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胡桐淚(律)與梧桐淚(律)之考辨*

2019-01-06 10:55雨1
中醫(yī)文獻雜志 2019年4期
關鍵詞:本草梧桐

肖 雄 石 雨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廣州,510006)

胡桐淚(律)與梧桐淚(律)是我國古代醫(yī)藥書籍中收載的藥物名稱,此二者讀音接近,功效類同,胡桐淚(律)多見于唐宋時期本草著作及方書,而梧桐淚(律)則在明清時期醫(yī)藥書籍中頻繁出現,并有梧桐淚(律)與胡桐淚(律)二者于同一著作中雜而書之的情形,本文主要利用文獻學、文字學等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辨,并參考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關于“胡桐”名實問題的研究結果,對胡桐淚(律)與梧桐淚(律)二者關系進行探討,對胡桐及胡(梧)桐淚(律)名實關系及功效進行分析、總結,為中醫(yī)藥類詞典的編纂修訂提供參考。

唐代有關胡桐淚(律)的記載

從藥物的一般命名理據來看,名稱中帶“胡”字的多是人們?yōu)榱藚^(qū)別本土原有物種而給域外方物命名的表現,如胡桐淚、胡麻等?!昂贝蠖嘀复糯饔蚋魃贁得褡寮捌渌诘膹V袤地區(qū)?!稘h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扜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地沙鹵,少田,寄田仰谷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碧拼亷煿抛ⅲ骸昂┮嗨仆?,不類桑也。蟲食其樹而沫出下流者,俗名胡桐淚,言似眼淚也,可以汗金銀也,今工匠皆用之。流俗語訛呼淚為律?!盵1]可見,胡桐淚(律)傳入中原,與漢代張騫鑿通西域、物產交流有很大關系;同時也指出胡桐淚在民間因讀音訛變也被稱為“胡桐律”。

在目前現存?zhèn)魇赖闹嗅t(yī)藥典籍中,胡桐淚最早見于唐代蘇頌等人編纂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為已知我國最早的國家藥典)。據傅云龍影刻《新修本草》十一卷本和日本小島知足家藏舊抄本補輯本的國內影印資料,其中玉石等部下品卷第五記載:“胡桐淚,味咸、苦,大寒,無毒。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馬急黃、馬黑汗。水研二三兩,灌之,立瘥。又為金銀汗藥。出肅州川西平澤及山谷中,形似黃礬而堅實,有夾爛木者,云是胡桐樹滋淪入土石堿鹵地作之。其樹高大,皮葉似白楊、青桐輩,故名胡桐。木堪器用,一名胡桐律。律、淚聲訛也。西域傳云:胡桐似桑而曲?!盵2]比較完備地介紹了胡桐淚的性味、功效、用法及產地、特征等,并明確指出“胡桐律”乃“胡桐淚”的異名。而引《漢書·西域傳》的文字與原文不同,考《漢書》原文,此處當屬訛誤。

孫思邈晚年在著錄《千金翼方》時將此條目幾乎完全引用,為后人保存了關于胡桐淚的最早可見的本草記載。孫思邈之所以將“胡桐淚”一條從《新修本草》中摘錄下來,除尊崇原典、勤求博采之外,也出于對此藥具有一定的認知。因在其編纂《備急千金要方》時,便已記載了包含“胡桐律”的方劑,如其卷第十八大腸腑咳嗽第五治久嗽不瘥方云:“兔屎 四十九枚,胡桐律 一分,囟砂 二分。右三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大三丸,以粥飲下,日三,吐令物盡,即瘥?!盵3]

《外臺秘要》是唐代的另一部綜合性大型方書,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其編纂者王燾“久知弘文館。得古今方。上自神農。下及唐世。無不采摭”,其中包含多條含有“胡桐淚(律)”之方劑,茲列于下。

