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守沅
摘 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報告中提出教育發(fā)展的方向之一應該是:“要使每一個人承擔起包括道德責任在內的一切責任”。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人才培養(yǎng)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tǒng)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我校每學期開展的用人單位走訪活動中,用人單位在對我校畢業(yè)生表示滿意的同時,也特別強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經濟社會的進步,現代職業(yè)崗位越來越要求員工具有積極、負責、精益求精的職業(yè)態(tài)度?!痹诮┠甑膹慕探洑v中,筆者發(fā)現當前的中職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明顯的自我中心取向,很多方面的責任意識比較淡薄。
關鍵詞: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責任教育的實施
一、中等職業(yè)學校加強責任教育的必要性
面對國家、社會、用人單位要求得不斷提高,為了給學生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中職學校需要不斷地改進德育工作,更好的完成“育人和育才相統(tǒng)一”的使命。黑格爾曾言:“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責任這樣一種意識?!倍嗄甑牡掠ぷ髯尮P者意識到,學校德育活動的實質可歸結為“培養(yǎng)學生對特定對象的責任認知與實踐”。例如:家庭美德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對家庭責任的認知與實踐;社會公德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知與實踐。因此,我們可以把責任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切入點,將責任教育作為主線把學校的德育工作加以串聯及整合,通過加強責任教育來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二、對“中等職業(yè)學校加強責任教育”的建議
2017年,筆者參與了一個針對青島旅游學校、青島華夏職教中心、青島交通學校三所中職學校(共1562名同學參與)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責任教育現狀調研”。從這次調研和其它渠道了解的情況來看,近幾年很多中職學校在責任教育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創(chuàng)新,成效顯著;但在責任教育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德育課程之外的其它文化課程、專業(yè)課程還經常出現責任教育活動邊緣化、零散化現象;在開展以責任教育為主題的活動時,時常帶有隨意性、重疊性;在開展非責任教育主題活動時,活動中的責任教育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fā)和利用。為了提高責任教育的質量、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筆者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議。
(一)明確責任教育的內容、目標與要求
為了增強責任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提升責任教育的質量,學校在開展責任教育之初應首先明確責任教育的內容、目標與要求。筆者認為中職學校在開展責任教育時應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加強“對個人、對他人、對家庭、對學校、對社會、對國家、對職業(y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八個方面的責任教育。以對個人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責任為例:
1.對個人的責任
(1)認知方面:明確個體對自我的責任;明確個體對自我不負責任言行的表現及危害。
(2)情感方面:培育提升“自尊、自信、自愛、自強”的情感。
(3)意志方面:提高抵制各種不良誘惑的意志,立志全面發(fā)展自己。
(4)行為方面:制定并踐行“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計劃。
2.對國家的責任
(1)認知方面:理解個體命運與國家興衰榮辱的關系;明確個體對國家的責任及損害國家利益的言行表現。
(2)情感方面:培育并增強“熱愛國家、民族、同胞”的情感。
(3)意志方面:堅決抵制各種損害國家利益的言行;堅定“四個自信”。
(4)行為方面:踐行“維護國家利益”理念。
3.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責任
(1)認知方面:樹立正確的人與自然觀念;認同“綠水青山”的意義;了解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法律知識;學習生態(tài)、節(jié)能、環(huán)保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2)情感方面:培育、增強“熱愛自然、關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情感。
(3)意志方面:堅定“綠水青山”的理念。
(4)行為方面:踐行“綠水青山”的理念,積極參加各種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公益活動。
(二)構建一套責任教育的實施體系
在明確責任教育內容、目標和要求的基礎上,學校應構建一套“各年級有序開展、知情意培養(yǎng)、實踐感悟、全員參與、多元評價”的責任教育體系,切實把責任教育落實到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1.優(yōu)化各年級責任教育的內容、目標和要求
