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兒童哲學內涵和兒童哲學教育目標與特征探析

2019-03-28 07:15徐容容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成人哲學世界

徐容容

(福建教育科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兒童哲學教育較強的學科滲透性,探究共同體教學模式以及培養(yǎng)兒童學會思考的目標取向,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表現出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兒童哲學教育發(fā)展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兒童哲學教育內涵,梳理兒童哲學與兒童哲學教育的內在聯系與區(qū)別?;诖?,筆者認為兒童哲學理應有兩層意義指向:其一是屬于兒童的哲學(philosophy by children),其二是關于兒童的哲學(philosophy of children)。兒童哲學教育意義指向是為了兒童的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兒童哲學是成人對童真、童趣、童心的再次修行,讓人們意識到保護兒童好學、好思、好問品質的重要性,教會人們重新審視兒童的世界。兒童哲學教育則是對理念認同的基礎上踐行理念,其首要意義是給予我們正確方法指導,使我們懂得運用特定的教材,明確主題,教兒童學會思考。兒童哲學與兒童哲學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一、哲學本義

哲學來源于英文“philosophy”,其含義就是“愛智慧”,泛指對智慧的熱愛和追求。如果人們對“哲學”只是這樣寬泛的理解,很容易誤以為“哲學”就是“智慧”,就是一種抽象的名詞性概念,這便脫離了哲學本質。哲學是對智慧追求的動態(tài)過程,智慧則只是哲學追求的一種結果。以往學者從“philosophy”的源起大量論述過哲學本質。筆者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關子伊先生運用語源學方法,以文字學研究為中心,別開生面地介紹了“哲”字源起,論述哲學本身。他在著作《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中首篇《從“大克鼎”和“史墻盤”中的“哲”字看哲學》就開門見山地討論起“哲”古文多種寫法,古文“哲”動詞性格等問題。

首先,“哲”在《說文》中解釋為知也。從口折聲。悊,哲或從心。嚞,古文哲從三吉。伊先生也發(fā)現“哲”在古代有多種異體字而吉祥的“吉”和折服的“折”就這些異體字中共同元素。其奧妙之處在于“吉”,從士口,居質切,《說文》中解釋為善也;在于“折”引申出“斷疑”“明辨”等抽象的概念[1]先生以此種語源學方法,推導出“哲”的本義就是追求真理,探索善,就是明辨之,慎思之,求善之。其次,哲學的“哲”應該是動詞性格。如“克哲厥德” 意思是“能在各種環(huán)境中借著斷疑和選擇來實踐德行”。[1]《說文》曰“哲,知也”, 《爾雅》亦作曰:“哲,智也”。可見哲學并不局限于由概念、范疇構成的邏輯體系,更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人們用思維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本義的哲學。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哲學的本質不是掌握真理,而是探究真理。這樣看來,哲學并不是滿腹經綸者的專屬,不是辨析概念的游戲,而是積極探索生命中的困惑,認真思考、批判和抉擇的全過程。

不管“philosophy” 源起何處,或是古文“哲”的動詞屬性及多種異體字,都得出“哲學就是愛智慧”的結論,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哲學,這包括兒童。李普曼認為兒童哲學教育就是培養(yǎng)兒童批判性思維,馬修斯則認為哲學本就在兒童世界,兒童有自己的哲學,應該與他們對話來“做”哲學。[2]國內學者劉曉東指明,兒童哲學應有三層內涵:一是作為思維訓練的哲學啟蒙;二是作為智慧探求的哲學啟蒙;三是作為文化陶冶的哲學啟蒙[3]張榮偉教授也曾指出,兒童哲學內涵應該有兩層意義指向,即屬于兒童的哲學(philosophy by children)、關于兒童的哲學(philosophy of children),兒童哲學教育就是為了兒童的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4]筆者十分認同張教授的觀點認為兒童哲學有兩層意義指向。兒童哲學教育即P4C,是在尊重兒童世界和科學兒童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運用適宜的教材內容,采用群體探究方法,教兒童學會思考。

