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歷史記載和現(xiàn)代研究表明,大禹治水存在真實的歷史背景,相傳5000年前的華北、華中與華東地區(qū)水患嚴重,大禹治水汲取前人治水失敗經(jīng)驗,采取修河建道、疏渠堵溝的辦法,治理了以黃河為主的多條河道和各種洪水。歷史記載,發(fā)揮治水作用的河道有五條在德州境內(nèi),但由于地質(zhì)變化和歷史因素,徒駭河、馬頰河、胡蘇河、鉤盤河、鬲津河早已與史書中記載有所不同,而是命名了后期形成的河道,但依然擔負著防洪灌溉的重要職能。
【關(guān)鍵詞】大禹治水;疏導;九河;弘揚傳承文化
【中圖分類號】G268.3 【文獻標識碼】A
在德州文史學界對大禹治水這段歷史有句話,叫做“禹疏九河,其五在德”。您到德州市博物館參觀時,講解員在介紹大廳浮雕墻上的禹疏九河圖時,也會說“禹疏九河,其五在德”。在這句話中“禹疏九河”見于《爾雅》等典籍,是古已有之的話,而“其五在德”卻是后人添加上的,意思就是大禹治水時,采用疏通的方法,開挖疏通了九條河,這九條河中有五條在我們德州境內(nèi)。
歷史記載及現(xiàn)代研究表明,大禹治水的傳說是有真實歷史背景的。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的龍虬莊遺址的發(fā)掘研究表明,至少是5000年前堯舜時期,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連年大雨,加之東海、渤海海平面上升,海水內(nèi)淹,繼而引發(fā)黃、濟、淮水泛濫,再加當時也沒有人工河道、湖泊等水利工程設(shè)施,所以洪水肆虐,造成江淮東部地區(qū)及魯西北、冀東低洼平坦地區(qū)大范圍洪災(zāi)。這段歷史在各種史料中記載也很多,《尚書》載“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意思是浩浩大水漫天蔽日,大山被包圍了,山崗丘陵也被涌漫了,生活在平地上的人們都被洪水吞沒了?!睹献印分幸舱f:“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連年的大水洪災(zāi),給人民帶來巨大災(zāi)難,民不聊生,迫使堯舜對洪水進行治理,先是派出共工,然后是鯀負責治水?!秶Z》說:“共工壅防百川。崇伯鯀稱遂共工之過,堯殛之羽山”,意思是兩人都是一味采用障、塞、堵、修堤的辦法治水,這種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被動辦法對付局部的小災(zāi)小患還行,可現(xiàn)在到處是滔滔洪水,堵哪兒才行呢?所以兩人都失敗了,鯀還丟了命,堯舜這才根據(jù)大家的意見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從這里也可以知道,大禹治水治的不僅僅是黃河水,還有濟、漯、淮水,還有時時不期而來的山洪,甚至還有海水,所以,大禹治水治的應(yīng)當是以黃河為主的多條河道和各種洪水。在治理方法上禹總結(jié)共工、鯀治水失敗的原因,既繼承了堵的辦法,又用了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洪災(zāi)?!睹献印る墓稀份d:”禹疏九河,瀹(yue疏導意)濟漯而注諸?!?。他知道僅僅靠堵的辦法不行了,所以“禹能修鯀之功”(《禮記》語),
那么,“禹疏九河”疏了哪九條河?這九條河又在哪里呢?清代德州人田雯在其《長河志籍考》中載這九條河從北向南依次是:“《爾雅》九河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馬頰、四曰復釜、五曰胡蘇、六曰簡、七曰潔、八曰鉤盤、九曰鬲津”。《孟子·滕文公上》所載:”禹疏九河,瀹(yue疏導意)濟漯而注諸?!?,又乾隆《夏津縣志》載:唐孔穎達《禹貢》疏云“自鬲津以北至徒駭,其間相去二百余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蓋徒駭是河之本道”。通過這些記載,我們知道:一是禹以徒駭河為基礎(chǔ),疏通了太史等另外八條河,即所謂“禹疏九河”;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九河的所在地域。據(jù)《禹貢》載:“濟河維兗州,九河既道”。漢孔安國說:“兗州東南據(jù)濟,西北距河(古語中河即指黃河,下同)”,“河水分為九道,在此州界平原以北是”。唐孔穎達也說:“河從大陸東畔北行而東北入海,冀州之東境至河之西畔,水分大河,東為九道,故知在兗州平原以北是”。這個平原,實際即是指現(xiàn)在的德州區(qū)域。從此可以知道,九河故道經(jīng)流之地,均在黃河下游河北、山東之間平原上。
