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富
【摘要】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根據個人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通過獨立學習和合作討論,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的方式,其目的是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領悟科學家的思想現點和研究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性學習 實踐探索
探究性學習不僅是重要的學習方法,也是日后繼續(xù)獨立學習、獨立處理問題的生活能力的重要保證,而且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價值追求。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主體發(fā)展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思考,我認為開展探究性學習可以從幾方面著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探究總是以問題為對象。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來自于充滿疑問的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xié)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問題情境應有障礙性、趣味性、開放性和探索性,對于問題情境所隱含的“問題”,教師不要簡單的直接給出,應該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主動去發(fā)現。因為學生自身去發(fā)現問題更貼近其思維實際,更能激發(fā)其探究欲望。“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例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一開始就讓學生任意報數來考考老師,結果學生無論舉出什么數,教師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學生心想老師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奧妙!這樣,學生帶著渴求的心態(tài)去探求其中的規(guī)律,也就會把學習看作是發(fā)自內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種負擔。再如,我們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在電腦上出現畫面(圓是正方形的內切圓,相對的兩個切點分別為A、B,A和B連接起來剛好是圓的直徑,線段AB長度與正方形的邊一樣長),小狗從A點繞圓周跑一圈,小貓從A點繞正方形跑一周。問:誰跑的路線長?猜一猜: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幾倍?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的情境把課本現成的結論轉變?yōu)閷W生探究的對象,促使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
二、引導自主探索,激發(fā)探究熱情
自主探索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它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和開放地去探索、去發(fā)現、去再創(chuàng)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始終參與認識的全過程。這樣,學生不僅獲得數學知識,而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教師的任務是點撥、啟發(fā)和引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做到“七讓”:課本讓學生自學,新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索,重難點和疑點讓學生討論,問題讓學生思考,結論讓學生概括,規(guī)律讓學生發(fā)現,知識結構讓學生構建??傊?,凡是學生能發(fā)現的知識,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暗示。當學生取得進展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給予點撥和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以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
比如,教學《分數化小數》時,有位教師這樣設計:把下列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的保留三位小數)。(1)1/4和1/7,(2)4/25和4/11,(3)2/5和2/15,(4)37/100和7/90。然后讓學生觀察為什么有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學生在對每組分數進行對比中發(fā)現,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與分數的分母有關。在這一前提下,再讓學生去猜想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與分母有什么關系,通過對分母的奇數、偶數,分母的質數、合數等排除之外,把分母分解質因數后進行觀察、對比、分析,使學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思索、在思索中發(fā)現。
三、增強合作意識,培養(yǎng)合作技能
合作學習是利用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的特點,使探究問題的思路更清晰,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習得的知識更牢固。開展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實現優(yōu)劣互補,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在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要求,可采用4人、2人、5人等多種組合形式或采取組內探究、跨組探究的形式就相關的疑難問題,讓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研討。至于何時合作,必須把握好時機,當學生個體在問題解決中,處于“憤”“悱”迷惑之時,陷入其求不得之際開始合作,才有價值。
比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提出問題:圓錐的體積和相應的圓柱的體積之間有沒有關系?可能有怎樣的關系?然后讓學生觀察電腦演示后,將學生分組進行“倒水”實驗,形成小組結論后進行組際交流。這樣就實現了在獨立探究基礎上的合作交流,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師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技能。聽的技能,要求學生養(yǎng)成專心傾聽別人的發(fā)言的習慣,能聽出別人發(fā)言的重點,能對別人的發(fā)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見解;說的技能,要培養(yǎng)學生敢說的勇氣,說話時必須聲音響亮,條理清楚,語句完整,語言精煉;突出重點交往的技能,尊重別人,不隨意打斷別人發(fā)言,善于采納別人意見,給別人有插話的機會,修改、補充自己原先的想法,體會別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緒;合作策略的技能,要求學生學會根據任務性質決定應該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
四、引導實踐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實踐運用,是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小學數學修訂大綱明確要求:“運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重點強調學生解決問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讓學生在探索中了解實際問題中的各種關系,進而將實際問題用數學關系表示出來,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設計練習題目,不僅要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知識,更要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那種題目結構良好、條件確定、答案唯一的練習,往往造成學生思維定勢,妨礙學生思維發(fā)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十分不利。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上要充分體現實踐性和開放性,要求設計問題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相關的數學現象,逐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設計“超市購物行動”“裝修房子購買地磚”等實際問題,還可以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設計實踐操作活動,如學習“比”的知識后讓學生回家測量每個人腳長和身高的比(大約1:7),這是警察破案時常用的偵察方法,既能激發(fā)興趣,又能培養(yǎng)實踐能力。
五、學會評價體驗,獲得全面發(fā)展
使學生學會評價體驗,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是:主動發(fā)展的動力和主動發(fā)展的能力。而評價體驗的主要任務在于增強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動力,提高主動發(fā)展的能力。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以下兩點:一是對學生在獨立探究、合作交流實踐運用等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chuàng)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主動探究知識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動力;二是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通過反思,讓學生把解題的思維過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認知策略,學到數學思想方法,從而提高元認知能力。
總之,如果能在我們的教學中注重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實施探究性學習的策略,那么我們的教學就能不斷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把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創(chuàng)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