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寧平 詹瓊
【摘 要】《我不是潘金蓮》是由馮小剛導演、劉震云改編自同名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電影,這部影片看似直觀簡單的線性敘事中卻隱含著更深層次的人物關系和思想內涵,本文運用結構主義敘事的分析方法以及格雷馬斯符號矩陣對影片中人物關系、事件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和其表達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關鍵詞】《我不是潘金蓮》;結構主義;電影敘事;格雷馬斯;符號矩陣
中圖分類號:J90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010-02
2016年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蓮》改編自劉震云同名小說,由馮小剛導演。該片講述了一名農村婦女李雪蓮因為一場荒唐的離婚案,層層上訪無果,后又被丈夫污蔑為“潘金蓮”,苦苦申訴十年,只為討回公道,證明自身清白的故事。該電影憑借獨特的鏡頭語言和荒誕卻耐人尋味的敘事斬獲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jié)、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臺灣電影金馬獎、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個獎項。
《我不是潘金蓮》以罕見的圓形、方形、寬屏等多種畫幅作為空間敘事的手段,同時隨著空間的轉移,契合敘事的發(fā)展,以“方圓”變化來凸顯人物及環(huán)境的關系。獨特的鏡頭語言表達形式雖然成為了這部影片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然而支撐整部電影的除了畫面美感,最關鍵的核心就是其敘事手段。影片所有的敘事都圍繞著中心人物李雪蓮展開,看似簡單的線性敘事中,卻隱含著耐人尋味的人物關系和思想內涵。本文以結構主義電影敘事學的語法,對電影文本進行了深入挖掘。
一、結構主義與電影敘事
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它認為“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構造,然后又在它們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①通過建構以二元對立的基礎元素為單位的結構模型,我們可以直觀地把握事物之間的表層聯(lián)系,同時通過認知模式對系統(tǒng)進行語義解讀,挖掘結構元素之間的內在深層涵義。
電影敘事是以電影為研究文本,對具體文本的敘事進行分析,理清脈絡并且對其進行“敘事系統(tǒng)、敘事體系意義上的規(guī)律性探討”②;隨著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發(fā)展,電影敘事的批評方法也逐漸朝著結構主義的模式在演變,表現(xiàn)出從電影文本的結構分析上升到精神分析、意識形態(tài)分析等方面轉化的研究指向。
運用結構主義電影敘事學的批評方法,對影片人物關系和事件進行符號架構,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對整部影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下文就將運用結構主義的敘事分析方法,通過影片中具體人物關系的模型建構以及運用格雷馬斯符號矩陣的二元對立關系對《我不是潘金蓮》進行深入分析,揭示影片思想表達的本質。
二、《我不是潘金蓮》的三段敘事結構及其關系轉移
《我不是潘金蓮》全片敘事可分為三個部分,并且這三個部分之間又包含著因果關系,下面來具體分析這三段敘事。
第一段敘事:從影片開始一直到第35分鐘左右,主要是李雪蓮狀告丈夫假離婚最后無果的整個過程,影片從一開始就采用圓畫幅,以獨特的觀眾視角來窺視李雪蓮層層告狀和官場現(xiàn)形的過程;主要敘事順序為:(1)李雪蓮被丈夫假離婚;(2)李雪蓮找到法官王公道,說明自己的情況,最后卻在法庭上敗訴,心有不甘;(3)雨夜闖法院,碰上院長荀正一宴請老領導吃飯,無奈求告被拒;(4)到縣城舉牌,攔縣長的車,縣長得知情況后臨陣撒謊逃脫;(5)在市政府樓下舉牌伸冤,被市長蔡滬浜請“喝茶”,后被誤關到派出所;(6)李雪蓮無奈想結束告狀,又找到丈夫秦玉河,要求其說出假離婚事實,卻被反指為“潘金蓮”。整個第一段敘事,如果用結構主義的敘事語法可以用以下關系圖表達:
不難看出,李雪蓮在整個告狀的過程中都處于主動地位,而丈夫秦玉河、法官王公道、法院院長荀正一、縣長史惟閔和市長蔡滬浜都處于被動地位。并且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和事件的推動,李雪蓮在這幾個人之間輾轉周旋,每一次上告都累積了前一次的拒告,主人公折騰一番,就像走了一個圓,最后又回到事件的源頭——秦玉河身上。然而前夫秦玉河卻沒有給這個圓畫下句點,而是變本加厲,不但沒有說出假離婚的事實,還當著眾人的面給李雪蓮扣上了“潘金蓮”的帽子。也正是由于這頂污蔑的帽子,中間穿插了李雪蓮求表弟、求屠夫為她殺前夫的荒唐戲碼,然而“殺人計劃”不成,于是她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告狀。
第二段敘事:這一段主要講述了李雪蓮到北京上訪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在前夫秦玉河污蔑李雪蓮為“潘金蓮”之后,她咽不下這口氣,前往北京上訪證明自己的清白;從農村到城市,影片圓畫幅也變成了方畫幅,江南園林式的格調變成了規(guī)則的城市畫風;方形畫幅的視野相對于狹窄的圓形畫幅開闊了一些,這也預示著李雪蓮這次告狀將實現(xiàn)突圍。在這一段敘事中,出現(xiàn)了曾經(jīng)暗戀過李雪蓮的男人趙敬禮,李雪蓮和趙敬禮的這一段關系發(fā)展也為后面的上訪和被騙埋下了伏筆;主要的看點還是集中于上訪的結果。李雪蓮陰差陽錯碰上了中央首長,并把自己的冤屈告訴了首長,電影中并沒有直接表現(xiàn)這一段的告狀過程,而是首長當著所有官員的面,從嘴里說出李雪蓮的告狀過程,寓意十足。李雪蓮這一階段的上訪,最后的結果便導致了相關的一連串官員落馬。同樣,其線性敘事結構可以圖示為:
在這一過程中,李雪蓮依然處于主動位置,但是這次沒有受到阻撓。事情發(fā)展到這個階段需要一個終結,于是故事借助首長這個人物,給事件發(fā)展施加一個外力,讓影片前半部分積壓到臨界點的困局得以疏散和緩解。這里終結的是層層官員;但影片只進行到一半,因此必然有遺留問題,為接下來的發(fā)展提供契機。官員都得到了懲罰,那遺留的問題是什么呢?顯然還有告狀的源頭——假離婚,這個矛盾始終沒有得到解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隱藏的遺留問題:官場生態(tài)。這兩個問題成為了展開第三段敘事的根基。
第三段敘事:這一段也是整部影片寓意最深的一段敘事,通過前兩段敘事遺留下來的顯性和隱性問題,推動著故事繼續(xù)發(fā)展:十年間,李雪蓮一直在上訪,畫面重新變?yōu)閳A畫幅,觀眾視野再次被壓迫;雖然十年過去了,但一切好像和最初告狀沒有什么區(qū)別,李雪蓮和官員們的二元對立矛盾關系依然沒有改變,但是人物之間的主被動關系卻發(fā)生了轉變,導致上訪的動機發(fā)生了偏移;梳理這一段敘事,主要由以下事件構成:(1)升為法院院長的王公道主動找到李雪蓮,勸她放棄上訪;(2)現(xiàn)任縣長鄭眾對李雪蓮進行勸誡,并要求其寫下保證書;(3)市長馬文彬帶著下屬親自登門勸說,卻因為一頭牛鬧翻,導致勸說無果;(4)幾個官員開始采取行動,先是找秦玉河無用,最后派人日夜看守李雪蓮,阻止其上訪;(5)李雪蓮在趙敬禮協(xié)助下逃出,倆人游黃山談戀愛,李雪蓮打算放棄上訪,但最后卻被趙敬禮和賈聰明聯(lián)合欺騙,氣急之下繼續(xù)前往北京上訪;(6)上訪途中李雪蓮受到層層阻力,最終和一路跟隨而來的官員們相撞,并被告知秦玉河意外死亡,導致其上訪失去意義。整個敘事用關系圖表示:
這段敘事結構中,李雪蓮已經(jīng)喪失了自主推動劇情的動機,從這幾次阻撓行動可以看出,她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驅使李雪蓮這一次上訪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對立面——官員們,由于害怕十年前的結果重演,身居高位的他們雖然不是以前的那些人,但是他們所處官位的本質特征——官場生態(tài)沒有變,因此阻止李雪蓮上訪的潛在動機依然存在。本來李雪蓮都已經(jīng)放棄上訪,然而官員們幾次主動出擊,從口頭勸說到寫書面保證再到強制看守甚至欺騙,手段逐漸升級,堅持不懈地阻撓反而激起了李雪蓮上訪的決心。這一次上訪的性質就從最開始李雪蓮主動上門告狀變成了官員們逼迫著李雪蓮不得不去告狀,然而主人公的抗爭還沒有得到任何結果,就遭遇了不可抵抗的外力,那就是前夫秦玉河的意外身亡,“人死了,就離不成婚了”,這股外力的強勢介入讓主人公抗爭的基礎徹底崩塌,最終以李雪蓮的失敗結束了這次上訪,給人一種被命運主宰的希臘悲劇即視感。
縱觀全片綜合分析,前面兩段敘事中主人公層層上訪,借助一個孤立的外力解決了部分問題,而遺留的問題在影片第三部分逐漸顯現(xiàn)并且推動劇情達到高潮,而另一個不可抵抗的外力介入,徹底終結了整個事件。雖然前兩次告狀的過程和第三次看似相似,但卻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前兩次告狀的施力方是李雪蓮,圍繞她的主動行為構建了所有事件;第二次的施力方則轉移到官員們身上,針對“阻撓”行動構成了這次的上訪事件。在這一段敘事中,李雪蓮這個人物已經(jīng)不再是促使事件發(fā)展的推動者,而逐漸退化成一個“工具”符號,推動劇情發(fā)展的主體變成了看不見的官場生態(tài),這種無形的轉變讓整部影片在思想上完成了一個更高層次的使命。而全片以李雪蓮和前任縣長史惟閔的相遇作為結局,道出主人公堅持不懈告狀的理由是為了未出世的孩子,結尾處對全片的一個補充說明,則是為了讓主人公上訪的動機顯得更加具有說服力。
