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
[摘 要]目前,名家名篇的教學存在失卻人文內涵、缺少情感魅力和丟失文學素養(yǎng)等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提高名家名篇的教學實效,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聯(lián)比“言象”緯度、細品“言象”深度、拓寬“言象”廣度,使學生對名家名篇的思想情感、語言表達、藝術結構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感悟,獲得語文素養(yǎng)和精神生命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名家名篇;言象共生;教學現(xiàn)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0-0020-02
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名家名篇類文章占很大的比重。如何通過名家名篇文本的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應思考的問題。
一、課堂回眸:審視名家名篇的教學現(xiàn)狀
(一)失卻人文內涵,荒廢內在精神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缺失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為了凸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堂教學偏重于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曾一度追求訓練的科學化。過度地進行語言文字技能的練習,使名家名篇被異化成純技術訓練的載體。名家名篇豐富的人文內涵就在大量練習中被割裂、淡化,導致語文課只見文字不見人文、只見血肉不見筋骨,學生對人文內涵豐富的文章感到索然無味。
(二)淡化文化內涵,文本遭遇多解
當前,語文教學強調個性化解讀、創(chuàng)新思維。但是,一些教師對此認識膚淺,導致對名家名篇的教學脫離原著意圖、文本價值、寫作背景等。在解讀文本時,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它的文化內涵,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文本的審美內容,把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講得面目全非。
(三)缺少情感魅力,知識支離破碎
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缺少應有的激情,整個課堂無法喚醒學生的熱情,課堂只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點講解,使學生感受不到文本的情感魅力。教師豐富的情感能給學生展示文本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予方法上的引領,能激蕩起學生學習文本的內在情感。教師要用情感點燃學生情感,不要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感到味同嚼蠟。
(四)丟失文學素養(yǎng),能力步入迷途
編者之所以選編名家名篇的文章,是因為這一類文章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審美鑒賞能力具有獨特的功能。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語文學習中存在一個“閱讀高原”現(xiàn)象,學生閱讀文學類作品的能力不理想。這一方面說明相當一部分學生文學素養(yǎng)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說明當前的語文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使學生的文學閱讀能力低下。
二、聚焦共生:尋繹名家名篇有效教學策略
(一)聯(lián)比“言象”緯度,組建文與意的同構共生
1. 同化主題,整合相似板塊
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篇和寫名人故事類的文章。教學時,教師可以以作者為研讀點,選擇相關內容的文章,形成一個板塊來進行研讀,使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樣的教學,使文本的內容激活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相似塊的信息,并發(fā)生了耦合,促進信息與知識的同構。這種過程就是同化的過程。
如,人教版教材選編了老舍的文章三篇,分別是第九冊《貓》、第十二冊《養(yǎng)花》《林?!贰T趯W習《林?!窌r,教師可結合《貓》《林?!返恼Z言表達特點,選取內容片斷,組成一個板塊進行學習研究,讓學生感受語言大師純樸自然、風趣清新的語言特色,感受大師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崇高人格。
2.進行比較,凸顯人文內涵
學生最初閱讀理解作品,他們所注意的只是那些與自己認知結構相適應的信息和知識。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以調整他們的認知結構,消除他們的閱讀結構差,并不斷地順應作品內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文本內容、表達、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名家名篇中內在的育人內涵,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如,《夾竹桃》和《廣玉蘭》都是寫花的文章,表達了作者對花的喜愛。《廣玉蘭》一文,著重寫花的香幽、形秀、色美、葉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而《夾竹桃》一文,主要寫了夾竹桃的花期之長、韌性可貴,并引發(fā)作者的幻想。作者之所以喜歡夾竹桃,是因為作者也像夾竹桃一樣,不張揚、默默無聞、韌性十足。這樣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兩篇文章的藝術特色。
3. 鏈接沖突,喚醒閱讀欲望
面對經典名著,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事件進行還原和創(chuàng)生、對人物形象進行復原和豐富,使學生對事件和人物有自己的感悟,從而積極地構建出自己的閱讀圖式。在課堂上,教師要透過文本,深挖文本內外的矛盾沖突,使學生讀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能透過文本看本質,深入領悟文本的內涵。
