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炎黃文化的濫觴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2019-02-16 23:07:28高強
關鍵詞:距今黃帝遺址

高強

(寶雞文理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炎黃文化有狹義、中義、廣義之分,狹義的炎黃文化指的是炎黃時代的文化;中義的炎黃文化指的是炎黃時代創(chuàng)造的并經后世傳承、闡釋和重構的文化;廣義的炎黃文化指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1]。學界普遍認為,城市、文字、冶煉金屬、禮儀中心等是文明起源的主要標志,而炎黃時代與中國文明的起源關系密切[2]。所謂炎黃時代大致相當于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 000至7 000年之間。炎黃時代不僅是炎黃文化的濫觴期,而且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期。本文擬從農業(yè)、冶銅、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考察炎黃文化的濫觴與中華文明起源之間的關系。

一、炎黃時代的農耕與蠶桑

“農業(yè)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盵3]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的名號均與農耕有關。先說炎帝神農氏?!墩f文解字》云:“炎者,火光上也,從重火?!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吩疲骸澳戏交鹨玻涞垩椎??!薄栋谆⑼āの逍小罚骸捌涞垩椎壅?,太陽也。”高誘注《呂氏春秋·孟夏紀》:“以火德王天下,是為炎帝?!薄兜弁跏兰o》:“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將炎帝同火德及南方聯(lián)系起來,應為陰陽五行說的產物?!把住弊峙c火有關,與刀耕火種有關,“帝”字與祖考和祭祀有關。炎帝為神農,亦即農神,炎帝神農氏是中國早期農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再說黃帝?!妒酚洝の宓郾炯o》:“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爸醒胫?,其帝黃帝”。《論衡·驗符篇》:“黃為土色,位在中央,故軒轅德優(yōu),以黃為號。”《白虎通·號》:“黃帝,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睂ⅫS帝同土德及中央聯(lián)系起來,雖為陰陽五行說的產物,但“黃帝”應與土地崇拜和農耕文明有關。

文獻記載炎帝神農氏的主要貢獻有培育粟谷、制作耒耜、耕而作陶、發(fā)明醫(yī)藥、日中為市等?!兑葜軙坟脑唬骸吧褶r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管子·形勢解》曰:“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薄豆茏印ぽp重戊》曰:“神農作,樹五谷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薄缎抡Z·道基》曰:“至于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yǎng)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薄痘茨献印ば迍沼枴吩唬骸吧褶r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薄痘茨献印ぶ餍g訓》曰:“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甘雨時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歲終獻功,以時嘗谷,祀于明堂?!毖椎凵褶r氏在培育粟谷的同時還發(fā)明了農耕工具——耒耜?!吨芤住は缔o》曰:“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薄栋谆⑼āぬ枴吩唬骸肮胖嗣窠允城莴F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代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瘪珩甑某霈F使農業(yè)生產由點耕進入到鋤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農業(yè)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至今在陜西寶雞、湖北隨州、湖南炎陵、山西高平等地還流傳著炎帝神農氏發(fā)明粟谷、耒耜、醫(yī)藥的故事[4],這與文獻記載相吻合。

考古發(fā)現證明,炎黃時代是中國耜耕農業(yè)的起源和初步發(fā)展時期。中國是稻作農業(yè)的發(fā)源地,在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發(fā)現了距今10 000年前的栽培水稻遺存[注]劉詩中:《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環(huán)發(fā)掘獲重要進展》,《中國文物報》1996年1月28日;袁家榮:《玉蟾巖獲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證》,《中國文物報》1996年3月3日。,但在當時采集、狩獵仍為主要生活方式。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農業(yè)在經濟生活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河姆渡遺址發(fā)現的稻谷、稻殼等遺存,如換算成新鮮稻谷,當在10萬公斤以上[5]。長江流域不僅廣泛發(fā)現栽培稻實物,而且還發(fā)現兩處距今6 000年前的水稻田遺跡。一處是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由淺坑樣小田塊連片而成,并有蓄水井、大水塘、水溝等構成農田灌溉系統(tǒng)[6]。另一處是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田地中存留稻谷、稻莖葉和根須,明顯有播撒種植的跡象,田邊有人工開挖的圓形水坑、小水溝等灌溉設施[7]。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水稻田遺跡。陜西渭南東陽遺址發(fā)現距今5 8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證明仰韶文化時期黃河流域已有水稻種植?!盵8]

