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平 朱建華 汪國華 楊小進 朱 洵 宋小平
南通大學附屬東臺醫(yī)院普外科,江蘇省東臺市 224200
隨著對肝門部膽管癌研究的深入及外科肝技術的發(fā)展,肝門部膽管癌的切除率越來越高,使得多年前放棄手術治療的部分Bismuth Ⅳ病例能夠切除,但重度黃疸患者行聯(lián)合肝葉切除的巨創(chuàng)手術仍存在巨大挑戰(zhàn),并發(fā)癥多,死亡率高[1-3],適度手術此時顯得尤為重要。本手術團隊2011年7月—2015年7月采用肝門部腫瘤切除肝腸吻合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普外科行肝門部膽管癌切除時采用肝腸吻合的5例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齡60~76(67.2±5.7)歲,術前平均總膽紅素(380.5±121.7)μmol/L,直接膽紅素(290.5±105.4)μmol/L,臨床分型:通過術前MRCP,術中所見及術后標本檢查,根據(jù)Bismuth-Corlette改良分型法,Ⅲa型3例,Ⅳ型2例,病理類型:高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2例。
1.2 手術方法 患者麻醉成功后,取右肋緣下切口,逐層進腹,常規(guī)探查,未見腹腔轉移,始分離膽囊三角,結扎膽囊動脈,游離膽囊管,距膽總管0.5cm處結扎膽囊管,并切斷,將膽囊銳性從肝床上剝離下來,移除膽囊標本,緊貼十二指腸球部切開肝十二指腸韌帶前葉,向肝門部剝離,切開小網(wǎng)膜囊,清除肝總動脈周圍淋巴結,于肝十二指腸的右緣穿刺證實膽總管后,緊貼十二指腸球部分離切斷膽總管,切取部分膽管壁組織,送快速病理檢查,遠端結扎,近端向上牽起,向肝門部分離,注意清除肝動脈及門靜脈周圍淋巴結,仔細解剖肝門部肝動脈及門靜脈分支,游離出腫瘤上端的左肝管、右前、右后等肝管,必要時切除肝門部周圍部分肝組織,以利于肝管的暴露,距腫瘤約0.5cm處予以切斷肝管。1例因肝右動脈騎跨右后肝管上,無法分離右后肝管,予以切斷、結扎肝右動脈,游離出右后肝管,予以切斷,完整切除腫瘤,移去標本。肝管切緣均送快速病理檢查。距屈氏韌帶以下約20cm切斷空腸,提起遠端空腸,斷端予以閉合器關閉,切開腸系膜對側緣空腸壁約6cm,于結腸前行肝門部膽管周圍結締組織與空腸端側吻合。距肝腸吻合約口60cm處行腸腸端側吻合。肝腸吻合口后方常規(guī)放置腹腔引流管。
5例切取部分肝管切緣組織快速病理均未見癌浸潤,5例患者手術均獲成功,手術時間為(158.0±40.3)min,術中出血量為(120.6±32.7)ml。術后無嚴重并發(fā)癥,其中1例術后住院期間發(fā)生腹腔感染,經(jīng)過積極治療而好轉,另1例出現(xiàn)少量膽瘺,每日最多為40ml膽汁,8d后自行減少,術后15d拔出引流管。術后10d血清膽紅素明顯下降,術后1個月左右降至正常。隨訪半年,未見膽道狹窄及膽管炎病例,未見死亡病例。
肝門部膽管癌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隨著現(xiàn)代影像技術的發(fā)展和外科技術水平的提高,能夠早期發(fā)現(xiàn)及切除的病例越來越多。肝門部膽管癌根治手術切除范圍的基本要求是距離膽管腫瘤0.5cm以上[4],盡可能切除肝門部膽管癌近端范圍,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是外科醫(yī)生努力的方向,而切除范圍越大,膽腸吻合的難度越大,隨之發(fā)生瘺的可能性必然增加,采用肝門部腫瘤切除肝腸吻合具有如下優(yōu)點:(1)無需在行膽腸吻合前,注意保留近端膽管一定的長度,因而擴大了切除范圍。(2)大大降低了高位膽腸吻合的困難性。(3)無需肝門部膽管成形,縮短吻合時間。
