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清芝 任雪麗
摘要:個別大學生在不同的場合呈現(xiàn)反差極為強烈的道德形象,主要是源于其身上存在著兩種分離和對立的人格,即存在著體現(xiàn)主流價值觀的“應我”的人格和體現(xiàn)自我價值觀的“真我”的人格。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須要讓“真我”的自我價值觀和“應我”的主流價值觀取得一致,以彌合人格分離,實現(xiàn)人格契合。要達到這一目標,不僅要將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要以文化人;還要創(chuàng)立時時處處體現(xiàn)主流價值觀的文化環(huán)境,即文化場,實現(xiàn)以“場”育人。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場 ; 必要性; 人格分離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5-0054-05
近年發(fā)生的個別大學生“精日”事件,讓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再次受到社會的關注。和以往被關注的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滑坡事件不同,這次事件中的主角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表現(xiàn)均是貼上了優(yōu)秀的標簽,但在網絡世界中卻呈現(xiàn)出極度媚日背叛祖國的驚人一面。事件主角形象之所以如此反差,主體身上存在著不同的人格系統(tǒng)應該是主要原因。人格系統(tǒng)不同,會導致主體在不同的情景下出現(xiàn)不同的認知或者不同的行為,即常說的知行不一或者表里不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曾經進行的不同模式的改革嘗試,大都是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改善方面。如果能將改革重點轉到幫助教育對象塑造統(tǒng)一的而且健康的人格,消除知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格土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達到穩(wěn)定可持續(xù)的效果。
一、 人格的分離:大學生思想問題的緣由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所謂人格,“就是指人與其他動物相區(qū)別的內在性規(guī)定性,是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也是個人在一定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tǒng)一?!盵1]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憑借主觀能動性,努力地劃清自身和動物的界限,確立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形成人格。人格首先在主體的認知上體現(xiàn)出來,可謂之主體的認知人格。而最關鍵是人在實踐中將做人的尊嚴、價值品質表現(xiàn)出來,可謂之為主體的實踐人格。一般情況下,有什么樣的認知人格,就有什么樣的實踐人格。
“精日”事件主角的行為,可能會被大多數人貼上“知行不一”的錯誤。“知行不一”者,是認識和行為不一致,屬于道理明白但實踐跟不上趟的知行脫節(jié)的錯誤。但是該事件的主角卻在兩個世界中出現(xiàn)了完全迥異的實踐行為,是因為受兩種相反認知人格的支配。這已經不是知行不一的問題,而是存在著兩個人格系統(tǒng)從而出現(xiàn)人格分離的問題。具有兩套分離人格的主體,在其身上存在兩個迥異的認知人格和與之相應的兩個實踐人格。
主體身上的這兩種人格的分離,其實是主體的兩種“我”存在對立沖突。所謂兩種“我”,即是真實的我(簡成“真我”)和應該的我(簡稱“應我”)。所謂“真我”,是指主體真實的自己,所謂“應我”,就是按照主流價值規(guī)范應該展示的“我”。 “真我”是被自己潛意識認可的“我”,“應我”是希望被社會認可的“我”;“真我”體現(xiàn)為主體內在本性,“應我”體現(xiàn)為主體希望表達的表象;“真我”秉承自我認定正確的價值觀原則,“應我”遵守主流價值觀規(guī)范。因此,如果主體的自我價值觀和主流價值觀一致,“兩我”合二為一,主體身上的人格統(tǒng)一,言行處處時時一致;反之,主體就會出現(xiàn)人格分離,表現(xiàn)出“兩面性”的道德形象?!皯摇焙汀罢嫖摇比烁穹蛛x的主體,場合不同道德形象就呈現(xiàn)不同:在有監(jiān)督者(包括教師、熟人)在的場景里,按照社會規(guī)范展示自己,得到他人及社會認可,展現(xiàn)“應我”,一舉一動符合主流社會評判標準,道德形象高尚美好;在沒有監(jiān)督者(包括教師、熟人)等在的場景,或者在面臨利益選擇的時候,個人欲望便會肆意放飛,展現(xiàn)出真實的“真我”,道德形象便會轟然崩塌。反之,“應我”和“真我”人格合一的主體,不管什么環(huán)境都能做到“慎獨”,哪怕是獨自一人的場合也恪守主流價值觀規(guī)范,不敢有半點逾越。
“真我”和“應我”分離的主體在現(xiàn)實實踐中雖然是少數,但絕不會是個別和偶然。一些主體能自由把握“真我”和“應我”應該展示場合,二者切換也較為自如。只要學生掌握了應該知道掌握的正確內容,知道了我應該怎么做,即“應我”的應該表達規(guī)范,如知道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在有些場合便會控制自己的言語,盡可能展示符合主流社會規(guī)范的正確認知;在實踐中,“應我”也知道分寸,特別是有保研、獲獎學金、入黨等的需求的學生,不管自身真實的價值觀如何,在老師面前大都能表現(xiàn)出乖乖學生的形象。但是,只要老師特別是在有話語權的老師不在的場合,尤其是在陌生人面前特別是在利益的選擇之時,一些人格分離的學生便會任由“真我”主宰控制,“應我”掌握的規(guī)范便源源拋在腦后。而這些拋棄“應我”的主體,只要不觸犯法律和學校規(guī)定,便能一次次成功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于是諸如不誠信等不道德行為便作為“真我”的處事規(guī)范在現(xiàn)實實踐中橫沖直撞,毫無阻礙,同時還能收到巨大收益。于是,“真我”和“應我”出現(xiàn)了巨大的撕裂,人格出現(xiàn)了矛盾沖突。“真我”和“應我”的分離原因,其實質還是主體的利益至上觀作祟?!罢嫖摇焙汀皯摇鼻袚Q越自如的學生,體現(xiàn)的兩面性人格越強烈,在沒有監(jiān)督者在的環(huán)境里越容易出現(xiàn)“真我”和“應我”的分離。
