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偉
歐陽修有云:“古之學者必嚴其師?!贝怂^“嚴”,非指學生當敬重師長,維護師長的尊嚴,而是說一個人要學而有成,必須有嚴以教之、能嚴格要求學生的老師,必須有嚴以治學、其嚴謹學風堪為楷模的老師。我們北大之所以能在學術(shù)上長盛不衰,之所以代代都有優(yōu)秀乃至杰出的學者出來,我以為極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教育上有一個“嚴”的傳統(tǒng)。我們的教師是以嚴字教書育人,以嚴字造就后學的“嚴師”。
我生也有幸,從讀大學和研究生到留校教書,幾十年間一直生活在北大,對嚴師之教乃親身經(jīng)歷,體會至深。在北大我曾受業(yè)于其門下的先生自然不止一人,我從他們那里都學了很多很多東西,但是在我的學術(shù)道路上對我要求最嚴因而也教育最大、影響最深的,卻莫過于我做研究生時的導師洪謙先生?,F(xiàn)就記憶所及,對我?guī)煆暮橄壬鷷r所受先生嚴教的情況略作追述,也作為對先生的一點紀念吧。
洪謙先生是馳譽國際哲壇的著名哲學家,是20世紀西方最有影響的哲學學派之一“維也納學派”的成員。我在1952年考入北大哲學系,很長時間里雖久仰其大名,卻無緣得識,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像他這樣的“資產(chǎn)階級”教授是不許登臺授課的。只是到了我讀大學四年級的時候,即1955年秋天,由于我選的畢業(yè)論文題目是“批判休謨的不可知論”,系里請洪先生做我的論文指導教師,我才有機會去拜見了他。
我發(fā)現(xiàn)洪先生待人很平和,也許是初次見面吧,他對我很客氣。他似乎不善言談,而且說話也很謹慎,除了談畢業(yè)論文的寫作并指定幾本必讀書外,幾乎沒有什么題外之言。但是,有幾句話給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至今難忘。洪先生說:“你這個論文題目只有一半,只有‘休謨哲學’這一半,我可以做些指導,至于‘批判’這一半,你恐怕要自己多思考。‘批判’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我學馬克思主義大概還不如你們同學學得多。蘇格拉底說得好,‘我知我為無知’(我后來知道,這是洪謙先生非常喜歡的一句格言)。我不能以自己無知的東西去指導別人。”但是,他接著說:“不論你怎樣去批判休謨,你首先要認真地讀休謨的書,弄清楚休謨自己究竟是怎么說的,這是學術(shù)研究最起碼的要求。”
其實,這個“最起碼的要求”也就是一年之后我做他的研究生時他還屢屢以之教我的治學第一要義,用他的話說就是:研究一個哲學家,首先就要“沉下心”讀他的書,反復地讀,“鉆到”他的書里去,真正把握他的思想,不要事先有個批判的框子,把人家的思想“切割了往里塞”。對洪先生的這個教導,我在1956年11月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錄:“讀書應浸沉于書中,深知其當然、其所以然之故。慎勿先存成見。為批判而尋章摘句,必不能沉下心讀書也?!?/p>
我是1956年夏在北大哲學系本科畢業(yè)后被推薦給洪先生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還是休謨哲學。我們這屆研究生是春季始業(yè),即到1957年2月才正式開學,但洪先生在1956年秋季就安排我開始學習了。過去大學畢業(yè)論文的寫作、修改和定稿雖然都得到洪先生的悉心指導,但那時同他見面求教的機會并不多,現(xiàn)在做了研究生,則整個學習生活都是按洪先生擬訂的計劃進行的。按照他的規(guī)定,我每隔兩周去見他一次,向他匯報學習的進度和情況,提出問題和討論,而事實上經(jīng)常是他聽了匯報之后首先提出問題要我回答,即使我向他提問請教,他也要我先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后才予以點撥,而且往往只是略作提示,還要我自己去再讀再思考,自己求得詳盡的解答。這樣,我很快就感覺到,在洪先生門下執(zhí)弟子禮,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每次去見他都仿佛去參加一次考試,絲毫不敢馬虎。