《千金》療久咳不瘥方:兔矢四十九枚,胡桐律 一分,碙砂三分。

右三味,搗篩蜜和為丸,服如梧子三丸,令吐冷物盡,則差。并出第十八卷中(出于《外臺秘要》卷第九積年久咳方二十一首)[4]264。

《崔氏》療耳聾方:(鄭少卿云:頻用)波律膏(一蜆殼;無,以大麻脂一合,小器中煎取一蜆殼替之)、楓木脂(半兩;無,以薰陸香替,以乳頭香更佳)、松脂(半兩,研)、巴豆(三七枚,去皮熬研)、蠟(如彈;通按:波律膏丸大疑即胡桐淚)(出于《外臺秘要》卷第二十二耳聾方二十二首)[4]587。

救急療牙疼方:莽草、細辛、枳根皮各三兩;椒 一合汁。右四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半升,細細含之,十度永不發(fā)。藥有毒,不得咽之。含了,以暖水三五度漱口訖,以胡桐律一豆著痛齒上,風痛蟲食并瘥(出于《外臺秘要》卷第二十二牙疼方八首)[4]599。

《廣濟》療牙齒疼痛,牙龂腫癢,齒根宣露方:肥松節(jié)四分;細辛二分;蜀椒二分;胡桐律四分(出于《外臺秘要》卷第二十二牙齒疼痛方八首)[4]601。

《崔氏》造燕脂法:準紫鉚 一斤,別搗,白皮 八錢,別搗碎,胡桐淚半兩,波斯白石蜜兩磥。上四味,于銅鐵鐺器中著水八升,急火煮水令魚眼沸,納紫鉚 。又沸,納白皮訖,攪令調。又沸,內胡桐淚及石蜜, 經十余沸,紫鉚并沉向下,即熟。以生絹濾之,漸漸浸疊絮上,好凈綿亦得,其番餅小大隨情。每浸訖,以竹夾如干脯獵于炭火上炙之燥,復更浸,浸經六七遍即成,若得十遍以上,益濃美好(出于《外臺秘要》卷第三十二造胭脂法一首)[4]898。

從以上條目不難看出,《外臺秘要》收載的有關“胡桐淚(律)”條文主要來自于《崔氏方》、《廣濟方》等方書,這兩部方書均面世于唐代,后不久即亡佚,幸得《外臺秘要》予以部分保存。其中《崔氏方》為唐代名醫(yī)崔知悌所著;《廣濟方》全名《開元廣濟方》,亦是唐代較有名氣的方書著作。王燾將其收錄進《外臺秘要》,進一步肯定了這些方劑的臨床使用價值,胡桐淚(律)在當時的醫(yī)藥生活中發(fā)揮有一定作用。

此后,唐末五代時期本草學家李珣的《海藥本草》一書問世。祖籍波斯的李珣憑借其廣識中西之淵博和世售香藥之傳統(tǒng),編纂了這一部收載大量外來藥物的專著。原書已佚,當代本草學家尚志鈞先生從諸書中輯得佚文131條,以輯校本方式整理出版。其中胡桐淚一條:“謹按《嶺表記》云:出波斯國,是胡桐樹脂也,名胡桐淚。又有石淚,在石上采也。主風疳慝齒,牙疼痛,骨槽風勞。能軟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也。作律字非也?!盵5]此條記載對胡桐淚的由來、功效、副作用等作了較為確切的介紹。

以上可見,胡桐淚(律)已被唐人知曉并在生活中運用。其寫法淚、律雜書,甚至同一本書中兩種寫法均有,其中胡桐淚為正名,胡桐律為訛呼,已經為人所共識。究其原因,蓋二字音相近也。宋代丁度的《集韻》在“淚”字條收載其有兩種讀音:“音類;又劣戌切,音律?!盵6]雖較漢唐時代過去了百年,但依然可以給我們在讀音訛變、文字改寫方面提供音韻上的依據。此外,唐人對于胡桐淚(律)已經比較好地完成了外來藥物“本土化”認識的這一過程,對其性、味、毒性、來源等均有研究;在臨床運用上,不僅將其多用于治療牙齒疼痛,還可內服治療久咳或催吐,也能外用于面部作為胭脂,甚至在獸醫(yī)中也有使用的價值。如此廣泛的運用,絕非源自道聽途說的簡單認識,而是有著理論指導的有目的的多次運用經驗的總結。