中國是粟作農業(yè)的起源地。在甘肅秦安大地灣、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沙窩李、河南許昌丁莊、陜西寶雞北首嶺、山東藤縣北辛、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遼寧沈陽新樂遺址都發(fā)現了炭化粟或黍。農具是判斷農業(yè)起源和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陜西寶雞關桃園遺址中發(fā)現了骨耜。河姆渡遺址發(fā)現距今7 000年左右的一批骨耜和木耜[9],成為追溯中國南方地區(qū)稻作農業(yè)起源的重要依據。賈湖遺址發(fā)現一件距今7 000年前用豬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因長期使用,磨損較甚[10]。關桃園遺址發(fā)現距今7 300年的8件骨耜和距今7 000年左右的16件骨耜,不僅填補了北方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工具的空白,而且為探討中國北方旱作農業(yè)的起源和發(fā)展水平提供了最直接的實物證據[11]。

《周易·系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世本·作篇》曰:“伯余作衣裳”“胡曹作衣”“黃帝作冕”?!堵肥贰ず蠹o》曰: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痘释醮蠹o》曰:黃帝“元妃西陵之女嫘祖,親蠶為絲,以率天下”。《隋書·禮儀志》曰:“后齊為蠶坊于京城北之西……置先蠶壇于桑壇東南,……壇高五尺,方二丈?!繗q季春,谷雨后吉日,使公卿以一太牢祀先蠶黃帝軒轅氏于壇上,無配,如祀先農。禮訖,皇后因親桑于桑壇?!薄昂笾苤疲屎蟪舜漭`,率三妃……至蠶所,以一太牢親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薄肚迨犯濉ざY志》曰:“雍正十三年始祭先農神炎帝、先蠶神黃帝?!薄扒∑吣辏茧纷h親蠶典禮?!菤q定皇后饗先蠶禮,立蠶室,豫奉先蠶西陵氏神位?!薄捌湫惺∷?,惟乾隆五十九年,定浙江軒轅黃帝廟蠶神暨杭、嘉、湖屬蠶神祠,歲祭列入祀典,祭器視先農?!秉S帝與嫘祖被尊為先蠶,受到供奉和祭祀。

穿衣吃飯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男耕女織”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中國,農業(yè)是主業(yè),養(yǎng)蠶制衣是副業(yè)?!按挂律选笔侨祟惿鐣饺胛拿鞯闹匾獦酥尽T诰嘟衿甙饲甑馁Z湖遺址,發(fā)現有紡線用的石紡輪、陶紡輪,纏線用的骨板,縫紉用的骨針和骨錐。在距今7 000年的河姆渡遺址,發(fā)現屬于織機構件的木機刀、木經軸、木卷布棍、梳經棒和骨梭形器等,已經可以構成一種席地而織的原始腰機,即踞織機。在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發(fā)現3塊距今6 200年左右的炭化葛布殘片,這是中國目前出土最早的紡織品實物。在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出土了一個距今5 800年的經人工割裂的半截繭殼,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蠶繭實物。在河南滎陽青臺遺址,發(fā)現了距今5 500年的炭化桑蠶絲織物,是經繅絲形成的長絲束織造的絳色織品,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絲織品實物,表現出繅、織、染三者兼?zhèn)涞慕z織工藝已達到較高的技術水平[12]。在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了一件5 000多年前的獸牙“蠶”雕,造型準確,做工精致,腹足、胸足、頭部組合明晰,同現代的家蠶極為相似,應為中國發(fā)現的最早的成蠶雕刻藝術品。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發(fā)現了一些距今4 700年的絹片和絲帶,經鑒定是家蠶絲織成。另外,在山西芮城西王村、北京平谷上宅、河北正定南楊莊、遼寧葫蘆島砂鍋屯遺址,均發(fā)現了陶蠶蛹或玉蠶。這些考古發(fā)現證明,黃帝垂衣裳和嫘祖養(yǎng)蠶繅絲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炎黃時代農桑業(yè)的興起,是“以農立國”的中國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二、炎黃時代的制陶與冶銅

