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勝 賀陽
[摘 要] 五四運動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拔逅摹睍r期的青年學生勇敢地擔當起維護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歷史使命,積極尋求政治參與,發(fā)揮了先鋒和橋梁的作用。回顧五四運動的過程,探析青年學生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有利于總結并汲取“五四”時期青年學生的愛國精神。廣大青年立業(yè)正當時,應當汲取五四運動精神的豐厚營養(yǎng),并通過艱苦奮斗將其付諸實踐,以青年強實現(xiàn)國家強,以愛國情凝聚行動力,以探索促進深化改革,以實干促成全面小康,以求真理提升軟實力。
[關鍵詞] 五四運動;青年學生運動;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 G641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8616(2019)03-0011-09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100年來國家與人民的命運早已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轉變。隨著綜合國力的巨大提升,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五四運動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緬懷國人救亡圖存的拼搏精神,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愛國壯舉,對于勉勵當代青年奮發(fā)圖強、報效國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五四”時期青年學生運動的歷史過程
“五四”時期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洋政府對外妥協(xié)投降,對內剝削、鎮(zhèn)壓人民,國內局勢緊張,社會矛盾一觸即發(fā)。青年學生作為思想敏銳、國民意識較強的先進群體,開始走上政治舞臺,為國家尋求新的出路。巴黎和會上中國的外交失敗,激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和悲憤。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青年學生自發(fā)地走出校門,掀起了一次次聲勢浩大的抗議行動。他們在斗爭中逐步走向聯(lián)合,從個體結成學生群體,從學界擴展到工、商各界,參與人數日益增加,影響力逐步擴大。最終青年學生運動從北京蔓延至全國,在民眾的積極響應中演變成全國性的群眾運動,取得了政治與外交上的勝利。
(一)成立社團:從學生個人走向群體
中國的知識分子向來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青年學生也不例外。20世紀初葉,由于這一群體思想敏銳,具有反抗意識和踐履精神,又在大城市深受帝國主義和反動政府的壓迫,對社會的黑暗面懷有強烈不滿,成為反帝愛國運動的先鋒力量。正如毛澤東所說:“數十年來,中國已經出現(xiàn)了一個很大的知識分子群和青年學生群。在這一群人中間,除去一部分接近帝國主義和大資產階級并為其服務而反對民眾的知識分子外,一般的是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大資產階級的壓迫,遭受著失業(yè)和失學的威脅。因此,他們有很大的革命性?!盵1]
在民族危亡之際,青年學生自發(fā)結成團體,共商改造社會之良策。他們意識到只有聯(lián)合多數人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才能有所作為。于是,20世紀20年代前后,以青年學生和業(yè)界青年知識分子為主的團體相繼出現(xiàn),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湖南等全國各地,達到四百多個。在北京,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各校學生成立了學生救國會,并南下到天津、濟南、武漢等地聯(lián)絡學生,幾乎發(fā)展為全國性的青年社團。在李大釗的幫助下,鄧中夏等北京大學學生成立了少年中國學會,這是五四時期成員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的社團。羅家倫、傅斯年等學生成立了新潮社,并創(chuàng)辦《新潮雜志》,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在長沙,毛澤東、蔡和森等人成立新民學會,探索改造社會的有效辦法。在日本,經過周恩來、王希天和王兆榮等人的倡議,中國留學生成立留日學生救國團。這些社團組織主要以改造中國為宗旨,通過出版刊物、演講等形式開展活動。后來很多社團成員成為五四運動中的主力,在五四運動的高潮中起到了巨大的反帝宣傳作用。可以說,這是青年學生由個人走向聯(lián)合、登上政治舞臺的第一步,體現(xiàn)了廣大青年學生的新覺醒。
由于這些社團的成立,北京各高校的學生在動蕩時局中迅速實現(xiàn)聯(lián)合,使得五四運動得以有組織、有計劃地展開。1919年5月1日,當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時,以北京大學為首的眾多高校學生迅速聯(lián)合起來,召開學生代表大會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喚醒同胞,一致救國”等口號,并在5月4日集聚天安門游行示威,部分學生在以匡互生為代表的小團體組織下火燒趙家樓,以示對曹汝霖、章宗祥等人葬送山東主權的強烈抗議。隨著學生運動愈演愈烈,北京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于5月6日共同成立了學生聯(lián)合會,實現(xiàn)了北京學界的聯(lián)合。
(二)實行三罷:從學界到工、商各界
隨著北京學界的聯(lián)合,青年學生集體罷課、自覺組織并參與愛國運動,如組織講演團、出版刊物、開展抵制日貨和提倡國貨活動、組織護魯義勇隊等,影響力逐步擴大。這使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感到惶恐,于是采取武力鎮(zhèn)壓和舉辦考試等分化手段破壞學生愛國運動,并為曹汝霖、陸宗輿等賣國賊辯解。1919年6月2日,軍警逮捕了7名販賣國貨的學生,徹底激怒了廣大學生。經過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的緊急會議決定,學生們自6月3日起恢復街頭演講活動,如果有人被捕,第二天加倍出動學生講演,直到北京中等以上25000名學生全部被捕為止。學生們決意以身赴險,與反動政府的高壓政策斗爭到底。在6月3日、4日兩天內,共有800多名學生被捕。6月5日,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發(fā)表宣言:“學生等方當求學,惟知有真理。真理所在,死生以之。求仁得仁,又何怨乎”[2]。5000名學生自帶行囊,走上街頭,做好了被捕入獄的準備。許多市民為之感動,與學生們一同抵抗軍警。