學生人格的分離的情況讓高校老師抓不住學生的真實具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面臨著這樣的尷尬:一方面是中央的極大投入、高校的各種重視,另一方面,學生主體的各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合乎乃至違規(guī)的言行頻繁出現(xiàn);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種改革模式五花八門,教師們使出渾身解數,另一方面,學生的滿意度卻沒有呈現(xiàn)同比上升,所謂“我待你如初戀,你卻虐我千百遍”更多的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無奈的寫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出路在哪?從解決學生人格分離、達成主體的“應我”和“真我”的契合入手,應該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探索。而要達到這種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無疑為思政工作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二、以文化人:解決人格分離、達到“應我”和“真我”契合的關鍵工具
德國文化教育學派代表斯普朗格認為,“教育即文化的別名”, “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即文化保存、文化傳遞和文化創(chuàng)造三者有機結合的過程[2]。作為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入到人心靈的以精神內容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和文化結合起來,更應該是文化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文化作為手段、以文化作為連接和承載內容,并把以主流文化提倡的價值觀的成功傳遞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應該是文化過程。所謂文化,包括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兩個層面,就本文而言,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層面。精神層面的文化含義,筆者認為享廷頓的定義應該更為簡潔合理,他說,“我們是從純主觀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義,指一個社會中的價值觀、態(tài)度、信念,取向以及人們普遍持有的見解”[3]。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關于教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信念和價值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利用文化作為手段和內容,在文化傳播中對教育對象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和文化緊密攜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文化”化,“以文化人”應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思路[4]。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可以解決主體的“應我”和“真我”的撕裂,促成二者的契合。究“應我”和“真我”撕裂之關鍵因素,就是教育對象在教育過程所獲得的社會價值觀沒有內化為自我的價值觀,沒有成為“真我”的行動指南。主體對社會規(guī)范和主流價值觀存在著質疑或者不予認同,或是主體對自我的欲望約束力缺乏,或是對在教育中接受的認知缺乏后續(xù)的強制內化,都會影響主流價值觀內化,從而導致“兩我”的分離和對立?!皯摇焙汀罢嫖摇钡牧芽p,在主體的自覺性不夠有力的情況下,只有借助外界力量,才能加速促成彌合。這種力量需是強制的,強制主體接受認同規(guī)范;這種力量還必須是誘導的,讓主體將強制規(guī)范主動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成為自身人性的一部分。文化就可以提供這樣的一種力量:文化所傳遞的價值觀,也即是群體的觀念和規(guī)范,對生活在其中的個體的思想行為構成強制的教化;文化通過諸多感性形式如電影、戲劇、儀式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其傳遞的價值觀更容易讓主體打開心扉接收,縮短“應我”和“真我”的距離;文化是滲透的,它不是嚴肅的說教灌輸,它通過誘導的形式讓主體更能自覺地內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化的文化,是指以傳統(tǒng)秀文化為基礎,吸收世界文化的優(yōu)秀因子,契合現(xiàn)代先進生產方式的產物。和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了個體成長的精神土壤,抓住了主體的精神之根,容易和主體的主觀世界取得共振;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結合,讓主體價值觀博采眾長;契合現(xiàn)代生產方式,讓主體價值觀更加開放而具有可持續(x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化”化可能應該是未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思路。
