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梅頓合法化語碼理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研究的新視角

2019-07-19 06:03李新國
關鍵詞:權勢語篇語義

李新國,張 華

(1.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241000;2.濰坊學院外國語學院,山東濰坊,261000)

一、引言

跨學科研究使特定學科從交叉學科、他學科的研究角度重新檢視本學科,以尋求新的研究方法,豐富自己的學科。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SFL)也不例外,自20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以韓禮德(M.A.K.Halliday)為首的SFL學者不斷與其他學科開展學科間對話,從中吸取營養(yǎng)。其中就包括與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的教育社會學理論的對話合作。根據(jù)馬丁[1]、張德祿和秦雙華[2]對SFL和伯氏教育社會學的合作的論述,把對話分成四個主要階段:語義演變和編碼取向;基于體裁的讀寫教學和教學話語;學科劃分和知識結(jié)構;個體性、團體性、身份與梅頓(Karl Maton)的合法化語碼、宇宙和星座理論對話等階段。

朱永生[3]、于暉[4]、胡安奇和王清霞[5]對SFL和伯氏教育社會學的跨學科對話做了深入探討,而對第四階段的對話鮮有論述,目前只有湯斌[6]詳細論述了梅頓(Maton)的合法化語碼理論(Legitimation Code Theory,簡稱LCT)與SFL的合作。社會學家卡爾·梅頓繼承和發(fā)展了伯恩斯坦的語碼理論和知識結(jié)構理論,結(jié)合馬丁的語篇語義學思想,逐步形成了LCT,展開了和SFL的合作,體現(xiàn)了跨學科對話的特點。按照張德祿和秦雙華的觀點,梅頓的LCT和SFL的對話屬于第四階段,這種分法仍然把LCT看作伯氏教育社會學的一部分。雖然LCT脫胎于伯恩斯坦,發(fā)展至今其理論闡述和分析框架已與伯恩斯坦有很大不同,但或許可以把LCT和SFL的合作看作獨立的跨學科對話。因此筆者把LCT和SFL對話合作看作SFL研究的新視角,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LCT和SFL的對話進行闡述:一是LCT的概念框架;二是LCT與SFL的合作空間;三是通過具體語篇驗證LCT在語篇分析中的可行性。

二、LCT概念框架

作為社會學理論之一,LCT可以用來解釋某些社會文化行為。這里的“合法化語碼”不是指實現(xiàn)合法化而使用的話語,而是指實現(xiàn)社會文化行為合法化而遵循的組織原則。[6]梅頓提出五條合法化原則:自主性、專門性、緊密性、語義性和時間性[7]。自主性(autonomy)和社會文化領域中的范疇關系有關,即社會文化領域中某范疇是否具備不受外部干涉或受外部影響的自主力量。專門性(specialization)涉及將社會文化領域中的參加者和話語構建成特殊的,因此而具有顯要地位的語碼。緊密性(density)涉及社會文化領域內(nèi)部范疇的區(qū)別,指社會文化領域內(nèi)某范疇包含的單位數(shù)量和原則數(shù)量。語義性(semantics)指語義密度(semantic density)和語義引力(semantic gravity)在實現(xiàn)合法化知識建構中的作用。時間性(temporality)指時間的定位和定向在建構合法化社會文化行為中的作用。

三、LCT和SFL的合作空間

LCT和SFL的對話是多方面的,不僅有理論的,也有實踐的,涉及學科設置、知識建構、教師培訓、識讀能力培養(yǎng)等多個維度,這從雙方學者合作的項目和共同出版的論文和著作中可窺見一斑。如在項目合作方面,由澳大利亞研究院資助的“學科性、知識和學校教育”科研項目,通過對教師的指導和干預,研究教材設計和課堂話語在累積式知識建構和累積式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知識結(jié)構和話語類型,提高他們的閱讀和識讀能力,取得了很大成效。[8]在著作方面主要有《語言、知識和教學:功能語言學和社會學視角》[9]和《學科性:功能語言學和社會學視角》[10],首先著作名稱本身就反映了SFL和LCT的跨學科對話性,內(nèi)容集擷了社會現(xiàn)實主義和SFL學者的論述,包括梅頓對學科語義性、馬丁對跨學科的論述。在論文方面,研究歷史課堂話語建構[11]的有Martin,Maton&Matruglio[12]等;從語義波的角度研究累積式知識建構、教師培訓和課堂教學的有Macnaught,Maton,Martin&Matruglio[13]、Matruglio,Maton&Martin[14]、Maton[15]、Maton[7]、Szenes,Tilakaratna&Maton[16]等;對累積式知識建構、累積式課程建設、累積式學習等感興趣的有Freebody,Maton&Martin[17]、Luckett[18]等。