陶器的出現對于人類生活而言,無異于一場革命。原來人們只能用火熏烤食物,有了陶器就可以蒸煮食物和儲存食物。陶器的出現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先民們的物質生活,而且還為原始藝術乃至刻劃符號提供了重要載體,極大地豐富了先民們的精神生活。《逸周書》記載神農“作陶冶斤斧”;《皇王大紀》記載神農“作為陶冶,合土范金”;《事物紀原》曰:“陶始于炎帝明矣?!敝袊奶掌髌鹪从诰嘟?0 000年前,早于炎黃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后,中國的制陶技術越來越成熟,泥條盤筑法取代了泥片貼筑法,快輪制陶技術逐漸普及。仰韶文化的彩陶、大溪文化的白陶、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龍山文化的黑陶十分精美。人面魚紋盆、網紋船型壺、人首彩陶瓶、渦紋彩陶罐、鳥銜魚細頸壺、幾何紋彩陶盆、舞蹈紋彩陶盆、鸛魚石斧缸、白陶鬶、狗形鬶、陶鸮鼎、蛋殼黑陶高柄杯、彩繪蟠龍紋陶盤等,都是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陶器的杰出代表。

陶器是人類第一次干涉而改變了自然物質的性能,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新物質,人類從此嘗到了創(chuàng)造的甜頭,增加了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信心,從而為冶金術的出現,作了思想上的準備。如果說陶器是火與泥土結合的產物,那么銅器就是火與礦石邂逅的結果,泥土為銅器的誕生扮演了助產士的角色(泥土是銅器鑄造的主要方式——“范鑄法”的原料)。仰韶時期的先民們在燒制高溫陶器的過程中,已經開始嘗試冶銅?!妒酚洝し舛U書》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彪m然至今尚未在史前遺址中發(fā)現銅鼎之類的容器,但在陜西臨潼姜寨遺址發(fā)現了距今6 000年的圓形和管狀殘銅片各1件,經鑒定為黃銅,系鑄造而成,是用銅鋅共生礦冶煉出來的合金[13],這是迄今中國所見最早的冶銅遺物。在陜西渭南北劉遺址發(fā)現了距今6 000年左右的1件黃銅笄。在甘肅東鄉(xiāng)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了距今5 000年的單范鑄造的青銅刀,這是中國目前發(fā)現的最早的一件青銅器。此外,在山西榆次源渦鎮(zhèn)遺址、河北武安趙窯遺址發(fā)現了距今5 000年左右的銅煉渣,在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發(fā)現了距今5 000年的紅銅環(huán)。到了龍山時期,發(fā)現冶銅遺存的遺址已經遍布整個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在石峁遺址發(fā)現了距今4 000多年的銅刀,在陶寺遺址發(fā)現了距今4 000年的銅齒環(huán)、紅銅鈴和玉銅手鐲。這說明炎黃時代已經有了銅的冶煉和使用,中國在龍山文化時期已進入銅石并用時代。

三、炎黃時代的玉器和祭祀

玉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義,所謂“君子如玉”。張光直認為:“西方考古學講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比起中國來中間缺一個玉器時代,這是因為玉器在西方沒有在中國那樣的重要。玉器時代在中國正好代表從石器到銅器的轉變,亦即從原始社會到國家城市社會中間的轉變階段?!盵14]玉器的產生與石器的選料、制作有關,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玉器是內蒙古赤峰興隆洼遺址出土的距今7 000年的2件玉玦,以及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玉管飾和玉匕首器。在陜西寶雞關桃園遺址發(fā)現1件距今7 000年左右的玉環(huán),這是黃土高原地區(qū)發(fā)現的最早玉器[15]。在上海崧澤、南京北陰陽營、吳縣草鞋山、邳縣劉林、安徽凌家灘、泰安大汶口及湖北石家河文化遺址都出土了一批玉制或瑪瑙質地的環(huán)、玦、管、璜等飾品。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遺址發(fā)現的玉雕龍、淮河流域凌家灘遺址發(fā)現的玉龜、玉版馳名中外,大汶口遺址出土的玉鉞,器形規(guī)整,制作精細,光潔無瑕,堪稱早期玉器之精品。良渚文化的玉器種類繁多,數量很大,制作精湛,是中國史前玉器的巔峰之作。經發(fā)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達萬件,僅余杭良渚遺址群中的反山墓地就出土了1 100余件組,如按單件計算則多達3 200余件。良渚玉器可分為禮儀用玉、佩掛用玉和鑲嵌穿綴用玉三大類,有琮、璧、鉞、管、珠、鐲、墜、鳥、魚、蟬、龜等。反山墓地出土的一件玉琮,通高8.9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內徑3.8厘米,重約6 500克,上有淺浮雕的“神人獸面紋”,神人頭戴羽冠,面呈倒梯形,雙手持璧,雙腿盤坐,腳為三爪鳥足,精美傳神,被譽為“琮王”。該墓出土的一件玉鉞,通長17.9厘米,上端寬14.4厘米,刃寬16.8厘米,最厚0.9厘米,上部鉆有一孔,兩面刃部上角均有與“琮王”相同的“神人獸面紋”,兩面刃部下角還有一淺浮雕的“神鳥”,被稱為“鉞王”。