但是不是真的就是九條河呢?筆者認為并不一定。我國傳統(tǒng)向以九為最大,以九為河數(shù)量只是表明大禹治水工作量大,功績也大,或是主要是這九條河罷了。就如《史記》載:“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根本不可能是只有九座山,九處大澤和九條河。
根據(jù)我市各地縣志及其它史料記載,徒駭、馬頰、胡蘇、鉤盤、鬲津五河在今德州境內(nèi),所以后世又有了“其五在德”之說:
徒駭河,“九河之本道也”。《爾雅注疏·釋水》:“功難,眾懼不成,故曰徒駭”。大家認為治水工程太大,怕完不成,所以叫徒駭河。還有一種說法是治水過程中上游河水突然下泄,挖河的徒眾嚇得驚駭而逃,所以稱徒駭。徒駭河的名字延續(xù)至今,但已經(jīng)不是當年禹疏通的的河道,徒駭河流經(jīng)我市禹城市、齊河縣。
馬頰河,因主河道上游寬下游窄,形如馬頰,故稱馬頰河。流經(jīng)夏津縣、平原縣、陵城區(qū)、樂陵市等地,是禹疏九河中第三條河流。《德縣志》及各地方縣志均說其“非禹跡也”,而是唐黃河故道?!兜轮莸貐^(qū)水利志》載是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為分泄黃河洪水,利用黃河故道和篤馬河、鬲津河挖的一條排水河道,史稱唐開馬頰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沿馬頰河岸各國紛紛修筑長堤以防水患,甚至把水引向別國。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曾對各國的筑堤進行連斷補缺。后黃河奪馬頰河道,古河道及堤壩也隨之湮沒。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曾多次對馬頰河進行排澇治理,現(xiàn)在馬頰河擔負著防洪灌溉的重要職能。
胡蘇河,故道在今寧津、慶云縣?!捌渌铝?,故曰胡蘇。胡,下也。蘇,流也。”也有資料說胡蘇河是第五條,居九河之中,所以水急且水流像胡須,故名胡須河,后諧音為胡蘇河。胡蘇河經(jīng)寧津、樂陵東流入海。漢代以后胡蘇河逐漸淤塞無跡。
鉤盤河,“曲如鉤,折如盤”,所以叫鉤盤。還有一種說法是因這條河流經(jīng)盤古的出生地樂陵長魁臺而得名,所以取名盤河。清《德平縣志》載:“長魁臺在縣東十五里……相傳為盤古生人處”。漢代以后黃河奪鉤盤河道,古河已湮,也“非禹跡”。此后的鉤盤河道是后世不同時期開挖的防洪灌溉河道而冠以“鉤盤河”舊稱?,F(xiàn)在的鉤盤河是20世紀70年代開挖疏浚而成,只是沿用其名至今并演變?yōu)椴砗印?/p>
鬲津河,“河水狹小,可鬲以為津也?!奔唇裉斓恼男l(wèi)新河,另四女寺減河、老黃河均指這一條河?!渡袝x》孔穎達疏云:“兗州界平原以北是也。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津在鬲縣?!必驓v經(jīng)滄桑,至今故道猶在。1955年、1956年、1958年曾進行疏浚,1972年名漳衛(wèi)新河。
其實,我們今天說大禹疏通的五條河在德州這種說法并不嚴謹,應(yīng)當說這五條河的名字在我市曾經(jīng)延用或現(xiàn)在還在延用,經(jīng)過幾千年的滄桑巨變,大禹所疏河道早已或干涸,或改道或湮沒,史上就有春秋齊桓公平九河以拓疆域和海水淹沒九河而使九河絕跡的說法,正如《夏津縣志》說“河自周定王時南徙,九河故跡亦漸湮廢,后人不能深究地勢,多穿鑿傳會”。所以,現(xiàn)在五河雖然名字還是那個名字,但早已與史書中所記所載不同。而作為普及歷史知識、弘揚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說,我們只要知道并記住我國歷史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就行了,如果非要追究每條河到底還是不是當初的那條河,它們的歷史變遷軌跡到底是什么樣的,恐怕就有膠柱鼓瑟之嫌了。
作者簡介:艾激光(1981-),男,漢族,山東濟陽人,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