“六三”北京大逮捕的消息傳到上海,激起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同情和支持。深受帝國主義經濟壓迫的工人階級率先開始罷工,支持學生愛國運動。6月5日,上海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工人全體罷工,隨后,商務印書館的工人、鐵路工人、碼頭工人等各行各業(yè)的工人相繼罷工,提出拒簽和約、釋放北京學生、嚴懲賣國賊的要求。為了民族利益,工人階級自發(fā)的同青年學生結為一體,共同反抗北洋軍閥統(tǒng)治勢力。上海學生表明“愿取一致行動”之意,在實行總罷課的同時積極勸說商會罷市。然而商會受上海反動當局所迫,遲遲不肯表態(tài)。商號唯恐經濟利益受損,亦不愿罷市。6月5日,學生們沿街動員商號罷市,一些愛國學生甚至采用跪求、寫血書等方式請求罷市。各商號迫于形勢陸續(xù)罷市,在店鋪前掛起“國家將亡,無心營業(yè)”等標語。6月6日,上海商、學、工、報四界聯(lián)合發(fā)表對內宣言:“今商已罷市,工已輟作,與學生一致進行,存亡危急之頃,實賴兄弟同聲之應”[3]。于是,學生運動演變成各行各業(yè)廣泛參與的群眾愛國運動,在全國范圍內不斷延伸,五四運動進入新的階段。
(三)舉國共進:從北京席卷全國
北京學生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得到了各省學生的積極響應,尤其是“六三”大被捕事件,掀起了全國學生愛國運動的高潮。從5月4日起,天津、上海、濟南、武漢、長沙等地學生都開始采取罷課、游行示威、講演等活動支持北京的學生運動。工人、商人和農民等群體也以各種形式參與到愛國運動中,猛烈沖擊了北洋軍閥政府的統(tǒng)治。6月16日,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等地的學生代表,在上海召開會議,成立了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學生運動有了更集中統(tǒng)一的組織機構,繼續(xù)向縱深發(fā)展。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成立后,立即號召并組織學生開展拒簽和約的斗爭。各地學生舉行示威游行并選派代表團去北京總統(tǒng)府聯(lián)合請愿。在法國,巴黎留學生和華工包圍了中國代表團的住所,阻止專使出門簽字。迫于人民群眾的壓力,北京政府最終表示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至此,“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的目標初步實現(xiàn),五四運動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在民族危亡之際,青年學生走在愛國運動的前列,掀起了捍衛(wèi)國家和民族主權的英勇斗爭;在國民昏惰之時,毅然承擔起“國民身份”的救亡責任,以實際行動詮釋了讀書不忘救國的家國情懷。青年學生在斗爭中歷經磨難,從個人結合成群體,又將愛國運動從學界拓展到工、商各界,最終演變成廣大工人階級、知識分子、資產階級參與的全國群眾性愛國運動。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然而,由于學生運動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堅強的領導核心,對改造中國社會難以產生持久長遠的影響。青年學生自身力量弱小,又處于“讀書”與“救國”的兩難抉擇中,無法擔當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也不可能找到改造中國社會的正確道路和方法。只有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與工農群眾相結合,才能使中國走上正確的救國道路。
二、“五四”時期青年學生運動的深遠影響
“五四”時期,數十萬名青年學生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英勇地走在運動前列,不畏反動勢力的壓迫,在社會上奔走呼號,掀起了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標志著國民的初步覺醒,也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學生運動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沖擊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五四”時期,民眾通過聯(lián)合行動迫使北洋政府調整策略,達到了“懲辦賣國賊”和“拒簽和約”的目的。這場由青年學生發(fā)起的愛國運動,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過程中,極大地削弱了北洋政府的公信力和威望,抨擊了國內的封建主義專制勢力。上?!叭T”斗爭期間,淞滬護軍使盧永祥和護海尹沈寶昌急電北京政府:“現(xiàn)在罷市業(yè)經三日,并聞內地如南京、寧波等地亦有罷市之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以不圖,將成大亂”[4]。這體現(xiàn)了五四運動對北洋政府統(tǒng)治的沖擊和震懾。
人們意識到北洋政府作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傀儡,不會也不可能使中國獲得獨立和解放。經過五四運動,北洋政府成為民心喪失、搖搖欲墜的眾矢之的。進步的青年學生在反對軍閥和封建統(tǒng)治的同時,不斷探索改造中國社會的道路和方法。
(二)促成了中國外交上的勝利
“五四”時期,出于對日本侵占我國山東的不滿,各地的青年學生以各種方式展開對日斗爭。在日本,留日學生冒死發(fā)起游行示威活動,與日本軍警產生激烈沖突。國內各地學生紛紛發(fā)起“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并組織游行示威,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起到了震懾作用。據《申報》記載:“抵制日貨后,日商經貿收入減去百分之七、八十。罷市以前,中國進口的日貨平均每月達四千多萬。而罷市以后,則不足一千萬。日本商貿從業(yè)者、新聞從業(yè)者,均對于此次華人抵制日貨激烈程度、堅決程度和持久性,非常驚懼?!盵5] 由此可見,“五四”時期的愛國運動重創(chuàng)了日本對華經濟貿易,并對日本侵華行為起到了震懾作用。五四青年學生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參與謀劃損害中國主權的英、美等帝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國的獨立和主權。
(三)喚醒了民眾的國民意識
在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不僅英勇斗爭,擔當起愛國運動的先鋒,還積極動員、帶動了廣大民眾參與斗爭,喚起了民眾巨大的歷史主動性。一方面,青年學生通過游行示威、聯(lián)合請愿等活動積極給北洋政府施壓,在它的殘酷鎮(zhèn)壓中愈戰(zhàn)愈勇,又以寫血書、抗軍警重毆、甘愿被捕等壯舉體現(xiàn)的犧牲精神感化了民眾,喚起了廣大民眾的愛國意識和斗爭精神。另一方面,青年學生意識到工農群眾是改造社會的主要力量,于是深入到工人隊伍中,積極開展動員和組織工作,對喚起人們的自覺意識、啟發(fā)其斗爭覺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1919年3月,鄧中夏、黃日葵等人建立“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向工人、店員和貧苦市民宣講時事和科學文化知識,以啟發(fā)民眾的政治覺悟。由此可見,青年學生運動對于喚醒民眾的國民意識具有重要意義,正如陳獨秀所說,“偌大的中國,只有少數青年學生是覺醒的”“青年學生是社會改造的唯一動力”[6]。
