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德,從通俗意義上來講,即為師者的職業(yè)道德,它是教育從業(yè)者在職業(yè)活動中所必須遵守的職業(yè)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以及與職業(yè)相關的情操和品質。而立德樹人則是中華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沉淀下來的精髓,一日為教,終生為師,隨著我國進入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新里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漸趨于多元化、動態(tài)化,隨之對人才的品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樹人成為了教育新時代的大背景,如何在這一背景下進行師德工作建設,成為目前教育工作的核心問題。筆者通過對師德要素層次進行剖析,把師德要素大致分為師品、師愛、師能及師風四個部分,再逐一進行細分解讀,與立德樹人的背景內涵相聯系,最終回答了這一問題。
關鍵詞 立德樹人? 師德? 教育? 師德建設
一、立德樹人的背景內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那么立德樹人,應該立什么德?樹人,樹的又是什么人?身為教人之師,便應當首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樹立自己的“人德”精神,并以自身為渠道傳播給學生?首先,中華文化的精髓在于倫理道德文化,既可以通俗地稱之為“仁義禮智信”,也可以總結為“泛愛眾”。其中,“仁者愛人”更是中華文化里強調的主要內容,無論是“修身治國平天下”還是“良材可雕”,最先強調的就是“德”字,這是立德樹人的本質?!傲⒌隆眲t是教師不僅要擁有過硬的專業(yè)基本知識和教學功力,同時也不能忽略對自身德行的培育,一個擁有德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帶來的影響與人生啟蒙遠遠超過知識的灌輸。但是,有的老師在上課時會把零食、個人瑣事帶進課堂環(huán)境里,這樣的行為,即可謂“失德”,也為學生帶來不好的形象和松散的教學氛圍。
什么叫“樹人”?我們都聽過《管子·權修》所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人,即為培養(yǎng)一個人,而培養(yǎng)一個人,放到教學環(huán)境中來,則是用長遠目光去多元化地培養(yǎng)學生,授之以漁,應是實踐終身的道。那么,我們就不難看出,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首先,要求教師要知“德”,即教師的道德意識要具有覺醒性,這是立德樹人的基礎。其次,要求教師去“立德”,即教師的道德行為要具有示范性,師者,人之模范也,這是立德樹人的核心。最后,要求教師懂得“立德”而“樹人”,即教師的道德結果要具有深遠性,這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用自身的“人德”素養(yǎng),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學與成人的環(huán)境,應當是每一個教師所努力的方向。
二、師德的核心要素層次
1.師品
師品不同于師德,但卻是師德的核心部分。它是為師者動于中、形于外的基本素養(yǎng)和綜合品質??梢岳斫鉃椤皫煹隆笔恰皫熎贰钡睦碚摶A,而“師品”是“師德”的實踐。品德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現為一個個體人的行為,如尊老愛幼、對他人常懷樂助之心,甚至只是隨手撿起一塊瓜皮紙屑都能或多或少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個人的品德,由此可見,品德大部分時候,并不是“刻意”而為之的,而是一種無意識的體現。一個人反映一個人的品德,人人反映的就是人人的品德,由己推物,由物推人,道德意識就會演變成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又會像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論述的那樣,對社會建設和人類生活起到巨大的反作用。同理,教師的品德也不是依傍某種特定事件去展現的,有的老師教學認真細致,愛崗敬業(yè),批作業(yè)常常批到凌晨,對學生關懷無微不至,不止是“教學”,而是在用自己的言行實踐“育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樣的老師對學生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而學生也在“潤物細無聲”中逐步實踐老師的“品德”,這種實踐又可以對老師的課堂效果、教學方式產生一定好的激勵作用。道德修身文化的本質是立德樹人,而立德樹人的本質即是對教師師品的建設,正所謂為師者,亦為人之表。
2.師愛
師愛是老師對學生自覺的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師德建設中師德要素組成的關鍵部分。師愛不代表溺愛,對學生不能不嚴厲,但嚴之亦要有度,教師只有具備對學生的愛,才可能會對教師這一職業(yè)具備敬業(yè)精神、奉獻精神,對學生關心、愛護、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關懷,是師德建設工作的“源頭”。假如在教學過程中,一個學生得不到老師的正視、關懷和肯定,不被老師認可,也不被老師理解,那么這個學生必定也是不尊重、不理解、不肯定這個老師的。這種消極的反面情緒往往造成了這個學生的“不安全感”,而這種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不安全感在行為上又會表現為淘氣、叛逆、不支持班級的日常工作,甚至跟老師“對著干”,但其實這種“對著干”只是為了獲得老師的關愛?!坝H其師,則近其道;厭其師,則疏其道。”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筆者認為,師愛是師德建設的靈魂,是一切教育工作進行下去的前提,更是每一個老師都須要具備的基本品德。
3.師能
師能是教師進行教育工作的能力,不僅僅包括教師的專業(yè)技能,也包括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教研能力等。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教師的知識面比教學大綱寬廣得多,他才能成為教學過程中的能工巧匠?!苯處熜枰獡碛辛己玫奈幕仞B(yǎng),這就要求教師不僅熟悉所教科目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一定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而目前我國所實施的教師教育院校的課程設置體系,仍舊以學科為中心,課程比例嚴重失調,導致有的教師在正式授課時明明專業(yè)知識非常強,但成了悶嘴的“茶壺”,知識全裝在肚里倒不出來,從教能力相當差。特別是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如此發(fā)達的條件下,學生除了可以在學校聽老師講課獲取知識,還可以通過互聯網聽網課等方式獲取信息源,如果教師不能擁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厭學等狀態(tài)。裴斯泰洛齊曾說過:“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思維的訓練,有助于學生拓展思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备鶕@段話我們可以得出,首先教學不在于“積累”,而在于“發(fā)展”。發(fā)展包括了“發(fā)現”和“開拓”兩個過程。要“發(fā)現”學生首先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備一定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有對人一定的理解力、洞察力,更要求教育者保持著對人才的敏銳和警醒,而這種警醒一般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閱歷之上的。而“開拓”更要求教育者自身有龐大、全面、多元化的知識架構,對學生產生指引作用。因此,師能是師德建設體系的關鍵。
