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研究李劼人的人生經(jīng)歷,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李劼人創(chuàng)作的?死水微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的影響,?死水微瀾?的女主人公蔡大嫂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包法利夫人的種種特質(zhì)。但是,李劼人并不是死板地把愛瑪?shù)乃行愿裉刭|(zhì)、遭遇、結(jié)局等都硬搬到蔡大嫂的身上,相反地,中國式的 “愛瑪”也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死水微瀾?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畫實際上是以?包法利夫人?愛瑪為基礎的一種創(chuàng)新。
關鍵詞:?死水微瀾?;?包法利夫人?;蔡大嫂;愛瑪
作者簡介:劉珊(1992-),女,漢族,湖北黃梅人,法語碩士,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法語語言學及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6-0-02
引言:
李劼人,生于1891年6月,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家、翻譯家。初高中時期便十分喜愛文學,并嘗試文學創(chuàng)作,后留法期間主要研究法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并翻譯多部文學作品,其中有?馬丹波娃利?(今譯為?包法利夫人?)。他是中國翻譯?包法利夫人?的第一人,與?包法利夫人?之緣由此開始。在多次不斷修改后譯完福樓拜該名作之后,李劼人開始撰寫一部相同主題的,具有令人矚目價值的獨創(chuàng)性小說——?死水微瀾?。?死水微瀾?與?包法利夫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敘事風格上,李劼人提出“客觀而無動于衷”的創(chuàng)作理論,與福樓拜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相吻合。篇章結(jié)構(gòu)上,兩部作品也大致相同,即按故事發(fā)展的順序展開敘述。最為相同的一點便是兩位作家在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上。盡管如此,李劼人在?包法利夫人?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也顯而易見。本文旨在研究?死水微瀾?在女人公形象塑造上對?包法利夫人?的創(chuàng)新并分析其背后原因。
1.女主公的共同之處
容貌上,她們都是天生的美人胚子,無論婚前或婚后,都十分吸引異性。其次,兩人的經(jīng)歷相似:都生于長于農(nóng)村,被父母寵愛,后慢慢了解并向往上流社會的生活。她們都同一個非常愛自己的男人結(jié)為了夫妻。但漸漸對婚后生活不滿,從而開始了跟丈夫之外的男人的偷情生活。但情人最終將她們拋棄,隨后便釀成了一系列的悲劇。性格特征上,她們都是愛幻想的女孩子,出嫁之前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渴望嫁到上流社會的王公貴族(愛瑪)或城里(蔡大嫂)。她們憧憬浪漫的愛情,對現(xiàn)實無奈屈服,最后和一個不懂浪漫、愚笨不已的“傻子”結(jié)婚。如此大的心理落差,再加上她們敢愛敢恨的個性,導致了兩人的婚外戀情,她們不顧社會的譴責,為的就是尋找一種曾經(jīng)向往的愛情。
2.創(chuàng)新之處——創(chuàng)造性接受
蔡大嫂是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她身上的光明與黑暗,叛逆與貪欲,潑辣與善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點是愛瑪身上所沒有的。中國的“包法利夫人”也有中國特色,如封建時代的女人要纏腳,腳纏的越小越好看,大家閨秀必須呆在閨房里學做女紅、琴棋書畫等。鄧幺姑受父母溺愛,這便造就了她為所欲為的性格。纏腳時,她媽見她折磨得難受,讓她松松,她偏不干??梢姺饨ㄋ枷雽λ臍埡χ?。此外,李劼人筆下的鄧幺姑也有四川辣妹子的性格特點:大膽潑辣。當情人羅被陷害而逃跑,官府前來抓人,她見到自己丈夫被打便向官兵撲去,最終也還是被打得遍體鱗傷,臥床不起。她同時也是一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好人。當郝家大小姐遭地痞無賴調(diào)戲時,她讓羅等為其解圍。相反,愛瑪卻是一個比較自私的人,心情不好時對仆人要求高,不滿意便要將其解雇。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李劼人筆下的蔡大嫂不單純是愛瑪?shù)膹椭?,這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為在蔡大嫂身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歷史的痕跡,體會到當時的墮落,同時了解到四川婦女們突出的性格特點。
李劼人最大的創(chuàng)造性接受便是最后女主公的命運:愛瑪選擇了死亡,而蔡大嫂卻樂觀地選擇了改嫁。既然兩者有著相同的出生背景,相同的遭遇,那為什么前者要放棄生命,而后者則另嫁他人從而挽救了自己的丈夫和情人呢?下文主要通過兩個部分來淺析其背后原因。
2.1作者本身
作者在敘述的同時,也是在刻畫理想中的自己。他們把自己設想成女主人公,去構(gòu)思劇情發(fā)展及最終走向。這也是為什么福樓拜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也提到其實包法利夫人就是他自己。當愛瑪失去生命的那一刻,福樓拜也非常痛苦,仿佛自己在品嘗砒霜,承受著肉體與精神的煉獄式的痛苦。愛瑪?shù)乃劳龊艽蟪潭壬鲜怯筛前菀皇衷斐傻?。福樓拜是一個冷漠的悲觀主義者,他認為人總是逃脫不了自身的各種物質(zhì)上的欲望,因此否定人類的總體價值進行。他主張作者應該退出小說,要求敘述時必須排除一切主觀情緒,因此他的小說常常是在對生活作現(xiàn)實主義的解剖和批判,并不描繪令人振奮的理想的光環(huán),也不會體現(xiàn)出一絲的希望。在法國文學史上,福樓拜完成了從浪漫主義到現(xiàn)實主義的過渡,他筆下的愛瑪正是深受浪漫主義文學的毒害,整日生活在幻想之中,不切實際。愛瑪?shù)乃劳霰砻髁烁前輰寺髁x的強烈批判:浪漫主義文學最終會使人墮落,使人走向自身的毀滅。假如深入研究下去,其實愛瑪在故事的中間就已經(jīng)精神上死亡了:當她與夏爾結(jié)婚之后,發(fā)現(xiàn)丈夫并不能給自己帶來曾經(jīng)幻想過的浪漫、奢華的生活,心里的落差讓她對生活失望。舞會之后的偷情生活只不過是她的某種精神寄托,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她再也支撐不住,從而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進一步走向肉體的死亡。