如,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第二課時,教師通常會圍繞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經過,引導學生理解描寫三次打斗所用的詞句。而筆者教學時,打破這種思維定式,用這樣的過渡語引導學生:“人們常常因為觀點的不同、利益的不同而產生矛盾。故事中誰與誰有矛盾?原著中還有哪些矛盾沖突?”一石激起千層浪。通過鏈接矛盾、分析矛盾,學生產生了進一步閱讀和探究的欲望。
(二)細品“言象”深度,凸顯言與意的融合共生
1. 聯(lián)系知識卡片——領會創(chuàng)作意圖
解讀名家名篇要了解作者,研讀作家的生平,關注作家的文化思想背景、生命情感體驗、審美創(chuàng)作等。解讀時,既要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與作者共同經歷、共同感受人物的內心情感;又要走出文本,聯(lián)系生活,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細讀文本的過程,是與作者對話的過程,是自己被打動、被征服的過程。
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小草和大樹》的課后,便是“名著便覽——《簡·愛》”板塊, 五年級下冊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后附上“作家卡片——蕭紅”板塊。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兩個板塊,幫助學生研讀作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體會作者的審美情感,領會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研讀這樣的板塊,能幫助學生拓寬認知領域,讓學生獲得對文學、文化的多重感悟,提高他們對文本的闡釋和鑒賞能力。
2. 巧扣文本言象——抓住情感線索
名著因為人物眾多,因此線索是多條的。選自名著的名篇,常常線索也不是一條。線索是文章結構的樞紐,它貫穿全文,是文章的脈絡與行文展開的引導。教學時,只要抓住了文本的主要線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結構,領會文章主旨,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
如,蘇教版的《三顧茅廬》一文,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jié)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四年級的學生理解故事情節(jié)并不難。因此,教學時筆者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這條主線索展開教學。這樣,使學生圍繞主線索找到相關句子,談自己的感悟,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3. 挖掘語言魅力——豐盈人物形象
在教學名家名篇時,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情感思想,感悟語言的外在美及內在美。名家名篇經常以形象感動人、以情感打動人。因此,要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讓學生體會、感悟人物的性格,體會作者的情感。
如,蘇教版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有這樣一段話:“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都是自由的?!狈浅8挥型ず驮娗楫嬕狻=虒W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些語言進行品讀、鑒賞,讓學生感受作者的自由快樂、不受拘束。
(三)閱讀“言象”適度,搭建情與趣的完美共生
1. 放手閱讀——大膽地向文本質疑
作為一線的教師,解讀文本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因此,要解讀文本的“魂”,找出文本中可供語文學習的“源”和“材”,尋求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語文實踐和發(fā)展思維的最佳路徑。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對事物、人物有一定的甄別能力。適當?shù)胤攀郑屗麄儞碛凶约旱淖x書空間,和同伴交流各自的觀點,這樣能產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筆者在執(zhí)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有一個學生對林沖這個人物性格提出了看法:“老師,我覺得林沖的忍讓還體現(xiàn)委曲求全上。在原著中,他還有以牙還牙的報復心理?!憋@然,僅靠“棒打洪教頭”這部分,并不能全面闡釋林沖的個性特點。文本的意圖在于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初步理解林沖的形象,并真正走進《水滸傳》中,吸取名著的精華。
2. 牽手閱讀——讓學生閱讀有方向
對經典文章,教師要結合作者的背景,有針對性地推薦給學生,讓他們閱讀有方向,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容,產生自己的閱讀體驗,促進學生精神生命的成長。
如,教學《草原》這一課,當談及老舍的作品時,筆者順勢推薦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濟南的冬天》《林海》等。這樣,使學生從這一類文章中找到老舍寫地方性題材作品的特色。在談及作者時,有一個學生好奇地問:“老師,為什么他叫老舍?”筆者笑著答道:“因為他覺得人應多幫助他人,忘記自己,所以叫老舍呀。他的話劇《茶館》又有另一番味道?!倍潭痰囊粋€話題交流,就能引領學生去閱讀,給他們一個閱讀方向。
3.拍手閱讀——回到課堂別忘鼓掌
“拍手”就是對學生所做的事情給予肯定。對課文中“作家卡片”所推薦的書目或者課標推薦的必讀書目,不少學生的閱讀常常流于形式,沒有深入。在課堂上,如果學生的回答出乎意外,這時別忘記把肯定的掌聲送給他們。這樣會激勵他們深入閱讀,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農村學校。在農村,家長忙于生計,基本沒有對孩子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在教學《三顧茅廬》一文時,筆者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對《三國演義》中張飛的故事知道哪些?”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列舉出很多:桃園三結義、怒打督郵、三英戰(zhàn)呂布、大鬧長坂坡……我對他們的精彩回答給予鼓勵,讓他們感到自豪,從而喜歡閱讀。
綜上所述,對名家名篇,我們要尊重文本,老老實實地教教材,讓學生細讀文本、回到“原點”,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沉浸在有韻味的文化語境中,親密接觸名家名篇,獲得精神生命的生長以及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