長期以來,文學作品、戲劇影視歌曲綜藝等形式,較好地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通過精致的劇情設計,骨灰級演員的精彩演繹,圈了一大波年輕粉絲,成功傳遞了“權力要為了人民”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黨偉業(yè)》和《建國偉業(yè)》等電影通過精細制作,向影迷們傳遞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不易;一大批紅歌催人上進,鼓舞士氣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將理性的價值觀和諸如戲劇等諸多感性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結合,通過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傳遞理性的社會價值觀,教育效果定會值得期待。
三、無文而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關系的現(xiàn)實分離
文化是推動主體“真我”和“應我”的關鍵手段,但一直以來,我國思想教育工作與文化工作確實兩條平行線,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環(huán)節(jié)和文化都沒有建立關系,文化缺失的狀況比比皆是。具體表現(xiàn)為:
(一)教育內容上文化缺失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而任何人都要被文化所塑造。同時,不同文化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內容,進而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語言。文化語言不同,人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同。而思想觀念的傳輸,必需要按照對方理解的文化語言和思維方式進行傳輸,才能形成傳輸渠道的匹配,否則你怎么說,我都聽不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效果,必須要化為人們熟悉的文化方式,要用人們熟悉的文化語言進行解讀翻譯。但是在我國眾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場合,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經常出現(xiàn)兩張皮,在高校課程設置中,傳統(tǒng)文化不是必修課程;校園文化建設中,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也少作為主題,校園文化建設也很少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作為主題,專項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少主動與傳統(tǒng)文化對接,常常為教育而教育。這樣既缺乏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土壤、又沒有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內容如何豐富,也會顯得晦澀也難以取得共鳴。
(二)教育手段上文化缺失
灌輸是我黨成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基本原則。正如列寧指出的:“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5],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傳播必須以灌輸手段作為基礎手段。即使放眼整個人類的道德教育史,灌輸也曾經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對象的個性特征比計劃經濟時代更加鮮明和豐富,如果還是單靠灌輸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勢必會出現(xiàn)事倍功不一定半的后果。面對個性更加豐富的個體,在保留灌輸的基本手段前提之下,文化也應該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灌輸與文化,代表著兩種迥然不同的兩種教育手段:灌輸,單刀直入,簡單干脆;文化,以文化人,講究溫火慢煮,潛移默化,隱形滲透,慢慢深入到被教育者內心。灌輸和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中發(fā)揮著不同但卻都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將兩者結合起來,定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育目的上文化缺失
人是以文化人的對象,是以文化人的核心?;说哪康模且卮鸷徒鉀Q被教育對象自身的精神世界的諸多問題,包括人存在意義,人發(fā)展的動力,處理世界的諸多規(guī)則,從而在精神世界獲得滿足,在復雜的物質世界面前淡定無慌。那些受歡迎的經典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之所以受到歡迎,因為它能為個人提供精神食糧,滿足個人精神的需要。而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個人的精神需要不常被關注,個人的精神是否符合意識形態(tài)才是關注的重點。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首先關注個人成人,然后再關注成為意識形態(tài)所需要的人,取得文化的屬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應該會得到大力改善。因為教育目的文化缺失,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內化為被教育者內省的行動,難以取得被教育者的共鳴。
