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亡國之君”、“詞中之帝”是后人認(rèn)識南唐后主李煜的關(guān)鍵詞?!队菝廊恕肥撬娜松^筆,這首詞既是他詞作的巔峰,又是其亡國之君最后的悼念。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道出了南唐后主李煜愁如春水的哀嘆,敘說著南唐后主無窮無盡的哀愁與悲痛。透過這首千古美文,可以看出南唐后主李煜的無限愁思。
關(guān)鍵詞:李煜 虞美人 愁思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
《虞美人》這首詞,大多數(shù)人都很熟悉,是高中語文課本的內(nèi)容。只是那時大家還不能夠?qū)@首詞有全面的認(rèn)識和把握。今天再來學(xué)習(xí)這首詞,細(xì)細(xì)品味,可以發(fā)現(xiàn)其著豐富的故事內(nèi)容,蘊(yùn)含著詞人無限的愁思與哀痛。
一.背景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記載:
“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景第六子也。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吳王。建隆二年,景遷南都,立煜為太子,留監(jiān)國。景卒,煜嗣立于金陵。母鐘氏,父名泰章。煜尊母曰圣尊后;立妃周氏為國后;封弟從善韓王,從益鄭王,從謙宜春王,從度昭平郡公,從信文陽郡公,大赦境內(nèi)。[1]”
李煜是一名非常有才華的皇子,他擅長文章、書法、畫畫,并且還通曉音律。以嫡長子繼承制看來,他的人生本來應(yīng)該是充滿詩意的,無憂無慮的,但造化弄人,他卻偏偏繼承了皇位,成為南唐的最后一位國君。
李煜與皇位有著極其微妙又復(fù)雜的關(guān)系。從嫡長子繼承制的制度來看,他沒有做皇帝的可能。因為他是李璟的第六個兒子,上面還有五個哥哥。但他的哥哥們除大哥弘冀外,全部都很早地去世了;他的相貌又頗有帝王之相,根據(jù)《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記載,李煜闊額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因此曾招來大哥弘冀的猜疑。弘冀為人比較剛毅果斷,權(quán)利欲非常強(qiáng)。在李煜被立為太子之前,弘冀正和叔叔景遂爭奪皇位,后來弘冀毒殺了叔叔,但又因為其他的原因,弘冀也并沒有登上皇位。景遂死后不久,弘冀也死去了。于是,李煜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公元961年6月,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成為風(fēng)雨飄搖的南唐國的末代國君。
李煜成為南唐國君時,南唐此時已經(jīng)是一個國土被侵食,北面對宋稱臣,又隨時有被吞并而亡國的破爛攤子。面對這種江河日下、殘破不堪的國家形勢,李煜首先做的就是抓經(jīng)濟(jì),他 “大赦境內(nèi)”,“罷諸路屯田使,委所屬令佐與常賦俱征”[2]。又“罷諸郡屯田舊州縣,委所屬宰薄與常賦俱征,隨所租入十分錫一,謂之率分,以為祿凜。諸朱膠牙稅亦然”[3]。這種打擊貪污腐敗、減免賦稅的政策,使南唐“公無遺利,而屯田佃民絕公吏之撓,刻獲安業(yè)焉”。這無疑是受到百姓歡迎,穩(wěn)定南唐形勢的正確措施。然而,這時南唐已是宋的屬國,對宋稱臣,李煜所作的努力,也只是讓南唐被滅亡的速度慢一點(diǎn)。公元975年,南唐國被宋消滅,李煜南唐后主肉袒出降,成了俘虜,從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被押送到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封“違命侯”,過著 “北中日夕,只以淚洗面”的日子。自此,一個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quán)的一國之君,失去了往日奢侈豪華的帝王生活,忽然之間成了一個失去家園,任人宰割的階下囚。
后來,李煜因作《虞美人》這首詞詞,宋太宗遂賜酒以牽機(jī)藥將其鴆殺。因此這首《虞美人》可以說是李煜的絕命詞。這是李煜寫作此詩的背景,也是李煜之所以哀愁、悲痛的原因。
二.品讀《虞美人》
其實(shí)這首詞已經(jīng)被無數(shù)的學(xué)者所解讀過,他們都有自己的看法,既同又不同。今天,筆者來認(rèn)識這首詞,只是從宏觀上來體會南唐后主李煜的無奈和他無限的愁思、哀痛。
“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是對時間的高度概括,春花秋月代表時間的輪回。一方面后主感嘆時間的漫長,春花秋月無窮無盡,其實(shí)他在開封才三年;另一方面,“春花秋月”,人們一般認(rèn)為是美好的象征。可是,從后主的角度去想,過著囚徒般生活的他,對人生已經(jīng)沒有了希望,于是討厭春花秋月之無窮無盡,感情悲痛。后主面對春花秋月的無窮無盡,不禁感嘆人的生命隨著每一次的花謝月缺而長逝不返。“往事知多少”,后主把視角從對大自然的感嘆轉(zhuǎn)到社會現(xiàn)實(shí)中來,感嘆時間的短暫。他南唐國君的一切都沒有了,都消逝了,都化為虛幻了,深深嘆惜人生之短暫無常?!靶亲蛞褂謻|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由小樓想到故國家園,小樓又一次被春風(fēng)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后主不由回想起南唐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早已被滅亡。后主居住在這囚屋之中,聽著屋外的春風(fēng),望著窗外的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后主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接抒發(fā)自己的亡國之恨,表現(xiàn)出他任情縱性,無所顧忌的個性和他那種純真而深摯的感情。在這一江春水的愁中,到底都有哪些哀愁和悲痛呢?結(jié)合《虞美人》及后主的生活背景試做探析。