(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入中國,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開始學習并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青年學生中較早出現(xiàn)了一批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分子,如鄧中夏、周恩來和毛澤東等,他們多是五四學生運動中的骨干力量。在這一時期他們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步確立了對馬列主義的信仰,成為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正如毛澤東所說:“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盵7] 他們積極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利用社團刊物進行宣傳,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時期建立的學生社團及其出版刊物,這時也開始系統(tǒng)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思潮。如《國民》在李大釗等知識分子的幫助下,開始介紹蘇俄情況并發(fā)表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后,經過李大釗等青年知識分子和毛澤東、鄧中夏等青年學生的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關注,在政治思想領域逐步擴大了自己的陣地。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越來越多的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三、“五四”時期的青年學生運動對當代青年的啟示
“五四”時期的青年學生運動不僅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青年學生表現(xiàn)出的優(yōu)良品質也凝結為那個時代的精華,隨著歲月積淀愈久彌香,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代展現(xiàn)出熠熠光彩。五四精神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愛國主義精神。這是在五四運動中一以貫之的根本動力,也是五四運動的核心精神。青年學生在民族危亡之際,主動擔當起維護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的使命,采用罷課、游行示威、演講等方式向政府施壓,尤其是寫青年血書、捐款等行為體現(xiàn)了強烈的民族情感和家國情懷。二是勇于革新的精神。當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時,青年學生率先樹起反對的大旗,以趙家樓的第一把火燃起了全國反對的熱焰。青年學生勇于革新、不畏強權、積極斗爭,以各種方式反對封建專制獨裁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體現(xiàn)了革新精神和反抗意識。三是追求真理的精神。青年學生實事求是,追求科學、民主等思想,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文化與發(fā)展道路,并通過自我覺醒促進民眾覺醒。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四精神對于今天的中國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黨通過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的時代,是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青年應當順勢而為,奮發(fā)圖強,從五四精神中汲取豐厚的愛國主義營養(yǎng),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一)以青年強實現(xiàn)國家強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對于國家的長遠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作為“現(xiàn)實的個人”,青年具有與其特定社會歷史條件相適應的責任和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chuàng)造歷史?!盵8]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獲得了巨大提升,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國家也面臨著更高層次的發(fā)展目標和任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9]。要實現(xiàn)這“三步走”的戰(zhàn)略目標,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青年這一群體的奮發(fā)有為。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應當繼承五四時期為國為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青春之我開拓前進,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添磚加瓦。
青年要想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有所作為,就必須先練就過硬本領,增強自身的實干能力,這是青年實現(xiàn)自身價值、為國奉獻的必要前提。青年要不斷提升個人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實踐能力,在學好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做好從學校到社會的角色轉變,增強自身獨當一面的生存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在此基礎上把自己塑造成社會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傊敶嗄曛挥写罅μ嵘C合素質和實干能力,才能奮發(fā)有為,以個人強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
(二)以愛國情凝聚行動力
愛國主義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在不同時期它表現(xiàn)為不同的時代內容。在“五四”時期,它表現(xiàn)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反對封建軍閥政府和帝國主義相勾結侵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行為。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擁護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愛國主義就是愛社會主義的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把中國建設成現(xiàn)代化強國。因此,青年不僅要砥礪自身,練就過硬本領,也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具備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己任、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的家國情懷。
