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嶸春
注重生活經(jīng)驗、生命體驗的具身認知語言學原理已是當今小語界的基本共識,是探討閱讀教學的默認前提。但是長期以來,閱讀教學一直存在重語言抽象規(guī)則和形式的記憶,輕學生個體和客觀事物間交互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從具身認知的視角來看,語言學習不是孤立于大腦的抽象符號運算,而是一種“嵌入身體和環(huán)境的活動”。“嵌入身體”,意味著言語學習中學生個體直接經(jīng)驗的重要作用;“嵌入環(huán)境”,意味著學生言語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語言情境。
一、打開知覺感官
具身認知強調(diào)身體經(jīng)驗,認為學習與身體活動密不可分。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將作者借助感官知覺訴諸表達的語言,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體會文字表達的秘妙,從而明白閱讀、寫作時打開知覺,就能讀出、寫出有別于他人的、自我獨特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言語能力得到質(zhì)的飛躍。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作者在描寫麗江的水的特點時,充分調(diào)動了感官體驗,分別從知覺、視覺的感受展開描寫??刹簧俳處熢谝龑W生品味語言時,只把體會漓江水靜、清、綠三個特點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沒有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寫出這些特點,如此處理,將必然削弱文本的“語用”價值。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圈出漓江水的特點,并嘗試用一句話概括。接著教師順勢拋出一個問題:你從哪里看出漓江的水很靜、很清、很綠?如果刪除了后半句行不行呢?將作者借用感官知覺來描寫景物的言語秘妙,作為語言增長點,讓學生深入探究。學生通過對比,明白景物描寫加入作者的感受,能帶動讀者如臨其境。最后教師又順勢而導,讓學生描寫家鄉(xiāng)的景物,也學作者將看到、聽到的感受寫出,從而豐富學生言語表達能力。
二、引發(fā)情感共鳴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diào)“身心合一”,認為情感是對自我以及環(huán)境中認知對象的有意識的感受。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揣摩文字背后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從而產(chǎn)生共鳴。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貓》這篇課文,老舍先生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雖然只是將事實樸實無雕琢地寫出,但字里行間卻流露出作者對貓的愛如同對子女的愛。在品味語言時,引發(fā)體會“人愛貓、貓愛人”的情感,才能使學生對用具體事例表現(xiàn)動物特點的寫法有深刻的體會。
一個教師這樣進行課文第二段的教學:1. 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詞語概括貓性情上的古怪。2. 找出作者用了哪些細節(jié)具體描寫貓的“溫柔可親”。3. 品味動詞“蹭”“抓癢”,體會貓如小孩一樣在撒嬌。4. “小梅花”指什么?貓腳印在老舍先生的眼中成了“小梅花”,體會人和貓其樂融融。5. 練習說話——貓豐富多腔地叫喚:用身子蹭你的腿時,它;當你為它抓癢時,它;當它看見自己踩的“小梅花”時,它。6.? 貓不高興時,“無論誰說多少好話”。都有“誰”?說什么好話?看來貓不高興時,仍然阻擋不了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此片段的教學,教師帶領(lǐng)學生抓住關(guān)鍵語句,揣摩文字背后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同時用說話練習,以舉具體例子的方式,將人和貓之間痛癢相關(guān)、其樂融融的情景牽至筆頭,無形中教會學生圍繞一個意思,舉兩三個例子把段落寫具體。
三、與情境融為一體
作為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具身”,認為環(huán)境因素對認知的影響不僅僅是因果性的,而且是構(gòu)成性的。從語言認知的角度看,語言學習離不開語言情境,語言情境不僅影響了語言學習,而且成為語言學習的構(gòu)成成分。
一位教師在《科利亞的木匣》最后一段的教學中,就巧妙地運用情境,讓學生很好地體會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該教師分三個層次讓學生理解:1. 文本語言情境。木匣是四年前埋下的,人一天天長大——科利亞從五歲長到了九歲,步子也在漸漸變大——步子是以前的一倍了,當初走十步埋的木匣現(xiàn)在只要走五步就挖到了。在挖木匣的過程中,科利亞不光找到了匣子,還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jīng)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聽了科利亞的話,小伙伴們突然覺得自己一下子長大了。2. 文插圖情境。出示課文插圖,創(chuàng)設語言情景:你看圖中的小約翰伸開自己的手掌,說:“以前現(xiàn)在,看來,?!痹倏葱防约旱囊路?,說:“以前,現(xiàn)在,看來,。”3. 生活情境。今天,我們讀了一篇小故事,卻懂得了一個大道理。讓我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去看,用發(fā)展變化的思維去想,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生活中事物的變化,你又體會到了什么你呢?此教學片段,教師運用三個層面的情境:文本情境、課文插圖情境、生活情境,將其作為語言學習的構(gòu)成成分,鏈接“靜態(tài)”的文本和“動態(tài)”的生活。這樣學習言語表達,是在學生已經(jīng)積累生活經(jīng)驗、語言材料上的二次加工和整合,是跳一跳就能夠摘得到的學習果實。這樣的言語學習主動、有效,并且富有開放性、實踐性。
四、融入生活體驗
學生學習過程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對作品的二度體驗、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必然伴隨豐富的心理和思維活動,這些心理和思維活動,都需要學生以自身生活經(jīng)驗、生命體驗為基礎(chǔ),不可避免地具有具身性。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充滿情趣的兒童歌,文中用比喻、擬人的方式,描寫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特別傳神。一位教師教學豌豆媽媽傳播種子時就很好地借助生活體驗,極大豐富了“語料”,使學生對文本感受真切。首先讓學生自由讀這節(jié)詩,想想豌豆娃娃開不開心,從哪讀出的。學生通過“蹦著跳著”,讀出了豌豆娃娃的快樂、活潑。再讓學生想想,平時自己什么時候也會蹦著跳著。學生例舉了取得好成績、去郊游、上自己喜歡的體育課等時候。教師給予肯定,說豌豆寶寶要離開媽媽獨立生活了,它和同學們的心情是一樣的。然后鏈接生活經(jīng)驗,模擬學生生活情景,讓學生學習表達:啪的一聲,豆莢炸開,豌豆寶寶可以去了,它地離開媽媽。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有的說豌豆寶寶去上學了,它翻著跟斗離開媽媽;有的說豌豆寶寶可以去旅行了,它跳著踢踏舞離開媽媽……最后播放鳳仙花傳播種子,讓學生仿寫。大部分學生對植物如何傳播種子沒有切身體驗,對文章的喜愛僅僅停留在課本描繪的字里行間。這個片段的教學,喚醒了學生親身體驗的生活場景,伴隨著豐富的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這是實實在在運用語言的語文學習,是學生對作品深層體驗、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于無形中,學生學會了用好動詞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