這樣的學習安排大約持續(xù)了一年半的光景,即從1956年秋到1957年冬。1958年“雙反”運動之后,由于洪先生長期臥病,他就沒有再這樣指導我的學習了。但是這一年半是我在研究生學習時期讀書最多、最刻苦,收獲也最大的一段時間。而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洪先生以他的嚴教在學風(包括治學方法和學術(shù)品德)上對我的培植和鍛造。這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洪先生反復對我說,做學問首先是要打好基礎(chǔ),好比蓋房子,地基不牢,蓋不了高樓大廈。又說,知識基礎(chǔ)要像鐵板釘釘一樣打得扎扎實實。他甚至用手指著頭說:“就是要把基礎(chǔ)的東西牢牢地釘在腦子里?!蔽覀兡菍醚芯可鷮W制是4年,為了打好基礎(chǔ),洪先生要我用一年半的時間讀西方哲學史。他說,你研究休謨也好,研究別的哲學家也好,都必須有深厚的哲學史的功底。有人講維也納學派目中無史,不重視哲學史,洪先生說:“其實石里克(維也納學派領(lǐng)袖,洪先生的博士導師)有很深的哲學史的修養(yǎng),我在他指導下學習時,哲學史是必讀的?!彼嬖V我,他指定我讀的兩本書(策勒[Zeller]的《希臘哲學史大綱》和法爾肯貝格[Falckenberg]的《近代哲學史》)就是當年石里克要他讀的。此外,洪先生還要我全讀或選讀了許多西方哲學的古典名著。他總是講一定要讀哲學家自己的書,一定要讀原著,這是“基礎(chǔ)的基礎(chǔ)”。有的著作,例如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他還特地請對希臘哲學研究有素的方書春先生做過幾次輔導,為我解答疑難問題。
二、洪先生特別強調(diào)做學問要細。首先,讀書要細。一字一句都要弄得一清二楚,不能半生不熟,囫圇吞棗。我雙周去向他匯報學習情況時,他常常在我讀的策勒或法爾肯貝格的書上找出一段話來要我講解并逐字逐句當場口譯出來(我當時讀的是這兩書的英文本)。對每個詞的含義和句中各詞間的語法關(guān)系,他都注意得很仔細,稍有舛差,立刻糾正,并且不憚其煩地對我說,讀書也好,翻譯也好,都要非常細心,要一字不茍。有的翻譯就是因為一字看錯或沒弄清楚句子的上下關(guān)聯(lián)語法關(guān)系,結(jié)果大錯特錯,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其次,研究問題、思考問題要細。細,就是要勤于分析,善于分析;不要粗枝大葉,淺嘗輒止;不要大而化之地高談闊論。有一次我剛讀完了培根的《新工具》去見洪先生,他要我談談對培根哲學的理解,我沒有就《新工具》一書的內(nèi)容具體地闡述培根的思想,而是籠統(tǒng)地大談一通他的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辯證法因素,如此等等。不料洪先生不耐煩地打斷我說:“你有沒有仔細地讀《新工具》?培根在《新工具》里講的東西你沒做一點分析,卻空談什么唯物論、辯證法!”然后他要我回去寫一篇“仔細分析”培根歸納法的讀書報告。這是我在學習上唯一的一次遭到洪先生的訓斥—由于學問沒有做細而遭到的訓斥。