二、兒童哲學的內涵

兒童哲學本質是對兒童世界、兒童觀的探析。在兒童世界里,兒童的幻想、追問、探索、思考的過程,就屬于兒童的哲學。成人尊重兒童,保護兒童質疑、批判和追問的哲學品質就是關于兒童的哲學。

(一)屬于兒童的哲學

兒童哲學第一層意義指向是屬于兒童的哲學,即philosophy by children,指兒童所特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對兒童世界的總體認識。其核心問題是兒童“怎么看待世界”“怎樣和世界打交道”。

1.兒童如何看世界

兒童初臨人世,周圍的一切都充滿神秘色彩,他們帶著疑惑的眼光、驚奇的心理打量著五彩繽紛的世界。與成人復雜、老練地看待世界、思考問題相比,兒童則顯得如此的單純、稚嫩。但正是因為兒童對周圍一切事物滿懷好奇和新鮮感,使得其能看到被成人忽略的世界。如,牛頓坐在樹下單純的思考蘋果為什么不是向天上飛的問題,《皇帝新裝》里的兒童勇敢地說出皇帝并沒有穿衣服的事實,伊恩直率地提出三人自私為什么比一個人自私好的問題……無論是記錄在冊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兒童言論,人們都不難發(fā)現兒童單純的看待世界,勇敢地直面問題,坦誠直率的與周圍事物相處,極像浩然正氣的文人墨客。

此外他們還熱愛想象、夢幻,經常在游戲里結合現實世界來創(chuàng)造幻想形象。馮契在《人的自由和真善美》書中提到創(chuàng)造幻想形象是思想幼芽迅速發(fā)育的最好土壤。兒童的想象、幻想是兒童思考世界的另一種表征形式。在幻想的世界里兒童可以是詩人,是藝術家,一切生物都可以人格化,具有靈性。在兒童眼里,每天都是新奇的,大到浩瀚的星空、廣袤的土地、無邊無際的汪洋,小至一顆流星、一只螞蟻、一滴雨,一次又一次觸動兒童的感知和想象。

2.兒童怎樣與世界打交道

依據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兒童與世界打交道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即從感知覺到動作、語言;從依賴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到獨立的邏輯推理。在整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有一條主線貫穿之中——追問。剛會說話的兒童會指物問名。如果經常接觸兒童,就會很容易發(fā)現,商場里的小朋友指著琳瑯滿目的商品不停地問“媽媽媽媽,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直到告知答案之后才會有片刻的沉默和滿足。4歲之后,兒童開始接二連三地追問,并且不再滿足于成人給出的回答,每次成人給出的答案又成為兒童新問題的開始,永遠不會完結。

案例一:伊恩之問[5]

客人的三個孩子將電視節(jié)目轉換到他們想看的頻道。伊恩沒能看到自己喜歡的節(jié)目而難過。媽媽安慰說:“三個人快樂比一個人快樂好?!币炼饕苫蟮貑枺骸盀槭裁慈齻€人的自私比一個人的自私好呢?”

伊恩之問看似簡單,實則是直率地表達出兒童心中疑問,可以從中發(fā)現三個關于哲學范疇的主題討論。

主題一:誰的快樂更有價值

三個人的快樂真的大于一個人的快樂嗎?如果真是這樣,那么該由誰來判斷?判斷快樂的價值標準又是什么呢?

