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靜
( 遼寧省建昌縣人民醫(yī)院口腔科 , 遼寧 建昌 125300 )
隨著現(xiàn)今導致頜面部軟硬組織創(chuàng)傷的因素在不斷增加,因此頜骨骨折的發(fā)生率也呈現(xiàn)居高不下的趨勢,在頜骨骨折治療上,可將其分為閉合性和開放性治療這兩大類,而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治療,其治療原則為在恢復原有的咬合關系基礎之上,應盡可能的對骨折斷端進行正確的復位及實施可靠的固定,以期達到解剖位置上的愈合程度[1]。因此在頜骨內(nèi)固定理念盛行及技術的全面普及下,凡涉及到咬合關系恢復的頜骨骨折,使用頜間牽引的方法恢復原先的咬合關系仍是頜面部骨折治療中一種不可替代的治療方式。本文也將探討在頜骨骨折治療中使用頜間固位釘和牙弓夾板的臨床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2017年54例頜骨骨折患者(兼有咬合紊亂征)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頜間固位釘組男21人,女13人,年齡約為16-81歲之間,平均(48.5±32.5)歲,病程約為1-3天;骨折部位分型:上頜骨LefortⅠ2例,上頜骨Lefort II 11例,上頜骨Lefort III 3例,下頜骨正中聯(lián)合部3例,下頜骨體部9例,下頜骨升支部3例,下頜角部2例,髁狀突1例;牙弓夾板組男12人,女8人,年齡約為17-79歲之間,平均(48.0±31.0)歲,病程約為0.5-3天;骨折部位分型:上頜骨LefortⅠ1例,上頜骨Lefort II 6例,上頜骨Lefort III 1例,下頜骨正中聯(lián)合部3例,下頜骨體部5例,下頜骨升支部2例,下頜角部1例,髁狀突1例;且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骨折部位分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2 試驗方法:2組患者均使用彈力皮圈在手術中進行牽引輔助復位,及術后牽引以調(diào)整咬合關系,并接受骨折切開復位和小型鈦板及螺紋釘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且頜間固位釘組、牙弓夾板組分別使用頜間固位釘、牙弓夾板對頜骨骨折部位進行牽引復位和術后調(diào)整咬合關系,并檢查記錄2組患者咬合關系的恢復程度、平均操作時長、牙周損害情況等。
3 療效判定標準:(1)咬合關系的恢復程度。優(yōu)效是指恢復原有咬合關系,無語言、進食等口腔障礙者;良好是指原有咬合關系基本恢復,但有個別存在語言、進食等口腔障礙者,但經(jīng)頜調(diào)整能消除者;劣效是指未恢復原有咬合關系,上下牙對位關系較差,有語言、進食等口腔障礙者。(2)牙周損害情況。具體參照牙齦指數(shù)(GI)分類[2],即優(yōu)效指牙齦健康、探診不出血;中等指牙齦色偏紅、探診易出血;劣效指牙齦明顯紅腫或帶有潰瘍、有自動出血傾向者。(3)口腔衛(wèi)生狀況。具體參照軟垢指數(shù)( DI)分類[2],即優(yōu)效指牙面上無軟垢或軟垢所覆蓋的面積只占牙面 1/3以下;中等指軟垢所覆蓋的面積占牙面1/3以上、2/3以下;劣效指軟垢所覆蓋的面積占牙面2 /3以上者。④操作時長:時長越短,效果越佳。
4 結果:經(jīng)過相關指標比較可知,(1)咬合關系的恢復程度:頜間固位釘組優(yōu)效21人、良好13人、劣效0人,牙弓夾板組優(yōu)效11人、良好8人、劣效1人;(2)牙周損害情況:頜間固位釘組優(yōu)效20人、中等12人、劣效2人,牙弓夾板組優(yōu)效9人、中等7人、劣效4人;(3)口腔衛(wèi)生狀況:頜間固位釘組優(yōu)效19人、中等14人、劣效1人,牙弓夾板組優(yōu)效14人、中等5人、劣效1人;(4)操作時長:頜間固位釘組(23.6±5.7)分鐘、牙弓夾板組(42.5±6.2)分鐘。
頜骨骨折包括上頜骨骨折及下頜骨骨折,其發(fā)生機制多因外傷性因素引起,如發(fā)生交通、工傷事故等,一般具有明顯的外傷史;也有少數(shù)部分因醫(yī)源性損傷引起,如阻生牙拔除劈冠、牙挺位置用力不當?shù)萚3]。
其中下頜骨骨折可表現(xiàn)為骨折斷端移位,主要源于肌肉的牽拉所致,頦孔部骨折時,其前骨折段常因降頜肌群的牽拉而向下移位,后骨折段常因升頜肌群的牽拉而向上移位,頦部的粉碎性骨折、中部骨折段是由于頦舌肌、頦舌骨肌牽拉而向后移位,同時還可導致咬合錯亂、骨折端異常動度、下唇麻木、張口受限等,而影響患者的呼吸和吞咽。上頜骨骨折可表現(xiàn)為骨折線,臨床可根據(jù)骨折高低位置的不同將其分為Lefort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LefortⅠ型骨折又稱為上頜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其骨折線常通過梨狀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兩側(cè)水平延伸至上頜翼突縫;Lefort II型骨折又稱為中位骨折或錐形骨折,其骨折線往往自鼻額縫向兩側(cè),橫過鼻梁、眶內(nèi)側(cè)壁、眶底、顴上頜縫,再沿上頜骨側(cè)壁至翼突。Lefort III型骨折又稱為上頜骨高位骨折或顱面分離骨折,其骨折線可自鼻額縫向兩側(cè)橫過鼻梁、眶部,經(jīng)顴額縫向后達翼突,使上頜骨、顴骨與顱骨完全分離;同時還可出現(xiàn)骨折段移位、咬合關系錯亂、眶及眶周發(fā)生變化及顱內(nèi)伴有損傷等。目前對此類骨折的治療原則應遵循及早治療,但因合并顱腦、重要臟器或肢體的嚴重損傷,其全身狀況不佳,因此需首先搶救傷員生命,待全身情況穩(wěn)定或好轉(zhuǎn)后,再行頜骨骨折的處理,及時實施骨折復位及固定。而本次試驗主要用到了頜間固位釘和牙弓夾板進行治療,牙弓夾板法主要是借助牙齒的附著裝置及依靠患者的原有咬合關系,使骨折端能持續(xù)、緩慢地按所預定軌道進行復位的方法,但對于牙齒排列不整齊時,牙弓夾板是無法與所有牙面緊密貼合的,且有個別牙齒輕微的移位或結扎絲滑向齦溝損傷牙周組織的情況,及其操作較為繁瑣,患者于術后很難清潔口腔,因此易導致食物嵌塞現(xiàn)象[4],而頜間固位釘具有避免牙弓夾板牽引所造成的牙齒損傷等情況,其固位釘可直接植入牙槽骨,即使牽引受力時也不會出現(xiàn)牙齒移位現(xiàn)象,與牙弓夾板相比,更符合生物力學的原則,所提供的骨組織支抗力較強大且穩(wěn)固,因此對被牽引的組織無明顯損傷,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牽引方法[5]。
綜上所述,對于頜骨骨折的患者,要充分依據(jù)其病情來選擇合適的內(nèi)固定方法,而采用頜間固位釘牽引復位其療效更為顯著,在咬合關系恢復、牙周損害情況及口腔衛(wèi)生狀況更為優(yōu)效,且操作時長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