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四個人物如果同時以這樣的詞序而出,不用多解釋,中國人大多數都知道這說的就是戲曲,一種被美譽為國粹的藝術形式。
西方戲劇追求寫實,認為戲是對自然的模仿;中國戲曲追求想象,認為戲是對生活的模擬。所以戲曲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功能—對普羅大眾實施公共教育功能,或多或少都會打上時代烙印,娛樂之外,更是真實生活的折射。以致古時經史子集哺育的是陽春白雪的士人大夫,教導下里巴人講究仁義禮智信,靠的一直都是戲曲這種藝術形式。
所有的古代藝術都是在那時的當下發(fā)生,而在當下發(fā)生的所有藝術都在轉瞬間成為了過去。重讀戲曲,并不過時。
近日剛好看到藝術家楊帆的影像作品“飆戲”,才發(fā)現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戲”早已擺脫了特定舞臺時空的種種制約,成為互聯網時代幾乎無處不在上演、無時不在發(fā)生、無人不在參與的社會普羅大眾日常生活本身。按照《古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飆”有“暴風,旋風”之意?!帮j”與“戲”一起構成動賓詞組時,會因“戲”的觀念、形態(tài)和媒介的變化發(fā)展而產生更為多樣的觀看方式和意義闡釋。將傳統(tǒng)戲曲、樣板戲、手機視頻進行混剪的“飆戲”是對傳統(tǒng)戲曲影像的一次重新解讀,更是對近年來迅速興起并廣泛傳播的人民影像的一種肯定。公共教育功能仍舊存在,依然著力引發(fā)大眾對歷史的反思,以及對人的異化進行刨根問底的追問和質疑。
偶然中常常藏有必然,看似無關的歷史碎片,在某一天會被推敲,會被串聯,會成為一場看似復雜又單純的靈感游戲,會讓這一期封面專題成為研究戲曲主題的未來文本——式微的內容被拓寬,新古典讓外延再度探討和延伸……包括收藏每一段時光的鑄成品。(菡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