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奕蘭
摘 要:隨著全球多元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正逐步向著邊緣化的位置游走。因此,藝術教育的進行需要一代熱愛藝術的人來共同完成。而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大眾對消費要求和服務質量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互聯網的興起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藝術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關鍵詞:藝術教育;工匠精神;傳承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
一、引言
工匠精神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有著非常深厚的關系,超脫于工匠精神的工匠文化本身也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工匠精神既是我們探尋傳統文化的寶貴鑰匙,同時也是實現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目前,工匠精神已經在我國各行各業(yè)被廣泛應用,包括手工業(yè)、制造業(yè)和藝術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過程都和工匠精神有著很大的關系。本文則主要以河套學院藝術類專業(yè)為例,具體分析藝術教育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二、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被稱為職業(yè)精神。它是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質的體現。它也是實踐者的一種職業(yè)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奉獻精神、精益精神、聚焦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等。
工匠總喜歡在不斷琢磨自己的產品的基礎上來不斷地改善自己的工藝,從而享受產品在自己雙手中不斷升華的過程。工匠在制造的過程中有著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心理,會對精品作品不斷地追求,爭取能夠將品質做到最好。
教師就像教書育人的工匠,也是工匠精神的訓練員。在藝術教育中工匠一般授予學生學習的方法、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本領,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能力[1]。當工匠精神被運用于教學中時,教師始終扮演“老師傅”的身份,學生則是“學徒”,教師會口口相傳,手手相扶,親自實驗,反復講解,爭取讓學生領會、學會蘊含在技術中的精髓,并告誡學生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一定要精益求精。
三、藝術教育中發(fā)展工匠精神的原因
由于一些藝術生會有一點兒比較散漫的性格,所以很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進行主動的鉆研,導致在之后沒有辦法形成主見。加之藝術設計專業(yè)的教師數量少,導致很多老師沒有辦法一對一對學生進行輔導,更沒有辦法在之后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督促和約束。再加上很多學生是因為文化課程成績不好而被迫去學習藝術課程,本人并沒有多大的興趣,更談不上熱愛此門學科,很多學生在就讀藝術類的高校之后就只求一個正常的畢業(yè)證書。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本談不上用心學習,而這導致很多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在畢業(yè)之后都沒有辦法更好地適應社會,甚至不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而工匠精神的應用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提高興趣,轉向喜歡甚至是熱愛上自己的專業(yè),從而大大提高了藝術類的教學質量。
四、在藝術教育中堅持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傳統藝術文化得以保證的重要基礎
徐悲鴻的《馬》、貝多芬的《月光曲》和一些民謠正越來越多地被現代人所欣賞和傳唱。而這樣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夠更好地立足于藝術市場,都源于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傳承,這一類的精神就被稱之為工匠精神。[2]也正是由于對工匠精神的不斷追求才使得這些藝術形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了新生?,F如今,還有許多隱藏在民間的藝術家,傳承著前輩的經驗、理念,堅持走在藝術傳承的道路上。在以后的藝術設計教學中我們不妨請一些這樣的民間藝人到課堂,讓學生更為近距離地體驗工匠精神重要理念。
(二)工匠精神也是高校藝術生未來發(fā)展必備的職業(yè)素質
工匠精神大多需要教師本身有過硬的知識技能,需要有長久的耐心,要對學生有信心還要細心,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傳承的過程中亦要不斷創(chuàng)新,適應時代的腳步,要有很好的團隊合作協調能力。這些精神正是我們在未來需要提升的閃光點。而高校的藝術生在從事藝術設計時,相對也會促進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知識宣傳。這個社會給了藝術設計專業(yè)特別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因此,作為一個藝術生,一定要養(yǎng)成嚴謹、專注和耐心的品質才能夠在今后有所作為。而這正要求廣大高校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藝術的時候就有良好的職業(yè)精神。
此外,廣大高校在培養(yǎng)藝術人才的過程中,大力強調工匠精神能夠讓自己的職業(yè)道路越走越順。而工匠精神也正是學生最重要的職業(yè)精神之一。
