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媛
(安徽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安徽 蕪湖 241000)
“偏脾虛質(zhì)”是指脾氣偏虛或伴有食欲下降或伴有食積的體質(zhì),是兒童亞健康八種狀態(tài)中較為常見的一種[1]。偏脾虛質(zhì)兒童常見表現(xiàn):形體偏胖但肌肉松軟,或者偏瘦,脾氣急躁或性情喜靜,懶于運動,稍活動就容易疲乏,面色偏黃,唾液分泌較多,食欲稍差或有厭食的傾向,平時飲食偏嗜,大便偏干或偏溏,唇、舌、爪甲色偏淡,舌體偏胖嫩,苔白多潤,時有地圖舌,指紋淡滯,脈象浮緩。兒童偏脾虛質(zhì)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因素[2]。小兒生理特點即為“脾常不足”,脾胃的結(jié)構和功能本就不成熟,加之先天孕母妊娠期患病或?qū)俑呶H焉镌心傅男?、低出生體重兒、巨大兒、早產(chǎn)兒、過期產(chǎn)兒、小于或者大于胎齡兒等,這些高危兒出生后即腎氣不足,先天不能滋養(yǎng)后天脾胃,故脾胃易偏虛弱;或是標準新生兒但是由于家長缺乏合理喂養(yǎng)的知識,導致小兒喂養(yǎng)過程中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不規(guī)律、飲食偏嗜等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或是生后由于疾病的原因過食藥物,損傷脾胃;或是小兒神氣怯弱,膽氣不足,當受到驚嚇、家長的斥責或遇到新的環(huán)境等導致情志不舒,氣機不暢,繼而影響了中焦脾胃的升降,這些都可引起兒童偏脾虛質(zhì)的亞健康狀態(tài)。
小兒時期五臟六腑的功能相對不足,是小兒與成人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鹅`樞·逆順肥瘦》指出:“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小兒藥證直訣》中就提到“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這些都說明小兒臟腑功能不成熟、不完善。萬全指出:“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氣。兒之初生,所飲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氣尚弱,故曰不足?!保?]小兒除了基礎代謝對能量的需求外,還有生長發(fā)育對水谷精微的需要量,而這些水谷精微全賴脾胃的運化功能產(chǎn)生,但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胃的運化功能不完善、不健全,沒有足夠的運化能力將水谷化生成精微,所以呈現(xiàn)出小兒消化能力不足、化生水谷不足的體態(tài)。明代醫(yī)家萬全《育嬰家秘》一書在朱丹溪“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觀點的基礎上將小兒這種生長發(fā)育迅速、營養(yǎng)需求大與消化能力弱的供需矛盾稱為生理上的“脾常不足”。小兒的這種生理特點是兒童偏脾虛質(zhì)的根本原因。
小兒偏脾虛質(zhì)的發(fā)生與其它臟腑不足也關系密切。萬全認為“安五臟即所以調(diào)脾胃”。如肺氣的宣肅可以助脾氣運化水濕,肝的疏泄能助脾胃升降,腎陽能助脾陽,心氣能助脾胃的運化。《素問·咳論》云:“久咳不已,則上中下三焦俱滿,出納升降皆失其所和,故腹?jié)M不能食飲?!狈纹膳K關系密切,兩者是母子之臟,脾為肺之母,肺為脾之子,小兒“肺常不足”,從而子病及母,致“脾常不足”,此外“肺主治節(jié)”,肺調(diào)暢全身臟腑之氣的運動,又因“肺常不足”,會影響中焦脾胃的升降,而致“脾常不足”,再者脾運化的津液有賴于肺氣的布散,因為“肺常不足”,津液不能很好地布散而致脾為濕困,亦致“脾常不足”。張仲景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屬木,脾屬土,兩者本該以“木克土”來維持五行的制化,但因為小兒“肝常有余”,即木過于旺盛則克土太過,使脾土不足,成為肝乘脾,而致“脾常不足”,肝主藏血,體陰而用陽,小兒脾胃功能不足,氣血生化乏源,則肝血不足,肝陰不足,肝陽無以被制約從而肝之陽氣相對偏旺、肝氣橫逆,常致“脾常不足”。“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先天滋養(yǎng)后天,但小兒“腎常不足”,所以先天無法滋養(yǎng)后天,也易致“脾常不足”。心為脾之母,脾為心之子,心氣的充足有利于脾胃的運化功能,當脾胃負擔過重時會找其母幫助,此所謂“盜天機”,但小兒“稚陰稚陽”心功能本來就不成熟,何來滋養(yǎng)脾胃,故“脾常不足”。因此小兒多臟腑功能的不足,是導致兒童偏脾虛質(zhì)的主要因素。