蘇秉琦認為:“玉器是決不亞于青銅器的禮器?!盵15]沒有社會分工,生產不出玉器,沒有社會分化,也不需要禮器性的玉器[16]。這些制作精美的玉器,絕不是一般氏族成員可以佩戴和使用的普通飾物。玉璧、玉琮、玉龜、玉版等無疑是顯示權力與威嚴的與天地溝通的祭祀禮器,“神人獸面紋”表現的可能是本族群的始祖英雄兼保護神[17]。2015年12月,在湖北天門譚家?guī)X遺址發(fā)現了240件距今4 300年左右的石家河文化玉器,有玉虎、玉佩、玉如意、連體雙人頭像、鬼臉座雙頭鷹等,采用了高超的圓雕、透雕等技藝,代表了當時中國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18]。陜西石峁遺址出土了玉鏟、玉鉞、玉璜等,沈長云認為:“面對數量如此巨大的石峁史前玉器,特別是各種款式的玉制兵器,人們不禁想到古文獻提到的‘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的傳說。盡管這所謂玉兵在今天看來并不是用于戰(zhàn)爭的真正兵器,而只可能是某種驅邪的巫術所使用的儀式用品,但并不妨礙它作為一種新的器類的出現所具有的區(qū)分時代的標志性意義。若承認這一點,那么玉兵的出現與黃帝部族在歷史舞臺上興起的時間也應當認為是一致的,而玉兵及其他玉器在石峁及周圍地區(qū)的大量涌現,也正可以說成是黃帝部族活動在陜北地區(qū)的證據?!盵19]石峁遺址和陶寺遺址雖然出土了少量銅器,但遠不及玉器突出,說明直到銅石并用時代,玉器仍是主要的禮器,是炎黃時代的鮮明標識,也是中國早期文明的重要表征。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注]《左傳·成公十三年》。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及有夏一朝的統(tǒng)治者們,可能都兼具最高巫師的身份[20]。要舉行宗教祭祀活動,除了要有祭祀禮器外,還要有祭祀場所。在遼寧牛河梁遺址發(fā)現了距今5 000年的女神廟和積石冢,以及200×200米的巨大平臺,形成了一個方圓50平方公里的宗教圣地[21]。在距牛河梁遺址東南50余公里的東山嘴,發(fā)現了紅山文化時期祭社的方形祭壇和祭天的圓形祭壇,后者或可稱為原始的“天壇”[22]。在凌家灘遺址發(fā)現了3層祭壇,位于墓地中心最高處,面積約600平方米。在湖北石家河文化遺址發(fā)現了1 175平方米的祭壇,還有數十個祭祀用的紅陶套缸。在良渚文化遺址發(fā)現了約20處祭壇,其中瑤山祭壇級別最高,可能是早期的王陵。在山西陶寺遺址發(fā)現了一個面積約為1 4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有可能是兼觀天象授時與祭祀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筑[23]。在河南杞縣鹿臺崗龍山文化遺址僅僅521平方米的發(fā)掘面積里,就發(fā)現了3個可能分別祭祀天地、太陽和土地神的祭壇[24]。此外,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陶塑人頭像和半身人像、寶雞福臨堡遺址出土的陶塑半身人像、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塑人頭、牛河梁遺址出土的泥塑頭像、東山嘴遺址出土的陶塑裸體孕婦像、內蒙古發(fā)現的紅山文化整身塑像、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出土的鏤空人面紋覆盆、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發(fā)現的玉人頭像和石雕人像,以及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龜甲、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近20米長的石堆龍、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殼堆塑龍虎、陜西長安客省莊遺址出土的卜骨等,均與宗教信仰和巫儺祭祀有關。