《理想國》第九章中蘇格拉底與格勞孔探討哲學家以永遠獻身真理的研究為樂,愛勝者以受到敬意為樂,愛利者以獲得利益為樂,三種人的不同快樂,究竟哪一種才是最快樂的呢?從蘇格拉底和格勞孔的對話中可以厘清如下思路:對事情的判斷需要用經驗、知識和推理,哲學家比其他兩種人擁有更多的經驗、知識和推斷能力,故而應該由哲學家來判斷出靈魂中用以學習的部分的快樂是最真實的快樂,也是最快樂的生活。

當兒童被告知“三個人快樂比一個快樂要好”時,他們會繼續(xù)追問“為什么三個人快樂比一個快樂要好?”兒童的追問,其實是希望有人能告訴他們結論產生的過程,即判斷標準和判斷者是誰的問題。此類哲學思維雖然還尚未被兒童發(fā)覺,但已經出現在他們的腦海里。

主題二:民主

媽媽的觀點實際是對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的社會契約的默認,是民主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伊恩的反問傳遞出他對現實真理的質疑。在兒童的小腦袋里已經開始思考著什么是民主這一亙古命題。從一般層面來說,民主保證了大多數人的權利。但現實生活中,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數人手里?!叭齻€人的快樂”瞬間也會轉化為“三個人的自私”。

主題三:倫理道德行為

在《哲學與幼童》書中,馬修斯依據《伊恩之問》引導兒童對道德行為進行討論。客人來家做客一般以客人為主, 盡量滿足客人的需求。在討論中,這群孩子們試圖維護公平, 引入了做事的黃金原則。但是公平是相對的,沒有絕對公平,最后孩子們理解了只有每個人都遵守黃金原則,才能達到相對公平狀態(tài)。通過討論, 兒童體會到生活中的倫理道德,也逐漸幫助兒童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

兒童有自己的哲學,兒童看世界單純、率真、“想入非非”——夢幻、遐想、想象而不拘泥。兒童用追問的方式搭建了通往世界的橋梁。兒童的追問、感悟、積極探索以及思考的過程就是兒童的哲學,就是philosophy by children。馬修斯的兒童哲學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屬于兒童的哲學。他在《哲學與幼童》《與兒童的對話》收錄了大量富有哲學韻味的兒童言論,而且還對言論中蘊含的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為兒童哲學研究做出重大貢獻。

有學者說,兒童看世界的角度,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與偉大的哲學家驚人的相似。其實不然,philosophy by children 告訴世人:偉大哲學家們看世界的角度,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與兒童驚人的相似。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哲學是成人哲學的理想型。philosophy by children 意在研究兒童的世界,發(fā)現并保護兒童的哲學天性, 使其在脫離童年時代之后,仍舊永葆兒童時期的好學、好問、好思,不論處境如何都始終保持心靈的自由思考,像兒童一樣棲息在詩意的土壤里,過“想入非非”的生活。

(二)關于兒童的哲學

兒童哲學第二層意義指向是關于兒童的哲學,即philosophy of children,指成人對兒童的總體認識,也就是教育理論中的兒童觀核心問題是成人“怎么看待兒童”“怎樣和兒童打交道”。

1.成人怎么看待兒童

告子論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盧梭論出自造物者之手的東西, 都是好的;洛克論兒童心靈像一張白紙;蒙臺梭利論兒童是成人之父;蘇霍姆林斯基論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這是哲學家、教育家筆下的兒童。在一般人眼中, 兒童是不成熟,依附性極強的個體存在。當下流行語“熊孩子”或許可以包羅成人對兒童又愛又“恨”的千萬種看法。

成人看待兒童有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其一,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具有能動性個體,他們天性善良、正直;其二,兒童是“乳臭未干”的個體,他們天性惡,需要接受嚴格地訓練。人們看待兒童的不同態(tài)度也曾引發(fā)學術界“兒童能否學哲學”“兒童是否有哲學”等問題爭辯。一些人認為兒童太小,認知水平有限,沒有能力進行哲學思辨;哲學就應該是成人的專利,兒童不應該學哲學。另一些學者則著書立說反對上述觀點。馬修斯在《幼童與哲學》文中明確指出,兒童具有好學、好問、好思的特性,他們天生就是哲學家。費魯琦也在《孩子是個哲學家》文章中論述道:孩子的思考方式與我們不大相同,它們的想法和舉動都是突發(fā)奇想和無法預測的,隨興所至,走到哪兒算哪兒。[6]因此,philosophy of children 就是要成人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兒童,相信兒童天性善良, 他們敏銳、好奇、好問, 天生就是哲學家。