因為教育內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等文化的缺失,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采取簡單干脆的教育方式,要么對一些問題無能為力或者置之不理,留下教育的諸多空白。因為缺乏文化的鋪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灌輸多于說理,被教育者面服心不服。因為沒有文化的鋪墊,遠離學校層面的家庭的孝道教育便很少被涉及。因為沒有文化的鋪墊,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反感,主客體出現(xiàn)嚴重對立;在效果上,治標不治本,沒有內化為學生的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路,要求我們必須改正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兩條平行線尷尬的狀況,樹立“教育是文化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文化過程”的理念,將文化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推動主流價值觀由“應我”層面達到“真我”層面,推動主體的“應我”和“真我”的契合,從而有助于主體塑造健康人格。
四、以場聚化:單一文化手段弊端的克服
因為文化的諸多優(yōu)點,相比過往板正的思想教育模式,文化以滲透性、具體性、感染力強等特點,讓主流的社會價值觀對學生主體進行全方位的浸透,直達最本質的“真我”,價值觀里外實現(xiàn)一致,便實現(xiàn)了“應我”和“真我”的契合。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文化的引入,不是只在課堂上將文化和課程內容相結合,或者學校開展為期一月的校園文化活動,或者組織學生看幾部影片,因為這些教育都是局部化的、碎片式的。學生可能看了《建黨偉業(yè)》和《建國偉業(yè)》,愛國愛黨熱情高漲,但因為沒有后續(xù)的相應鞏固,這種熱情和情緒便會急劇減弱,再遇上其他反面事端,這種情緒便會急劇轉淡甚至會化為烏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應該謹防碎片式的文化教育。所謂碎片式的文化教育,就是在某個環(huán)節(jié)、某個內容和文化相連,如組織學生觀看某種視頻,開幾個和文化相關的講座,進行幾次和文化相關的演講和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觀的內化必須要經歷這樣一些環(huán)節(jié),傳遞—吸收—強化—內化,強化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碎片式的文化教育在價值觀的強化方面顯然難有大的作為,具體說來存在以下問題。
(一)碎片式的文化教育會導致教育者的思想觀念斷層,影響來自教育者層面的強化鞏固效果
所謂教育者,不只是教師,還包括管理人員及其他輔助人員。任何的碎片式文化教育形式,參與的教育者數量都是極為有限的。如某門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組織討論《人民的名義》,師生在“權力為了人民”這個價值觀取得了強烈共鳴,但是其他課程教師和管理人員不一定追捧這個劇,后續(xù)教育未及時跟進強化,理想價值觀難以在學生心中扎根發(fā)芽。
(二)碎片式的文化教育會導致受教育的學生群體斷層,影響受教育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之效果
碎片式的文化教育在時間、空間上都是不連續(xù)的,只能在某個時間某個空間針對某個群體,哪怕是全校進行的活動,也會區(qū)分年級群體。這樣,不同群體之間在同一時間接受的文化傳遞也不同,但這些群體之間的思想狀況,會相互存在影響。甚至在很多時候,同一個校園的學生群體的相互影響會在學生思想成長過程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如谷歌公司提倡的不斷創(chuàng)新的價值觀,不只是技術部門要不斷創(chuàng)新,就連為員工餐廳也要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之風氣溢于企業(yè)的各個角落。
(三)碎片式的文化教育提供不了抵消社會消極影響的強大的防火墻
由于社會的廣闊性和復雜性,社會消極思想對被教育者滲透的渠道遠遠多于積極思想滲透的渠道。碎片式的文化教育因為采用單一的方式,在復雜的社會思想強力滲透的洪水面前,勢必顯得勢單力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建立起一道強大的防火網,全方位的抵消社會不良思想的侵蝕,就必須夯實文化教育根基,增強文化的教育力度。
要解決以上三個問題,高校必須創(chuàng)立起一種“育”全員、全員“育”的文化環(huán)境,讓學校里教師、管理人員、教輔人員、學生接受一致的思想教育;必須創(chuàng)立一種無所不在的文化環(huán)境,讓師生隨時隨地接受教育,強化積極思想,并內化為行動;必須創(chuàng)立一種強大的文化環(huán)境,能夠抵住外來社會消極思想的影響。要建立起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的文化環(huán)境,可以借助物理場的思路,建立一種類似物理場的文化場,設計好場內的要素及相互間各種力相互作用的通道。通過場域的輻射,讓處于場內的所有要素無所不在地、無時無刻地進行和接受主流價值觀的滲透,以“場”聚化,做強和做實主流價值的傳遞、吸收、強化、內化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文化作用力度。
五、以場育人:人格彌合的保障