四、炎黃時代的刻劃符號

人類社會正是“由于文字的發(fā)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3]。文字的產生被認為是文明誕生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單字有四千多個,“因為只是一種占卜的工具,不可能使用到所有的字,所以當時的文字肯定要超過五千甚至六千。有五六千個單字的一個文字系統(tǒng),絕對不可能是一個原始的文字系統(tǒng),……我們可以推知甲骨文以前一定還有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是我們沒有充分認識,或者基本上不認識的”[25]。像甲骨文這樣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必然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形成過程,因此我們有理由把探索中國文字起源的目光投向更久遠的炎黃時代。

中國古籍多言黃帝臣倉頡造字。《世本·作篇》曰:“黃帝使倉頡作書。”《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淮南子·本經訓》曰:“昔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足見文字的出現是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是否真有倉頡造字之事?我們現在只能根據考古發(fā)現推測,炎黃時代已有文字的雛形,而倉頡就是文字形成過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加工整理者:“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盵注]《荀子·解蔽》。炎黃時代的文字或許就是刻劃在龜甲、骨片和陶器上的符號。

目前發(fā)現最早的刻劃符號出土于距今8 000年左右的河南賈湖遺址和甘肅大地灣遺址中,各有十余種,數量不多。在隨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刻劃符號的分布范圍越來越廣泛,陜西北首嶺、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遺址,湖北宜昌楊家灣等大溪文化遺址,安徽雙墩遺址都發(fā)現了數量可觀的刻劃符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甘青地區(qū)的馬家窯文化遺址、長江中游的屈家?guī)X文化遺址、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遺址中都有刻劃符號出現。如何認識史前刻劃符號與文字的關系?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刻劃符號不是文字[注]裘錫圭:《究竟是不是文字——談談我國新石器時代使用的符號》,《文物天地》1993年第2期;高明:《論陶符兼談漢字的起源》,《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6期;汪寧生:《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fā)明》,《考古學報》1981年第1期。,因為只有作為記錄語言工具的符號才算是真正的文字,而陶器符號并無語言基礎,它們或者是當時陶工為了某種用途臨時做的記號,或者是制陶時為了某種需要而做的隨意刻劃。有些學者認為這些陶器符號就是原始的文字。唐蘭認為,“大汶口文化陶器文字是我國現行文字的遠祖”,“這種文字是可以用兩千年后的殷商銅器和甲骨上的文字一一對照的”[注]唐蘭:《從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國最早文字的年代》,《光明日報》1977年7月14日。。郭沫若指出:“彩陶上的那些刻符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盵26]于省吾說:“我認為這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仰韶文化距今約有6 000多年之久,那么,我國開始有文字的時期也就有了6 000多年之久,這是可以推斷的。”[27]李孝定認為:“仰韶文化中的陶器符號里有象形、會意、假借等方面的字,而無形聲字,完全符合文字發(fā)生與演變的規(guī)律,它們和甲骨文字屬于完全相同的系統(tǒng),是中國早期較原始的文字。”[注]李孝定:《再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第463頁。

龍山時期陸續(xù)發(fā)現了一些多字陶文和刻符,如江蘇吳縣澄湖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黑陶罐上有并列刻劃的4個符號,浙江余杭南湖發(fā)現的黑陶罐上有緊密相連的8個符號,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石鉞上有6個連刻在一起的符號。哈佛大學沙可樂博物館收藏的良渚灰黑陶罐貫耳壺上,有6個或9個符號并列而刻,饒宗頤認為:“此一黑陶之刻文,已非同于一般孤立之符號,而應是相當成熟之文字記載,與甲骨文為同一系統(tǒng)。”[28]在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陶片上有8個刻文和符號,在山東鄒平丁公遺址出土的陶片上有11個書寫符號。王恩田等認為:“在商代之前,很可能有一個以陶器為書寫材料的‘陶書時代’?!盵29]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陶扁壺殘器上有3個朱書符號,其中1個被多數學者隸定為“文”字。張政烺明確指出:“這個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現在通行的漢字屬同一系統(tǒng)?!盵注]高煒:《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2002年第3期。李學勤認為:“中國史前文化中大量存在的陶器、玉石器上面的符號,確有可能與文字起源有關。其中一部分只是符號,另一部分則應視為原始文字?!盵30]張光直認為:“雖然史前陶器符號并非文字,但作為單個的符號,它們至少是中國最早文字的來源之一?!盵31]中國文字的起源如同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樣,是多元的,非單線式的,有不同的系統(tǒng),有的發(fā)展成為后來的漢字,有的則自生自滅了??虅澐栍锌赡芫褪羌坠俏牡倪h祖。很顯然,在中國文字形成的鏈條上還有不少缺環(huán),尤其是從龍山文化晚期到夏代及商初的原始文字有待發(fā)現。

