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
“做教師真難!”看著老師們真誠而又無奈的傾訴,我心里真是堵得慌:我深感在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的轉(zhuǎn)變過程里,存在的矛盾在教學過程中難以解決,最感困惑的是現(xiàn)在的新課程改革與教學效果的矛盾,學校教育評價和教育實踐的不一致,這樣就難免不穿新鞋走老路,課改與考試兩張皮使教師處于兩難境地,如何應對評價的短時效應和學生終身學習與發(fā)展的矛盾?
素質(zhì)教育的效應,要在學生成才后需幾年乃至幾十年才能體現(xiàn)出來,如何評價?而應試教育只需要幾次考試成績,就能體現(xiàn)出考試素質(zhì)來。在教育評價功利化的時代,素質(zhì)教育之路到底有多長?
走進教室看到的不是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而是被動而麻木,眼神沒有光澤,沒有了求知的渴望,沒有了求知的熱情。是孩子們本身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教育真的出了問題?教育制度與社會現(xiàn)實脫節(jié),現(xiàn)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如何把學生納入正確的軌道?
感受最深的還有自身的專業(yè)知識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地更新和跨學科知識的學習,以及其他相關知識的了解與充實的問題。在當今信息時代,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所獲取的知識相當廣泛而且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教師們竟然面對著如此繁多、如此復雜的問題:從學校到社會,從學生到自身,從教育體制到具體教學,可以說,與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相應的教育轉(zhuǎn)型所遇到的所有問題、所有矛盾,都集中到了第一線的普通教師身上。
而他們直接面對的是教育的對象——處在人生發(fā)展的起點的學生,而所有的教育上的矛盾、問題,所產(chǎn)生的后果,都會在學生這里得到直接的反應,而且是這些第一線的教師所無法回避的。于是,他們要承受教育的一切壓力,要為各級教育官員,各種教育專家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可行的、不可行的,名目繁多,而且常常是朝令夕改的觀念、舉措,承擔一切后果。
在當今中國教育的環(huán)境下,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真的是很難、很難! 教師們普遍談到了工作太辛苦,太累,整天疲于奔命,沒有時間讀書與思考,最感到困惑的是:怎樣才能靜下心來,較為充分地看點書,做點事。這是確實的:這一兩年我在中學上了一點課,就親眼目睹了中學老師的忙累,那是超乎想象的。
但似乎誰也沒有注意這一點,因為這幾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的常態(tài),老師們自己不會提及,學生們甚至毫無感覺。我只是在一篇文章里讀到,有一個學生直到大學畢業(yè)工作多年以后,回到母校,才突然醒悟到,當年老師常常是在極度疲倦的情況下,硬撐著和自己談話的,于是終于明白:教師在學生身上耗去的是生命。
這個真實的校園故事是能催人淚下的。但感動、感慨之后,我們是不是應該做更進一步的思考呢?
第一線的教師感到的是身、心兩個方面的疲憊,他們已經(jīng)不堪重負了。我們誠然要為學生減負,但為什么不首先為教師減負呢?
部分教育部門的領導,能不能少搞一點考試、檢查、評比,少開一點會,減少一點名目繁多卻并無實效的教研活動?少一點花架子、花點子,少一點人為干擾,讓教師喘一口氣,有一點時間,安安靜靜地讀一點書,想一些問題。
讓校園少一些喧嚷,多一點寧靜,少一些急迫,多一點從容:唯有從根本上改善教師的生存條件,提供較為寬松的精神空間,才有可能使作為學校主體的教師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fā)展,這其實也是關乎立校的根基。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