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銀清
【摘要】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就這樣明確定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并將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定位為“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葉圣陶先生說:“語文這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本領的”。所以,衡量學生是否學會語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課文內容,掌握了多少語言知識,積累了多少詞語句子,而是看是否能積極地“運用語言文字”。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語用”視角下談談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訓練;核心素養(yǎng);語用;有效教學
核心素養(yǎng),是新時代人們對教育領域提出的新的要求,小學語文學習的要求是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就是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切實開展“語用”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學習活動就具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筆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常常嘗試突破傳統(tǒng)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主體,以強化語言文字訓練為重點,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下面,就結合課堂教學實例,從“語用”訓練的角度談談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有效教學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打破傳統(tǒng)教學,回歸“語用本位”
長期以來,語文課一直將體會思想內容和情感作為目標,2011版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以語言文字運用為主要目標的課程?!闭n標觀點的轉變,對語文課程性質的重新認定和根本性的轉變,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應把“語用”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多次的實踐語言、運用語言,從而對內容和思想的理解才更為透徹。
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跑進家來的松鼠》之前,筆者一般采取的都是常規(guī)的教法,引導學生“了解故事大意”,體會“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但在“語用”背景下,筆者調整了教路,在語言形式的理解與應用之間為學生架設一座助力之橋,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老師改動后的平鋪直敘的語段與作者所寫語段的區(qū)別,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并理解了“設置懸念”這一寫法在課文的表達所產(chǎn)生的獨特效果,學生的語言水平在言語實踐的過程中自然得以增值加量,多能兼得。
師:通過學習,我們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更要學習其表達的方法。接下來,讓我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到“晾曬蘑菇”這一片段(出示改動過語序的片段)。
師:請同學們仔細看,屏幕上的和課文中的“晾曬蘑菇”片段對照一下,改動后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嗎?
生:表達清楚了。
師:那和作者寫的有什么不一樣嗎?
生:順序不同。
生:在課文中,作者先寫“蘑菇去哪兒呢?”然后再寫所看到的情景。
生:屏幕上的片段直來直去,課文中的比它有意思多了。
師:你們真會發(fā)現(xiàn),也就是說,作者先把疑問提前,就讓人產(chǎn)生了好奇之心。知道這種寫法叫什么嗎?
生:倒敘。
師:沒錯,你覺得這種寫法比我們平常的平鋪直敘有哪些好處?
生:能引起我們的興趣。
生:讓人特別想知道原因,讓人繼續(xù)讀下去。
師:是呀,其實課文中不僅僅這一處采用了倒敘寫法,我們再找找看,還有哪些地方也運用了同樣的寫法?
生:我發(fā)現(xiàn)了“煙囪墊窩”采用了這一種寫法。
生:我也發(fā)現(xiàn)了“偷吃方糖”也采用了這一種寫法。
師:對!本文故事都以“設置懸念”來進行巧妙的構思,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文章讀起來也能像課文那樣引人入勝的話,不妨在平時的習作中用上這種巧妙的構思。
師:下面我們就來學學這種巧妙的表達方法。(幻燈片出示仿寫提示,同學們紛紛開始進行設置懸念寫法的練筆實踐)
二、在反復品讀中感受文本的語言特點和形式
語文,是一門很有靈性的課程,壯美山河、人間世事、喜怒哀樂皆融于一個個文字中、一句句話語里。吳忠豪教授就說:“培養(yǎng)語感,要靠規(guī)范語言的輸入,大量誦讀,靠默讀瀏覽是不行的,必須加強朗讀?!笨梢?,語文教學,就應該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朗讀、品味的引導,通過循序漸進的朗讀指導,甚至親歷示范,讓深刻地感悟其語言形式上的特點,否則,“語用”訓練就無從入手。
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筆者把第2、3自然段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句式的遷移學習來落實語言的訓練。對于四年級的學生從課文的句式學習到寫法的運用有著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引導學生品讀課文上下了一番工夫,通過個人讀、小組讀、合作讀、配樂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讓學生深入感受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表達特點。
師:剛才,我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了漓江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現(xiàn)在,老師想看看誰能把第2、3自然段背誦下來?
生:老師,我來!我來!(學生舉手絡繹不絕)
師:老師真不敢相信,這么短的時間就能背得那么流利!你們真了不起!誰來說說你是怎樣記住的呢?
生:我是抓住水和山的三個特點來記的。
師:對,抓住特點就能背得快!
生:我在背的時候就想到了書上的圖畫,漓江的水是那樣靜、清、綠,山是那樣奇、秀、險。
師:看來,你剛才讀得很用心,都入情入境了!