唐代以后胡桐淚(律)的傳寫問題

及宋以降,本草學與方劑學進一步發(fā)展,相關醫(yī)學著作大量出現。宋代官方修訂了多部本草書籍,惜均未能完整流傳。今可見宋代唐慎微的《證類本草》一書保存了大量宋代及之前的本草學著作內容,其中“胡桐淚”一條即引用《圖經衍義本草》中所述:“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貨之者。相傳其木甚高大,皮似白楊、青桐輩。其葉初生似柳,漸大則似桑、桐輩。其津液淪入地中,與大石相著,冬月釆得之,狀如黃礬、姜石,味極咸苦,得水便消,如消石也。古方稀用,今治口齒家為最要之物。一名胡桐律。律、淚聲近也?!盵7]相比較前朝的記載,此詞條對胡桐樹的形態(tài)描述更為細致,并且對胡桐淚(律)產生的機理與采收事項提出了較前朝不同的看法。

作為口齒科的要藥,胡桐淚(律)頻繁出現于宋及以后的諸多醫(yī)書中,其傳寫方式也體現出多樣性。

《圣濟總錄》第一百二十一“口齒門·揩齒卷”云:“右一十味……搗研為散,以瓷器盛,別用生地黃三斤,以竹刀切細曝干,入鹽花水拌,于銅器中炒令黑色。又取巨勝子五兩,炒豬牙皂莢三斤,以鹽水浸一宿,炙。胡桐淚半兩,牛膝半斤切,搗羅為散,與前散和令勻,每日早晨臨臥,以指點揩齒上?!盵9]

而明代《普濟方》中多作“胡桐律”。如其“身形”卷六十七牙齒門“齒”中治“齒宣露”記載了上文出于《圣惠方》的方劑,描述道:“角蒿灰、胡桐律各一兩;麝香一錢?!盵10]493《普濟方》卷七十牙齒門“牙根動搖”記載:“太和散 治牙齒動搖、齦肉浮腫、蟲蚛發(fā)痛:胡桐律、白茯苓 、生干地黃各半兩,川芎、香白芷 、升麻、華陰細辛各三錢,麝香,青鹽,豬牙皂角。右為細末,青鹽、麝香另研拌勻,每用藥少許,以指蘸藥,擦牙病處,常用去疳牢牙,定痛止疼。”[10]545

在明代的其他醫(yī)書中,亦有寫作“梧桐淚”之形式。

如《丹溪心法》卷四“口齒七十八”云:“牙痛,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牙大痛,必用胡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辛涼荊芥、薄荷、細辛之類。”[11]

《證治準繩·類方》第三冊“齒衄”:“治齒縫忽然血出不止方:右用梧桐淚研為細末,干貼齒縫,如血不止,再貼?!盵12]225

需要指出的是,在《證治準繩》中“梧桐淚”與“梧桐律”的寫法同時出現,如:

《證治準繩·類方》第八冊“齒”記載:“牢牙散:治牙無力不能嚼物。升麻三錢;生地黃、石膏各一錢;白茯苓、玄參各五分;羊脛骨灰、梧桐律各三分;黃連一錢三分;麝香少許另研。右為細末,研勻,每用少許,臨臥擦牙,復以溫水漱去?!盵12]709

梧桐淚(律)在本草著作中未見到記載,然根據其名稱和臨床的功效與運用,可以認定其為“胡桐淚(律)”的訛寫。即“胡桐淚”在歷史的發(fā)展及傳寫過程中,產生出了“胡桐律”、“梧桐淚”、“梧桐律”的訛變,“梧桐淚”與“梧桐律”并非指的是梧桐樹相關的中藥,而是與“胡桐”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可以在宋以降乃至明清的醫(yī)書中發(fā)現,胡桐淚、胡桐律、梧桐淚、梧桐律呈現出雜而書之的現象。

胡桐其樹與胡桐淚其物

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四卷認為,胡桐淚“乃樹脂流出者,其狀如膏油”,并引用《漢書》顏師古注:“蟲食其樹而汁出下流者,俗名胡桐淚,言似眼淚也。其入土石成塊如鹵堿者,為胡桐堿(音減)?!盵13]關于胡桐一樹的形態(tài),前朝已有相關描述,如前文所列,紛而述之。

