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
《中國小說欣賞》是高二的選修教材,里面選編的小說不再是必修教材中的短篇或長篇片段,轉(zhuǎn)而關注作為整體的中長篇小說及短篇小說,但僅僅是“大致模樣”。例如,第一單元主題是“歷史與英雄”,里面選編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編者選擇的理由是《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義的開山之作,《水滸傳》是英雄傳奇的經(jīng)典之篇,正文里分別選了《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獻刀”和《水滸傳》里的“李逵負荊”,單元后還加入了思考提示及一些專題性很強的資料鏈接。顯然,編者從整體上先梳理了中國小說的大致特征及發(fā)展脈絡,再介紹每部小說的大致模樣,借助某個精彩而又相對獨立的內(nèi)容引導讀者閱讀鑒賞,最后通過相關鏈接打開學生思維和視野,呈現(xiàn)一種個性化的閱讀和思考??傊?,它能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拓寬閱讀面、進行深度學習和思考研究,從而進一步打開心智,豐富和健全人格的發(fā)展。
但從學生的實際情況看,教材所選的小說中,學生的閱讀狀況參差不齊,甚至有些同學僅是通過電視等媒體有所了解,真正讀完其中一整本的非常少,這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差異和高考壓力下繁重的課業(yè)負擔有很大關系,學生要么不感興趣,要么沒時間,要么態(tài)度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的甚至認為閱讀文學作品是搞理想主義,浪費時間,不如刷題。此外,在實際教學中,以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取代真正的文字獲得的教者大有人在,僅追求字里行間的趣味性而忽略整體把握或進行深入思考的讀者也大有人在,表淺化閱讀狀態(tài)較為普遍,整體性閱讀與個性化探究較為稀缺。為了實現(xiàn)閱讀價值的最大化,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溫經(jīng)典小說的經(jīng)典味,讓學生有所得,“整本書閱讀”這一想法應運而生。
一、組織與實施
1. 泛讀《中國小說欣賞》整本書
基于學情分析,利用課堂時間閱讀《中國小說欣賞》里所有的文字,包括單元提示、課后思考及相關鏈接等,目的是能夠在腦海中有個大致輪廓。閱讀地點不限,如筆者帶著學生在學校的文化長廊里閱讀,清晨寂靜微風拂面,覓一方陰涼讓文字從心里流淌,這是一種享受,但其間要注意組織的有序性;閱讀的順序自定,但最后一定確保整本書內(nèi)容沒有遺漏。學生閱讀期間,教師要及時了解他們的閱讀情況和進度,以便確定下一步實施的最佳時間和方案。
泛讀有助于加快閱讀速度,但不利于深度思考,于是確定下一環(huán)節(jié)——精讀和研讀。
2. 精讀和研讀《中國小說欣賞》里的一部小說
由于課堂容量和時間的限制,不可能完成所有小說的精讀。加上選修的開放性和自由度,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開設“學子講壇”活動,旨在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皩W子講壇”主要環(huán)節(jié):第一,每位學生先預報自己所研讀的篇目,范圍是《中國小說欣賞》里的小說。第二,教師根據(jù)學生所報內(nèi)容進行分類,形成研修小組,為后期小組內(nèi)部的合作探究做好準備。第三,確定壇主。由各小組成員自愿報名,最終確定每組的壇主,主要負責小組內(nèi)部的閱讀跟進、任務的布置安排以及過程的組織。
小組的合作探究要想收到成果,一定是建立在每位學生精讀自己所選小說的基礎上,筆者利用法定假日這個契機,讓學生準備好原著和精選相關研究資料(可參照選修里的相關鏈接),以備課上使用。但收假后的第一堂閱讀課,出現(xiàn)了新的情況,學生桌上大多是大部頭著作,從教學進度的安排看,精讀課用時4節(jié)課左右,成果分享用時一周,但學生想要讀完整本書,4節(jié)課遠遠不夠,即使勉強讀完,也還是停留在泛讀層面,無法完成深度閱讀。面對這種情況,筆者臨時讓壇主召集本小組成員,商討、確定和預報本組研修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出現(xiàn)極少數(shù)學生轉(zhuǎn)組的情況。另外,筆者利用課余時間及時跟進各組,了解各組的研修成果預報內(nèi)容。學生填寫的內(nèi)容大致出現(xiàn)幾種情況:第一,范圍較廣。例如,《呼蘭河傳》小組預報了6個研修成果——“蕭紅的人生經(jīng)歷”“《呼蘭河傳》的社會背景”“《呼蘭河傳》1-7章節(jié)精讀”“呼蘭河小城”“《呼蘭河傳》的藝術特色”“《呼蘭河傳》中的人物”等。第二,內(nèi)容太散,沒有聚焦。例如,《三國演義》小組的“談談對其中某一人物的看法”,《平凡的世界》小組的“簡談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特點”,《西游記》小組的“對各人物成長變化進行分析”,等等。第三,缺少關鍵詞的提煉。