實踐學習活動為載體,教會學生使用語言;教學素材不僅限于書本,而更多源于生活、源于文化;學生學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要學會具備把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