厭食是小兒常見脾胃病,是以食欲長期不振、食量明顯減少甚至拒食為臨床特點的食欲障礙性疾病。古籍中沒有厭食一詞,“惡食”“傷食”“食積”“痰滯”“不思食”“不嗜食”“不饑不納”等與本病表現(xiàn)相似,但沒有統(tǒng)一的病名。1982年“厭食”這一病名才在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寫的《中醫(yī)兒科學》中首次提出,1985年衛(wèi)生部組織編寫的《中醫(yī)兒科學》將“厭食”做為獨立病癥[4]。
《景岳全書·飲食門》指出“不能食而瘦者,必其脾胃虛弱”。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中指出“脾胃不和,不能食乳”?!吨T病源候論·脾胃諸病·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候》載:“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里,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盛飲食者也。脾氣磨而消之,則能食。今脾胃二氣俱虛弱,故不能飲食也”[5]?!队子准伞匙C治》謂“乳食停滯,中焦不化而成病者”?!鹅`樞·脈度》載“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队子仔聲と槭巢幌碌谑吩啤捌⑴K也,胃腑也,脾胃氣合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diào),則谷化而能食”[6]?!镀⑽刚摗わ嬍硞⒄摗酚涊d“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傷,則飲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滿,兀兀欲吐而惡食,或為饗泄,或為腸僻,此胃傷脾亦傷明矣”?!冻嗨槿媯场分赋觥安荒苁痴?,由脾胃餒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氣未復,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幼科發(fā)揮·脾經(jīng)兼證》說“諸困睡,不嗜食,吐瀉,皆脾臟之本病也”。《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薄痘钣卓谧h·卷之五·議乳失時哺不節(jié)》云“食失節(jié),兒無疾自怯”。《嬰童百問·卷之八·疳傷第八十問》云:“夫哺露者,因乳哺不調(diào),傷于脾胃,致令脾胃虛弱,漸不能食。”由上述可知,古人對厭食一證已有較全面的認識,小兒臟腑嬌嫩,乳食不知自節(jié),若乳食失調(diào),則必損脾胃之氣,阻礙脾之運化,兒豈能再食也[7]。
小兒偏脾虛質(zhì)易導致小兒厭食在現(xiàn)今兒科學臨床上也得到廣泛驗證。汪受傳教授對300例厭食患兒進行病機分析,脾運失健占60.3%,脾胃氣虛占34.7%,胃陰不足占5%[8]。說明脾胃虛弱是導致小兒厭食的主要原因。
偏脾虛質(zhì)兒童脾胃運化功能不足容易導致小兒厭食,小兒厭食的發(fā)病會加重脾胃運化功能的損傷,導致病后易出現(xiàn)偏脾虛質(zhì)的體態(tài)。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偏脾虛質(zhì)的兒童,并對其進行預防保健,對降低小兒厭食的發(fā)病率、提高兒童生命質(zhì)量有重要的意義。
3.1 食療藥膳調(diào)理
