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反思教育》報告指出,教育不應限于學校,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受到教育。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也曾指出,“要讓學生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在社會和自然的課堂里學習”。
在社會和自然的課堂里學習,表面上看是一種非正式的教育,但實際上,卻是人一生中接觸最多也收益最大的教育。在學校上課是受教育,看電視劇也可以受到教育,踢足球也可以受到教育??鬃釉唬叭诵?,必有我?guī)煛保@就是非正式的學習,它包含在社會、自然的方方面面,如他人的一言一行、電影里熱血激昂的故事、那些絕妙的自然風景,都可以讓學生受到啟發(fā),被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所影響。
非正式的學習,對學校和教師而言,主要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課堂活動早已不是新鮮事物,讓學生參與、探究,已經成為很多學校和老師關注的重點,但在課外活動上,則缺乏系統(tǒng)性和組織性,與“立德樹人”的目標相距甚遠,這就需要在實踐中大膽摸索、砥礪前行。當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課外活動,讓學生與社會和自然親密接觸,美國的童子軍活動會讓孩子去野外生存、俄羅斯的暑假會組織學生夏令營、日本的學校會帶著學生進行春秋兩次遠足。在日本,小學一二年級要到郊區(qū)遠足;二三年級要到異地遠足,學生自食其力,搭帳篷做飯;五六年級要進行修學旅行,前往更遠的地方參觀訪問。這些課外活動,沒有特別的課程安排,但是學生得以開拓眼界,學習到很多書本里沒有的知識,同時培養(yǎng)自力更生、獨立思考、團結協(xié)作的優(yōu)秀品質。我們可以借鑒這些國外的做法,讓學生在社會和自然的課堂里學習,增長他們的知識,鍛煉他們的身體,錘煉他們的意志,這對小學生的成長成才將大有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讓學生在社會和自然的課堂里學習,并不見得要給學生布置太多的任務。雖然遠足也好、看電影也罷,都帶有一定的教育目標,但是對6~12歲的小學生而言,讓其承擔太多任務,反而會適得其反,影響其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社會和自然的課堂里學習,應該以玩為主,在歡樂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例如,班級組織去春游,回來要寫篇400字的春游日記,學生會瞬間喪失興趣,春游就應該讓學生多看看風景、看看古跡、聊聊人生理想,當然學校和教師需要時刻注意安全問題,把活動組織好,不能因噎廢食。
為了提升讓學生在社會和自然的課堂里學習的有效性,教師應該提前設計一些有意義的課程與問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活動,如在遠足時可以提前看一看路線,除了要排除安全隱患,還要看看當?shù)鼐包c、人文、歷史等,時刻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還應邀請一些社會機構、名人明星、道德模范等,來組織有主題的活動,引導學生與他們積極交流,獲得人生啟迪。此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社會和自然的課堂里學習,表面上是缺乏組織性的、漫無目的的,實則不然,教師應安排一些讓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究、去思考、去解決問題,最后從中受益。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