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劉麗康
摘? 要: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家庭教育所處的困境,是亙古未有的。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基本處于沒有完整的家庭、親子分離、無監(jiān)護人、無科學的家庭教育可言的境地。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可以采取讓“留守兒童”與書結緣,以增強孩子的精神底色;同時對他們嚴格管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學校擔負起相應責任,在做好學生教育的同時,加強對監(jiān)護人的教育工作。
關鍵詞:留守兒童? 家庭教育? 監(jiān)護人? 精神底色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家教傳統(tǒng),從我國現(xiàn)在的情況看,家庭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由于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理想信念和思維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家庭教育出現(xiàn)了很多機遇,同時也遇到嚴峻的挑戰(zhàn),特別是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家庭教育所處的困境,是亙古未有的。
首先,在人口快速流動的城鎮(zhèn)化過程中,我國出現(xiàn)了2億多流動人口,造成了兩個新的教育邊緣化群體,即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的隨遷子女,他們被稱為“流動兒童”;留在農村的子女,則被稱為“留守兒童”。據(jù)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國17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約占全國兒童的四分之一。這些兒童沒有完整的家庭、處于親子分離、無監(jiān)護人、無科學家庭教育可言的境地。而這些外出務工的父母將孩子寄托在農村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伯叔、舅姨的家里,或由其他親戚代為照管,使得這些孩子在他們小的時候就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愛和母愛,這對 “留守兒童”的成長肯定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使他們原本美好的童年生活蒙上一層陰影,甚至影響未來的成長。本文就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進行粗淺分析,以就教于同行、專家。
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情況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隔代監(jiān)護,即由祖輩撫養(yǎng)的監(jiān)護方式
據(jù)我們調查,在農村,只要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外出務工人員對“留守兒童”采用這種監(jiān)護的方式比較多。對孩子的父母來說,對于這種監(jiān)護的方式,外出務工比較放心。但這種監(jiān)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消除的弊端。
在這種監(jiān)護類型中,由于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許多監(jiān)護人都會對留守兒童采取溺愛、遷就、放任的管教方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個比較通俗的詞語:“隔輩親”,隔代監(jiān)護就充分的體現(xiàn)了這一中國特色。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喜愛,常常給予孩子們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尤其是留守兒童更是如此。祖輩們大都認為,孩子父母不在身邊,不能讓他們受委屈,所以盡可能的用物質來滿足孩子。但他們卻忽略了孩子最重要的心理適應、人格培養(yǎng)和素質養(yǎng)成,即對孩子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較少。
祖孫輩由于年齡差距較大,雙方對事物的認知相差巨大,相互之間溝通困難。導致很多老人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無從下手,想管卻不知道該怎么樣做,不知道從何處入手,致使“留守兒童”幾乎處于毫無約束的狀態(tài)下成長。這種狀態(tài)無形中助長了孩子自私、任性、霸道、蠻橫等叛逆心理。另外,由于老人年歲大,體力精力不夠,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jiān)護的不止一兩個留守兒童,維持孩子的日常生活都感到力不從心,更不要說對孩子承擔教育之責了。
二是上代監(jiān)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撫養(yǎng)的監(jiān)護方式
由于監(jiān)護對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監(jiān)護人在教養(yǎng)的過程中心里難免會有所顧慮,不敢進行嚴格管教。正是這樣的想法,使上代監(jiān)護人大多數(shù)對“留守兒童”的管教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很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心理行為上的任性和逆反。而對于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時期的孩子來說,這種監(jiān)護方式,對自身變化、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理解和認識,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父母又不在身邊,無法緩解他們的壓力,這對他們的心理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兒童時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和永遠的老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學校所不能代替的。把孩子的教育全部托付給學校,是家長的失職和瀆職。這是因為學校面對的是大多數(shù)學生,提供的只是一個公共的、普通的教育,按照統(tǒng)一的進度、統(tǒng)一的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很難做到關注每一個兒童的差異。針對個別學生的關注、指導和教育,必須有家長參與才能完成。
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文明古國,詩書禮教之國。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就是以人文教化為核心內容的,培養(yǎng)的是一種君子人格,正人君子、知書達理等。然而,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卻存在著一種“反教育現(xiàn)象”:以“為了孩子”的名義,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對孩子的關注只剩下考試分數(shù),其他的統(tǒng)統(tǒng)為其讓道。在家長、老師眼中,學習成績是判斷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這對我們的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是極其殘忍的。家長的外出已經對兒童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孤獨、自卑的感觸本身就難以釋放,這時候還要求兒童專心學習文化知識,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無疑是雪上加霜。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決:
一、與書結緣,增強孩子的精神底色
家長和學校應該加強溝通,既然造成學生的留守這種局面是無法避免的,不如采取一些措施。我們認為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淡化父母的離開,通過閱讀書籍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幼年與書結緣是一件好事。當一個孩子喜歡閱讀,與書為友時,教育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好的兒童讀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會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可以影響孩子的終生。而且,閱讀可以抵御電子游戲、網絡視頻等對兒童有害的娛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太多被考試壓倒的孩子,他們經常抱怨負擔太重,沒有閑暇時間做自己喜愛的事、看自己喜歡的書。但是如果你真的給他三天時間讓他自主安排,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其實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書、想做什么事,精神上一片空白。留守兒童少了父母的呵護,精神寄托已經去了一大半,如何把失去的精神寄托補回來呢?無疑,書籍是一種好的選擇。書籍可以陪伴孩子的一生,好的書籍可以教給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無時無刻的在開拓孩子的眼界,增加孩子的精神底色,指引孩子的生活方向,明確孩子的生活目標。
二、嚴格管理,督促孩子健康成長
對于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我們贊成嚴格的管教,不能因為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老師就可以聽之任之。相反,在學習和生活上我們應該更加嚴格地去要求他們。但是這種嚴格不應該是以“為了孩子的名義”去毫無顧忌的訓斥、體罰學生。而是應該用教師所特有的溫暖去鼓勵他們,給予他們力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且加以適當?shù)囊龑Ш捅O(jiān)督,嚴格要求他們去執(zhí)行。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一段廣為流傳的話: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他告訴我們的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教育真正的價值是一種啟蒙、一種喚醒、一種點燃、一種開悟、一種得到,就是把一個人從蒙昧的狀態(tài),帶入一個理性的狀態(tài)、理智的狀態(tài),使他成為一個社會人,培養(yǎng)他豐富的內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作為教育者,就應該用書籍和自己的愛給予留守兒童充分的精神寄托,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使孩子成為一個自信者、勇敢者。
三、學校擔責,加強對監(jiān)護人的教育
作為學校,除了教育好學生,還應主動擔任起教育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重任,使其能夠擔負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教育。讓外出務工的父母安心工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及新農村建設盡一份力。父母雙方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jiān)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jiān)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干過多的家務和農活,保證子女充足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jiān)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孩子進行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習的監(jiān)護。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愿。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關愛,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我們只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工作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再擁有一顆愛心,就能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把他們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楊東平. 《教育的重建》.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05):4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