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晴 唐璐
摘 要:近20年來大學英語課程一直存在“中國文化失語”。對此,筆者進行了教學實驗,將中國故事引入課堂短劇表演、充分挖掘課文中的中國元素、布置經(jīng)典的中英詩文讓學生背誦。該實驗對理工類院校的英語、思政和中文等通識課程都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大學;英語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中國的英語教材和教學中存在只關注歐美文化的傾向。早在2000年,南京大學教師從叢在《光明日報》上撰文指出中國英語教學中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的問題,即:“加強了對英語世界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內(nèi)容的介紹,而對于作為交際主體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基本上仍處于忽視狀態(tài)?!痹?000年之后,關于中國文化在英語教育中失語的研究不少,但缺少在英語課程中恢復中國文化地位的有力舉措。
二、從時代要求審視改變“中國文化失語”的措施和走向
“一帶一路”的經(jīng)濟發(fā)展大背景呼喚與之相適應的外語新課程。它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65個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涵蓋了從交通運輸、基礎建設到能源開發(fā)、建筑工程、食品加工、技術交流等許多產(chǎn)業(yè)。可以說,目前的大學畢業(yè)生在未來或多或少都會與“一帶一路”經(jīng)濟戰(zhàn)略發(fā)生聯(lián)系。因此,讓大學生在校園里就培養(yǎng)世界眼光,了解東西方文學、藝術、習俗、民族情感,并學會用外語表達包括中國文化在內(nèi)的世界多民族的文化,具有深遠意義。這是“一帶一路”政策對大學外語教育提出的新挑戰(zhàn)。田尤佳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語言政策思考》一文中指出,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官方語言或國家通用語言有近50種,而我國目前教授的沿線官方語言僅有20種。在缺口如此大的情況下,包括英語在內(nèi)的常用外語的教學責任更加重大。需要加大力度改革教學模式,培養(yǎng)熟悉東西方文化、具有跨文化交流和研究能力的通用外語人才。
三、改變“中國文化失語”的教學實驗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實施了教改項目,讓中國元素回歸大學英語課堂,把構建學習者的文化身份作為課程目標。針對舊有課堂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弊端,該項目采取教師主講和學習者口頭匯報各占一半的課堂形式,分配文化專題讓學生課外研究、課上匯報。筆者試圖在教學中彌補教材設計上的不足,探索既體現(xiàn)中西文化特色又易被學生接受的教學素材。以下是實施教學實驗的具體步驟和內(nèi)容:
(一)中國文化的引入:用英語短劇的形式表演中國故事
戲劇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和學習動機。鄧耘在論文中指出,“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時,要努力使學生體驗到成功?!闭n堂短劇是一種極好的讓學生體驗成功、提高學習效能感的課堂活動,在表演中同學們彼此合作,不像競賽和回答問題那樣容易引發(fā)焦慮。
筆者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提供若干中國傳統(tǒng)故事如“林黛玉進賈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等讓各小組認領。學生需要共同商討表演的過程和臺詞,或者先由一名同學做編劇創(chuàng)作劇本,再統(tǒng)一排演。在編劇和彩排中,學生了解到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詞匯(文化負載詞)的英語表達,對于中西語言的轉換有了更深認識。同時,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表演讓學生體會到說英文的樂趣,自我效能感會提升很高,學習動機也會更強烈。
(二)與課文相關的中國元素的挖掘:文化比較的視角
胡文仲和高一虹在《外語教學與文化》中指出,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應專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度以及他們應對文化多樣性的能力。由此,筆者試圖挖掘課文中與中國相關的元素供學生深入探究。比如筆者使用的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新核心大學英語(基礎級)》中有不少單元可與中國文化建立聯(lián)系。如,第一單元介紹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課程,可以和中國傳統(tǒng)的通識教育相聯(lián)系,向學生推薦中國古代的四書五經(jīng)等傳統(tǒng)典籍。第五單元是關于《虎媽戰(zhàn)歌》一書中涉及到的西方和中國教育思想的沖突。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優(yōu)秀的教育家的思想比如孔子、陶行知等。第八單元關于“全球化”,可以讓學生關注自己家鄉(xiāng)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探討在全球化過程中如何保持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這種文化比較的視角,會讓學生很自然地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使他們在了解西方文化時始終有一個坐標和穩(wěn)定感。
(三)背誦中西經(jīng)典詩文:培養(yǎng)語言基本功
大學時代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代,可以給學生布置適量經(jīng)典中國古詩詞、英語的說理散文、玄學派詩歌、浪漫派詩歌,讓學生在背誦中對中英文的經(jīng)典名句形成自動化的反應。根據(jù)筆者的教學實踐,《春江花月夜》、李白、李商隱、李清照的詩詞、培根的散文、鄧恩的玄學詩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同時,還可以舉辦賽詩會和詩歌朗誦會,讓朗誦經(jīng)典中英文詩詞和文章成為強烈的學習風尚。
四、該教學實驗的推廣意義
該項目的教學內(nèi)容深入淺出,形式輕松活潑,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寬廣,有利于解決外語教學耗時多、效率低的局面;對于理工類院校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有針對性;文化對話的模式和研究型學習的思路對于大學語文、思想政治課和其他通識必修課的課程創(chuàng)新也有借鑒作用;對于大學人文類教師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學術發(fā)展也有重要啟發(fā)作用;在該研究型課程中積累起來的微課視頻和PPT等學習資源,可以作為日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外語類翻轉課堂和慕課的基本素材。
參考文獻
[1] 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B].光明日報,2000-10-19.
[2] 田尤佳.中國校外教育旬刊[J].2015Z2.
[3] 鄧耘.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與自主性學習能力的關系——基于英國拉夫堡大學英語戲劇系課堂觀察[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
[4] 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