三.看南唐后主的無限愁思
從這首詞,可以看出南唐后主李煜作為階下囚心中的無限愁思與悲痛。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基本是在詞學(xué)上是“詞中之帝”,但在政治上缺乏才能,所以最后才落得被滅國的下場。宋太祖曾說過:“李煜好個翰林學(xué)士,可惜無才作人主耳。”清人郭麐在《南唐雜詠》中評價南唐后主李煜:“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其實(shí),對于南唐后主,應(yīng)該站在當(dāng)時歷史的腳下,做出公正公允的評價。應(yīng)該思考后主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愁呢?愁如春水,雖說這樣說可能有些夸張,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作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心中的確充滿著哀愁與悲痛。經(jīng)過思考與分析,筆者認(rèn)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南唐后主的愁思:
(一)小周后受人欺負(fù)
龍袞《江南野史》中記載:
“江南周后,隨后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入輒數(shù)日而出,必大泣罵后主,聲聞于外,后主多宛轉(zhuǎn)避之[4]。”
南唐王朝滅亡,后主李煜被俘,來到汴京為囚徒,小周后甘苦為伴。但小周后在此期間經(jīng)常受到欺負(fù),天天罵后主,后主心中也是一把辛酸淚,無處訴說。其實(shí)《虞美人》,本為唐教坊曲,最初由于項羽寵姬虞美人而得名,還有說得名于虞美人草,后衍化為詞牌。后主通過這個詞牌,項羽都無法保護(hù)自己心愛的女人,何況自己作為階下囚更無法保護(hù)小周后,表達(dá)自己的無奈,這是他哀愁與悲痛的直接原因。
(二)思人
在前面品讀《虞美人》已經(jīng)分析“朱顏改”的問題,后主想到亡國之后,自己宮殿中的人們,想象他們?nèi)蓊佉迅模恢浪麄兩钊绾?,會不會有些人已?jīng)離開人世了呢,久離家鄉(xiāng),久離親人,更加思念他們。而且在這首詞中,后主還有對潘佑、李平的悔恨。據(jù)宋人王铚《默記》卷上所載:
徐鉉(原南唐要臣)歸宋(投降宋朝),為左散騎常侍,遷給事中。太宗(趙光義)一日問:“曾見李煜否?”鉉對曰:“臣安敢私見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見可矣!”鉉遂徑往其居,望門下馬,但一老卒守門。徐言:“愿見太尉(指李煜)?!弊溲裕骸坝兄?,不得與人接,豈可見也?”鉉云:“我乃奉旨來見?!崩献渫鶊?。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出,取舊椅子相對,鉉遙望見,謂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頃間,李主紗帽道服而出。鉉方拜而李主遽下階,引其手以上。鉉告辭賓主之禮。主曰:“今日豈有此禮?”徐引椅稍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忽長吁,嘆曰:“當(dāng)時悔殺了潘佑、李平!”……
后主悔恨當(dāng)時聽信奸臣小人直言,錯殺忠臣,現(xiàn)在身為階下囚,對他們產(chǎn)生悔恨和思念。
(三)亡國之痛
此時后主已作為階下囚,今天—七夕節(jié)又是他的生日,不免想起自己的故國,想起那大好的河山?,F(xiàn)在南唐王朝已經(jīng)滅亡三年,自己過著高級囚徒的生活,不知道故國現(xiàn)在如何,不知道故國的百姓生活如何,因而心中更加悲愁。
(四)對自己眼前痛苦的思考
現(xiàn)在自己是亡國之君,是階下囚,為什么還讓自己這樣安然地活著,如果自己死了也就解脫了。后主感覺自己本身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種侮辱,對不起自己的先祖,對不起南唐國的黎民百姓。除了自己本身生命的存在是一種侮辱外,他在宋王朝做階下囚,還要忍受太祖、太宗等的侮辱、譏諷和嘲笑,自己的生命也就蒙上了一片烏云,再也無法有生命的意義,愁苦、悲痛之情更加濃厚。
(五)對現(xiàn)實(shí)、生命的思考
后主面對這樣的處境,不禁對生命做出思考,原本人生或非常的有意義,自己無緣與皇位,不必承受這樣中的擔(dān)子,但是老天弄人,卻偏偏讓這樣一個性情如此之真的人走上了這樣的不歸之路。生命與世間那些永恒的事物相比是如此的短暫。生命的短暫讓后主心中的愁苦噴涌而出,再也無法阻擋,生命就這樣結(jié)束,在無限的愁思與痛苦中逝去。
后主將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完全表達(dá)出來,把傳統(tǒng)詩歌里的那種個體間的離愁別恨升華為國家之愁、人生之愁、人類之愁、生命之愁,境界便顯得更加豁大而深遠(yuǎn)。
筆者認(rèn)為,在鑒賞和品讀詩歌時,一定要要關(guān)注詞作的時代背景,知人論世,如果不知道李煜作為亡國之君的生存狀態(tài),或許不能深刻地感受詞作把離愁往事及亡國后的凄涼、孤獨(dú)與落寞寫得這般驚天地,泣鬼神,以及它傳頌千古不衰的情韻。
作者簡介:陳倩(1993—),女,碩士研究生,碩士,鄭州大學(xué),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