三、洪先生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精神。他屢次對我說,無論讀誰的書,都要自己動腦子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不要讀了什么就信什么,不要人云亦云。1957年底我在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档略凇皩д摗钡谝还?jié)開頭說:“毫無疑問,我們的全部知識都是從經(jīng)驗開始的”,但是他不承認一切知識都是從經(jīng)驗起源的,因為知識的成立還有賴于某些先天的,即不是來自經(jīng)驗的形式(先天的感性形式和先天的范疇),正因此故,沒有人因為康德承認一切知識始于經(jīng)驗而說他是唯物論。然而這樣一來就同我們的哲學教本里流行的一個說法,即“認識開始于經(jīng)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論”發(fā)生矛盾了。我問洪先生怎么理解,他說很抱歉他還沒有注意過哲學教本里這個流行的說法,不過他認為我的思考是對的,并且補充說,柏拉圖也不否認認識開始于經(jīng)驗,他認為只有經(jīng)過感覺的誘導才能使靈魂去回憶它本來固有的對理念的知識。但也沒有人說柏拉圖是唯物論嘛。像這樣鼓勵和贊許我對哲學問題做獨立思考的例子,我還能記起一些。我覺得我在洪先生的培育下在學術(shù)上鍛造出來的這種獨立的精神,是他留給我的一份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洪先生總是教導我要非常嚴肅、認真、審慎地對待寫作。他經(jīng)常要我寫讀書報告,一年半的時間里我大約寫了大大小小一二十篇報告,有些報告(如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兒、洛克、巴克萊)寫得相當長,也很下了一些工夫。但是洪先生不主張輕易發(fā)表文章,一再告誡我不要“為發(fā)表熱所驅(qū),汲汲于敷衍成文”。寫一篇文章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翔實的資料、深入的思考,這就是中國古人說的,要“厚積而薄發(fā)”。根據(jù)洪先生的教導,我在日記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學有根柢始發(fā)為文章。內(nèi)蘊豐厚而外現(xiàn)宏闊偉大—這是一切學問家所經(jīng)歷的途徑。”很慚愧,我并沒有成為這樣的學問家。但是我一直切記洪先生的教導,治學著文,從不敢空談妄議。
洪先生很不喜歡當時蘇聯(lián)哲學界的文風,他們寫的東西冗長而煩瑣,除了引經(jīng)據(jù)典,就是一大堆不加論證的斷語,簡直不知其何所據(jù)而云然。20世紀50年代在北大哲學系講學的一位蘇聯(lián)專家的《西方哲學史講稿》,就是這種文風的一部代表作。從我的研究生學習之始,洪先生就對我說:“這個書不必參考了,書里沒有什么資料,論述也不說理?!倍乙矣涀。瑢懳恼虑胁豢蛇@樣寫。他尤其厭惡有些人寫文章無憑無據(jù),妄下論斷。
例如,50年代末國內(nèi)翻譯出版的《保衛(wèi)哲學》一書上有蘇聯(lián)哲學家阿歷山大洛夫?qū)懙囊黄靶颉?,竟說維也納學派卡爾那普等人的邏輯分析方法是“秉承英美反動統(tǒng)治集團的意旨”制造出來的。我見到洪先生時給他念了這段話,他覺得很滑稽,想不明白他們的“階級分析”怎么會“分析”出這樣荒謬的結(jié)論來。他也不能容忍那種不顧事實、信口開河的文章,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有人寄給他境外刊物上發(fā)表的一篇講分析哲學的文章,他要我拿去看看,說這篇文章“開口便錯”。原來文章劈頭第一句話就說:“分析哲學起自19世紀后半期的邏輯實證論?!焙橄壬f:“分析哲學既不起于邏輯實證論,邏輯實證論更非出現(xiàn)于19世紀后半期,連基本的歷史事實都弄錯了,這種文章怎么立得?。 彼J為,諸如此類的作品都是學風不正的表現(xiàn),都是學術(shù)上的“敗行”。
洪謙先生離開我們近30年了。但是每一憶及,當年親受先生嚴教的情景猶歷歷在目?;仡欁约簬资陙碜哌^的學術(shù)道路,先生的教誨始終謹遵,未敢或忘,這也許差可告慰于先生在天之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