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嬌應
摘 要: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中多以電腦繪畫、電子小報、電子期刊、創(chuàng)意編程等作品創(chuàng)作主題開展教學。創(chuàng)作課堂是訓練學生對信息處理、加工、表達的能力,也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表現方式。文章結合教學實例,闡述如何在小學信息技術創(chuàng)作課堂中運用“巧設教學情境策略、適時演示操作策略、引導互助協作策略、分層任務驅動策略、作品對比欣賞策略”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信息技術;創(chuàng)作課堂;有效教學
目前小學階段信息技術學科多以電腦操作與電腦創(chuàng)作(電腦繪畫、電子小報、電子期刊、創(chuàng)意編程)為主要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其中電腦創(chuàng)作是學生獲取、加工、處理信息與表達個性思想的方式,它有效體現了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也是信息技術學科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主要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對電腦創(chuàng)作軟件的局部操作基本能夠掌握,但在綜合應用中去創(chuàng)作一個完整的作品時,常常無從下手,沒有頭緒,這說明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存在許多無效教學的狀況。筆者經多年教學實踐,歸納信息技術學科創(chuàng)作課堂遵循以下五策略開展教學活動,可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一、巧設教學情境,引興趣
教學情境從廣義來說,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huán)境。從狹義來說,則指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讓學生產生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在適當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恰當的教學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
教學情境可以貫穿于全課,也可以位于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如電腦繪畫中“魚兒悠悠”一課的導課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一條五彩斑斕的魚兒在水中游動,作為情境展示畫面,學生被動態(tài)的畫面吸引,他們心中會有好奇,也會有疑問——“美麗的魚兒怎么繪制?”“我能繪出來么?”“我也想畫這條漂亮的魚兒?!焙闷媾c心中的疑問有效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再如,四年級Word軟件學習中 “拼圖形比創(chuàng)意”一課,教師巧妙設計“簡單幾何圖形變小房子”的魔術情境進行導課,學生在聽、看的過程中,會想“拼圖這么有趣”“簡單的幾何圖形還能這樣玩”“這節(jié)課一定很好玩”。創(chuàng)設這樣動態(tài)的魔術情境,能夠成功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課中教師再設計欣賞作品比創(chuàng)意情境,讓學生欣賞拼圖作品、想象作者的創(chuàng)意來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
二、適時有效演示, 破難點
演示教學是指教師借助某種道具或多媒體把生活中一些具體事例通過簡單明了的演示方法展示給學生,從而把一些抽象的知識和原理簡明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原理的認識和理解。而信息技術學科中的“演示操作”是指利用多媒體軟件或投影設備,對電腦系統軟件操作或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綜合使用信息的操作進行展示的教學方法。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適時地使用演示法講解,能夠讓學生非常直觀地看到操作步驟與使用方法,而這樣的操作只需1至3分鐘時間,就能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標。演示操作時間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自行調節(jié)控制。演示操作通常是在學習任務展示后進行新操作學習,或在學生完成任務中遇到操作問題的時候,采用教師演示或學生演示的策略開展。
適當的演示操作有效教學可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讓學生得到啟發(fā)。如在電腦繪畫教學中,繪制“水果拼盤”的圖例,教師演示繪制果盤與葡萄的畫法的期間教了圓形工具的使用的方法,同時也復習了選取工具、復制、粘貼、移動操作進行組合圖形的方法,剩下的就由學生自己完成。在探討如何快速繪制葡萄時,教師可展示一下快速復制(Ctrl+鼠標拖動)的技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主動學習操作。不必要求學生一定要按教師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但要常鼓勵他們多思考、多動腦,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達到同一種效果,或用同一種方式制作不同的效果。二是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增強學習自信心。如展示一項繪畫任務——“快樂小熊”。這項任務要求他們掌握圖形旋轉、拉伸的操作。有些學生看到任務盡管很好奇,但表示:“老師,這太難了吧,怎么可能實現呢?”教師開始講解與示范操作。在聽了教師的講解與示范后,學生都說:“呵呵,原來有秘密武器呀,這么容易,我也會。”于是學生非常有信心地嘗試繪制與操作。三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與梳理知識。如在scratch軟件編程學習中,學生第一次學習流程圖,教師可以演示根據流程圖一步一步寫腳本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流程圖及流程圖在編程中的重要作用。
演示操作策略忌全盤演示,而是要適時采用。一般應用在新技能操作復雜之時、操作難點難以突破之時、學生遇到共同問題難以解決之時。
三、精設分層任務,提技能
任務驅動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參與學習實踐活動。