中職學校的學生年齡一般在15-18歲之間、正值青春期或成年初期。學校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道德形成規(guī)律、責任水平現狀、學校的專業(yè)特色以及社會、國家層面的要求,明確不同年級的責任教育內容(或同一責任教育內容在不同年級的不斷深化),減少責任教育中的零散性、隨意性、重疊性,增強責任教育的系統(tǒng)化、規(guī)范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2.通過各種課程、活動,從“知情意”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增強學生對其應承擔責任的理解、認同。
發(fā)揮德育課程的責任教育主渠道作用;優(yōu)化文化課程中的責任教育,把確定的責任教育目標、內容、要求有機地整合到文化課程、專業(yè)課程中;在專業(yè)理論課、實踐性教學過程中,積極地營造職業(yè)情境,培育學生的職業(yè)責任。
通過校班會、升旗等儀式教育、專題講座等活動,宣講責任觀念;加強學校文化、班級文化建設,讓每一面墻說話、讓每一個角落育人,營造主動擔當、認真負責的校園責任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
3.實踐感悟、知行合一。
學??赏ㄟ^校內、校外義工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學生到企業(yè)參觀訪學活動;演講、朗誦、合唱、微視頻比賽、技能比賽、值日等文體衛(wèi)活動;“德育實踐作業(yè)”(例如:“幫助一個好朋友”、 “當家一周”)等,讓學生在實踐參與中增強責任感悟,提升主動擔當的意識。
4.整合學校、家庭、企業(yè)、社區(qū)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建立聯合教育機制。
學校應與家庭搭建起教育互動平臺。成立班級、年級、學校三級家長委員會,定期對責任教育問題進行商討;建立班級、校級家長微信群、QQ群,及時溝通學生在校、在家狀況;加強家長學校建設,邀請教育專家、心理專家、企業(yè)人士、資深班主任、心理教師、優(yōu)秀學生家長定期為家長進行“家庭教育、職業(yè)發(fā)展”方面的講座,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
學??蓪嵭小耙话嘁活檰枴敝贫?,邀請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擔任班級顧問并定期邀請他們來校為學生做“如何在學校、在職業(yè)中更好成長”方面的講座;建立校企合作制度,組織學生到企業(yè)頂崗實習。通過這些方式,提升學生承擔職業(yè)責任的意識和能力。
學校應充分利用所在社區(qū)的資源,邀請社區(qū)相關部門和人士參與到教育中來、讓學生走到社區(qū)中去。例如:讓學生參加多層次的社區(qū)志愿服務、邀請社區(qū)派出所法律顧問走進校園為學生進行法制講座。通過這些方式,提升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能力。
5.完善責任教育的多元評價體系
在教育中,評價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學校應建立一套包括“校級評價、教師評價、班級評價、學生小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在內的責任教育效果多元評價體系。
在評價時,應按照“學生自評——學生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學校評價”的程序進行。學生自評是學生在評估自己的責任意識、責任履行狀況,明確自我發(fā)展期望的基礎上制定發(fā)展目標,一段時候后自我評價達標情況。以學生自評作為評價的起點,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發(fā)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這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責任認知、增強學生責任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評價方式上,應加強學校與學生的雙向互動式評價,注重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參與度,以增強學生對評價結果的認同。在評價結果的使用上,首先,要注意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對于結果產生的誤差要認真分析,查找原因;其次,要注重評價結果的發(fā)展性功能,以肯定學生成績、進步為主,提高學生自我提升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同時,學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學生發(fā)展信息系統(tǒng),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評價結果統(tǒng)計、使用的便利性和實時性。
(三)健全學校開展責任教育的保障機制
學校應成立明確的責任教育工作團隊。成立責任教育工作校級領導小組;組建責任教育專家團隊;明確各組室、各教職員工的責任教育任務、要求;加強班主任專業(yè)化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班主任隊伍;組建一支包括德育導師、職業(yè)導師、學業(yè)導師、心理導師在內的導師隊伍,為開展責任教育提供有力的隊伍保障。
學校應建立科研引領和第三方評價制度。成立責任教育課題科研組,深入研究學生責任缺失和有效開展責任教育問題,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有實效的責任教育實踐;建立由家長、外聘專家和用人單位等參與的責任教育效果第三方評價制度,成立第三方評價小組,定期對學校開展責任教育的各項制度及落實狀況、學校教職員工的責任教育態(tài)度和能力、責任教育的質量狀況等進行評估,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在此基礎上,不斷優(yōu)化責任教育的內容、目標、要求,不斷改進責任教育實施體系。
學校應將教職員工的責任教育工作履行狀況納入學校激勵制度,定期進行總結和考核,真正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進行責任教育的良好格局,更好完成 “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俞立軍.高職院校責任教育體系構建及實施[J].職教論壇,2015(26):18-21.
[2] 陶琳.芻議中職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及責任感培養(yǎng)路徑[J].知識經濟,2015(12):129,131.
[3] 劉世保.論責任教育管理與評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