五、炎黃時代的聚落與筑城

《新語·道基》曰:“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室屋,則與禽獸同域。于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筑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彪S著農業(yè)的長足發(fā)展、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財富的逐漸累積,大型聚落和超大型聚落開始出現。甘肅大地灣遺址約50萬平方米,陜西楊官寨遺址約80萬平方米,山東大汶口遺址80多萬平方米,河南雙槐樹遺址110多萬平方米,湖北石家河遺址120萬平方米,安徽凌家灘遺址160萬平方米,陜西耀縣石柱塬遺址面積達300萬平方米,是目前仰韶文化分布區(qū)面積最大的遺址[注]張宏彥:《陜北的史前文化與“黃帝文化”的考古學觀察》,《光明日報》2007年4月5日。。許順湛認為:“陜西關中平原分布著一千多處仰韶文化遺址,這在整個仰韶遺址分布區(qū)內也屬第一。”“聚落群最大的是‘寶雞仰韶聚落群’,共有98處聚落遺址,屬于沿渭河而形成的一條龍聚落群,其中特級聚落群5處,一級聚落群2處,二級聚落群18處?!盵32]陜北地區(qū)龍山時期有28處聚落群,1 396處聚落,其中特級聚落15處,一級聚落29處,這是任何轄區(qū)都無法相比的[32]。陜北龍山時期聚落不僅密度大,而且面積大,其中延安蘆山峁遺址總面積達200萬平方米以上,神木石峁遺址面積達420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所見最大的史前城址。

不僅聚落越來越大,聚落里的房子也越來越大。甘肅大地灣遺址發(fā)現一座宏偉建筑,即F901大房子,占地面積約290平方米,坐南朝北,前有殿堂,后有居室,東西各有廂房。前堂地面經過多層特別處理,堅硬平整,其硬度不亞于現在的100號水泥。這座建筑集議事、祭祀于一體,開明堂、宮殿之先河,應為大型聚落的中心。河南新密古城寨城內,在夯土臺基址上發(fā)現有三面廡廊呈“凹”字形的大型宮殿建筑。在內蒙敖漢旗興隆洼、河南靈寶西坡、山西洪洞耿壁、陜西扶風案板、延安蘆山峁等遺址都發(fā)現了面積超過100平方米的“殿堂式”大型房址,其中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占地面積達372平方米,主室地面分為5層,非常講究,顯系大型聚落中心。陜西楊官寨遺址是國內目前所知廟底溝時期唯一一個發(fā)現有完整環(huán)壕的聚落遺址,這說明楊官寨遺址在廟底溝時期的聚落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可能是一較大的區(qū)域內的中心聚落[33]。距今5 000多年的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發(fā)現了殘存的三重環(huán)壕,應該是一個大型聚落中心。

與此同時,大型防御建筑——城邑出現了。城邑不僅是軍事設施,也是大型聚落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中國早期城邑的城墻建筑,有黃河流域黃土地帶的夯土板筑、長江流域的堆筑夯拍及河套地區(qū)的石塊砌筑3種形式。目前中國發(fā)現的史前城址近百座,最早的是距今6 000年的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城垣平面呈圓形,城內面積約7.6萬平方米。黃河中游地區(qū)較早的城址是鄭州西山古城,距今5 000年左右,城內面積約3萬平方米,還有山東西康留、五蓮丹土、安徽固鎮(zhèn)垓下城址等。龍山時期城邑普遍出現,有山東章丘城子崖、壽光邊線王、日照兩城鎮(zhèn)、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新密古城寨、江蘇連云港藤花落、湖南澧縣雞叫城、湖北天門石家河、江陵陰湘城、石首走馬嶺城、荊門馬家垸城、公安雞鳴城、浙江良渚古城、四川新津寶墩城、溫江魚鳧城、山西陶寺城址、陜西神木石峁古城等70余座。其中良渚古城面積290 萬平方米,應為當時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地區(qū)的中心聚落。陶寺城址面積280 萬平方米,應為龍山晚期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地區(qū)的中心聚落。

