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劉慶兵
摘 要:提升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任務,靠高壓嚴管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通過深度學習的課改革命,通過要素導航、聽課革命和思想賦能三個方面推進“教”“學”“場”的變革,培育教師深度學習能力。文章擬從課程的高度、研究的角度和幫扶的態(tài)度三個方面進行闡釋,解讀深度學習能力對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關鍵詞:深度學習能力;課程的高度;研究的角度;幫扶的態(tài)度
作者簡介:王強,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中小學高級教師,副校長,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廣東 東莞 523808);劉慶兵,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中小學高級教師,副校長,研究方向為小學數(shù)學教學。(廣東 東莞 523808)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1-0043-04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教學質量無疑是學校教育常識中的常識、本分中的本分,不可回避。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叢立新“三問分數(shù)”:你有分數(shù)嗎?你的分數(shù)是怎樣來的?在分數(shù)之外你還有其他嗎?這三問包含了人們關注的分數(shù),也包含了廣義的教育質量,引人深思。
教學質量哪里求?
我們認為:教學質量應該源于師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培育教師深度學習能力是前提。把人寫進教育的核心,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我?!保恼n程的高度、研究的角度、幫扶的態(tài)度等方面培育和提升教師深度學習能力,向內生的力量要質量。
真是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一、理念,從課程的高度看待教學質量
課程,教育之根源。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會涵泳出什么樣的學生。我校通過課程的整合、課程的校本化,創(chuàng)設了充滿活力的全人課程。
在理念上注重思想附能,引領教師樹立課程的高度;學校教育是所有課程的合力,要發(fā)揮課程體系的作用。
我們的課程理念: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少數(shù)精英的發(fā)展;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的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知識或能力的發(fā)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不是使所有學生模式化發(fā)展;注重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某一階段的發(fā)展;注重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個人的發(fā)展。
課程目標:塑造精神生命、開琢自然生命、構建社會生命,培養(yǎng)“完整的人”。
學科基礎課程追求情知互動,主要關注塑造精神生命。學科拓展課程追求技趣互促,主要關注開琢自然生命。主題活動課程追求道行互通,主要關注構建社會生命。
課程實施策略:從我做起,整體聯(lián)動。如一手硬筆好字課程的我,就方法而言是描紅,就過程而言是姿勢,就內容而言是作業(yè),就對象而言是教師,就學科而言是語文,就目的而言是“寫字”。
僅有這些課程意識還不夠,未來已來,新的社會性網(wǎng)絡和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使人類的學習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還應該熟知STEM、PBL、學習共同體理論、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改變固有思維,豐富自己的教育、教學。
在行動上,學校鼓勵教師參與課程的整合與研發(fā),形成深度學習能力。課程整合再造的過程,就是教師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過程。校本教材內容的編寫與分類,需要各課程組老師進行分工合作,這讓各位老師在課程設計中學會了彼此溝通與團隊協(xié)作。他們分析、解讀教材,自覺地對學科核心知識進行深入研究,提升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間,許多老師克服重重困難,不斷突破瓶頸,最終具備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應該說,教師集體創(chuàng)設課程的過程,就是集體培育深度學習能力的過程。
課程整合、構建的過程,就是老師蛻變成長的過程。我校課程整合、校本化的過程,也是各位老師的心路成長歷程,由課程認知到課程認同到課程自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深度學習能力提高了,老師的眼光、境界也跟著提升。他們站在課程的高度看待教學質量,眼中不再是單一的學科,零碎的知識,而是整個課程系統(tǒng)?;ヂ?lián)網(wǎng)的思維讓學習真正無邊界,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局限打破了。
從縱向來看,學科知識必須融會貫通。即對于單一學科而言,課程的高度要求各位老師要站在高處來看學科教學,打通學科知識的無意識、碎片化教學;要深入了解知識體系的來龍去脈,恰到好處地把握不同年級、不同知識點的教學分寸。如此,教師自己擁有學科核心素養(yǎng),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例如,陳小燕老師對小學階段語文寫景類習作進行探究。在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材的編排中,關于寫景物的專題習作訓練有: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看圖寫話“我們到公園去”,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我想把春天的發(fā)現(xiàn)寫下來”,語文園地三“我們這兒的山很美,我寫山上的美麗景色”等,這為三年級寫景的習作訓練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三年級則安排了三次寫景的專題習作訓練;四年級安排了兩次寫景類習作的訓練,分別有四年級上冊第十八頁第一單元寫一處自然景觀,四年級下冊第十五頁第一單元寫校園的一處景物;五六年級沒有安排寫景的專題習作訓練。