李劼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個人的性格特點造就了蔡大嫂的重生。他是一個實干家,是一個樂觀主義者。青年時代就愛打抱不平:17歲被資助,考入華陽中學。不久因替好友抱不平得罪了監(jiān)督,被降為小學,他遂憤然退學。19歲帶頭反對趙爾巽、周孝懷,唆使“警察巡練隊”破壞、阻撓全省學界秋季運動會的召開。后與郭沫若作為學生代表參加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四川保路運動。整部小說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表現(xiàn)了自己對封建社會壓抑婦女自然人性的痛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倫理道德便是女性必須遵從“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否則會遭社會的唾棄與謾罵。借助鄧幺姑的反抗,李劼人反對封建禮教、支持并頌揚婦女解放運動。這些也與他在法國期間的經(jīng)歷有關。留法四年間,通過閱讀和親身經(jīng)歷,他接觸到了法國社會和婦女解放運動,了解到法國女性強烈的自我意識,這些都是他所稱贊的。因此他便把這種強烈的女性意識轉(zhuǎn)移到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方面表明對中國婦女可悲命運的同情和憐憫,另一方面把婦女解放的思想傳達給中國人民。所以在故事的結(jié)尾,蔡大嫂打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改嫁他人,自己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同時又可以解救丈夫和情人,她何樂而不為呢?
2.2女主公本身
假設把兩部著作的女主人公都設想成兩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當然必須是兩個出生于那個時代中的一個法國女性和一個中國女性,筆者認為兩者主觀上對命運的選擇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歸根究底是中法文化的差異。愛瑪從小在修道院長大,深受宗教思想的熏陶,雖然不滿修道院的生活,偷偷讀了關于戀愛、婚姻的書籍,但在病重之時,卻感覺到精神的一種解脫。宗教是愛瑪?shù)母?,盡管她一直排斥宗教的束縛,尋求人生的刺激以滿足自己的欲望,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在追逐的激情,向往的愛情是靠不住的,切毫無意義。所以她選擇了離開人世,因為她已經(jīng)知道沒有什么是永恒的。蔡大嫂則是從小收到中國封建文化的熏陶,年幼之時默默接受自己的命運,當父母要把她嫁給蔡興順,她并沒有反抗。在故事的結(jié)尾,她終于主宰了自己的命運,做了一次違背當時封建社會倫理的選擇嫁給了顧家。中國人的生命價值觀與法國有些不同,它是以中國五千年來一直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為基礎的??鬃犹幱趯ι恼渲囟鲝垺拔0畈蝗耄瑏y邦不居”,孟子也認為生命的產(chǎn)生與消亡都有其必然性,由必然法則所決定的生命既已產(chǎn)生,就要擅自珍重,故說:“知命者不立乎危墻之下?!睕r且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死亡對于他們便意味著要放棄一切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如名利與權(quán)貴和身邊的最重要的親人。蔡大嫂是個聰明的女人,她懂得順應時勢,選擇有利于自身發(fā)展,或者有利于身邊人的事情。因此“重生”也是必然的。
結(jié)論: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死水微瀾》中細膩的寫作手法、寫實的技巧、劇情的發(fā)展構(gòu)思、主要人物的刻畫方面都深受福樓拜的影響。盡管李劼人如此崇拜福樓拜,并刻意去按照?包法利夫人?來描寫一部與中國歷史相結(jié)合、圍繞女主人公的情愛糾葛,但是他加入了自己的元素,使?死水微瀾?中的蔡大嫂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他的創(chuàng)新讓作品更加有活力,更加符合中國社會的特征,更容易被大眾所接收。例如蔡大嫂身上加入了愛瑪所沒有的大膽潑辣的特征,巴蜀地區(qū)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和文化因子塑就了川妹子既叛逆又現(xiàn)實的性格。再如敘事過程中,李劼人先生所描寫的事件與當時中國社會背景相結(jié)合,其中有吸大煙,洋教,義和拳運動等等。用詞方面也很講究,他在敘述的過程中加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使整部作品“川味”十足。但是故事結(jié)局表明作者本身的性格特點和立場。本文的研究尚有不成熟之處,希望日后能有機會更加深入地研究兩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人生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李嘉懿: 《生與死的選擇—論<包法利夫人>與<死水微瀾>兩位女性的不同結(jié)局》,北京:北京城市學院國際語言文化學部,2010.
[2]李劼人:《死水微瀾》,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3]李龍:《論鄧幺姑的多重性格組合—讀李劼人的<死水微瀾>》,九江學院學報第147期,九江,2008年4月.
[4]李梅: 《李劼人年譜》,選自《新文學史料》,1992年第02期
[5]李曉麗: 《李劼人對福樓拜的創(chuàng)造性接受—以蔡大嫂與愛瑪人物形象之比較為中心》,2006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科學社會研究生項目“清末民初翻譯文獻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成果之一.
[6]GUSTAVE Flaubert, Madame Bovary, Paris : Folio, 2001, P57.
[7]Jai Yi LI, Madame Bovary et Rides sur les eaux dormantes: deux destines de femmes, thèse/université de Bretagne Occident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