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飛,陳羽佳,潘梓文,徐仲航,徐越超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 胃結直腸外科,吉林 長春130021)
黑斑息肉綜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稱皮膚及黏膜黑色素斑-胃腸道息肉病綜合征,是一種以皮膚及黏膜色素沉著、胃腸道多發(fā)息肉、家族遺傳性為主要特點的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明,臨床上對其認知不足,容易誤診。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對于PJS患者的預后極其重要。我院近期收治1例PJS合并腸套疊、腸梗阻,現結合文獻報道如下,對該病診斷及治療進行探討。
患者男性,24歲,因“腹痛腹脹伴排氣排便停止5天”于2018-05-16急診入院?;颊?天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腹痛不適,以下腹部為著,為間斷性脹痛,伴排氣排便停止,無惡心、嘔吐,于當地醫(yī)院以“腸梗阻”行保守治療未見好轉。
患者及家屬為求進一步明確診治來我院,門診以“腸梗阻”收住院。既往:發(fā)現“腸息肉”病史10年,未系統(tǒng)診治。否認惡性腫瘤等家族性疾病史。
入院查體:口唇黏膜、四肢末端可見散在黑色素斑。腹部平坦,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腹式呼吸不受限,下腹部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全腹未觸及包塊,聽診腸鳴音約2次/分,可聞及氣過水音及振水音。
腹部CT平掃+三期增強見:左中下腹小腸壁增厚,呈同心圓狀改變,其遠端于盆腔進入遠端小腸腔內,亦呈同心圓狀改變,套頭及套鞘區(qū)強化不均,可見多發(fā)結節(jié)樣明顯強化影,病變近側端小腸及回盲部區(qū)可見多發(fā)強化結節(jié)影,0.5 cm-4.2 cm大小。影像診斷:左中下腹小腸、盆腔小腸多層多處套疊,套頭及套鞘區(qū)多發(fā)結節(jié)樣明顯強化影,病變近側端小腸及回盲部區(qū)多發(fā)強化結節(jié),考慮息肉樣病變,其余腸管未充盈,觀察不清,需臨床警惕消化道彌漫息肉病變相關綜合征。
臨床診斷:多發(fā)腸套疊、腸梗阻、小腸多發(fā)息肉,于2018-05-18急診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小腸多處套疊,多發(fā)息肉,遂行小腸多發(fā)腫物切除術,術程順利,術后恢復良好,于術后第7天出院。
術后病理:[小腸]錯構瘤性息肉,局部腺體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切緣未見病變;結合臨床符合Peutz-Jeghers綜合征相關胃腸道錯構瘤性息肉病。
患者出院后電話隨訪至今,患者無腹痛、梗阻發(fā)生。
Peutz-Jeghers綜合征(PJS)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目前被認為是位于人類染色體19p13.3的LKB1基因發(fā)生突變所致,研究表明PJS患者中有50%以上的人存在該基因變異。PJS在1921年丹麥醫(yī)生Jan Peutz注意到PJS患者的黏膜色素沉著與胃腸道息肉之間的關聯性,1949年美國醫(yī)生Harold Jeghers正式將該類疾病系統(tǒng)命名為PJS。PJS以皮膚黏膜黑褐色斑、胃腸道多發(fā)錯構瘤性息肉、家族遺傳性及惡性腫瘤易感性為主要臨床表現。①皮膚黏膜色素沉著:色素沉著主要分布于口唇部、指趾末端,以黑色素或者褐色素為主,是PJS的特征性表現之一;②息肉性病變:息肉可分布于胃腸道的任何部位,以近段空腸最多見,其次為回腸、胃、結腸、直腸等;③遺傳性:PJS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較高的外顯率。④惡性腫瘤易感性:PJS患者患全身惡性腫瘤的幾率明顯,比如:胃癌、小腸癌、結直腸癌、乳腺癌、肺癌、肝癌、前列腺癌、宮頸癌、卵巢癌等,野生型LKB1基因突變是多器官惡性腫瘤高發(fā)的重要原因。國外學者隨訪PJS患者133例,發(fā)生惡性腫瘤49例,其中胃腸道腫瘤25例,胃腸道外腫瘤24例[1]。PJS患者惡性腫瘤發(fā)病年齡輕,預后差。國外報道PJS患者惡性腫瘤發(fā)生率約為23%;國內報道PJS患者惡性腫瘤發(fā)生率約為20%,兩者相近。
對于本病的診斷,不僅要根據臨床表現判斷,更需要結合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內鏡檢查等多種手段做出準確判斷。①體格檢查:腹部觸診作為普外科醫(yī)生最基礎的診治手段,對部分患兒有一定診斷價值[2],相比超聲、內鏡、CT等檢查而言,診斷意義有限。②腹部超聲:超聲簡便、快捷、無創(chuàng),聲像圖特異性強,診斷準確率高。PJS超聲聲像圖多表現“月牙征”、“假腎征”或“同心圓征”[3,4]。超聲可避免CT及X線的輻射損害,具有獨特的優(yōu)越性,可以作為診斷兒童Peutz-Jeghers綜合征的首選方法。但腸腔內容物、氣體及腸管蠕動對超聲結果又較大影響,對于合并腸梗阻、腸套疊者,超聲結果不如CT準確[5]。③CT:CT影像上顯示PJS患者腸管內腫塊的多發(fā)、密度不均及其強化特點,對于合并腸套疊 腸梗阻者優(yōu)勢明顯。合并腸套疊時,病變部位腸管呈“同心圓”和“臘腸樣”改變。但息肉與腸管組織對比度相近,因此CT對于息肉的檢出率較低,對于判斷息肉大小存在缺陷[6]。④MR、膠囊內鏡、小腸鏡由于對腸道清潔程度高、費用高、耗時長等特點,臨床應用較少。
本病的治療方案,主要包括內鏡下治療和外科手術。PJS無并發(fā)癥者,通過雙氣囊小腸鏡下息肉切除、腹腔鏡輔助的小腸鏡下息肉切除、開腹聯合術中內鏡息肉切除、三鏡聯合[7]等治療方案,成為主要治療手段。直徑小于1 cm胃腸道息肉,經內鏡可直接切除,并可一次性治療多個息肉,避免了開腹手術發(fā)生腸粘連、短腸綜合征等并發(fā)癥,降低了息肉引起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并降低患者發(fā)生惡性腫瘤的風險[8]。PJS并發(fā)小腸套疊、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的治療則以手術為主。手術主要針對胃腸道息肉的并發(fā)癥,解除臨床癥狀,而胃腸道息肉往往多發(fā),所以很難達到根治效果。首先,PJS的診斷相對困難,很多患者直到出現嚴重并發(fā)癥,比如腸梗阻、腸套疊、消化道出血、膽汁梗阻[9]、癌變時才被發(fā)現,治療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10];其次,PJS患者存在惡性腫瘤易感性,且相關報道顯示PJS患者可以發(fā)生癌變[11],總的癌變率高達20%,此類患者預后較差。所以合理規(guī)范的隨訪就顯得十分重要,對于早診斷、早干預、減少并發(fā)癥、改善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