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治意識是思想政治四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作為思想政治學科的重要必修課程,《政治與法治》這一教材中始終滲透著法治意識,法治意識貫穿于該教材的始終。如何在法治的議題下完成法律的課程教學目標,使法治意識得到滲透是新課改下思想政治課教學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情境探究式教學是新課改的重要教學模式,在法治議題探究中以案例為情境,以案例分析法作為教學方法運用于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價值如何,值得我們開展深入探索。
【關鍵詞】課標;案例;法治意識;價值;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03-0041-03
【作者簡介】王德明,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江蘇蘇州,215001)教師,高級教師。
一、案例、案例分析法的概念
案例通常是指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所經歷的印象深刻具有代表性的實踐的表達,案例的運用往往能夠產生出事實勝于雄辯的良好效果。因此,案例在游說、勸說、談判、寫作和辯論中往往具有很大的說服力。法律案例就是基于一系列的法律事實,帶有典型性、代表性、傾向性的一些法律實例作為教育或者說教的載體,以獲得法律知識、法律警示,使之成為向人們傳遞有針對性的法律教育意義的有效載體。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稱個案研究法,起源于1880年的哈佛大學,開始時主要是用于培養(yǎng)公司企業(yè)得力員工的一種重要方法。廣義的案例分析并不限于企業(yè)管理,也被普遍借鑒應用于教育培訓、法律普及、各項宣傳以及課堂教學。如我們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列舉事例,通過舉例說明來闡明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意義;也可以通過大量的行政訴訟案例分析說明各級行政機關堅持依法行政的重要性;還可以通過大量的司法案例分析說明公民履行遵守憲法與法律基本義務的重要性;還可以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委會的立法實際,分析嚴格依照法定程序,堅持依法立法的重要性等。
二、案例分析法與思想政治課教學融合的價值
1.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當前我國犯罪人群呈現(xiàn)低齡化的趨勢,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據相當的比例。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淡薄,是非對錯不明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之一。這要求我們對廣大青少年學生要積極正確地及時引導,及時補充法律知識,提升學生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顯然僅僅通過法律條文的說教是無法達到以上效果的,我們還需要通過法律案例生動形象地將法律知識帶入其中,既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對一些社會生活中行為的是非對錯有一個正確的判斷,以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2.案例分析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走進生活,走進學生的世界。在“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指導下,教師可以采取一些生活化的情境素材和案例分析去打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促進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毫無疑問,來源于生活的案例是最好的素材,將案例與法律知識結合起來開展的案例分析探究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相關的晦澀難懂的法律知識,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從外化走進內化,將教材中的法律知識與生活中的法律案例有機結合起來,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饒有興趣地探索法律的奧秘,理解法律的內涵。案例分析法對于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模式。
3.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引領學生的正確方向。
由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理性精神和公共參與并不是各自完全獨立、互不相關的,相反,這四個方面是相互影響,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其中“法治意識”是當代中國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必備品質,是“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的必然要求。“公共參與”體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責任擔當,是“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的行為表現(xiàn)。因此,通過案例分析法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有助于促進廣大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認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正確的人生發(fā)展方向。
三、案例分析法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案例的選擇要基于教材。
教材是實施法治教育的載體,案例分析法在課堂教學的運用不能偏離教材而獨立使用。教材中的議題將是我們選擇恰當案例開展有效探究的基礎。
在教學中我們要依據教材議題,選擇法制教育方面的案例,并進行適度科學的案例分析,將案例中蘊含的法律知識生動形象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接受并掌握這些知識,并滲入思想意識的深處,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影響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進而形成思想覺悟,成為擁護法律、支持法律的主力軍。同時還可以借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現(xiàn)場演繹和發(fā)表個人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在案例分析與討論中得到相應的法治教育,使他們真正體會到學法、尊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的重要性,使學生成為法律堅定的維護者。如結合公民的政治權利的學習,教師可以選取以暴力干預選舉或者賄選等典型案例,以此讓學生明確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重要性,讓學生懂得要與違反選舉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作堅決斗爭。
2.案例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以正面為主。
眾所周知,法律條文和法律知識是枯燥的,如果我們不是選擇法律案例,而是選擇比教材議題更加繁瑣的法律條文實施法治教育,其結果就是學生更加反感。顯然,通過相應的法律案例實施法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我們應當選擇怎樣的法律案例滲透到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之中呢?筆者認為,這些案例必須具備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親生性”,即貼近學生的生活,或者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懂得法律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才會促使學生自覺深入地學習和探究法律知識和相應的議題,才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梢姡咐倪x擇不僅需要與教材的議題有關,還需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和關注點,我們需要讓法律案例教育的效果落到實處,就要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在學生理解掌握相應法律知識的同時,也在探究過程中反思自己。
當然,法治教育的案例選擇還是以正面案例為主,讓學生通過案例了解社會的積極一面,樹立對國家、對社會的良好印象。如以“為什么說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為議題,探究司法公正的意義和價值,以及體現(xiàn)公正司法的制度和措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案件得到公正審判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調解中心、仲裁委員會、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的功能和作用,歸納解決社會爭議的多種途徑,甚至可以組織學生現(xiàn)場觀摩具體案件的審理,感受公平正義。再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列舉身邊的事例,以個人在購物中發(fā)生不愉快的事件為情境,引領學生認識到經濟活動參加者的法治意識的重要性,同時教育學生具有維權意識和法治意識,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既不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味退縮,息事寧人;也不可“以暴制暴”,以非法手段去追求合法的訴求。
3.案例的選擇需要使有效資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法律教育資源不只是教材與案例,還有諸多社會資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體驗法律的價值和意義。如學生可以選擇適當的案例將其編輯成為劇本,在模擬法庭中感悟法律的威嚴;可以作為志愿者參與社區(qū)的法律宣傳教育,在法律的解答和咨詢中不斷補充法律常識,并在宣講中增強法治意識;還可以選擇開放日走訪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接受法律教育;編輯法律教育的黑板報,組織法律知識競賽,發(fā)起遵守法律的倡議書等,使法律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自己在各種有益的法律資源中成長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如以“法治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為議題,探究法治與生活、法治與道德的關系,認識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調動課堂內外各種有效資源開展相應的探究活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分別展望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和優(yōu)美環(huán)境“五位一體”的美好前景,使法治教育在發(fā)散思維中得到全方位的學習和體驗。
當然,以案例為情境素材,以教材為載體實施法律教育,培養(yǎng)法治意識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找到將教材與案例連接起來的橋梁,這就是在教材議題的基礎上,結合作為情境素材的案例,提出恰當的探究性問題,這個問題必須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綜合性、思辨性、爭議性等特點,必須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將案例分析法與教材中議題的功能最大化,促進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從而實現(xiàn)新課標下法治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