Couinand(1957年)首次提出肝門板的概念,并引起外科界的重視,肝臟纖維包膜分為兩類,一類是肝表面肝包膜,另一類是圍繞肝門并伸入肝實質的Glisson鞘。這兩類纖維包膜實質上是肝內(nèi)外纖維組織的延續(xù)。肝門部的結構與肝門板緊密連接,肝包膜在肝門處增厚,形成肝門板。其右端至右肝管Ⅱ級支Glisson鞘起點,與膽囊板相連,左端至左肝管Ⅱ級支鞘起點與臍靜脈板及Arantius板相續(xù)。解剖肝門板通常是肝門部手術的第一步,而膽囊切除通常是解剖肝門的首要步驟,隨著肝門板的分離,既能下降肝門部結構,有利于手術野的暴露,判斷肝門部癌腫范圍、病變與門靜脈和肝動脈的關系以及肝內(nèi)外轉移灶等。又能利用肝門板較一般肝實質質韌的特性,將分離的肝門板作為肝腸吻合的邊緣,從而增強肝腸吻合的牢固性。如通過肝門板的降低,仍無法充分顯露腫瘤近端與正常膽管的分界處,可采用肝中裂劈開的方式,向左右兩側分離,以充分顯露腫瘤浸潤范圍。
在肝腸吻合時,筆者采用Prolene線連續(xù)縫合一層,Prolene線具有超乎尋常的光滑表面,其極易穿過組織,在連續(xù)縫合中縫線張力易調節(jié)等優(yōu)點。在縫合過程中,盡量選取膽管壁、膽管周圍的纖維結締組織及血管鞘,必要時連同肝組織的包膜一起縫合,以增強肝組織的抗拉能力??p合時注意動作輕柔,避免肝緣的撕脫。
膽瘺是肝膽外科常見并發(fā)癥,指膽汁通過膽道系統(tǒng)的破口流出膽系至腹腔或體外的病理過程,本手術方式術后發(fā)生膽瘺在所難免。對于黃疸患者的腹腔引流,如是黃色液體,應仔細考慮是不是存在膽瘺,注意與腹水相鑒別,腹水一般顏色較淺,滴在紗布上呈均勻的淺黃色,而膽汁較稠,顏色深黃。如發(fā)生膽瘺,通過保持腹腔通暢引流、早期使用敏感抗菌藥物、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生長抑素的使用,絕大部分膽瘺均獲自愈。其中保持腹腔的充分引流尤為重要。本組病例在吻合口附近常規(guī)放置腹腔引流管,即使發(fā)生膽瘺,后果也不嚴重。
對于必要時行肝動脈的切除、結扎目前尚存有疑慮,是否引起術后肝葉的壞死一直備受關注,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年Brittain等[5]報道右肝動脈意外結扎一般出現(xiàn)術后短期肝臟丙轉氨酶的異常,其后果并不嚴重。本組1例一并行右肝動脈切除,術后并未加重肝功能的損壞,更沒有出現(xiàn)肝壞死。同時右肝動脈切除后可進一步松解肝門板,有利于肝門部膽管的暴露。
當然,本方法有應用的局限性,BismuthⅠ、Ⅱ型肝門部膽管癌無需使用此方法。肝門部膽管癌生物學特性具有較強侵襲性,特別是BismuthⅢ、Ⅳ型,腫瘤侵犯肝總管、左右肝管及二級膽管開口,并且多伴有肝臟、肝門部血管、神經(jīng)、淋巴管侵犯,部分患者甚至呈跳躍性轉移[6]。其根治性切除的5年生存率約為23.7%[7]。盡管行根治術的患者遠期生存不理想,但對于有條件行肝葉切除的BismuthⅢ、Ⅳ型肝門膽管癌,還是連同肝葉一并切除,以增加手術的徹底性。因此,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姑息性,術前需向患者或家屬充分交代。
綜上所述,肝腸吻合可作為肝門部膽管癌手術中一種可選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