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興滿
摘 要:歷史學科教學的顯性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國的歷史,其隱形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可見,挖掘歷史學科的人文教學素材,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高中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社會在不斷進步,教育也在不斷改革。新課改下,充分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教育的目標,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自然包括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高中歷史學科恰恰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內容,在高中教育中也承擔著在弘揚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責任,擔負著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使命。那么,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究竟該如何落實歷史課程的人文教育目標,是高中歷史老師需要研究的課題。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教學目標
傳統(tǒng)歷史教學基本堅持傳授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灌輸教育思想這幾大目標。新時期教育理念強調“以人為本”,《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也在反復強調人文主義精神的重要性,這也說明高中歷史課程的核心價值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以達到教育本質回歸的目標。所以,在歷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的激發(fā),是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目標的突破和拔高,所以,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將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作為一項教學目標納入課堂教學中,并在付諸實施。歷史教學實際上是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學習歷史,吸收人類社會進步的智慧,提升個人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育人的前提是育人者的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的提升。教學活動的主導,教育活動的開展以及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教師這個主體,因此,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中歷史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歷史教師高尚的人格品質,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是從事歷史教學,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基礎,而歷史老四蓬勃的朝氣和浩然正氣則是歷史精神的傳聲筒,而歷史老師溫文爾雅和個性鮮明的品質則對學生極具感召力。要做到以上這些,歷史老師必須加強自身的教育理論的學習,積極領會歷史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不斷更自己的新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和人文觀。課堂教學中,要積極開展互動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及時、準確地評價學生,構筑和諧課堂,凸顯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二、還原歷史生活,不斷提升高中學生的歷史感悟
課本畢竟是課本,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展示歷史原貌。歷史教材中常常概括描繪重大歷史事件,更多的歷史的細節(jié)無法全部都出現(xiàn)在教材之中。這樣以來,歷史教材往往有些索然寡味。而要在課堂上將歷史事件講解清楚,就需要研究教法,很多時候就需要還原歷史真實,對一些重要歷史概念和事件進行必要的補充,使學生對豐富而復雜的歷史有比較全面的而了解和感受,從而比較具體地認識一個時代。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素材,拓展歷史知識,還原歷史原貌,進而去激勵、感染學生,豐富學生的心靈;也可以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一番整合,讓學生從中獲取人文素養(yǎng),使人文精神獲得升華。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新課改下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那么高中教師陳舊、落后的教學方式就必須作以改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自覺學習和主動探究的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深厚而高尚的情感,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以學習“辛亥革命”這一內容為例,在總結這一內容時,教材都是這樣說:辛亥革命雖然取得了成功,但袁世凱竊取卻竊取了勝利的果實。就這個話題可以和學生展開探究,鼓勵學生查找資料,了解袁世凱其人,然后課堂上綜合評價袁世凱這一歷史人物,教師做點撥和指導,也可以補充學生的觀點和看法。,這樣以來,學生既比較全面地了解了一個歷史人物,也學會了辯證的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歷史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會結合生活體驗,客觀全面地評價歷史問題,把書本與現(xiàn)實相結合,更好地發(fā)揮歷史課堂人文教育的功能。
四、營造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課堂氛圍。以課堂語言為例,教師的語言要富有激勵性和啟發(fā)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至于課堂形式,可以采用討論和辯論的形式,也可以以質疑和答疑的方式來進行。課堂上要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需要對學生有必要的人文關懷,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學“戊戌變法”為例,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維新派為什么不聯(lián)合洋務派?慈禧太后為什么要發(fā)動戊戌政變?這場變法運動為什么失敗了?這樣設置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構建,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育是人的教育,要充滿人性與人文,而非理智知識與認識的堆積”因此,人文教育不但不可從歷史教學中拋棄,而且更需要強化。高中歷史教學的人文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既要積極發(fā)掘人文內容素材,還要營造人文氛圍,提升歷史課堂品位,并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人文體驗,加強學生對人文思想的深刻理解。
參考文獻
[1]黎志伸.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思考[J].才智,2016(2)
[2]郭彩霞.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亞太教育,2016(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