胡桐出自西域,這是毫無疑問的。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胡桐出產地之一的鄯善國,位于今新疆若羌縣境內的羅布泊周圍。又有“溫宿國,王治溫宿城……土地物產所有與鄯善國同”,“溫宿國”位于今新疆溫宿縣境?!缎绿茣肪硭氖乩碇居涊d伊州貢“香棗、陰牙角、胡桐律”,伊州位于今新疆哈密地區(qū)。而《新修本草》提及的“肅州”據考證為如今甘肅省酒泉地區(qū),此地多胡桐樹,亦出產胡桐淚[14]。

古人對于胡桐樹的形態(tài)描述都認為其像“桐樹”。如《漢書》認為其“似桐,不類?!?,唐代學者杜佑在其《通典》中說:“胡桐亦似桐,蟲食其樹而津下,流出者俗名為梧桐淚,可以焊金銀,俗訛呼淚為律?!盵15]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說:“今阿克蘇之西,地名樹窩子,行數日程,尚在林內,皆胡桐也。葉微似桐,樹本流膏如膠?!盵16]

這種“似桐”的說法容易使人產生誤解,明代學者陳誠在其《西域行程記》中,將胡桐表述為梧桐,書曰:“二十四日,晴,早起西北行,途中有樹,枝干似桑榆,而葉如銀杏,名梧桐樹?!盵17]此番論述顯然與我們現在認識的梧桐樹的形態(tài)不符合,而與明代醫(yī)書將胡桐淚(律)與梧桐淚(律)相混淆而雜稱的現象恰好相吻合??梢?,將胡桐誤認為梧桐的現象在明代是比較常見的。

清代學者蕭雄是較早提出西域地區(qū)的胡桐與中原地區(qū)的桐樹存在較大差別之人,他在《聽園西疆雜述詩》中說“(胡桐)其狀多彎曲,臃腫不能成材,葉頗似桑,三四月開小白花,與內地之桐,迥然不類。”[18]

美國漢學家謝弗(薛愛華)在其著作《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認為:“在漢文中,將很多很重要但是卻互相無關的樹都稱為‘桐’。大體上來說,‘桐’一般是指泡桐屬植物,從語言上來看,可以與桐類植物歸為一類的樹,主要有被稱作‘梧桐’或‘青桐’的‘鳳凰樹’;有被稱為‘油桐’的‘木油樹’;有被稱為‘刺桐’的‘珊瑚樹’;還有被稱為‘胡桐’的‘脂楊’?!敝x弗分析:“到了唐朝時,被稱呼為‘胡桐’的這種樹脂就已經傳入中國內地。所謂胡桐樹脂出自一種楊樹,這種樹的木材還可以用來制作家具。這種楊樹的樹脂在唐朝的市場上叫做‘胡桐律’或‘胡桐淚’?!盵19]

胡桐傳入中國的時間很可能比謝弗所說的唐朝更早,因為我們在《漢書》中就能見到顏師古所述的“胡桐”,而其作為藥物為本草學家認識和使用并記載、流傳下來,就目前所見的材料而看,推測其時間為唐朝則可能性較大。而謝弗認為胡桐為楊樹的一種,其說法得到了當代植物學家的證實。據相關學者考證,主產于今新疆、甘肅、青海一帶的胡桐,即為胡楊。因為其主要分布在上述地區(qū),且其萌枝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而老葉葉形多變,呈卵圓形,三角狀卵形或腎形的特點是胡楊的重要特征。而胡桐淚是胡楊樹脂在土中存留多年后而形成的塊狀物[20]。