上述的跨學科對話中,涉及到對LCT各原則的運用。其中專門性原則和伯恩斯坦知識結(jié)構理論構成了教育社會學和SFL的跨學科對話的第三階段,在學科建設、知識建構和課堂話語分析中使用得最廣泛[18]。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僅從語義性原則探討SFL和LCT的合作,馬丁認為這構成了教育社會學的第四個階段[1]。梅頓受到SFL語篇語義尤其是語法隱喻和技術性研究的啟發(fā),提出了語義性原則,主要包括語義密度、語義引力、語義波、星座和宇宙論等核心概念。[7,15,19,20]語義性原則的提出本身就是LCT和SFL對話的結(jié)果,在教學大綱制定、課程設計、課堂組織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一)語義性原則

LCT五條原則中,由于語義性原則直接關乎著語義的建構,所以與SFL的關系最為密切。語義性原則由合法化語義語碼構成,包含語義引力(SG)和語義密度(SD)。SG指意義對其語境的依賴程度。SG越強,意義與其語境越緊密相關;SG越弱,意義越能語境獨立。SD指意義的濃縮程度。SD越強,符號的意義越濃縮,包含的內(nèi)容越豐富;SD越弱,符號的意義越寬泛,包含的內(nèi)容越貧瘠。[6]從具體語境或事例中的細節(jié)中抽取一般性的原則會使SG減弱,SD增強;從抽象的概念移動到具體的事例則會使SG增強,SD降低。

累積式知識結(jié)構和學習與弱語義引力和強語義密度緊密相關,而片段式知識結(jié)構和學習則依賴強語義引力和弱語義密度,限制了意義在不同語境中遷移。因此,弱語義引力和強語義密度是知識建構和理解的條件之一。在累積式知識建構的過程中,SG和SD還可以用來追蹤知識的歷時變化,揭示累積式知識建構的模式,為閱讀理解和寫作教學提供指導。梅頓[15]把SD和SG的歷時變化描述為語義輪廓(semantic profile),并通過反應SG和SD的互逆變化的語義刻度(semantic scale)對語義輪廓進行描寫。根據(jù)不同的SG和SD強度取值,形成了三種基本的語義輪廓,用于闡釋累積式知識建構。

圖1 語義輪廓和語義變化幅度[15]

圖1表示知識是如何歷時地建構的。A1、A2和B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知識建構方式。A1和A2基本呈現(xiàn)直線狀,表示語義變化程度小。A1的SG低,SD高,表示知識以高度的理論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為主。A2的SG高,SD低,表示知識表征以具體的細節(jié)為主,語境依賴度高,語言符號的濃縮程度差。B的形狀類似聲波的形狀,第一個波峰表示抽象的、概括的理論概念,逐漸過渡到波谷,表示用具體的細節(jié)知識解釋說明第一個波峰表示的抽象概念,即所謂的“解包”(unpacking),最后再過渡到理論的概括中,形成又一個波峰,即“重新打包”(repacking)。兩個波峰加一個波谷形成一個語義波(semantic wave),語義波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層一層的傳遞就形成了對知識的建構。

(二)語義波

由語義密度和語義引力形成的語義波,如圖1中的B指語境依賴和意義濃縮的循環(huán)交替,把不同形式的知識編織在一起,用來追蹤知識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韓禮德[21,22]雖然沒有使用“語義波”這個術語,但已經(jīng)用“波”描寫小句內(nèi)的信息結(jié)構。馬丁和羅斯[23]用“波”來描寫信息流動的周期性,指出‘波’是用來捕捉語義的,語義形成后就會體現(xiàn)成突顯的波峰,其后緊隨不突顯的波谷。由此,語篇順接導出期望,語篇反溯強化期望。從信息流動角度來說,期望由信息波峰表示。語篇周期性往復可以用來捕捉信息流動的規(guī)律,即信息波峰形成一個有規(guī)律的、可預測的模型。