第一,青年應當增強社會責任感。作為國家未來的頂梁柱,青年應當增進國家認同,明確自身對于國家和人民的責任。青年應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把自身需求與社會需求相統(tǒng)一,把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相結合,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聯(lián)系。第二,青年應把愛國情感轉換成民族振興的實際行動。青年應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做實事,把家國情懷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如在擇業(yè)時應積極關注國事,響應政府號召,優(yōu)先選擇對社會貢獻較大的崗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應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現(xiàn)實訴求,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從為國奉獻的大處著眼,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入手,在為人民服務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在篤行實干中推動社會發(fā)展??傊?,弘揚五四精神、以愛國情凝聚服務社會的行動力,這是時代對于青年的殷切期望,也是作為中華兒女一份子的應有之義。
(三)以探索促進深化改革
“五四”時期的青年學生不畏強權,率先進行抗爭,由此打開了人民群眾巨大勢能噴涌而出的缺口,使舊中國成為“青春之中國”,這是動蕩時期青年學生為了國家走在時代前列,積極探索民族革新的英勇之舉,也是那個麻木社會所需的民族激情。在當代,青年處于和平發(fā)展、深化改革的轉型時期,改革正處于攻堅克難、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面對社會矛盾交織、利益固化的重重困難,青年應當傳承“五四”時期青年學生的革新精神,積極開拓進取,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能力為改革注入新的活力。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與創(chuàng)新性的群體,理應走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前列。但是由于青年自身的力量較弱,人生經驗不足,對社會中的諸多事情缺乏深刻的洞察與感悟,還不足以擔當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青年能做的應是找準自己在深化改革中的角色定位——做好促進改革深化的先鋒隊。青年應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思維和氣魄擔當起應負的責任,盡己所能,積極探索,在工作中不斷打開新局面。
一方面,青年應當帶頭進行思想解放,掃清思想觀念的障礙,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做好思想準備。針對改革中遇到的硬骨頭,青年應當積極了解客觀情況,利用網絡媒介為改革發(fā)聲,利用輿論引導在社會上形成大勢所趨的改革浪潮,推動形成深化改革的社會合力。另一方面,青年應具備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著眼于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和社會民生等方面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大膽地探索假設,小心的實踐解決。例如,在當前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產業(yè)結構轉型的過程中,高新技術企業(yè)發(fā)展動力不足,資源導向型企業(yè)轉型緩慢。青年應當在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中勇當先鋒,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要素驅動、投資開發(fā)為主”進入到“創(chuàng)新驅動、運營為王”,通過引領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轉型升級,帶動社會形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風氣??傊?,廣大青年應當借全面深化改革之機,積極進行守正創(chuàng)新,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擁護者和奮斗者。
(四)以實干促成全面小康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青年應志存高遠,更要腳踏實地,以篤行實干切實的為社會做出貢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關系著13億中國人能否徹底改寫貧困史、走向富裕生活。目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距離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只剩下一年時間。然而,深度貧困地區(qū)依然存在,1660萬貧困人口尚未脫貧,農村基礎設施不健全、公共服務不便利等問題依然嚴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力軍和突擊隊,青年應樹立求真務實的精神,夯實基礎、艱苦奮斗,在篤行實干中走好這“最后一公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最突出的短板也在農村。廣大青年應以社會需要為導向,深入基層,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拼搏、不懈奮斗,支援偏遠落后地區(qū)的發(fā)展以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青年干部也要矢志不渝、腳踏實地,帶領人民群眾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做大鄉(xiāng)村產業(yè),拓展營銷渠道,讓農民的增收方式更多元、動能更強勁。總之,當代青年應當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邁穩(wěn)步子、踏實做事,在實干中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五)以求真理提升軟實力
“五四”時期的青年學生立足于中國現(xiàn)實,求真務實,在民族大義面前明是非、求公道,并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在各種理論思潮中選擇了契合中國實際需要的科學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這種勇于追求真理和進步的精神對于今天的國家發(fā)展和青年成才也有重要意義。