生:老師,這兩段的寫法都是一樣的,先說他去過的地方,然后再說桂林的水是怎樣的和山是怎樣的。
師:你真厲害!這兩段的寫法確實一樣的。
生:兩段都用了排比。
生:還有比喻。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ò鍟号疟?、比喻)可是,老師還有一個問題想問一問大家:作者既然是寫桂林的水和山,為什么這兩段的開頭卻寫大海、西湖,泰山、香山呢?有必要嗎?
生:有必要的。作者見過的西湖、大海、泰山、香山都很美,可是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比它們還要美!
師:哦,我明白了,原來作者這樣寫是有原因的,為了突出桂林山水獨特的美?。ò鍟簩Ρ龋?/p>
三、在仿寫的訓練中夯實語言表達技能
語文教育家呂叔湘說:“使用語言是一種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必須善于模仿,必須反復實踐?!比~圣陶先生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笨梢?,仿寫是一項重要的語言表達技能,是讀寫結合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表達這一技能的有效方法。筆者認為,這種語言表達的訓練應不折不扣地落實到語文課堂中,真正做到“一課一得”,我們現(xiàn)用的教材中也為我們提供無處不在的藍本。
如教學到《記金華的雙龍洞》第3自然段,筆者就讓學生品讀“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边@個獨具特色的句子。在理解和體會句子既表達了小溪的蜿蜒曲折和作者愉快的心情后,便引導學生仿照“時而……時而……時而……時而……”來描述自己身邊的生活所見。學生有的說:“高遠遼闊的天空中白云朵朵,它們時而聚,時而散,時而厚,時而薄,形狀百變,姿態(tài)萬千?!庇械恼f:“在大課間上,欣欣展現(xiàn)了她高超的跳繩技術——她時而單腳跳,時而雙腳跳,時而轉身跳,時而雙手交叉跳,玩得不亦樂乎?!薄@些極富個性的語言不斷生發(fā),凸顯了活用語言的能力。
又如,在《匆匆》第3自然段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通過朱自清先生所描述的生活片段中來感受時間流逝的蹤跡,體會其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進行段落的仿寫練習。其中有一位學生的表達令筆者記憶猶新:“平凡的生活日復一日,眼看中學的生活馬上要來了,小學的光陰即將要走了,在這來去的中間,又是如何的匆匆呢?早上我背起書包剛一出門,日子的腳步便開始了。于是——早讀時,日子從瑯瑯的書聲中過去;上課時,日子從書本上過去;下課時,日子從嬉戲中過去;做作業(yè)時,日子從筆尖過去;睡覺時,又從枕邊悄然過去了。等我再次背起書包來到學校,這算又溜走了一日。當我感覺悵然若失時,新的一日又開始在我的嘆息中閃過了。在這流水般的日子里,在這美麗的校園里,我留下些什么呢?多少猶豫,多少惋惜,多少得過且過?我要好好學習,不要讓這時光白白浪費了!”——看,老師十遍、百遍的講解、分析,還不如讓學生登堂入室,在實踐中靈活運用來得深刻。
四、拓展語言訓練,積淀語文素養(yǎng)
教材是個例子,教學時立足于文本,借助合適的教學手段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拓展,必定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積淀,能力得以發(fā)展。
在一次“三磨兩展”教研活動上,我校低年級組一位老師試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文,課中老師就有意識地針對“天無邊無際,大的很呢!”這句話設計說話的練習。老師說:“同學們,除了天是無邊無際之外,還有哪些也是無邊無際的呢?你能嘗試用上‘無邊無際’來說話嗎?話剛落音,同學們紛紛舉手說:“大地是無邊無際的!”“大海也是無邊無際的!”……從同學們熱烈的反應中,老師認為這個設計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可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比較淺顯的。于是,課后我們給她提出修改建議,在原來的基礎上再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生活上的場景:馬群在草原上奔跑、雄鷹在藍天飛翔、駱駝在沙漠里跋涉、輪船在大海游弋、宇宙飛船在太空遨游等等,再引導學生看看這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它們在干什么?結果,正如我們意料的一樣,學生結合老師給出的場景用上“無邊無際”再來說話,說得非常出彩。通過這樣的拓展訓練,學生從對文本詞語的理解到應用,再到積累,經(jīng)歷了一個由膚淺到深入、由單一到豐富、由簡單到具體生動的質變過程。
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定性,對語文課程的解釋,關鍵詞是“運用”,就是學語言、用語言?!罢Z用”已成為了我們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周榮明.把準訓練切入點 落實語言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