2.成人怎樣與兒童打交道

蘇格拉底產婆術, 孔子啟發(fā)式教學、因材施教,夸美紐斯直觀教學法都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成人與兒童交往的方式。從兒童哲學層面來說,成人與兒童打交道前提是相信兒童天性善良,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因此,成人與兒童打交道方式可以多樣化,但必須以善待“熊孩子”和善待兒童之問為基本條件。

(1)善待“熊孩子”

“熊孩子”是中性詞,指兒童做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說了不可思議的話,使得成人無法招架。該詞即展現出孩子們的可愛、機智的一面也表達出成人對調皮搗蛋的孩子們的無可奈何。

案例二:幫媽媽洗手機

一日,琳冉(4 歲)撿起掉在地上的吃蘋果就往嘴巴里送,媽媽拿走蘋果跟琳冉說:“蘋果掉地上臟了,需要用水沖洗干凈才能吃?!?/p>

又過幾日,琳冉發(fā)現媽媽手機掉地上,她趕忙將手機撿起來說:“媽媽,你的手機臟了,我?guī)湍阆锤蓛?。”話還未說完,就聽見手機撞擊盆底的咚咚聲。

在日常生活中,蘋果臟了,用水洗;手帕臟了用水洗。因而琳冉看到手機臟了,不假思索地認為需要用水清洗。由此看來,琳冉小腦袋里可能已經形成由“個別”推論“個別”的簡單的推理方法。假設當時母親能靜心去思考“琳冉為什么會水來清洗手機”這一問題,或許除了訓斥之外,還會發(fā)生一段精彩的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對話。

“熊孩子”的行為是兒童的天性使然,需要成人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循循善誘。如果成人對“熊孩子”繼續(xù)保持沉默,或是秉承老古話“一天不打,上房揭瓦”地粗暴打罵責備,那么也許有一天,機智、無拘無束的“熊孩子”突然變?yōu)椤皦暮⒆印薄_@是矮化兒童哲學的悲哀。

(2)善待兒童之問

兒童的哲學天性應該得到成人的保護。善待兒童之問就是要保護兒童早期對富有哲學意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沖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兒童的哲學天性常常受到成人的阻礙。成人要么依仗權威,自以為是,不屑與兒童對話;要么成人本身對哲學問題不感興趣,對兒童追問置之不理;要么成人苦于能力有限難以回答兒童的提問。不管成人出于何種原因都將導致兒童哲學天性的壓制。

成人要想做到善待兒童的哲學天性,可以遵從以下兩點:一是面對兒童的提問能回答時,成人要有耐心,試圖了解兒童的困惑,用兒童的語言進行解釋。就像哲學鳥飛羅,用解釋加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同時成人在引導過程中防止兒童“好問”的頭腦轉向功利化,繼而埋下精致利己主義者的胚芽。二是面對兒童的提問似懂非懂時,成人可以與兒童一起搜集材料,共同探討?;蚴窍虿F諣柕母赣H學習,為兒童尋找一位善于解決兒童問題的智者,給出一個有助益的答案。

philosophy of children 意指成人理應承認兒童能學哲學,兒童天生就是哲學家;應該善待“熊孩子”,善待兒童的提問。成人從兒童主體性出發(fā),尊重兒童,相信兒童,與兒童對話,保護兒童的哲學天性, 保護兒童質疑、批判和追問的哲學品質, 使其在步入成人之后能更高層次再現兒童的天真 ,保留兒童的敏銳而又超于兒童的幼稚,[7]就是關于兒童的哲學,就是philosophy of children。

三、兒童哲學教育目標與特征

兒童哲學教育就是為了兒童的哲學,即philosophy for children(P4C),是指對兒童進行哲學教育的理論、內容和方法。其核心問題是怎樣教會兒童思考。