五、藝術教育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策略
(一)將工匠精神融入系統課程的學習中
在針對藝術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尤其應該將工匠的職業(yè)精神融入到專業(yè)課程中,并在之后落實到考核的過程中。而作為藝術設計專業(yè)的教師也應該去掌握設計作品的制作過程,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剖析設計作品的合理性、實用性等知識。同時讓廣大藝術生將傳統的文化融入到設計作品中,可以達到繼承和發(fā)揚我們文化的良好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去自主完成創(chuàng)作作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例如,在進行藝術專業(y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從本專業(yè)的實際操作著手,并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運用不同類型的基本原理來全面地把握設計方案,就像在掌握傳統居室設計需求后還要將現代創(chuàng)意設計方法和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原創(chuàng)家具及陳設品,讓陳設與設計完美結合[3]。
(二)手把手教給學生一些最基本的設計和制作技能
老師要帶領學生通過觀摩展示、技法操作、演示和其他方式來認識工匠精神。因為榜樣精神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而且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
例如,在進行藝術類軟件課程的三維建模教學時,老師要領導學生熟練掌握標準的幾何體創(chuàng)建和參數路徑設置的方法,并在之后熟練運用布爾運算創(chuàng)建復合幾何體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建立和解散“組群”。手把手教會學生掌握彎曲、扭轉、錐化和倒角修改器的使用方法,并在課堂上將這些技能熟練地運用于各種效果圖的制作過程中。
同樣,在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工匠精神的作用尤為突出,例如表現技法、裝飾設計、皮藝設計、展示設計等課程中,許多授課章節(jié)中都需要教師親自演示,傳以過程技法,學生方得其精髓[4]。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大多都需要反復演示過程,甚至是一對一手把手教學,才見成效。
(三)將人性化精神注入藝術設計中
在目前的家具市場發(fā)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家具正越來越重視功能化的發(fā)展和設計,這會讓人們離家具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所以很多家具都缺乏人性關懷的溫度。
因此,老師在教授學生設計家具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設計工作臺時將工作臺邊上的四個角都變得更圓,甚至也可以在無形中降低工作臺的高度。而為了能夠解決設計師長期久坐所產生的健康問題,甚至還可以引導學生特意給桌子添加了紅外和熱釋電的傳感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檢查人是否在工作,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集成的智能芯片算法來提醒使用者在適當的時候站起來活動一下。
老師甚至可以在課堂上親自和學生研究工作臺的加工工藝,并一起剖析工作中所出現的難點[5]。如果在設計的過程中遇到任何的難點,那么工人師傅也需要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
例如,在打磨金屬框架的時候,老師一定要為了讓鋼筋有更好的效果而讓學生去進行親手打磨,并且要告誡學生,在藝術設計的過程中,也只有自己親歷親為,才能夠更好地將工匠精神更好地落實于加工生產的過程中。這既是一種對自己產品負責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種對產品的人性化關懷。在此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也是在灌輸“生產、學習、研發(fā)”為一體的發(fā)展模式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以期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收獲和成就感。
六、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對于藝術從業(yè)者將會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工匠精神也會在其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廣大高校尤其需要在打造校園文化氛圍的基礎上來更好地調整自身課程體系,并通過不斷地與企業(yè)進行合作來將工匠精神更多地落到實處,讓追求卓越變成一種習慣。在新時期,老師也要更加注重將藝術設計的理念更多地融入進課程內部,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強調其課程的專業(yè)性、科學性和創(chuàng)新性,最終再通過融入課程交叉設置、全面校企合作和拓展實訓教學模式來更好地進行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劉建軍.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
[2]付守永.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會出版社,2015:158-163.
[3]李小魯.工匠精神——職業(yè)教育的靈魂[N].中國教育報,2016-05-13(5).
[4]李小魯.對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淺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讀[J].當代職業(yè)教育,2016(5):4-5.
[5]周志,劉晶晶.“工匠精神與當代設計”學術論壇紀要[J].裝飾,2016(11):42-45.
作者單位:
河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