三、從格雷馬斯符號矩陣的人物關系窺探影片的深層涵義
通過上述的敘事結構,對整部影片的構建有了一個詳細的分析;而要深入理解影片所傳達的思想以及人物之間更深層次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格雷馬斯符號矩陣來透視其核心思想。
格雷馬斯是結構主義敘事學的代表人物,“符號矩陣”是格雷馬斯文學符號理論中最著名的一個敘事模型,他在列維·斯特勞斯的“二元對立”理論的基礎上,將其模型增加為多個因素否定互動的結構關系,從而讓敘事變得更加完善。格雷馬斯符號矩陣模型的基本框架為:設立一項語義元素為X,它的對立面為反X,再設立一項語義元素非X,它的對立面為非反X,其中非X和X以及非反X呈現(xiàn)矛盾但不一定對立的關系。
《我不是潘金蓮》這部影片中,我們能夠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整部影片表達的語義素——正義/冤屈;圍繞全片的表層和深層的故事都是上訪和伸冤,因此我們可以將其中一個語義元素X設定為“正義/冤屈”,那么就可以畫出符號矩陣并且分析出以下的關系:
①正義/冤屈(X)與反正義/權利(反X)的關系解讀:李雪蓮作為萬千上訪伸冤老百姓之一,她的對立面顯然是“反正義”的官員們;一邊是認“死理”堅持不懈上訪討公道,另一邊是權力階層為保烏紗帽頻頻阻止其上訪,強烈的對立關系成為整部影片貫穿始終的核心;也揭示了民間老百姓的辛酸百態(tài)和官場污濁生態(tài)的現(xiàn)狀:官不為民,層層推諉,百姓有冤無處申;地方政府各級部門領導作風不正,濫用職權,為坐穩(wěn)官位不擇手段;和一個農村婦女糾纏不休,導演了一場“官場笑話”。
②正義/冤屈(X)與(非X)的關系解讀:秦玉河作為李雪蓮的丈夫,不但騙李雪蓮離婚,還誣陷其為“潘金蓮”,使其成為矛盾的源頭。然而秦玉河只是作為狀告假離婚的導火索,并不是推動整個劇情發(fā)展的主要人物,隨著主人公上訪性質發(fā)生改變,秦玉河在影片中所處的角色地位其實就是一個道具而已,這個“道具”只在第一段敘事中刺激主人公進行了上訪這一行動。而兩人之間看似家長里短的小事,卻牽扯出了假離婚竟是為分房子生二胎;丈夫無情出軌,背叛妻子,妻子反被污蔑等一系列當下社會引人關注的現(xiàn)實社會問題。
③正義/冤屈(X)與(非反X)的關系解讀:李雪蓮(X)和趙敬禮(非反X)是影片中唯一一對建立過和諧關系的人,趙敬禮暗戀李雪蓮,并協(xié)助李雪蓮逃脫官員的看守,兩人還同游黃山,擦出了愛的火花,但最終趙敬禮為了自己兒子的前途欺騙了李雪蓮;再深的情義,再久的陪伴依然抵不過權力的誘惑,這就是赤裸裸的現(xiàn)實。
④⑤⑥反正義/權利(反X)與無情(非X)和情義(非反X)三者的關系解讀:影片中官員(反X)和秦玉河(非X)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在法庭判決和后面為阻撓上訪而走“旁門左道”策略上有所體現(xiàn);先是法官判案未查明事實,偏向秦玉河;后來阻止李雪蓮不成,試圖通過逼迫秦玉河承認假離婚來終止上訪。而官員們和趙敬禮之間則是無形之中構建了一種聯(lián)手欺騙李雪蓮的合作關系。從官員們與秦玉河及趙敬禮的關系來看,無疑都是由權利引發(fā)的利益交換關系。而秦玉河和趙敬禮雖然一開始分別處于無情和情義的對立面,一個拋妻棄子,另一個窮追不舍;然而當情義遭遇權力,最終還是后者取勝,這其中隱含的現(xiàn)實也是不言而喻。
透過格雷馬斯符號矩陣對影片的分析,影片中出現(xiàn)的四類主要人物所隱含的深層次社會關系就被挖掘出來。片中一個個人物,不管是主人公也好,還是其他所有的配角也好,都只是構建社會關系的符號,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只是這個現(xiàn)實社會中一個很小的縮影,除去一個“李雪蓮”,還會有第二個“李雪蓮”,一個“官員”落馬還會有其他“官員”上馬。
粗看《我不是潘金蓮》整部影片,人物關系看似簡單,故事甚至也帶點荒誕色彩,實則隱含了很多耐人尋味的社會問題,若非細嚼慢咽,不能領略其中之精髓;而運用結構主義的敘事分析方法和模型,理清劇情脈絡,明確人物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電影文本的建構以及內容表達的深層涵義。
注釋:
①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8.
②李顯杰.當代敘事學與電影敘事理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