作為心理學領域的重要派別的代表,格式塔心理學學派非常重視場域概念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由物理的“場”概念出發(fā),提出研究個體的心理活動要從整體出發(fā)去研究,這個整體包括環(huán)境整體,也包括團隊整體,因此他們在自己的理論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詞,如考夫卡提出了“行為場”、“環(huán)境場”、“物理場”、“心理場”、“心理物理場”等多個概念,這些場是多種力作用的結果。該學派的代表人物勒溫提出了生活空間的概念,認為生活空間的概念也一定適應于對團體的研究,提出了群體動力學的概念,認為團體的氣氛等會對個體心理產生影響[6]。他們的研究表明,環(huán)境對個體心理的作用不可小視。因此,如果能打造一種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體現(xiàn)著主流的價值觀的文化環(huán)境,進而形成將相互作用的各要素能囊括其中的文化場域,同樣會對個體內化主流價值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場里,因為主體受時空連續(xù)不斷的文化浸染滲透,主流價值觀在不斷得到強化和鞏固的同時,必然會從主體的“應我”的外在意識層面滲透到了“真我”的本性意識層面,價值觀在“兩我”層面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應我”和“自我”達到了契合。而之所以能起到如此作用,是因為文化場具有以下特點:
(一)理念和實踐具有一致性
場域都是力的綜合,以將存在于其中的要素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文化場也不例外。強有力的文化場的場力的形成,不僅僅只讓文化價值觀停留在理念層面,更是讓其通過組織運行規(guī)則和成員的行為規(guī)范體現(xiàn)來形成。以企業(yè)為例,阿里巴巴公司提出的分享文化不只是一種價值觀而已,最主要的是要通過阿里巴巴的具體組織實踐體現(xiàn)出來,比如在阿里巴巴的內網,員工可以直言部門主管的待遇不公,可以質疑公司的某項政策規(guī)定,一線員工可以和子公司總裁敞開聊,沒有等級界限的區(qū)別[7];一些企業(yè)如微軟、蘋果、谷歌的公司文化差異居然從員工餐飲就能看出來。這樣,理念和實踐行為相一致的文化場,對理念進行了實踐層面的強化,消解了傳統(tǒng)教育中因為重知輕行所導致的兩面人性的隱憂,從知到行都形成了一致的力量,有利于“應我”和“真我”的契合。
(二)輻射的全方位性
任何一個場域都要通過力對存在其中的所有要素施加影響,要素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因此,一個組織的“文化場”建立起來之后,該組織的任何成員都必須按照組織共同的文化價值觀行事,無一例外。所以阿里巴巴的樂于分享沒有等級觀念的文化觀,不只就公司全員要遵守,即使高級管理層也概莫能外。高校的文化場一旦建立,高校組織中的任何一員,都要受到這個文化場的輻射和約束,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師,都和學生一起嚴格遵守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場域里成員間對文化價值觀的共同遵守,強化了學生主體在接受教育各方傳遞的價值觀信號的一致性,有效減少輸入理念的不一致,避免學生主體的“應我”和“真我”的沖撞和分裂的可能。
(三)作用結果的全息性
所謂全息,簡而言之就是全部信息之意義,比如人的每個細胞,都含有相同的DNA,都包含著這個人所有的基因信息,也就是從人的任何一個局部細胞,都可以看到這個人所有的基因信息。在社會領域中,全息指任何一個局部或個體都要體現(xiàn)整體特征,能夠窺一斑而知全豹。文化場依靠強大的輻射力,對組織成員進行強有力的輻射,最后結果,這個組織整體的價值觀會每個成員身上留下印記,從組織成員身上也能體現(xiàn)出來整個組織的文化理念。文化場作用結果的全息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進一步加速和強化個體的“應我”和“真我”的契合。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將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以文化人,主流價值觀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讓主流價值觀通過“應我”層面有效滲透到“真我”層面,教育主體的兩我的障礙便會被打通;環(huán)境也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將文化和環(huán)境結合,打造全覆蓋的、全方位的文化場域,讓處于其中的各主體都浸染上主流價值觀,加速強化教育主體的“兩我”的契合。所以,打造有效的文化場,從“以文化人”到“以場育人”,應該可以作為解決高校學生主體的人格分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具體路徑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 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38.
[2] 鄒進.現(xiàn)代德國文化教育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69.
[3][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斯.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出版,2002:3.
[4] 張潤枝,李天慧. 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以文化人”[J].北京教育:高教,2017,(3).
[5]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6] 劉九林. 當代社會心理學中“勒溫傳統(tǒng)”的內涵及影響[J].菏澤學院學報,2005,(3).
[7] 盧洋.阿里的文化體系是怎么一步步“長”出來的[ EB/OL].(2017-02-06) [2018-02-05]. http://www.sohu.com/a/125613327_46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