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俞穎 杜留成
摘 要:高職院校閱讀課堂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生的閱讀速度慢,閱讀能力偏低。從我國高職院校英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出發(fā),運用行動研究解決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將閱讀教學理論和先進的教學方法應用到閱讀教學實踐中,使之適應我國的教學現(xiàn)狀,解決實踐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讓教師形成個人的教學理論。
關鍵詞:閱讀教學;行動研究;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6.083
1 行動研究的含義
教學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對自己課堂中的教學現(xiàn)象進行考察和研究,并從中獲取知識、改進教學質量的一種探索性活動(吳宗杰 1995)。這種方法鼓勵教師反映他們的教學以及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它著重于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問題,旨在改善教師的實踐。
“行動”和“研究”二詞突出了該方法的基本特征:即在其作為改進和增加課程、教學和學習知識手段的實踐。行動研究提供了一種將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的工作方式:行動中的思想。(Nunan 1990:63)鑒于這種情況,行動研究對于教師而言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行動研究的有四個要素:計劃、行動、觀察、反思,這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張正東先生(2001:52)把研究的步驟總結為六步:
第一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觀察、鑒別、反思去發(fā)現(xiàn)問題。
第二步,調查問題產生的原因。
第三步,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假說)。
第四步,制定行動(實驗)計劃。
第五步,行動并觀察其結果。行動中強調師生合作,也可建立教師與專家之間的聯(lián)系。
第六步,思考、描述行動結果??刹捎醚杏?、分析、鑒定等形式,吸收全體教師參加分析討論,并可邀請專家參加。如果發(fā)現(xiàn)所試辦法還存在問題,則再次擬定行動計劃再次行動,直到滿意為止。
根據(jù)張正東先生的這六個步驟,筆者展開了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行動研究。
2 高職院校英語閱讀教學行動研究
2.1 發(fā)現(xiàn)問題
在課堂教學和考試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中大多數(shù)學生的閱讀速度慢,閱讀理解能力偏低。在期末考試中,學生的閱讀題得分較低。這與課程標準中對高職院校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相去甚遠。
2.2 調查原因
為找出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筆者針對高職院校學生英語閱讀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山東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中醫(yī)系和護理系二年級各兩個班的學生,共148人。調查的結果表明:首先,高職院校學生的詞匯量明顯不足;其次,學生缺乏相應的背景知識和閱讀策略;再次,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足。
2.3 提出假設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假設:
(1)生詞阻礙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
(2)學生缺乏與文本有關的背景信息。
(3)教師更關注語法和詞匯講解,缺乏文本分析和閱讀技巧指導。
(4)教師缺乏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監(jiān)督和指導。
2.4 行動計劃
基于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因素,筆者設計了以下研究方案,對學生進行為期12周的英語閱讀訓練方案,旨在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注意隨時收集信息并進行調整。研究結束時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和測試,以搜集反饋,前后對比。
2.4.1 詞匯
詞匯量不足是很多英語學習者共同的難題。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們也注重詞匯教學,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學生對單詞的學習興趣總是提不起來,記憶效果不好。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除了強調詞匯學習的重要性和監(jiān)督學生鞏固外,還向學生介紹了一些猜詞義的方法。 例如,逐字猜測,定義線索,同義詞線索,反義詞線索,標點符號線索以及來自上下文的相關詞匯。
2.4.2 背景知識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于重視語法和詞匯,缺乏語篇分析和背景知識介紹,而學生由于人生閱歷的不足導致其在背景知識方面的匱乏。背景知識可以幫助讀者預測文本的話語組織 ,在遇到新信息時幫助讀者了解信息的含義。讀者對文本背景知識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理解文本內容。然而高職院校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卻是,學生過于缺乏背景知識,因此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即使沒有新詞或語法障礙,學生在理解全文時仍然存在一些困難的情況。基于此,筆者認為教師應采取多種方式增加學生的背景知識儲備。
2.4.3 閱讀策略
在調查分析中筆者分析,大部分學生對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如略讀、尋讀、猜詞等有所了解,但在實際閱讀時會習慣使用指讀、唇讀等影響閱讀速度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向學生進行有關閱讀策略的培訓,運用Cohen (1998)培養(yǎng)閱讀策略的一系列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運用相應的閱讀策略。