關于“胡桐”的得名由來,傳統(tǒng)認為因其來自方外,又形似桐樹。但近年來有學者從翻譯與交流的角度給出了不同解釋。

有學者認為,“胡桐”一詞是由古代突厥語音譯加意譯而來。在突厥語中,對應胡楊樹的詞匯為Tohlak(或Tuohlak,Tuokhlak,Tokhulak,Tukhlak,Tuohulak,Tohulak)該詞第一音節(jié)為“To”,古代漢人或取第一音節(jié)“To”,再加以鼻音化而成“Tong”,借助漢字“桐”以表達,又為了與本土樹木加以區(qū)別,就在前面加上“胡”字,以示其為域外方物[21]。亦有學者認為胡桐淚為古波斯語hutunlei的漢語音譯詞匯[22]。美國學者勞費爾則認為胡桐的名字來源于突厥語的tograk詞匯,即突厥語對此樹的稱呼[23]。

胡桐淚使用范圍

作為西域物產之一的胡桐淚(律)不僅作為貿易貨品輸送至中原內地,成為“治口齒家為最要之物”,也在當地民眾之間有著廣泛的使用。

敦煌《驅儺詞》中有這樣的記載:“今夜殄除災孽,合得金盞銀瓶?!O司未便面麥,一聲梧桐淚前,鄉(xiāng)官鬼恐嚇合郡,百姓并總稱怨,造食鬼多費面米飯食同吹(炊)上天。”人們相信在驅儺活動中,向鬼神奉獻出食物,能獲得神靈的愉悅、諒解甚至幫助,或能使餓鬼飽食而不再作祟于人[24]。而胡桐淚便被西域人民用于飲食的制作中,因為胡桐淚中含有堿性成分,具有中和酸和酥化面的作用,類似于今天使用堿面或蘇打面。新中國成立前后,甘肅酒泉地區(qū)的許多百姓仍有添加胡桐堿烙餅的習慣[25]。

胡桐淚還可以作為獸藥使用,除了唐代《新修本草》中提及的“治牛馬急黃、黑汗”之外,在元代獸醫(yī)專著《痊驥通玄論》中亦記載其有“治馬五攢痛,蹙胸損肺”[26],《獸醫(yī)國藥及處方》說其”治馬咽喉熱痛:胡桐淚30g,研成細末,涼水沖服”;“治豬牛關節(jié)腫痛,胡桐淚30~60g,研成細末,貼敷患處”[27]。

據現代生物化學的研究,胡楊樹的分泌液具有高鹽分含量,其中富含碳酸氫鈉和碳酸鈉。而碳酸鈉在目前的焊接工藝中用途較廣,可以制作化學品、清洗劑及制藥等;在冶金工業(yè)中還可以用作冶煉助熔劑。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古人使用胡桐淚“汗(焊)金銀”的說法,也許正是將其作為焊劑助熔劑使用的證據。

考辨名物的現實意義

唐代絲綢之路發(fā)達,陸海兩路暢通,伴隨著繁榮的文化交流、經濟貿易,大量域外方藥涌入中原地區(qū),其物種與中原土生者異,故而名亦有別。古人憑借當時對其的理解或讀音進行命名,在流傳過程中又因語言的流變而發(fā)生舛誤的現象并非罕見。胡桐淚(律)與梧桐淚(律)即是如此。

在現行的《中醫(yī)大辭典》中,明確記載了“胡桐淚”及“胡桐律”二個詞條,認為胡桐淚出自《新修本草》,為楊柳科植物胡楊的樹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主要分布于我國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地;胡桐律解釋“即為胡桐淚”。但是梧桐淚和梧桐律并未收載入諸如《中醫(yī)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等大型中醫(yī)藥類辭典中??紤]到此兩種訛稱在古代醫(yī)籍中不乏罕見,若不加說明則容易引起讀者的誤解。故建議在修訂辭典時,將此二條適當增補入典,并予以闡釋、說明。

筆者曾在某內部刊物《民間驗方集錦》中看到,編者將其收載的“牙落復生”一方中的“梧桐淚”理解為清晨梧桐葉上的露水。可見,考證清楚梧桐淚(律)即為胡桐淚(律)的訛寫,對于正確理解和運用中藥具有現實意義。

猜你喜歡
本草梧桐
梧桐
牽牛子的本草考證
梧桐媽媽有辦法
鳳 凰
探尋中華本草的足跡
本草,源于延續(xù)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場不動聲色的“雙面修行”
本草中華
三月節(jié)令本草之香椿 春來食春菜 齒頰繞余香
梧桐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