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 要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人性本惡”“化性起偽”的人性論為理論基礎,提出了不少著名的教育思想,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荀子的教育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學習理論,本文以《荀子》中的部分篇章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荀子》中有關學習理論的分析,總結和概括出荀子“兼陳中衡”、“虛壹而靜”、“鍥而不舍”、“并以不二”、“學至于行”的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以求為當今學習者正確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關鍵詞 荀子 學習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荀子說:“學不可以已?!边@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說學習對個人的成長和提升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因此要終身學習;二是說對待學習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是持之以恒、不斷積累,才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獲。學會如何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且有意義的。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驗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包含著多種心理因素的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其中,學習態(tài)度是學習活動中的主導因素。荀子對學習態(tài)度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采取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等問題,做了精辟的論述,對我們現(xiàn)如今學會如何學習也頗有借鑒意義。
1“解蔽救偏,兼陳中衡”
荀子說:“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雹偎^的“蔽”即“蒙蔽”、“遮蔽”,是指人們看待事物時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每個人的愛好、憎惡、生活環(huán)境、經歷、知識的廣博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可能會僅僅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只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或者是只被事物的一個方面所蒙蔽,造成對復雜的事物和現(xiàn)象缺乏全面的了解,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即“故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避,古為蔽,今為蔽。”②荀子所說的“欲”與“惡”,“始”與“終”,“遠”與“近”,“博”與“淺”,“古”與“今”,等,都是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如果人們在認識事實時只看到其中的一個方面而看不到另一個側面就會出現(xiàn)認識上的錯誤。荀子生活在戰(zhàn)國末年,他看到先秦的思想家們都犯了認識片面性的錯誤,“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勢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雹墼谥赋鏊麄內毕莸耐瑫r,荀子也揭示了“一隅之蔽”所帶來的危害,“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雹苁挛锉举|和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形式是變化多端的,僅僅觀察到它的一個方面是不能正確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
學習也是如此,不管是科學實驗還是理論探究,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究、去思考的問題,如果我們僅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得到的結果往往是不全面的,即荀子所說的“蔽”。因此,荀子又提出了“解蔽”,“解蔽”就是要糾正偏見,回到正確的認識軌道上來。荀子所提的“解蔽之法”便是“兼陳中衡”,“兼陳”就是把事物的各個方面或各種情況都展示出來,排列在一起,“中衡”就是通過比較權衡而確定一個適當?shù)?、中正的答案。也就是說,不單單偏執(zhí)于事物的某一個方面,而是對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做全面、廣泛的比較、分析和綜合,擇其所是而棄其所非,以求正確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也就荀子所說的“道”。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習者要預防由于個人視角和身份地位等各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偏見,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真正做到荀子所說的“兼陳萬物而中懸衡”。
2“虛壹而靜,專心有恒”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⑤“兼陳中衡”的過程需要有心的參與,那么心如何才能去掉認識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呢?根據荀子的說法,靠的是虛心、專一、靜心?!疤摗笔侵浮疤撔摹保础安灰运巡睾λ鶎⑹堋?,荀子說:“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積”和“私”是指人已有的知識和成見。荀子認為,在人的意識里,有很多已經知道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會妨礙人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虛”就是教人們不要先入為主,不以心里已有的知識或見解阻礙對新知識的認識和接受?!耙肌敝傅氖恰皩R弧保础安灰苑蛞缓Υ艘弧?,就是不一心二用,不要因為對一種事物有一定的認識就妨礙專心的接受認識另一種事物。對于所學習的東西,應當精力集中,全力以赴,切不能三心二意,注意力分散?!办o”指的是“靜心”,即“不以夢劇亂知”,就是說不能用沒有根據的胡思亂想或者情感的沖動來擾亂人的理智和思維活動。