又如,何曉瑜老師對于小學數(shù)學“簡易方程”內容學習作如下安排:比對舊的教學大綱和新課標,研究老、舊、新三個版本教材,發(fā)現(xiàn)教材把利用四則運算的加減乘除各部分的關系來解方程的方法修改為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的依據(jù)。舊教材中學生只要牢記四則運算中的四大塊基本數(shù)量關系式,就可以解方程,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shù),在記憶上稍有疏漏就會出現(xiàn)失誤,也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發(fā)展。新課標教材中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思路會更加清晰明了。初中數(shù)學教材解更復雜的方程時,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這就是教材中的“初小銜接”。
從橫向來看,學科之間相互促進,當今的學習早已經(jīng)打破學科堡壘。如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以《樂高大電影》(The Lego Movie)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確定電影中的工程設計過程,將一些樂高積木帶入課堂(或使用Minecraft),讓學生為常見問題開發(fā)解決方案、創(chuàng)建原型、測試設計,并不斷迭代他們自己的設計。學生可以記錄他們的發(fā)現(xiàn)并分享創(chuàng)意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可以討論問題:電影中的哪些創(chuàng)作是你最喜歡的,為什么?在需要快速做出決策的時候,現(xiàn)實生活中的工程師如何改變影片中的設計流程?電影中的角色如何展示他們的團隊合作?為什么這種團隊合作對工程師非常重要?……
課程落地的過程,也是學校教育發(fā)展的過程。
基于生命意蘊,我校用整合與聯(lián)動的思想方法,構建起融通式的課程體系,并通過諸多舉措,保證課程得以全面實施、落地。
首先,所有學科嚴格按照省、市教育部門要求開齊,各學科開足課時;其次,配齊專業(yè)教師和專用場室。學校所有學科教學,除語、數(shù)、英學科在普通教室上課,其他課程都在專用場室或場地由專業(yè)教師進行授課;再次,學校通過“領頭雁”、自駕游、“腳手架”等形式,外取他山玉,內練基本功,引領教師生態(tài)發(fā)展,實現(xiàn)了單一型教師向復合型教師的華麗轉身。
以音樂學科為例,目前學校有音樂專職教師八人,音樂專用教室十三間。其中,音樂高級教師兩人,中級教師三人,初級教師三人;東莞市音樂學科帶頭人一人,東莞市音樂教學能手兩人。
思想有多遠,就可以走多遠。老師具備了課程的高度,有了深度學習能力,教育的春天就會不期而至。
二、過程,用研究的角度提升教學質量
的確,以教師傳授固有知識、學生牢牢記住事實為主要特征的傳統(tǒng)教學范式已經(jīng)不適應今天的世界。Henshon(2017)指出:教學模式必須著眼于為學生提供基于優(yōu)勢,更富個性的教育,這樣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以滿足快速變化世界的需求。教師必須具有深度學習能力,自己首先學會學習,才能用研究的角度提升教學質量。
又一個問題擺在前面:怎樣組織、引領教師進行學科知識的研究?我校是通過工作坊的形式進行推動的。工作坊的成員是“教有余力,研有余興”的老師自愿加入,教研室進行篩選;不是全體老師一哄而上。目前,研究的內容有語文學科“主題教學”,數(shù)學學科“問題教學”,英語學科“話題教學”,科學學科“現(xiàn)象教學”,音體美學科“1+X教學”……工作坊的各位老師深入學科的個性研究,探尋學科本質知識。
語文學科開展的主題教學研究,明確以語言文字的運用為目標,在聽、說、讀、寫等一系列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將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yǎng)。研究中,各位老師總結出三種課型:本體性設計、串聯(lián)性閱讀、生成性語用。語文教學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轉變:從關注課文,到關注語用;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從過去一篇篇零散地教,到現(xiàn)在圍繞單元主題,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地教。
以覃世柏教師對同一篇課文的不同設計,從中可以看出參與研究前后的不同。對《伯牙絕弦》這篇課文,之前設計如下:①詩句導入,揭題解題;②理解課文,感知整體;③品讀課文,感悟情感;④拓展延伸,升華情感。研究之后設計如下:①認知目標:學會聯(lián)想;②學習目標:總結學法;③實踐目標:拓展閱讀;④運用目標:創(chuàng)作交流。
再以數(shù)學的“問題教學”為例,在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老師研究出三條線索:游戲情境線、故事情境線、生活情境線。如劉賢虎老師的“用分數(shù)除法解決問題”課例。在開課方面,研究出三種開課類型:以舊聯(lián)新,鋪路搭橋(以舊引新型);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興趣激發(fā)型);設障立疑,引導探究(矛盾沖突型)。如羅振歐的《找次品》課例。在結課方面,研究出三種模式:深化新知,拓展性結課;互動交流,評價性結課;埋下伏筆,懸念性結課。如寧俊玲老師《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課例。在練習設計,研究出三種聯(lián)系:基本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
各位老師還積極探討學科的共性研究,探索知識本質,如學科的基本范式,如何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能力,如何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的興趣等。
以學校結構化教學模式的探索為例,當前有三種:①項目式學習:選定項目→制訂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動評價;②翻轉學習:自主學習→即時反饋→協(xié)作釋疑→練習應用;③問題解決:問題→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創(chuàng)作作品。