上好一堂信息技術創(chuàng)作課,需要精心設計作品任務。首先,設計的任務能包含前期的知識點與本堂課的重難點。如教學電腦繪圖“菁菁校園”一課時,設計“繪制校園的一角任務”(畫花圃、畫跑道、畫教學樓……),既包含舊知識直線、鉛筆、刷子、橢圓、矩形工具的鞏固應用,也將快速復制新操作知識(快速繪制綠化樹木,運動人物……)融入其中。其次,作品任務要注意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設計分層任務,既能讓普通學生完成,也能讓特長學生有所提升,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如在動畫制作“逐幀動畫”教學中,教師設計基礎任務——制作“模擬吃西瓜”的動畫作品,既清晰地表達了逐幀動畫的形成原理,也將橡皮擦的功能包含在內。任務在探索過程中不斷地拓展,開始只是制作模仿吃西瓜的動畫,將紅色瓜肉一口一口吃掉,到后面再引導制作模仿邊吃瓜肉邊吐西瓜籽的動畫。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逐漸能熟練應用橡皮擦、增加幀、刪除幀、復制幀的操作,也將本課的難點“逐幀動畫的原理”有效突破。在“吃西瓜”的基礎任務上,教師引導有余力的學生完成提高任務“自主創(chuàng)作其他的逐幀動畫”,于是有的學生制作出喝水動畫、踢球動畫、寫字動畫、彩燈閃爍等。
作品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實際,注意引導學生在探究任務過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來突破教學的難點,探究過程中讓學生也掌握操作要領,熟練操作,為制作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打好扎實的技能基礎。
四、引導互助協作,減差距
互助協作是培養(yǎng)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合作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互助協作不但可以大大減輕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壓力,提高了課堂效率,也促進了各層次學生的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
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大概都有這樣一種體會,那就是班級上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好的很好,差的很差。好的學生,通過借助教材自主學習很快掌握操作要領,3至8分鐘就完成任務,并能夠舉一反三;而能力弱的學生,有時一堂課都不能完成一個任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們可以采用引導互助協作學習的策略,將班上學生進行分組,在小組里挑選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做小組長。一般小組長都能較快地完成任務,這時他們就可以指導能力比較弱的同學,小組里同學也可以互相幫助。堅持這樣的引導嘗試,會發(fā)現班級里一些學生常會說:“別急,我教你!”“這很簡單,看我的!”這與最初學生自顧自、不愿教別人的局面有了天壤之別。
引導學生進行互教互學的協作精神,促進了全體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的提高,也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減少兩極分化的問題。
五、作品對比欣賞,拓思維
“對比”可以讓學生們及時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加以改進;“有對比”也可以讓學生拓展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通常作品對比的途徑有三種:一是班與班之間的作品對比。在機房里設計了電腦作品展板,把各班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電子報刊、電腦繪畫等進行展覽,讓各班學生進行欣賞評價,從中去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作欲望。教師可以常對他們說:“只要你努力了,你的作品就可能出現這里?!倍行﹦赢嬜髌?、PPT作品、編程作品可放在校園網站上、博客空間等進行作品共享,讓學生在家里、學校里隨時可以點擊欣賞。讓大家比比看,哪個班展覽的作品最多,誰的作品最有創(chuàng)意。二是班級里課堂上的現場對比。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作品制作,一發(fā)現有好的作品、好的點子,就及時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點名贊揚,如“某某同學很有自己的想法,做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作品,大家都可來到他的電腦上看看”。得到贊賞的學生就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設計出一些與眾不同的作品來。如在教學“拼圖形比創(chuàng)意”這課時,在自主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展示一些優(yōu)秀拼圖作品,讓學生想象它是什么,“一層層的拱形組成的圖形像什么”“一個個圓柱疊加起來又是什么呢?”通過交流、對比、想象,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許多學生就做出了與眾不同的作品,如拼出“大象”“冰激凌”“一朵花”“一條魚”等。三是歷屆優(yōu)秀的作品的對比。如在PPT教學中,展示歷屆優(yōu)秀PPT作品“中國加油”“聆聽花開的聲音”“我不是差生”等,通過作品的對比欣賞,擴大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作品主題的方向,開拓思維,也讓學生明白“別人行,你也一定行!”的道理。
教師在信息技術創(chuàng)作課堂中靈活應用“教學情境、有效演示、分層任務、互助協作、對比欣賞”五策略開展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在課堂中不斷獲得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打造有效的信息技術創(chuàng)作課。當然,信息技術學科創(chuàng)作課堂教學還需要教師們繼續(xù)探索更多更適宜的教法與策略。無論何種策略,教師教學的目的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有持久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科技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掌握科學技能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 佳.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研究[J].遼寧教育,2017(13):72-75.
[2]宋玫臻.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4):137-138.
[3]王曉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數字通信世界,2018(10):273.
[4]宋艷云.善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信息技術教學[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2(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