4.師風
師風既指教師這個行業(yè)的風尚風氣,同時也指教育從業(yè)者的風度。師風體現在教師行業(yè)的各類人員的精神面貌之上,其中包括了教師的行事作風、教學作風,甚至跟班級的班風、學校的校風也有一定的關系。而數據顯示,隨著市場經濟近年來的蓬勃發(fā)展,63.4%的學校領導和46.8%的教師認為現代教師從業(yè)者事業(yè)心薄弱、缺少奉獻精神,有69%的學生表示給他們進行教學的老師大部分都有體罰學生的行為,絕大多數老師都不能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公平對待。更有甚者,無視本職工作,熱衷于“有償家教”,在校外家教機構進行掛職,稱其為“第二職業(yè)”,有悖教師的基本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以上所提的種種,皆是師風不正的體現。假如一個老師德不高身不正,不懂得自律,為一己私利敗壞教師風氣,自然得不到學生的尊重,更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因此,筆者認為,師風建設是師德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誠然,現在的教師風氣環(huán)境依舊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前段時間發(fā)生的“紅黃藍”幼兒園事件,還有層出不窮的教師虐待學生事件,這些都是有悖于教師基本師風的行為,但我們也不該因此喪失士氣,反而要從中進行反思,再從反思中謀求整改的道路。
三、 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師德要素建設
立德樹人的背景內涵是教師在“知德”上要具有覺醒性,“立德”上要具有示范性,最后在“立德”的結果上要具有深遠性,由此才能達到最終“樹人”的目的。通過對師品、師愛、師德、師風四種師德組成要素進行解讀,得出“師品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師愛是師德建設的靈魂”“師能是師德建設的關鍵”“師風是師德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結論。結合上文,筆者通過把立德樹人的背景內涵與師德要素層次的釋讀結合起來,得出了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師德要素建設的具體舉措。
1.師品建設,培養(yǎng)典型模范教師,樹立人師世范形象
在師品建設上,教育者要通過“身教”來完成知識和“品德行善”的傳達。那么怎么來傳達?以前我們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因為有人愿意“行萬里路”。而在如今互聯網信息發(fā)達的時代,“酒香”真的是怕“巷子深”的。在教學過程里,有很多很優(yōu)秀、品德高尚的老師,但沒多少人知道他們的事跡,因此,筆者認為,要進行師品建設,培養(yǎng)典型模范教師,發(fā)揮引領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在報紙、微博、微信、電臺等社交媒體上宣講模范教師師品師德皆優(yōu)的個人事跡,有利于推動形成好的師德氛圍,同時對具有不良行為的教師起到對照反思的作用。
2.師愛建設,建立不定期家訪、定期班會教學體系,及時關注學生動態(tài)
在師愛建設上,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好老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一個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們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師愛并不是一個急于求成的過程,更絕非是一日之功,師愛需要老師和學生日積月累、以心換心的交流、理解、尊重、信任才能獲得。因此,筆者認為,師愛的建設是持續(xù)的,具有時效性的。教師不能因為了解了一個學生一個時期的狀態(tài)就因此判定這個學生,師愛應該是流動的、反饋的、無時無刻的。師愛需要教師運用到實際教學生活里,對學生進行不定期輪流家訪、定期召開班級會議、了解學生的生活動態(tài)都是教師表達師愛的途徑。
3.師能建設,職前職中教師能力塑造培訓,定期拓展知識儲備
對于師能的建設,徐宇清和張崇脈在《現代教師素質略論》中提到:“面對新世紀的挑戰(zhàn)及素質教育的需求,現代教師素質不再是一種單個層次的要素組合,而是一種多層次的動態(tài)組合?!惫P者認為這里所提到的“新世紀”即是指在當下互聯網信息大數據時代,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不再僅僅是傳統(tǒng)程度上的“一間教室,一群學生”,而是同樣面對著人才培養(yǎng)多元化、多價值觀并存、多方向需求的社會大環(huán)境,同時,科技進步、市場經濟化也是教師所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教師的師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認清實際,從理論出發(fā),對教學思維及時更新換代、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從實踐處著手,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也要對教師進行定期的能力培訓,開拓教師的思維,提高知識儲備量,其中包括對教師的職前培訓和職中的教師能力塑造培訓,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多層次發(fā)展,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
4.師風建設,把師風建設納入教師激勵獎懲制度,時刻把控作風動向
對于師風的建設,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師德要素中師風建設的中心問題在于如何做到“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及和諧。習總書記認為:“一個老師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老出問題,怎么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別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痹谛聲r代背景下,教師已經不單單是“解惑”的職業(yè),更是“傳道”的第一人。有的老師能教出“好學善德”的學生,舉手投足盡是風度氣質,往往是因為老師本人也是“好學善德”之人,而有些老師教的學生,學即是厭,不僅厭學,而且厭師,這和老師本人的作為也不無關系。因此,師德師風建設應當像學生的升學率一樣被納入教師的激勵獎懲體系里,這樣,不僅能讓學校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師的反饋,更容易使教師形成“賽跑”心理,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立德樹人,為民族復興提供人才支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Z].新華社,2016(02).
[2] 巴拉諾夫.教育學[M].李子卓,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袁貴仁. 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中國教育報,2014-05-24(01).
[作者:程紅菲(1981-),女,河北承德人,承德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