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都建議基于“真實情境”開展教學。面對這一針對高中階段的教學建議,筆者認為,從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角度,年齡更加幼小的小學生、初中生,同樣甚至更加適合在“真實情境”中開展學習。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本文試圖從學習動機視角來深入理解這一建議。
基于真實情境教學的學習理論解釋
如果認真思考提出基于真實情境教學這一原則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則可以從學習理論的角度尋求到關鍵答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主張之一,就是“認識并不是主體對客觀現(xiàn)實的簡單、被動的反映,而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這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習者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和認知結構。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讓學生在與現(xiàn)實情境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學習,即提倡情境性教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要從一個整體而不是從被肢解的各個部分來研究人性,其對應的學習理論認為,應該從學習者整個人的成長來理解學習本質,即學習是情意基礎上人格的成長。基于以上基本認識,羅杰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論。在此理論框架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以及營造促進學習的氛圍。從以上兩種目前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來看,無論是建構主義提倡的學習必須是通過學習者已有認知結構與外部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而完成,還是人本主義強調的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學習情境,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真實情境”或“類似于真實情境的學習情境”。
再深入追問下去,基于真實情境的學習,其本質是要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相對于外部因素,學習動機的內部因素要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持久性,因而對于學習的促進功能更為顯著?;谡鎸嵡榫车慕虒W,對于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內部因素,比如喚醒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進而形成心理與情緒層面的興趣,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無論是由來已久的“學以致用”,還是現(xiàn)代教學所提倡的“問題解決”,都脫離不了真實情境這一先決條件,即源于真實情境,回歸于真實情境。因此,從學習動機的角度去理解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原則,可能才會觸及問題的本質。
對基于真實情境教學的一般理解與應用
從多年前提出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原則以來,廣大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與探索。就實踐層面來看,對于真實情境內涵的理解一般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學生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經歷。筆者試圖結合幾個案例來分別加以闡述。
1.以學生生活環(huán)境為基本內涵
以學生生活環(huán)境為基本內涵理解真實情境,是一種最直觀的理解。根據(jù)“真實情境”的字面意思,“真實”首先就意味著在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中已經或者可能發(fā)生,學習者可以觸及。這種理解與人們的生活常識息息相關,因而也是最為普遍的一種理解。
案例1:制作景點宣傳海報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學校所在地有大量的海外華僑。清明節(jié)快到了,幾位年老的華僑想要帶著自己的兒孫返回故鄉(xiāng)尋根。請同學們結合之前已經初步學會的通過搜索引擎在互聯(lián)網上搜索并下載相關文字和圖片資料的方法,認真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在Word軟件中制作圖文并茂的宣傳海報,介紹我們家鄉(xiāng)悠久的歷史古跡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說不準大家的作品到時候就可以為返鄉(xiāng)的華僑提供幫助哦!
本案例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關于使用Word制作圖文混排的宣傳海報,授課地點海南省文昌市為全國著名的僑鄉(xiāng),在東南亞一帶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海外華僑。這些華僑有著濃烈的尋根情節(jié),會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定期不定期的回到故鄉(xiāng),尋親訪友,參觀訪問,為文昌市社會事業(yè)各個方面的發(fā)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當部分的學生各自的家族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海外關系,親身參與過這些社會活動,熟悉這樣的社會氛圍。授課教師根據(jù)學生都熟悉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環(huán)境,將其設計為教學活動的主線,并選擇為文昌市的著名景點、歷史古跡制作宣傳海報為學習完成的最終作品形式。
類似于該案例的活動設計,就是屬于對于“真實情境”最常見的理解,即以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為基本內涵。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于學習任務、學習材料有一定的了解,結合他們對于這一真實情境本身具有的積極意義的認同,很容易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激發(fā)起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從教學現(xiàn)場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的表現(xiàn)也確實符合教師的設計預期。
2.以學生學習經歷為基本內涵
另一種對“真實情境”常見的理解,則是主要依據(jù)學生的學習經歷。如果將學生所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以學校為邊界進行分類,前述第一個案例可以視為“校園以外”的生活環(huán)境;第二類,則可以視為學生在學校之中,主要活動為學習的“校園之內”的學習環(huán)境。或者,可以將學校學習經歷視為學生生活經歷的一種特例。這一理解,也契合了前述權威文件中“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主題,使學生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的要求。
案例2:我們的詩歌大會
同學們,前幾天,你們的語文學科張老師找到我,說大家現(xiàn)在正在學習古詩詞單元,她打算在你們班開展一次詩歌大會。張老師已經把同學們分為了幾個小組,希望每一個小組能將自己喜愛的1到2首古詩詞制作成演示文稿,向全班同學介紹小組成員關于這些古詩詞的學習過程和心得體會。
本案例為小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關于在PowerPoint中插入文本、圖形對象的教學。教師巧妙地結合了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在完成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同時,以語文學科的古詩詞學習交流為具體任務,使學生明確了學習要求與學習結果呈現(xiàn)形式。在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的同時,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也得以順利進行。
在這一類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很注重將信息技術學科學習與學生的學習經歷相結合,信息技術的學習發(fā)生在學生學習這一“真實情境”中,使得學生完全沉浸在學校學習經歷的氛圍中,可以充分地調動起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由于結合了其他學科的學習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就將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熱情和積極性納入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之中。同時,其他學科不同程度的“硬性”的教學要求,也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學科學習。
以學習動機為核心理解基于真實情境教學
以上兩類常見的關于真實情境教學原則的應用,對于促進教學、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最終的指向,可以深究到學習動機的層面。心理學指出,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在研究學習動機的有關結論中,“需要”“興趣”等是引發(fā)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從這一角度思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真實情境教學的意義。
案例3:我們去哪兒
教師首先進行了簡單的自我介紹,說明自己來自重慶,然后播放一個關于重慶的宣傳視頻。視頻配以節(jié)奏歡快激烈的背景音樂,集中了重慶典型的城市風貌、人文風俗、自然景觀、美食等內容。接著,教師說道:“重慶漂亮不漂亮?老師從重慶來到海南,知道海南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特別是三亞。老師想去三亞旅行,今天,就請同學們利用在這節(jié)課上將要學到的知識,幫助老師完成一個從??诘饺齺喌穆糜喂ヂ裕貌缓??”