又如,對深度學習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能力,各位老師領悟到:掌握核心學科知識、批判性思維和復雜問題解決、團隊協(xié)作、有效溝通、學會學習、學習毅力等,最終都要落實在“教”“學”“場”三個方面。
通過要素導航,促進“教”的變革,強調三要素:學科深度,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課程教學的效度;交往深度,培育學習共同體,提升課程教學的溫度;思維深度,發(fā)展高階思維,提升課程教學的廣度。
通過聽課革命,促進“學”的變革,聚焦四個特征:本質與變式、探究與協(xié)同、建構與反思、遷移與運用。
通過思想賦能,促進“場”的變革,引入學習共同體理論和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教師走下來、教室靜下來、教學慢下來、課堂無邊界。
三、評價:以幫扶的態(tài)度完善教學質量
學習一定要觸及心靈,只有觸及心靈的學習,才會真正有效。對與評價而言,同樣如此。對于老師和學生的評價,必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呵護內心。我們的評價是走心的,對老師評價的初衷是讓教師更好地了解課程、了解同伴、了解自己,對有需要的老師進行幫扶,使其未來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輕松愉快。我們評價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評價原則是日常評價與學期評價相結合,重視日常教學。班級評價與年級評價相結合,引導共同發(fā)展。個體評價與群體評價相結合,強調群體發(fā)展。
評價面向全體學生、全體老師。對于新入職的教師,學校先對其進行學科前測;然后通過四期、跨度達三個月的時間進行培訓,幫助新教師掌握學科教學技能,學會融入學校主流文化,為其后面的工作鋪平道路。事實證明,這一做法是十分必要、有效的。
張科敏老師寫道:自培訓后,幫助我重拾一項高尚的愛好,讓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練字,乃至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我相信,在這樣的集體中我能把這種練字的精神傳遞下去,傳遞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努力從單一型教師轉變成復合型教師。
劉云老師感慨:我們的培訓是集各種巧于一體,導師“教巧”,如陳小燕副主任從自己的帶班經(jīng)驗和實際案例讓我們知道什么是班級個性化命名,怎樣做好班級文化建設;實力派搞笑達人波波老師在指導如何寫好行楷的牽絲連帶時說道:“可以放開寫,但是不要太開放”,讓我們在輕松幽默的氣氛中掌握了它的寫法。此外,我們還會“巧學”,如王萍老師在楊宇老師的指點下領悟到:毽球不是教的姿勢標準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腿型,腿腳合一齊發(fā)力。這種“教巧”與“巧學”就好似蘇州園林中的漏窗,窗外窗內雙向借景,皆風景。
每個學期結束,學校都會幫助老師進行全人課程勝任情況診斷,先自評后校評,兩者的分數(shù)差異會讓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短板。有些短板可以通過提升自我自主完成;對于困難較大的老師,學校會提供必要的幫助,對其進行扶持。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例如,虞盼云老師缺少教學經(jīng)驗,寧俊玲主任主動做其導師。寧主任深入虞老師的課堂聽課,去發(fā)現(xiàn)問題。她手把手教虞老師:如何備課,如何上課,如何在課堂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如何通過學生作業(yè)發(fā)現(xiàn)教學中是疏漏并及時彌補,甚至是上課應該是什么樣的舉止,什么樣的表情,什么樣的音量……一年來,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虞老師已經(jīng)成為一名后起之秀,從教學質量到班級管理,都井井有條、得心應手,絲毫感覺不到這是一名新教師。
又如,同是數(shù)學科組的劉永鑫、林大鐵兩位老師,由于缺乏六年級教學經(jīng)驗,在教學質量上出現(xiàn)了問題。學校安排邱衛(wèi)春和劉賢虎老師對他們進行專門幫扶,為他們上示范課,教他們梳理六年級的知識點,告訴他們如何管理班級學生,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在兩位導師的幫扶下,兩位年輕教師迅速成長起來,教學質量節(jié)節(jié)攀高……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全體老師,無論新舊,面對學校層面的檢測與幫扶,一開始并不是完全接納、全力配合的,有些老師內心甚至是抵觸的。他們從抵觸到接納、享受的轉變,恰恰是自己深度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形成的結果。老師具備了反思思維、反思能力,養(yǎng)成了對已有行動、已有知識和已有思考進行反復思考的習慣。
ACTS學業(yè)素質能力評價是基于大數(shù)據(jù)支持的一種新型評價技術,該評價由經(jīng)驗認知轉變?yōu)閿?shù)據(jù)分析,評測結果科學、準確、客觀。學生報告單可以作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改進的依據(jù),班級報告可以作為班級因材施教教學改進的依據(jù),年級報告可以作為學校教研改進的依據(jù),區(qū)域報告可以作為區(qū)域教育質量監(jiān)測的數(shù)據(jù)。學校參與了教育部基教二司“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qū)的實驗,對學校四年級的語文和數(shù)學進行了素質能力評測,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人欣慰。死記硬背的知識,我們略低;但學生習作平均得分率80.2,遠高于校際平均得分率72.0。在知識型教學、技能型教學、能力型教學三類中,評測結果顯示我校數(shù)學屬能力型教學。
教學質量,取之有道——深度學習;課程的高度,研究的角度,幫扶的態(tài)度,讓各位老師詩意成長。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既有分數(shù),更有素養(yǎng)。這應該是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小學被譽為生命的詩意棲息地之秘訣所在。
參考文獻:
[1] 叢立新,黃華.三問分數(sh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 劉建平,王強.學校課程再造[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