荀子說“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因此在學習中應當保持頭腦清醒,思維清晰??傊挥凶龅教搼讶艄?,精神專注,頭腦清醒,才能“除蔽而得道”,正確地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避免片面性、表面性的蔽塞之禍?!疤撘级o”是一種學習態(tài)度,它要求人們在學習時不胡思亂想,排除干擾,做到精神集中,以此取得學習的成效。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雹拊谲髯涌磥?,學習就如同雕刻一樣,只要持之以恒,金石也可以鏤空,相反,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即使天資過人,也會學無所成。荀子特別反對志不專注,用心浮躁,而要想做到“?!?,就要持之以恒,不斷地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前進。他還說:“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⑦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江河大海,是靠細小的流水一點一點匯集起來的。這說明,無論是知識還是道德,都是由于積累而成的,而積累,則需要不懈地努力,必須要有一種鍥而不舍、堅持不懈的精神?!氨巳酥判灾嗫h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之故,或為之,或不為爾!”⑧荀子認為,“六驥不致”的原因就是沒有持之以恒,而是斷斷續(xù)續(xù),半途而廢。不管是讀一本書還是讀一篇論文,我們都必須從序言到結語一點一點地去閱讀、理解,如果我們少讀了一個章節(jié),就無法把握整篇文章的脈絡。因此,荀子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4“并一不二,所以成積”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雹崛绻麤]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就不會取得輝煌顯著的成績。在荀子看來,學習應當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必須“擇一而壹”,也就是說,目標的選擇必須專一不二?!安⒁欢欢?,所以成積也?!雹鉃槭裁凑f學習目標必須專一不二呢?荀子解釋道:“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意思是說,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能同時掌握多項技能,人的感覺再靈敏也不可能同時進行多項感覺活動。人的精力和能力總是有限的,而萬千世界又是紛繁復雜、變幻無窮的,我們不可能以有限的精力和能力來探索廣袤無際的世界,因此我們必須“擇一而壹”。荀子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膳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以自然界的蚯蚓為例來引證目標專一的重要意義,強調學習必須咬定目標,持之以恒。一個人只有有了明確專一的學習目標,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使日積月累有明確的方向,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和安排,以促成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學有所成。
5“知不若行,學至于行而止”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十分倡導親身實踐的重要作用,提倡人們在實踐中進行人文教育。在《儒效》篇中,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聞、見、知、行的教學和學習過程被很多人所接受和推崇,荀子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行重于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身實踐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辯證唯物主義也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笨梢妼嵺`的重要意義。在我們如今的課堂中,尤其是中小學課堂,也十分注重學生們的親身實踐活動。例如在數(shù)學課堂上,為了讓學生認識10米有多長,老師會讓學生親手用尺子量一量教室的長和寬,讓學生們在親身實踐中切實感知到知識,這樣能使他們記得更牢固,學得更好。實踐是獲取直接經驗的最佳方法,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與我國荀子的想法也不謀而合,杜威也十分重視實踐的重要作用,開創(chuàng)了教育學歷史上著名的現(xiàn)代教育流派。荀子說“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因?!?“行之明也,明自為圣人?!?也就是說,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yǎng)。實際上,人們培養(yǎng)自己“兼陳中衡”、“虛壹而靜”、堅持不懈和專一不二精神的過程,也已經是一種實踐的過程了。我們學到的知識、懂得的道理,都必須落實到實踐之中。路途有多遠,我們只有通過行走才能知道。因此,學習離不開實踐,實踐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
荀子作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家,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辯證的思想,他所提出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雖然受時代的局限仍然突出強調禮義的重要性,但其所提出的學習方法具有科學意義,符合學習規(guī)律,在當今對我們的學習和教育仍然具有積極作用,值得我們學習、體悟。
注釋
①②③④⑤《解蔽》
⑥⑦⑨ 《勸學》
⑧《修身》
⑩ 《儒效》《富國》
參考文獻
[1] 梁啟雄.荀子簡釋[M].中華書局,1983.
[2] 孫德玉,楊慧.從荀子的“禮”論看儒家的人格修塑[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2):105-108.
[3] 謝耀亭.學以致道:荀子學論探賾[J].孔子研究,2018(06):63-71.
[4] 李術軍.論荀子的“虛壹而靜”[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02):223.
[5] 李海兆.解蔽與澄明——荀子《解蔽篇》思想闡發(fā)[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2(01):51-53.
[6] 陳德安,申國昌.荀子的學習思想探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S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