3.1.1 黨參茯苓粥 原料:黨參 9 g,茯苓 9 g,粳米25 g,生姜3片,食鹽少許。將黨參、茯苓洗凈入鍋,再將生姜去皮切片放入鍋中,加水煎煮取汁備用。另外粳米加水煮成稠粥,煮好后把備用的藥汁加入,攪拌均勻,再入適量食鹽調(diào)味即可。功效:健脾益氣、溫中養(yǎng)胃。方解:黨參不溫不燥,平補中氣,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茯苓味甘性平,主入脾經(jīng),健脾和中,淡滲利濕;生姜開胃醒脾、溫中止嘔;粳米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全方合用,具健脾助運、益氣養(yǎng)胃、溫中止嘔之功,適用于偏脾虛質(zhì)兒童脾氣不足伴有中焦虛寒,出現(xiàn)易于倦怠、面色萎黃、食欲下降、嘔吐或脘腹脹滿、胃脘冷痛、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癥狀的調(diào)理。
3.1.2 消食雞蛋羹 原料:茯苓 15 g,山藥 15 g,蓮子 15g,生麥芽 15g,檳榔 15g,山楂 20g,雞內(nèi)金 30g,雞蛋若干枚,鹽、醬油、麻油、小蔥各適量。將茯苓、山藥、蓮子、麥芽、檳榔、山楂、雞內(nèi)金共研細末備用。每次服用時取3~5 g,加雞蛋1枚、清水適量、少許鹽,攪拌均勻后上鍋蒸,蒸熟后加適量醬油、麻油、小蔥調(diào)味,即可食用。功效:醒脾助運,消食開胃。方解:山藥、茯苓、蓮子、雞蛋健脾益氣,生麥芽、山楂、檳榔消食行滯、助腸胃消化;雞內(nèi)金既可消食,亦可增強健脾益氣的作用,全方有健脾益氣、開胃消食的功效。適用于偏脾虛質(zhì)兒童脾胃運化功能下降伴有積滯,出現(xiàn)脘腹脹悶、噯腐吞酸、嘔吐泄瀉、大便不調(diào)等癥狀的調(diào)理。
3.2 推拿調(diào)理 補脾經(jīng)300次,揉板門3~5 min,揉外勞宮3~5 min,推三關100次,運內(nèi)八卦50次,推四橫紋100次,揉中脘3~5 min,按揉足三里3~5 min,捏脊3~5次;兼情志不舒者加清肝經(jīng)100次。
例1:患兒,男,6歲。20017年3月20日初診,其母代訴:厭惡進食半年?;純哼M食困難,甚至拒食,稍多即嘔吐。查體:神疲倦怠,面色無華,形體偏瘦,身高在同齡兒童中偏低,學習成績一般,父母常常因為吃飯和學習的問題責備他,毛發(fā)稍疏不榮,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細緩。診斷:厭食——脾胃氣虛。治法:健脾益氣、溫中養(yǎng)胃??紤]到患兒脾氣已經(jīng)損傷,每日進食本就困難,如用中藥既占胃容量,又可能加重對胃黏膜的損傷,所以考慮用食療藥膳加小兒推拿來調(diào)治。擬用黨參茯苓粥,早中晚各1次,配合小兒推拿,每日1次,連續(xù)7日。操作:補脾經(jīng)300次,清肝經(jīng)100次,揉板門3~5 min,揉外勞宮3~5 min,推三關100次,運內(nèi)八卦50次,推四橫紋100 次,揉中脘 3~5 min,按揉足三里3~5 min,捏脊3~5次。囑其母不要給其攝入零食,也別強迫其吃飯,等患兒餓時將食療粥給其當主食吃,剛開始同時搭配些患兒最愛吃的菜,漸漸調(diào)整飲食習慣。復診:3月28日,患兒食量較前增加,面色出現(xiàn)紅潤,毛發(fā)潤澤,能自己將一小碗粥和配菜吃完,進食時間也明顯縮短。繼續(xù)食療和推拿療法1個月,隨訪半年,飲食正常,未見復發(fā)。
例2:患兒,女,1歲9個月。2017年4月14日初診。其母代訴:厭惡進食,食欲下降大半年?;純航蟀肽陙硎秤陆?,不思飲食,吃飯異常困難,至少需要吃1個小時,其間還容易泛嘔,說肚子脹,夜臥不安,脾氣暴躁,易激惹,吃飯時間如若催促其進食則啼哭,吃零食時食欲尚可。查體:患兒精神正常,面色偏黃,體重8 kg,形體偏瘦,身高75 cm,脘腹脹滿,大便前面干,后面稀,舌質(zhì)紅,苔黃偏厚,指紋稍紫。診斷:厭食——脾失健運。治法:醒脾助運,消食開胃??紤]到患兒年齡很小,食量本來就小,如用中藥既占胃容量,又可能加重對胃黏膜的損傷,所以考慮用食療藥膳加小兒推拿來調(diào)治。擬用消食雞蛋羹,早晚各1次,配合小兒推拿,每日1次,連續(xù)7日。操作:補脾經(jīng) 300 次,揉板門 3~5 min,揉外勞宮 3~5 min,推三關100次,運內(nèi)八卦50次,推四橫紋100次,揉中脘 3~5 min,按揉足三里 3~5 min,捏脊 3~5 次。4月21日復診,家長訴食欲改善,精神狀態(tài)良好,面色轉(zhuǎn)紅潤,大便正常,腹部飽脹感消失。繼續(xù)食療和推拿療法1個月。隨訪半年,飲食正常,未見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