例如,《聊齋志異》小組的“從寫作手法、藝術特點上分析神仙鬼怪這些非人物的想法,既表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真摯品質(zhì)與情感的追求與贊揚,也有對現(xiàn)實生活的憂憤之情”,等等。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與壇主進行溝通分析交流,對預報的研修成果進行取舍和改進,縮小范圍,尋找最佳切入點,選取大家認為最具價值的點進行突破,于是研修主題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如“《平凡的世界》中的那些愛情”“從孫少平的高中看他的成長經(jīng)歷及給我們的啟示”“精讀曹操”“《呼蘭河傳》中‘我’和‘爺爺’的形象解讀”“淺析《白鹿原》的家族文化”“從《家》中看高家三兄弟”“淺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成長變化”“《紅高粱》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及色彩語言鑒賞”等。顯然,各小組選擇的切入點更精準和精彩,學生的閱讀有了取舍和輕重的變化,在任務分配和研修進度上實現(xiàn)了階段性的突破,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3. 講壇——研修成果匯報
在前一階段的準備和打磨下,學生有了新的收獲,同時小組內(nèi)部不斷地交流、分享、匯總,集思廣益,最后有了成果的呈現(xiàn)。呈現(xiàn)方式多樣,如有學生精心制作了精美的PPT,有學生剪輯了精彩的輔助視頻,有的增加了表演環(huán)節(jié)等,雖然形式多樣,但各組都立足于文字,用原汁原味的名著內(nèi)容打動聽眾,課堂上充滿了魅力和張力,甚至有的小組強烈要求增加他們的匯報時間。實施下來和最初的教學安排時間比較一致,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例如,《平凡的世界》可圈可點、可深入探究的內(nèi)容很多,但是筆者所帶兩個班的《平凡的世界》小組切入的視角完全不一樣,一個組選取了孫少平并深入分析挖掘他的高中生活,把鏡頭聚焦在孫少平高中階段的四個場景:吃飯—戀愛—參加社團活動—救人,從中解讀孫少平的成長歷程。例如,孫少平如何面對敏感與脆弱、自卑與自尊、生活的晦暗與明亮,如何沖出內(nèi)心的樊籬,如何熱情地擁抱生活,如何坦蕩地活出自我,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從孫少平的成長蛻變中獲得的思考和啟示。學生從他們正經(jīng)歷的高中生活切入,感同身受,貼近了讀者與書本的距離,他們認為,孫少平的高中生活就是一部成長史?!拔沂且粋€平凡的人,但平凡的人也能過不平凡的生活?!薄案兄x匆匆過客給我們的溫暖,但永遠不要依附他人而活。”“在這個可以做夢的年紀,去闖蕩,去尋找蒼穹的廣闊?!薄靶腋J切撵`上的感受,是生活磨礪下的蛻變。”……這些是他們的精彩語錄。而另一個班的《平凡的世界》小組切入的主題是“那些愛情”。他們選擇了孫少安與賀秀蓮、孫少安與田潤葉、王滿銀與孫蘭花、孫少安與郝紅梅、孫少安與田曉霞幾對愛情故事來分析和探究,不同人經(jīng)歷了不同的愛情,有卑微的愛、寬容的愛、百依百順的愛、有條件的愛、親情式的愛、甜言蜜語的愛、平等的愛,等等,這些愛情像一個個鮮活的音符跳動在整本書中,路遙說“十七八歲的時候,這是人生的一個火山活躍期,熔巖奔突,熾流橫溢,在每一個感情的縫隙中,隨時都可能咝咝地冒煙和噴火”,因此,十七八歲的高中生在書中愛情的世界里用一把愛情的尺子更理性地審視和丈量著自己青春期的萌動,比起大人們的說教要更有意義。
總之,學生在探討中能貼近生活,能用心用情去體驗書中的世界,讀出個性、讀出自我,但解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只要我們在內(nèi)心埋下一顆閱讀的種子,用心呵護,它一定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經(jīng)典閱讀,我們永遠在路上。
二、反思
這次活動取得一定的效果,與讀書報告分享相比,它顯得有序、有節(jié)、有一定的深度,這得益于教師過程的及時跟進、方案的及時調(diào)整以及切入點的指導與管理。同時,這次整本書閱讀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欲望和真切感受,在某種程度上學生也在建構著自己的價值信念與精神坐標。縱觀整個過程,教師的角色是倡導者、管理者和督促者。余黨緒老師在《整本書閱讀或可成語文教改的發(fā)動機》中提出:“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是讀寫與思辨的教練,是讀寫結合的示范者,是思想與學術的引領者?!秉S厚江老師也在他的文章《整本書閱讀教師要先讀》中提出:“語文教師應該是一種讀書方式的示范,只有教師自己好好讀了,讀透了,才能發(fā)現(xiàn)適當?shù)慕虒W形式?!痹谑痉逗鸵I方面,筆者深感慚愧,從實施過程上看,雖然有及時的應變措施,但也暴露出筆者學術引領的匱乏與全局意識的不足,這些還需要潛心修煉。余老師還在文中指出:“整本書閱讀的‘整’,強調(diào)的是精神產(chǎn)品的生命獨特性、精神獨立性與文化邏輯的貫穿性。因此,整本書閱讀應該具有更多的對話性質(zhì)與建構意義,它所呈現(xiàn)的生存方式、生命形式與人生內(nèi)容,應該成為學生體悟生命、省察人生的‘鏡子’與‘標本’?!边@些諄諄告誡也不斷地啟示著我。