當前國內各種思潮相互激蕩,青年的思想意識多元化;物質誘惑紛紛擾擾,侵蝕著青年的精神意志。面對思想觀念復雜多元的局面,廣大青年應當樹立求真務實的精神,“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10],自覺增強抵御不良思想影響的能力。一方面,青年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守好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1]。作為在中國革命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被證明的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中國社會穩(wěn)定、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青年應當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思想、方法,并運用它來解決時代難題,在創(chuàng)新理念、思想和方法中積累發(fā)展經驗、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程。另一方面,青年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求真學問、悟真道理。既夯實基礎知識又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既刻苦鉆研理論又不斷增強技能,不負國家和人民的期望,運用所學知識為社會做貢獻,為人民做奉獻??傊瑖鴦葜畯娪捎谌耍瞬胖沙鲇趯W。青年應當發(fā)奮學習,為國家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推動文化強國的建設。
四、結語
一百年前,青年學生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青年學生在民族危機面前勇敢地擔當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成為五四運動的先鋒隊和主力軍。青年學生所展現(xiàn)的愛國主義、勇于革新、勇敢實踐和追求真理等精神,對于當代青年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當前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代賦予了青年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廣大青年立業(yè)正當時,應當汲取五四精神的豐厚營養(yǎng),并通過艱苦奮斗將其付諸實踐,以青年強實現(xiàn)國家強、以愛國情凝聚行動力、以探索促進深化改革、以實干促成全面小康、以求真理提升軟實力。作為當代青年,應當把握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奮發(fā)圖強,努力成為堪當時代大任的棟梁之材。只有這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有可能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成為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1.
[2]蒙木.五四風云[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145.
[3]海上閑人.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上海罷市實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445-446.
[4]常丕軍.五四運動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17.
[5]日軍艦來閩,企圖威脅抵制日貨運動[N].申報,1919-05-06.
[6]任建樹.陳獨秀著作選編: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35.
[7]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童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234.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17:4.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
[10]李永勝.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 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N].西安日報,2018-05-07(9).
[1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7.
[責任編輯:吳壽平]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Li Yongsheng ?He Yang
Abstract: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s a patriotic campaign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By shoulder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and actively seeking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young students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played a pacesetter and bridge role.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exploring the role of young students in it is conducive to summariz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patriotism of young students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Thi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youth in the new era to pool national strength, to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up by exploration, to seek truth so as to improve China's soft power, and to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a.
Key words:the May Fourth Movement; ?Youth Students' Movement;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