2.4.4 課外閱讀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很少注重課外閱讀,雖然有老師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學生做不到在課堂之外廣泛閱讀。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可以精選一些難度適中、話題廣泛、情節(jié)有趣的文章指定學生閱讀,并要求學生歸納文章大意或發(fā)表讀后感,以課堂報告的形式展示,并計入成績。
2.5 反思
基于研究初期的閱讀情況調查,本次閱讀教學行動計劃主要從詞匯、背景知識、閱讀策略和課外閱讀四個方面展開實施。
2.5.1 詞匯
詞匯有助于讀者構建閱讀材料背景的心理圖像。只認識虛詞不熟悉實詞學生是無法理解材料的。而學生遇到詞匯的習慣是從頭腦里思考是否見過或背過該詞匯,而不是運用策略去猜測詞義。在詞匯培訓中,除了強調詞匯學習和監(jiān)督學生鞏固外,老師還介紹了一些猜詞義的方法。例如,逐字猜測,定義線索,同義詞線索,反義詞線索,標點符號線索以及來自上下文的相關詞匯,并在閱讀中實際舉例,使學生真正會運用這幾種方法。從學生的考試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猜詞題的準確率有了很大提高,從34%提高到64%。表1顯示了學生運用詞匯猜測技巧運用能力在兩次調查問卷中的對比。其中A表示“完全同意”,B表示“同意”,C表示“不知道”,D表示“不同意”,E表示“完全不同意”。根據(jù)對比可以看出,許多同學具備了使用猜詞技巧的意識,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使用不同的詞匯策略來猜測新詞的含義。
2.5.2 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無法通過背誦單詞或學習語法來獲取,因此在行動研究過程中,筆者采取了以下方法:
(1)老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之前對文本的主題進行有效的頭腦風暴。例如,在要求學生閱讀有關音樂家的文章或播放由他們創(chuàng)作的一些音樂之前,先展示一些該音樂家所使用樂器的圖片,以此為切入點,再進一步介紹主題。
(2)教師應注意日常教學中的文化輸入,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多向學生介紹中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如藝術,體育,宗教,醫(yī)學和科學等。再次,老師每周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做英文脫口秀,讓學生任意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主題。
(3)老師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這是一種長期積累的有效方法。
根據(jù)第二份調查問卷,學生可以有意識地利用背景知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推測文本內容和生詞含義。
2.5.3 閱讀策略
在本研究的15周內,筆者針對學生有所了解但運用生疏的一些策略進行了針對性訓練。例如預測技巧訓練:教師給學生提供文章標題或第一句話,并要求他們預測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或者給學生一個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并要求他們預測其間的內容。再如推測技巧訓練:閱讀理解經常要求讀者推斷詞義和作者的態(tài)度和意圖。老師重點訓練學生運用文本中之前出現(xiàn)的內容來得出結論,做出判斷。在推斷作者的態(tài)度和意圖時,指導學生將文本中的信息分為客觀事實和作者觀點,尤其注意那些表達情緒的形容詞和副詞。本次研究特別培訓了在調查問卷Ⅰ中學生不熟悉的一些策略, 從第二份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明顯的改進。
2.5.4 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需要老師向學生推薦一些難度適中、話題廣泛、情節(jié)有趣的課外讀物,減少學生漫無目的且沒有針對性的選擇浪費時間。材料的選擇多數(shù)是從英語閱讀相關主題的手機客戶端下載,經過篩選后教師把材料上傳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課后閱讀。并要求學生以寫讀后感、總結或翻譯等多種形式進行監(jiān)督檢查。
但是閱讀需要長期的堅持,由于本次研究的時間有限,暫時看不出實際效果。但是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于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說明課外閱讀的指導有一定效果。
3 總結
本次行動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同時也反映出當前閱讀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方向。 在為期15周的行動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反思了自己的閱讀教學,也提高了專業(yè)能力,增強了信心。更主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自主性和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行動研究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在教師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涌現(xiàn)新的思路并嘗試新的方法,開展新的行動研究,在這個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中,我們得到成長和蛻變,完成從新手教師到專家教師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吳宗杰.行動研究:外語師資教育新途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2):48-53.
[2]Nunan,D.The teacher as researcher.In C.Brumfit.& R.Mitchell eds.Research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London:CASSELL,1990.
[3]張正東.外語教學科研方法[C].北京:《回顧與展望》——中國教育學會外語專業(yè)委員會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2001:44-55.
[4]王薔.課堂教學研究的意義與方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34-43.
[5]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227.
[6]黃穎,楊曉剛,溫小兵,李海英.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合作學習的介入性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5-48.
[7]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