最令人震撼的是近年來發(fā)現的石峁遺址特大型城址。經過碳十四系列測年,再結合大量器物標本研究,表明石峁城址存在于距今4300年3800年前后的龍山時期。石峁城有外城、內城和“皇城臺”三個層次的石砌城址?!盎食桥_”相當于后世的“宮城”,不僅是整個城址的中心,也是宮廟、祭祀等禮儀性建筑之所在。內城將“皇城臺”包圍其中,面積約210萬平方米,外城城內面積約190萬平方米。內城和外城的城墻總長度約10公里,估算總用石料量12.5萬立方米,要動用的勞動力資源之大可想而知。石峁城址不僅是防御性設施,而且具有神權或王權的象征意義[34]。石峁城外城東門遺址結構復雜、體量巨大、筑造技術先進,有內外兩重甕城、墩臺、馬面等城防設施。石峁遺址出土了玉璜、牙璋、玉鏟、玉鉞、壁畫、陶器、銅刀、石雕頭像和人頭骨堆等重要文物。“就目前考古發(fā)現而言,基本可以確認石峁遺址是一個超大型的聚落,這個聚落可能是整個內蒙中南部、山西北部、陜西北部的中心聚落,也是蘇秉琦所說的‘古城’。”[35]《漢書·郊祀志》曰:“黃帝為五城二十樓”?!稘h書·食貨志》曰:“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睂W界過去認為這是夸張?zhí)摮C之詞,而大量史前城址的發(fā)現,尤其是石峁城址的發(fā)現,證明《漢書》等史籍所言不虛,進一步證明了“炎黃已有城矣”的可信性。沈長云認為,“毫無疑問,黃帝應當是西北地區(qū),包括今陜、晉北部、內蒙古中南部廣大地區(qū)的部族集團的首領,或其奉祀的祖先?!薄笆构懦蔷褪腔钴S在這一地區(qū)的黃帝部族的居邑。”[19]

《國語·魯語》曰:“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彪S著人口和財富的增加,氏族內部的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層加劇,部族之間的矛盾沖突加劇。黃帝與炎帝結盟,戰(zhàn)勝蚩尤,“合符釜山”,“監(jiān)于萬國,萬國和。”[注]《史記·五帝本紀》。古國初具規(guī)模,文明初現端倪。田昌五認為,古籍中記載的黃帝、炎帝和蚩尤之間的循環(huán)戰(zhàn)爭,標志著中國文明的開端[36]。城邑的出現,是防御自然災害的需要,更是抵御其他族類侵害的需要。嚴文明認為,龍山時代大體上相當于古史傳說的五帝時代,當時有了城邑也就有了國,從而也就有了最初的文明[注]嚴文明:《龍山時代城址的初步研究》,《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

六、結語

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表明,距今5 000年左右時,中國大地上已經出現一批古國,中國開始邁入文明門檻。炎黃時代是中國耜耕農業(yè)的起源和初步發(fā)展期,奠定了中國幾千年農業(yè)文明的基礎。炎黃時代是中國冶銅、文字、城邦乃至國家的濫觴期,是中華文明的初創(chuàng)期,也是中華民族的童年期。炎黃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草創(chuàng)文明的偉大時代,炎黃二帝是開創(chuàng)和代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的人文初祖。炎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從炎黃時代起,炎黃文化就與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如影隨形、相伴至今。

猜你喜歡
距今黃帝遺址
三星堆遺址
神秘的地下遺址
考古學家怎樣發(fā)現遺址?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帛書《黃帝四經》之“道”的“入世”特征
距今1億年的螃蟹長啥樣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Special Focus(2019年11期)2019-12-17 01:46:24
涿鹿黃帝泉(外三首)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41
黃帝養(yǎng)生園 一個直銷企業(yè)的誕生
寧波風物志
劉家莊遺址的跌宕發(fā)掘
大眾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26
乳山市| 哈巴河县| 舟山市| 九江县| 吴江市| 滦南县| 孝感市| 五原县| 犍为县| 阜城县| 德惠市| 莒南县| 萝北县| 青神县| 武冈市| 连平县| 西充县| 监利县| 辰溪县| 东阳市| 横峰县| 仁寿县| 平果县| 即墨市| 宜兴市| 哈密市| 江北区| 平阴县| 花莲市| 乐安县| 金门县| 德江县| 耿马| 杨浦区| 仁化县| 施甸县| 保德县| 德化县| 左权县| 临泉县|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