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素麗
我校建設學習共同體一年以來,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認為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討論話題過于開放,討論時任由學生信馬由韁,不知所云。教師不能及時“拉回”學生的思維,不能以學科目標“框”住學生,讓課堂顯得目標不明,效率不高。針對此類問題,筆者結合吳瓊主任《四時田園雜興二首》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安全,讓孩子呈現(xiàn)自然的學習狀態(tài)
筆者觀課一般都會選擇一個小組里顯得最不活躍的孩子,因為,感覺他(她)應該是弱勢群體。今天,筆者同樣選擇一位最安靜,顯得有點“蔫兒”的女孩。
吳瓊主任的“挑戰(zhàn)性問題”設計得很好,具有覆蓋性,囊括了理解兩首古詩的一些小問題;同時又具有挑戰(zhàn)性,能調動孩子們去積極思考,給了孩子充足的探究空間。吳主任的問題是:細細品讀兩首古詩,說一說給你留下了怎樣的鄉(xiāng)村田園印象。結合詩句寫一寫你的理由。
孩子們靜靜地思考著,忙碌地獨自批注著。女孩只是默默地看著,一直不動筆。直到5分鐘后才在《四時田園雜興·夏日》后面寫上“田園風光”4個字。7分鐘后,在第二首《四時田園雜興·晚春》后面寫上“悠然自在”。我心里已經認定她的羞澀、膽怯,想當然認為她是“弱勢”學生。
這時斜對角的男孩子停止批注,抬起頭來。女孩迎著目光,往前湊了湊作業(yè)單,與男孩子輕聲討論起自己的想法來。原來這女孩子心理沒有絲毫膽怯和羞澀!那自信的聲音和主動的態(tài)度說明她雖然沒動筆,但思維是動態(tài)的、是積極的。
女孩子能如此自如,緣于吳瓊主任給孩子們任務后,就“退后”了,把時間和空間留給了孩子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孩子感到安心、舒適,沒有焦慮感,呈現(xiàn)出一種自然的學習狀態(tài)。
二、傾聽,讓自主探究式學習萌芽
在經歷充分的獨立學習后,小組中另外兩名同學停下來,四人小組討論開始了。兩位男同學坐在同側,表達積極性較高,兩兩討論的局面形成了。我發(fā)現(xiàn)女孩子開始忙碌起來,急急地在相應位置記錄著別人的觀點。可是,她并不是實錄,有時變換一下詞語記下來??梢?,她先前沒有寫時并不是沒有自己的思考,而是想聽聽其他同學的意見,之后融合自己的感悟再寫。多有想法的孩子,安靜的表象后面竟然是思維的涌動。
張華教授是和我們坐在一起觀課的,之前張華教授和叢智芳老師非常自然地參與了小組的討論,與孩子們討論了“竇”“稀”等詞的含義,他們的加入沒讓討論有絲毫的違和感。當小組討論靜下來后,筆者也參與其中,問了一句:“還有什么問題嗎?”筆者是面向女孩問的,女孩說沒有問題了。
這時,吳瓊主任走過了,彎下身來傾聽。一個男孩子說:“為什么兩首詩時間不一樣,一個是夏日,一個是晚春,可都寫‘日長呢?”另一個男孩子也一時沒有答案。吳主任只是認真地聽著,微笑地望著,不干預、不打擾、不插入。這時女孩子突然說:“兩首詩都說到無人,可最后一句說‘知有行商來買茶,這不是有人嗎?”
杜威說:“當我們質疑時就是在進行探索?!苯處煹膬A聽與等待給了孩子們信任和鼓勵,孩子們互相傾聽又觸發(fā)了思維的火花。剛剛還說沒有問題,現(xiàn)在竟然從對比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深度學習開始萌發(fā)。
三、對話,讓學習走向深入
對話課堂以知識的對話、思維的對話和心靈的對話為主要特征。當小組討論出現(xiàn)沉默時,是孩子們在與自己對話,尋找已有經驗和新知的契合點。
這個小組討論“日長”時,孩子們又一次陷入了沉默。不知誰說了一句“看注釋”,孩子們都把目光投入到文后注釋上,小聲讀起來:“春末夏初,白天越來越長?!薄叭臻L”的問題解決了。關于女孩子的問題又議論起來,有的說應該是“無人”,農民都到田里忙著干農活去了;有的說應該是“閑”,這樣的環(huán)境里應該是悠閑自在的……一時不確定是“閑”是“忙”,孩子們又去默默地讀詩,品詞析句,勾畫圈點,去尋找自己觀點的依據(jù),思考問題的答案。
是孩子們之間的一次次對話,引發(fā)了一次又一次和文本的對話,激發(fā)了反復與自我已有經驗的對話。孩子們的思維越來越深入,不自覺地運用了對比閱讀法,注意到兩首詩都寫到了“蝴蝶、采花、日長、無人(客)、籬”等,深度思考即將開始,可惜的是下課時間到了。如果此時教師再稍稍提醒一下,讓孩子們對比一下兩首詩的異同,相信孩子們零散的聯(lián)想會變成繼續(xù)探索的愿望。
本次課后案例研討時,剛剛接觸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觀察員發(fā)現(xiàn):“公共發(fā)表時,教師只顧板書,忽略對學生精彩觀點的及時肯定,也沒有及時抓住學生的困惑點引領全班進行焦點討論。所以‘問題生成點稍縱即逝,孩子們的發(fā)言又轉向關注其他,問題討論不深不透?!?/p>
對此觀點筆者不敢茍同。
課堂是學生平等對話的空間,如果教師不能控制自己的表現(xiàn)欲望,無節(jié)制地介入師者的觀點、評價,聚焦討論點,教師在心理上會優(yōu)勢于學生,有強勢之嫌。孩子們再發(fā)表觀點時,自然會去考慮教師的喜好,必然會去猜測教師的價值取向,去迎合教師。從根本上來說,孩子們的心理是不安全的,心有旁騖就不能全身心投入,真實學習根本不存在,更不用說深度學習了。
正是吳瓊主任的看似不作為,沒有干擾孩子的思維,孩子們才敢于說出自己的思考。沒有被教師不認同的挫敗感和傷害感,才能培養(yǎng)出一個心理自信、敢于堅持自己觀點的人。
同理,教師盡量不要去評價孩子發(fā)言的優(yōu)劣。
如果教師肯定一種觀點,就是否定另外的觀點,武斷地把孩子們的發(fā)言分成好壞等級,同學之間的心理關系不再平等。長此以往,學優(yōu)生心理越來越優(yōu)越,思維越來越敏捷,發(fā)言越來越積極;相反,不被教師欣賞的學生心理越來越自卑,形成惰性思維,越來越不愛發(fā)言,或者形成心理封閉。
我們的教育絕不以犧牲一部分孩子來成就另一部分孩子。我們的眼里要有每一個孩子,要小心翼翼地去呵護每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