基于馬丁對語篇周期性的論述,梅頓[20]正式用“語義波”的概念來描述語義語碼的歷時變化。具體來講,語篇語義從抽象概念通過語境重置演繹到具體的事物或現(xiàn)象中去,再通過語境重置從具體事物或現(xiàn)象上升到抽象概念,即抽象性和具體性、演繹和歸納不斷循環(huán)交替的過程。語義波的形成推動了語篇信息的流動,為累積式知識建構奠定了基礎。因此,語義波的提出對課程建設、教師培訓、課堂話語分析等有重要的意義。以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遇到抽象概念、專業(yè)術語時通常對它們或進行釋義,或舉例說明。這種對抽象概念舉例說明、對語義進行解釋的過程就是強化語義引力、弱化語義密度的過程,而所進行的舉例說明和語義闡釋相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有規(guī)律的、連續(xù)的語義波動。正是通過這種連續(xù)向前推進的語義波動,學習者對所授知識的理解會逐漸加深,所學的知識也會逐漸增多。因此,課堂話語語義波的分析有助于師生雙方了解知識的組織方式、語篇語義發(fā)展的規(guī)律,促進累積式知識的建構。

(三)語義波的形成機制

作為描述語篇信息周期性和捕捉知識的歷時動態(tài)發(fā)展的工具,語義波成為構建累積式知識的重要途徑。在知識構建的具體進程中,語義波主要利用語言手段形成。因此,語義波和語言手段這兩個概念成為LCT和SFL合作的重要基礎之一。即語義波為SFL從教育社會學視角探討知識構建提供了可能,而SFL為教育社會學探討知識建構過程中的語義波形成機制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學資源[6]。馬?。?4]認為,SFL為累積式知識建構中的語義波形成提供了三種語言學資源。權勢詞匯(power vocabulary)和權勢語法(power grammar)可以有效地強化語義密度、弱化語義引力,而權勢話語組織(power composition)則將權勢詞匯和權勢語法引入語篇,形成語義密度和語義引力連續(xù)、動態(tài)、起伏、有規(guī)律的語篇信息周期性變化,從而推動語義波的形成和向前發(fā)展。通過分析語言資源,借以探討累積式知識建構中語義波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對構建語篇語義的作用,體現(xiàn)了SFL利用LCT對語篇進行研究的新視角。

以上主要介紹了LCT中的語義性原則和由此形成的語義波概念。下面利用這兩個概念作為分析框架對具體的語篇進行分析,以檢驗LCT能否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篇分析、教學話語、知識建構等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四、LCT與語篇分析

本部分試圖通過分析具體的語篇來驗證LCT用于語篇分析的可行性。為此,選取了復旦大學朱永生教授2014年7月10日在上海大學暑期培訓的講座PPT作為分析對象。講座的主題為“論語義波的形成機制”,屬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范疇。按照伯氏知識結(jié)構理論,語言學是社會科學,屬于水平知識結(jié)構,但偏向于層級知識結(jié)構的一端。因此它同時具有兩種結(jié)構的某些特點,如它有自己的一套專業(yè)化語言,與其他專業(yè)化語言難以融合,但它又具有較強的垂直性,知識以層級的方式組織,體現(xiàn)了互相關聯(lián)的專業(yè)性和技術性。連同講座摘要,共6930字,主要從語義性維度對其分析。語義性被證明是與SFL關系最為緊密的原則,它在建構累積式知識結(jié)構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權勢詞匯、權勢語法和權勢話語組織是語義波的形成、累積式知識建構的重要語言資源。

(一)權勢詞匯

權勢詞匯指特定學科內(nèi)語義密度濃縮的技術性和專業(yè)性術語,它們的特點是分類清晰、層次清楚、界定嚴格以及專業(yè)性強。這在講座摘要部分有明顯的體現(xiàn):

M.A.K.Halliday、K.L.Pike、J.R.Martin和C.Coffin等功能語言學家與Karl Maton等社會學家從物理學借用了“波”的概念……得出了語義波形成機制是主位和新信息、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與時間性的結(jié)論。本文首先對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進行介紹和評論,然后提出語義波的形成機制還應包括空間性的觀點并加以論證(朱永生,2014/7/10講座)。

摘要主要向聽眾講授語義波的定義、相關概念以及形成機制等內(nèi)容,共252字,權勢詞匯卻多達10個(不包括重復的詞匯),如波、語義波、語義引力、語義密度、時間性、空間性、主位、新信息、信息流動、語篇語義等,這些權勢詞匯構成了該領域語義高度濃縮的專業(yè)術語。摘要的語義輪廓可以描述如Figure 2:

圖2 講座摘要的語義輪廓

圖2顯示SG和SD分別處于較低和較高的水平,語義變化幅度很小,語義波趨向于直線狀,說明講座內(nèi)容達到較高的抽象水平,基本脫離了語境。這也印證了 Matruglio,Maton&Martin[14]的發(fā)現(xiàn),即教科書和課程講義里存在大量的語義濃縮的專業(yè)術語,增強了語篇的語義密度;與此同時,語篇所要表征的知識不是依靠具體的話語環(huán)境,而是依靠某些專業(yè)的抽象概念和原則,以使語篇的語義引力顯得較弱。

專業(yè)術語的語義高度濃縮除了自身的定義,還決定于該領域內(nèi)與其他術語形成的“星座”(語義關系網(wǎng)絡)。正如梅頓[15]所述,任何專業(yè)術語語義密度的強度并不內(nèi)在于術語本身,而是術語所處的語義結(jié)構、生產(chǎn)、語境重置或再生產(chǎn)場域內(nèi)的定位促成或創(chuàng)造了語義密度的相對強度。如摘要中的術語“語義波”除了自身的定義外,還體現(xiàn)在與其他術語構成的類屬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語義波形成機制構成要素

語義關系網(wǎng)絡的建立可以使學習者更清晰地了解各術語之間的互相關系以及各自在系統(tǒng)中的定位。同時,術語“星座”中各術語之間的聯(lián)系使更多的語義濃縮在術語內(nèi)部。語篇組織可以顯示術語之間的語義如何關聯(lián),即位于語義刻度下端的語義如何為上端語義服務,反之,上端語義如何為下端語義服務。

(二)權勢語法

權勢語法主要指經(jīng)驗和邏輯語法隱喻。即表達語義時,用隱喻式替代一致式。名詞化、動詞化是語法隱喻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名詞化就是以名詞或名詞詞組的形式將過程、特征、環(huán)境等語義構建為實體,或者把小句降階為名詞詞組。從及物性看,一致式中的過程、特征或者小句被隱喻為參與者,作為小句的主語或賓語,這樣更容易被修飾或論證,增加名詞短語的信息量,從而增強語義濃縮的程度。動詞化就是通過動詞或動詞詞組的形式把參與者、環(huán)境、邏輯關系等構建為過程,表達一般不是由動詞表達的語義。如把時間、因果、條件或讓步等構建為過程,把原來的句際關系壓縮成小句內(nèi)關系,即把原來的兩個或多個一致式小句所含的內(nèi)容“打包”壓縮成一個小句,以擴大隱喻式小句的信息含量。名詞化和動詞化經(jīng)常交織在一起,即兩者之間會經(jīng)常激活。語法隱喻也是該講座常用的手段之一:不論是對主位推進還是對信息結(jié)構發(fā)展的剖析,使語義波不間斷向前發(fā)展的動力都是新信息的導入。從信息結(jié)構向前發(fā)展的角度來說,語篇意義的持續(xù)展開主要依賴新信息的引入、新信息向舊信息的轉(zhuǎn)變以及新信息的再引入這樣一個不斷的、往復進行的過程。

上述引文中,下劃單線的術語為名詞化,如分析、引入、展開等。如小句“推動語義波向前運動的動力都是新信息的引入”中,“引入”原本為動詞,經(jīng)過名詞化后變?yōu)槊~詞組,使過程變?yōu)閰⑴c者,受“新信息”的修飾,增強了語義密度。同時小句由物質(zhì)過程變?yōu)殛P系過程,“動力”為載體,“引入”為屬性,該屬性包含了語法隱喻創(chuàng)造的濃縮語義。下劃雙線的為動詞化,如“依靠的是”或者“依靠”等,該“動詞詞組”體現(xiàn)了把條件關系轉(zhuǎn)變?yōu)檫^程。除此之外,文中還有把因果關系轉(zhuǎn)變?yōu)檫^程的“導致”、“引起”等動詞化現(xiàn)象。動詞化把幾個不同的過程及過程間的邏輯關系打包為一個過程,起到連接詞的作用。動詞化雖然減少了小句數(shù)量、單詞總數(shù),但信息量不變,從而達到了濃縮語義信息的目的。

以上分析顯示了語法隱喻在權勢詞匯語義濃縮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LCT來說,權勢語法可以使語義沿著語義刻度不斷上升,弱化語義引力,增強語義密度,清晰顯示權勢詞匯之間的外在關系。對SFL來說,語法隱喻對語篇的預測層和加強層有重要意義,預測層的定義或概念通過解包,實現(xiàn)具體化。再通過名詞化對具體化知識進行語義濃縮,實現(xiàn)再抽象化,成為下文的主題和論述的出發(fā)點。因此,語法隱喻具有謀篇意義,通過不斷地解包、打包、再解包,形成一個可預測的節(jié)奏。