本案例來源于2017年全國目標教學研討會現(xiàn)場教學觀摩活動,是一個基于真實情境原則開展教學的不算太成功的案例。授課教師來自重慶市,授課地點為海南省??谑?。從現(xiàn)場教學效果來看,教師一開始播放的關于重慶的宣傳視頻,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一邊看視頻,一邊驚嘆其中的內容:輕軌穿過居民樓、紅艷艷的火鍋、三江交匯的壯闊場景、燈火輝煌的山城夜景……許多學生都在情不自禁地大喊“我好想去重慶”。但是,隨著教師話鋒一轉,提出希望學生幫助完成從??诘饺齺喌穆眯泄ヂ裕瑢W生的情緒一下子有了斷崖式的下跌。課后在交流的時候,授課教師也提出疑問:視頻引導與正式學習任務提出前后,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反差如此巨大,導致了后續(xù)學習活動展開時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理想,原因何在?讓海口的學生完成從??诘饺齺喌穆眯泄ヂ?,不正是“真實情境”教學原則所提倡的嗎?
在本案例中,教師的困境實際上就是來自于對基于真實情境開展教學活動這一原則的理解和應用出現(xiàn)了偏差。如前所述,按照字面理解,某一所??趯W校的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就在海南本地;他們經歷過的生活、學習,絕大部分都是在海南本地展開。毫無疑問,完成海口到三亞的旅行攻略,就是一個基于真實情境的學習任務。但是,教師沒有從本質上理解基于真實情境教學,還是停留在“物理環(huán)境”“地理位置”等層面來解讀真實情境的內涵。
如果能從學習動機的層面來理解真實情境原則的內涵,那么教師的設計思路就可以更加開闊。教學過程中,教師播放了介紹重慶的視頻后,學生對于重慶的關注度迅速提升。重慶的美景、美食、人文、歷史,對學生造成了極大的震撼,激起了他們強烈的想要進一步了解重慶的愿望。此時,教師如果能從學習動機的角度思考,及時把握時機,就可以很好地利用這樣的學習動機為后續(xù)教學服務。例如,只需要簡單地把學習任務的主角由教師自己更換為學生,學習任務由替教師完成從??诘饺齺喌穆眯泄ヂ?,改為完成學生自己去重慶的旅行攻略,就可以達到這一目的。
因此,從本案例可以看出,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原則,其核心并不是營造或引入的情境本身,而是要通過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境,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尤其是引發(fā)、激活學習動機的內部因素,使得學習者能主動、積極、高效、持續(xù)地展開學習活動。這應該才是基于真實情境教學的實質所在。至于學習動機的指向,卻并非一定是在學習者現(xiàn)實所處的物理環(huán)境之中。
綜上所述,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原則的提出,契合了當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發(fā)展新趨勢,體現(xiàn)出對學習者自身的高度關注。其核心要義在于通過真實情境有效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所以廣大教師在具體實施這一原則的時候,其落腳點應該在于如何激發(fā)學習者的心理層面的需求、興趣等因素,而非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學習者所在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客觀地理位置等。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因其心理發(fā)展階段所限,其思維模式更多的是感性的、具象的,基于真實情境教學就更加凸顯了其價值和功能。信息技術作為有效建構、創(chuàng)設情境的工具,在其學科教學過程中科學實踐這一教學原則,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可以極大地改善和促進學習。
本文為海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簡悅理念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案例研究”(課題編號:QJY2017100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