(一)兒童哲學教育三種目標取向

兒童哲學教育研究歷史可追溯到美國學者李普曼創(chuàng)辦的philosophy for children (p4c), 旨在訓練兒童批判性思維。學術界關于“怎樣教會兒童思考”核心問題的探討,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目標取向:思維訓練取向、智慧探求取向、文化熏陶取向。思維訓練取向是以李普曼兒童哲學教育思想為依據,以思維素質訓練為著眼點來構建兒童哲學課。因此,兒童哲學教育不是講授簡單的哲學理論,而是在探究情境中,兒童自由對話、討論,從而掌握哲學的思考方式。智慧探求取向關注兒童精神世界,兒童自己尋找生活意義。因而,兒童哲學教育并不是要求兒童掌握思維技能,而是幫助兒童學會反省自己及身處的世界。文化熏陶取向是兒童哲學教育本土化過程中必然的結果。一方面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源頭,能夠與兒童哲學教育有機結合,另一方面?zhèn)鹘y文化中豐富的道德思想,且一些道德思想內涵發(fā)生變化,而道德思想內涵的變化發(fā)展本身就是最佳的哲學探究主題。因而,從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中挖掘素材,推進本土化研究進程是當前國內兒童哲學教育發(fā)展的趨勢。

三種目標取向既是兒童哲學教育發(fā)展的時間軌道,又是兒童哲學教育內涵的變化發(fā)展史。從李普曼創(chuàng)設p4c至今,其內涵演變成“為了兒童的哲學”(P4C),具有較強的容納性和豐富性。與李普曼創(chuàng)辦p4c不同,P4C不再單純強調兒童思想過程的形式推理,開始關注兒童思維過程中實質內容[8]。因此,P4C不再是單一的目標取向,而是多維目標取向,是在融合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注重兒童批判性思維訓練的同時關心兒童精神世界的發(fā)展。從P4C內涵看,兒童哲學教育包括兒童世界、兒童觀、兒童哲學教材、哲學探究方法。

(二)兒童哲學教育特征

兒童哲學教育是在尊重兒童世界和科學兒童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運用適宜的教材內容,采用群體探究方法,教兒童學會思考,因此兒童哲學教育具備四個特征。其一,目標明確。兒童哲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兒童哲學思維能力和發(fā)展兒童精神世界,不是學習哲學知識和簡單的思維方法訓練。其二, 教材豐富。兒童哲學教育教材有兒童哲學繪本、校本兒童哲學教材以及兒童哲學IAPC經典教材。IAPC經典教材就是李普曼和兒童哲學促進會同事共同編撰了一套從幼兒園至高中階段的系列兒童哲學教材,IAPC教材以小說的形式呈現哲學理念,分為兒童用書和教師用書。其三,主題鮮明。兒童哲學課程的對話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兒童通過閱讀哲學小說提出問題,大家從所提問題中選擇幾個最感興趣的作為主題。其四,參與討論。探究共同體討論是兒童哲學課的核心。整個討論過程中,師生雙方都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在教師幫助下,兒童通過“就事論事”的討論和對話學會哲學式思維方式。

兒童哲學不等于兒童哲學教育,兒童哲學教育不僅僅是兒童哲學。兒童哲學是成人對童真、童趣、童心的再次修行。兒童哲學教育首要意義是給予我們正確方法指導,使我們懂得運用特定的教材,明確主題,教兒童學會思考。兒童哲學是兒童哲學教育的理論基礎,兒童哲學教育是對“兒童世界”“兒童觀”認同的基礎上對兒童哲學理念的踐行,是集理論、內容、方法為一體的廣義概念。兒童哲學與兒童哲學教育是理念與實踐的統一。相信厘清兒童哲學與兒童哲學教育關系,把準二者內涵后,我國兒童哲學教育將會迎來新篇章。

猜你喜歡
成人哲學世界
菱的哲學
成人不自在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數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療新進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