(三)權勢話語組織

權勢話語組織指語義波形成的各種機制。正如圖3所示,語義波的形成機制包括主位和新信息[23]、時間性和語義引力[14]、空間性[25]。語義波的其他形成機制還有待發(fā)現(xiàn),這也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方面。以上形成機制具有各自的價值,它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其他機制一起使用,共同推進語義波的形成和向前發(fā)展。但這五種機制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由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引起的抽象性和具體性之間的循環(huán)交替;二是其他幾類機制形成的新信息和舊信息之間的循環(huán)交替。如:

交叉模式:前一分句中的兩個主要成分,都是主位,或都是述位,甚或一個是主位,一個是述位,在其后的分句中分別成為主位。如崔護的詩歌《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些主位推進模式雖各有不同,但語篇意義的向前推進都是依賴對新信息的引入實現(xiàn)的。無論主位結(jié)構如何推進,都是靠新信息的引入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需把主位結(jié)構和信息結(jié)構分開處理。(朱永生,2014/7/10講座)

上面引文部分的語義輪廓可以如下:

圖4 正文部分的語義輪廓

圖4顯示由于“語義波”的專業(yè)性比較強,它的意義除了自身的定義外,還取決于網(wǎng)絡中與之對應的其他術語的意義。這些對立與類屬關系提高了語義密度、降低了語義引力,使它高度抽象化,脫離了具體的語境。為了使這些專業(yè)術語易于被聽者理解,對其進行知識建構,需要對其解包,用細節(jié)知識和具體實例說明解釋,然后再重新打包,使之重新回到原來的知識網(wǎng)絡中。通過抽象性、具體性、再抽象性,實現(xiàn)了語義波的不斷向前發(fā)展。

至于新舊信息之間的循環(huán)交替,講座內(nèi)容主要依靠主位推動和新信息引入來實現(xiàn)。馬丁和羅斯[23]認為語義波具有層級性,分為輕波、中波和大波,分別由小句內(nèi)主位和新信息、段落內(nèi)超主位和超新信息以及語篇內(nèi)宏觀主位和宏觀新信息體現(xiàn)。上述引文也體現(xiàn)了權勢話語組織的特征。首先,選段第一個術語向讀者展現(xiàn)了“交叉模式”這個權勢詞匯以及對它的定義。根據(jù)語義波的周期性,該段落屬于宏觀主位,預測下文的信息流動,形成波峰。其次,首段之后緊隨例證,對其說明,形成波谷。最后,末段是對上文敘述的概括,屬于宏觀新信息,再次形成波峰。

至于超主位和超新信息,可以末段為例。末段第一句作為主題句,屬于超主位,預測語篇的下文,形成波峰。其后幾句對其闡發(fā),形成波谷。新信息越積越多,在段落的最后一句加以濃縮和統(tǒng)一,構成新信息,再次形成波峰。小句內(nèi)主位和新信息不再贅述。

由上可知,權勢話語組織和語義波的形成與權勢詞匯、權勢語法密不可分。權勢話語組織離不開對復雜過程、句子的因果、條件關系等進行隱喻表征,權勢詞匯只有在權勢語法和話語組織的網(wǎng)絡中才具有權勢。三者共同構成權勢知識(power knowledge),這也體現(xiàn)了福柯的觀點,即話語和權勢密不可分,因為話語作為每個機構的統(tǒng)治媒介,決定了什么是可能說的、真理標準、誰可以說以及在何處說。

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能使一個學科從另一個學科的研究視角來審視自己的學科,從而為本學科提供建設性的研究途徑。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就是在跨學科的研究中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通過介紹LCT的理論框架及SFL和LCT合作空間,重點論述了語義性原則和語義波,發(fā)現(xiàn)累積式知識建構中對語義波的形成、發(fā)展以及對構建語篇語義的作用的關注體現(xiàn)了SFL利用LCT對語篇進行研究的新視角。結(jié)合實際語篇為研究對象,從語義性和語義波的構建方面對其進行的話語分析,也驗證了SFL研究借助LCT分析框架對話語分析的可行性,可以作為SFL研究的新視角。

猜你喜歡
權勢語篇語義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權勢中的部分等同關系——高等學校校長畢業(yè)典禮致辭的批評話語分析
語言與語義
驕傲與謙卑
動物的“恨”
批評話語分析中態(tài)度意向的鄰近化語義構建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吃+NP”的語義生成機制研究
狐假虎威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